目的:观察细银质针导热联合羧甲基壳多糖(几丁糖)关节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效果.方法:膝骨性关节炎病人90例,随机均分为细银质针导热联合几丁糖关节内注射组(S组,n=45)和几丁糖关节内注射组(C组,n=45).S组采用细银质针导热联合几丁糖关节内注射,C组单纯几丁糖关节内注射.评价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的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4周和8周时的Lequesne指数和WOMAC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基础值(P<0.05),但S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细银质针导热联合几丁糖关节内注射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鹏;张毅;杨利英;杨阳;刘波涛;樊碧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鼠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变化情况.方法:64只健康成年小鼠进行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只暴露出坐骨神经不结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分离肌肉暴露坐骨神经主干,用鼠尾胶原纤维(约5#羊肠线直径)从坐骨神经中枢端到外周端依次减轻结扎力度,打三个结进行损伤.在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4、7、14、21、30天进行机械和热刺激计算缩足反射阈值,并进行糖水偏爱、旷场、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实验来评价小鼠的情绪变化;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对CCI组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小鼠的机械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术后检测糖水偏爱测试(第33天)、旷场测试(第35天)、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第35天)较术前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簇状放电活动中动作电位的数量在第14天明显增加,第35天显著降低(P<0.01).结论:慢性疼痛经历后可以导致小鼠焦虑、抑郁样情绪的发生,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与疼痛经历导致的焦虑抑郁样情绪发生相关.
作者:李永丰;钱召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CCI模型组(C组)、PGB组(P组),于术后第7天开始,P组每天一次PGB 60 mg/kg灌胃,S组和C组均给予同容积生理盐水.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3、5、7、9、11、14 d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值(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内GFAP和P物质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相比,C组术后PWMT和PWTL明显降低,术后第7 d为显著,GFAP及P物质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P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显著升高,GFAP和SP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普瑞巴林能够抑制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GFAP和SP表达,减轻CC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
作者:张嘉航;韩立伟;曲静波;周华成;贾雅蕊;刘金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实施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探讨对其疼痛行为学和脊髓中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CCI组、CCI+PRF组、CCI+free-PRF组,每组25只.除Sham外,其余三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主干制作CCI模型.CCI后第7 d,CCI+PRF组于术侧L4-5 DRG行6 min的标准PRF治疗.CCI+free-PRF组仅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无脉冲治疗.观察大鼠CCI前,CCI后1、3、5、7 d,PRF后1、7、14 d痛阈改变.术前、CCI后第7 d、PRF后14 d采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Iba1(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和TRPV1表达.结果:CCI后,与Sham组比,CCI组、CCI+PRF组、CCI+free-PRF组大鼠痛阈均显著降低(P<0.05),脊髓Iba1、TRPV1表达均增强(P<0.05).脉冲射频后,CCI+PRF组痛阈较CCI组和CCI+free-PRF组显著升高(P<0.05),脊髓Iba1、TRPV1表达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脉冲射频可有效减轻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活化、TRPV1表达有关.
作者:徐雪汝;林星武;傅少雄;施小妹;刘荣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引导多靶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应用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132例共160个椎体.在CT引导下经皮多靶点穿刺至椎体肿瘤病灶后分次、多点注入适量骨水泥,观察术前与术后1周、1月、3月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镇痛药使用评分(analgesic use scores,AUS),病人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ale,QLS),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颈、胸、腰、骶椎骨水泥平均注射量分别是0.8±0.1 ml、2.2±1.4 ml、3.4±1.3 ml、4.2±1.7 ml.术后VAS评分、AUS评分、QL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中出现17例(10.6%)骨水泥渗漏,其中椎管内渗漏4例、椎间盘内渗漏7例、椎旁渗漏6例,所有渗漏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结论:CT引导下多靶点PVP可明显缓解椎体转移瘤病人的疼痛症状,显著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
作者:付敏;钟琼;陈新荣;杨俊;魏俊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比较X线引导下经典和改良圆孔外口穿刺行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上颌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间我科室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病人,采用入院顺序单双号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采用侧方入路经下颌骨髁突冠突间切迹上穿刺圆孔外口,行上颌神经温控射频热凝术.B组采用改良侧方入路,经下颌骨冠突与上颌骨之间穿刺圆孔外口,行上颌神经温控射频热凝术.观察病人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中期疗效及复发率进行随访.结果:80例病人治疗后疼痛均明显缓解,与治疗前比较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下降(P<0.01),两组病人术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两例穿刺不成功,改为B组方法穿刺后成功.B组病人均顺利穿刺成功.结论:侧方入路经下颌骨冠突与上颌骨之间穿刺圆孔外口是一条可行的穿刺入路,是侧方入路经下颌骨髁突冠突间切迹上穿刺圆孔外口的改良和补充.
