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年3期文献
  •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MPS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病人基本信息,并采用简氏McGill疼痛问卷(Jane' s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Jane' 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SF-12)、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 BDI)、贝克焦虑自评问卷(Beck Anxiety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 BA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其疼痛、生活质量、情绪及睡眠状态,并与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筛选影响MPS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①观察组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多超过3个,疼痛频次每周5.98±1.54次,每周疼痛持续时间长达12.35±15.25 h.②观察组SF-MPQ总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BDI表、BAI表、PSQI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观察组SF-12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④MPS病人SF-12与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SF-MPQ总分、VAS评分、BDI、BAI、PSQI评分呈负相关(P < 0.05).⑤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SF-MPQ总分、VAS、BDI、PSQI均为影响MPS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 MPS病人生活质量水平低下,以躯体疼痛维度生活质量差,病人疼痛程度、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均为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柳围堤;薛开禄;田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及血清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ultrasound guided stellate ganglion block,U-SGB) 对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及血清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 GH) 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失眠病人123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n = 62) 采用U-SGB术治疗,对照组 (n = 61) 采用艾司唑仑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糖皮质激素与GH 水平.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与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评定量表简表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EF, WHOQOL-BREF) 标准评定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各维度及总评分、WHOQOL-BREF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人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WHOQOL-BREF评分也都明显高于治疗前 (P < 0.001);其中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前,两组病人血清糖皮质激素、G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全部病人糖皮质激素明显低于治疗前,GH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P < 0.001),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臂丛神经阻滞、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U-SGB可明显改善失眠病人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改善血清糖皮质激素、GH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武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痛的临床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腰痛,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实践发现,绝大部分病人术后下肢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病人术后腰痛改善不理想.目前认为术后腰痛的原因是多因素导致,包括术后椎旁肌损伤、腰椎不稳以及术前合并的腰椎退行性改变等.研究表明,腰椎Modic改变和小关节骨关节炎参与了慢性腰背痛的发病机制 [1~3],但目前针对腰椎Modic改变和小关节退变的临床研究报道不多.本文针对以上两种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腰痛的原因,对手术治疗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随访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青坡;刘志平;孙国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改良TESSYS技术与ME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lumbar spinal lateral recess stenosis,LSLRS) 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因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关节突内聚增生导致以侧隐窝狭窄为主的腰腿痛综合征,且常合并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保守治疗常常无效.如何通过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经皮内镜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的适应证逐渐由腰椎间盘突出症扩展到腰椎管狭窄症,目前常用的微创方法有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和脊柱内镜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TESSYS) 技术 [1, 2].近年来,TESSYS技术治疗LSLRS的相关报道逐年增加且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3~6],但与MED治疗单节段LSLRS比较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我们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采用改良TESSYS技术与MED治疗单节段单节段LSLRS,比较其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微创治疗选择提供依据,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科;潘汉升;黄民锋;陈仲;周先明;段扬;周治来;刘万祥;温永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硬膜外持续输注曲马多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如无有效的镇痛方法,疼痛可长达3年以上,个别病人甚至长达10多年,病人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不仅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对于个人及其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不利影响.PHN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治疗方法有限,神经阻滞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口服曲马多是治疗PHN的常规用药,但是持续硬膜外给予曲马多的治疗PHN经验很少,也鲜有报道.本实验拟观察持续硬膜外给予曲马多治疗PHN的疗效;将病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利多卡因联合曲马多组两组,在硬膜外腔侧间隙穿刺置管后,两组不同给药方案连续给予镇痛3~4周,旨在观察两组方法的镇痛效果、伴随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作者:蔡军;胡秀华;章勇;张达颖;朱梦叶;刘小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腰椎间孔成形幅度对椎间盘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手术治疗越来越精细、微创 [1~3],其中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技术因与传统手术的疗效相当,而创伤小,出血少,并能快速康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作套管从侧后方进入椎管内硬膜囊前方间隙的过程中,关节突是主要障碍,因此,对椎间孔扩大成形,有时是必需的举措.关节突关节是由相邻上、下椎体关节突所组成的滑膜关节,是有着复杂生物力学功能的结构,在临床手术的实施细节中,关节突关节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既往的研究模拟后路手术分级切除关节突关节,分析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4~6],或者是腰椎间盘摘除对腰椎稳定性、关节突关节应力的影响 [7,8].与传统后路手术不同的是椎间孔成形术是从腹侧处理关节突,李振宙等 [9]采用新鲜尸体标本的腰椎间孔逐级扩大成形术的实验,主要是分析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但TESSYS技术行椎间盘摘除后对椎间盘自身的应力分布有何影响?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后对腰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有何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来分析椎间盘摘除加不同幅度椎间孔成形前后对腰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的影响.

    作者:阮朝阳;何永清;曾强华;朱群威;付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广泛存在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中,通过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等发挥营养支持及损伤修复等作用,维持着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以往的研究表明GDNF可能参与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GDNF在NP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DNF对NP有着强大的镇痛作用,并且随着其镇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GDNF在治疗NP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GDNF在NP中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晓东;薛朝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射频介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进展

    随着老龄退变、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增加等风险因素的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 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病人,以往的理疗或手术的二元策略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射频介入治疗CSR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且临床实践正不断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综述了射频介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况,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展望.

    作者:张云;陈辉;熊源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丛集性头痛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疼痛性质非常剧烈的相对少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丛集性头痛的发生是基因遗传与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近年来基因遗传学与丛集性头痛的研究进行综述.由于丛集性头痛发病率相对较低、病因复杂,使基因遗传学研究相对困难.虽然大部分试验结果是阴性的,但有研究发现:ADH4基因(rs1126671) 、CLOCK 基因(rs12649507)和HCRTR2基因(rs2653349)多态性与丛集性头痛发病相关.

    作者:范志亮;于生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主要抗肿瘤手段之一.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 是化疗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CIPN发生涉及胶质细胞活化、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离子通道改变、脱髓鞘、细胞修复系统改变、DNA损伤、炎症因子等多种机制,度洛西汀、乙酰左旋肉碱、氨磷汀、天麻素、电针等方法对CIPN防治具有一定疗效.本文将就CIPN发生机制和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凯丽;程志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睡眠不足导致警觉性降低而增强小鼠痛觉过敏

    当代生活中,人们昼夜活动的不断增多导致睡眠缺乏的人群日益扩大,所以睡眠障碍像失眠症一样发病率较高.但是长期睡眠不足是怎样影响人们健康的,目前仍不是很明确.睡眠剥夺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受到影响,第二天就可能出现疼痛症状,表明仅仅是睡眠障碍就有可能加剧疼痛.本文的研究发现,健康小鼠的睡眠不足(而不是睡眠片断化)可增加对伤害性刺激(即疼痛)的敏感性,而不是导致总体感觉的高反应性.中等程度的重复性睡眠不足,会导致睡眠不足的进行性累积和疼痛症状的进一步恶化,二者在恢复正常睡眠后都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两种促醒剂咖啡因 (Caffeine) 和莫达非尼(Modafinil),对睡眠充足的小鼠没有镇痛效果,却可快速恢复睡眠剥夺鼠的痛敏到正常痛阈水平,而不影响其睡眠不足的状态.促醒剂可减轻轻度睡眠不足诱发的疼痛,表明警觉性对痛觉过敏(痛敏)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表明,临床上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增加疼痛,这种痛敏可能对镇痛剂不敏感,但可通过提高警觉性或者改善睡眠得以缓解.

    作者:张奉明;王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揭示钙感受蛋白KChIP3一种新的作用蛋白:伤害性热感受的关键分子——Ca2+通透的TRPV1受体

    钙信号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胞内Ca2+水平即使是轻微的改变,也可被一类称为钙感受蛋白(Ca2+-sensor protein)的分子精确地捕捉到,继而引发特定的生理学效应.KChIP3/DREAM/Calsenilin(以下简称KChIP3)是一种在神经系统高表达的钙感受蛋白,隶属NCS (neuronal calcium sensor)家族.但与一般的钙感受蛋白不同,KChIP3表现出显著的多功能特性,如位于胞核,可与DRE元件(downstream regulatory element)结合,调节基因转录;位于胞浆,可与presenilin等胞浆蛋白作用;位于胞膜,可与Kv4等通道作用,对它的多重命名也体现了其多功能特性.既往研究集中在KChIP3在中枢神经元的功能,而近些年来的多项研究显示KChIP3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中也有较高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外周感觉信息加工,但其详细功能尚不知晓.

    作者:张瑛;王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维生素C治疗带状疱疹痛的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HZ) 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抗病毒药物、镇痛剂、神经阻滞以及物理治疗等,其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产生.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措施对疼痛的缓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国内外众多医师不断地寻求其他减轻急性带状疱疹痛和预防PHN的方法,目前维生素C已被应用于带状疱疹痛的辅助治疗中,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静脉应用维生素C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痛的研究,对静脉给予维生素C减轻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尧;陈立平;孙凯;申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