作者:焦赫娜;任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好发于头面部、背部和四肢伸侧 [1],以疼痛性结节为临床特征表现,多伴有自发性疼痛,国内外临床上多采用平滑肌松弛剂治疗,对疼痛有一定疗效,相关文献报道使用硝苯地平也可缓解皮肤平滑肌瘤的疼痛 [2].然而,目前对于平滑肌瘤引起的疼痛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欠佳.我科近几年开展了脊髓电刺激治疗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于2017年11月使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1例因头面部平滑肌瘤引起的头颈部疼痛的病人,放置电极刺激2周后拔除,病人病情较前好转,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少康;廖翔;蔡毅;熊东林;李颖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间断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时疼痛剧烈,不能吃饭、洗脸、刷牙及说话,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目前,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FT)是临床上治疗TN的主要方法之一,据报道有效率可以达到95% [2].但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过程中,病人疼痛剧烈,需给予阿片类药物及静脉麻醉药行短暂全麻 [3].麻醉过程中部分病人会出现舌根后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导致通气困难和缺氧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4,5].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即刻托起下颌,面罩加压给氧,但此操作会引起射频针针尖位置改变(过深或过浅),导致三叉神经眼支、运动支及颅底其他组织神经的损害,产生严重并发症.本研究在治疗前置入鼻咽通气道 (nasopharyngeal airway, NPA),可使全麻过程中气道保持通畅 [6],避免托下颌导致的射频针针尖移位,进而减少射频治疗的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作者:万成福;宋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核心是在围术期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降低疼痛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功能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 [1].目前,我国已相继发布了结直肠手术、肝胆胰外科、髋膝关节置换术等ERAS指南及专家共识 [2~4],从中可以看出,疼痛是影响病人加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疼痛可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甚至可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1].
作者:钟善琼;苟菊香;周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 (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是指腰骶椎疾病手术后腰痛和(或)下肢疼痛持续存在或消失一段时间后又复发的一种症状 [1].病人长期忍受此种疼痛状态会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及社会交际,造成恶劣后果.多年以来对FBSS多主张手术治疗,但有研究发现,再次手术虽能松解瘢痕、粘连,但术后3~6个月粘连和瘢痕重新产生,终大多数病人症状并无明显改善,一般在术后8~16个月症状即复发再加重,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腰骶部疼痛 [2].然而,过分的保守治疗使病人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情可进展甚至发展为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后续治疗难度反而增大.因此,迫切寻求能快速、有效缓解疼痛而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学及疼痛医学发展,提出许多治疗FBSS的微创介入方法,但由于FBSS病因复杂,至今仍没有公认具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近年通过臭氧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的FBSS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并进一步探讨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作者:汤达承;黄穗翔;叶婉仪;杜雯琼;魏星;吴秋韵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长期的疼痛不但严重影响病人的睡眠、生活和工作能力,还会增加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杀,但目前临床上对PHN的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且各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经济负担更使病人苦不堪言.而皮内注射,在治疗PHN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花费低及疗效确切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是目前疼痛医学研究的方向之一,故本文就皮内注射治疗PHN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作者:赵庆祥;王德强;高勇;吴小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舒芬太尼是高选择性μ受体激动剂,亲脂性高,在阿片类制剂中,镇痛效应强,可通过持续皮下输注、持续静脉泵注、持续硬膜外腔给药、持续鞘内给药及鼻内给药等不同给药方式发挥镇痛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可做为术前用药,术中止痛及术后镇痛.目前舒芬太尼还广泛应用在晚期癌性疼痛的治疗,国内外对舒芬太尼在镇痛中的应用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就其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癌性疼痛痛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作者:陈丽;赵跃辉;刘小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炎症致痛的机制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但是疼痛的消退原理仍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达的GPR37可能是炎症痛消退的关键因素.NPD1(Neuroprotectin D1)及TX14可以增加GPR37转染的HEK293细胞内Ca2+水平.NPD1和TX14可激活GPR37触发巨噬细胞通过钙信号吞噬酵母聚糖颗粒.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发现小鼠后足注射pH敏感性酵母聚糖颗粒不仅诱导炎症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而且会导致巨噬细胞GPR37上调.巨噬细胞吞噬酵母聚糖颗粒和中性粒细胞,进而导致炎症的消退.缺失GPR37的小鼠表现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障碍和炎症消退的延迟.而在细胞水平上,缺失GPR37基因的巨噬细胞表现出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失调.本研究揭示了GPR37在调节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炎症痛消退方面的作用.
作者:刘文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疱疹期间及或疱疹愈合后出现的神经痛,包括了急性或亚急性的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治疗这类疼痛的主要方法中除了药物治疗就是微创介入治疗.目前临床上已使用的微创介入治疗种类繁多,有神经阻滞,臭氧或阿霉素注射,射频或脊髓电刺激等等,但没有相关文献进行证据链等级分析,本文拟对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综述.
作者:黄佳彬;肖礼祖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于2018年6月18日正式公布了新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第11次修订(ICD-11)的网络预览(征求意见)版.第10次修订版(ICD-10)于1983年启动,经1990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并于1994年起正式在WHO成员国家使用.
作者:吕岩;程建国;樊碧发;刘延青;于生元;张达颖;傅志俭;宋学军;易晓彬;程志祥;刘小立;傅开元;马柯;黄东;杨晓秋;肖礼祖;冯智英;金毅;董钊;韩济生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