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5-5673
  • 国内刊号:62-1120/R
  • 影响因子:0.50
  • 创刊:1973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医药卫生综合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2014年4期文献
  • 基因芯片在衣原体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又称为DNA微阵列,是指将大量核酸片段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载体上组成密集分子阵列,与荧光素或其他方式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来判断样品中有无靶分子以及对靶分子进行定量,是一种研究生物大分子功能的新技术。在衣原体研究方面,基因芯片主要应用于衣原体的检测与分型、感染机制的研究、特定基因作用分析、毒力及耐药基因的筛选等。

    作者:米静(综述);吴移谋(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特异性 IgG 抗体定量 ELISA检测及质量控制要求

    检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 PPS)特异性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年来经历了两次主要改进。介绍了WHO推荐的人血清抗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荚膜多糖抗体IgG定量ELISA(Pn PS ELISA)检测方法、关键试剂、局限性以及方法验证等内容。 ELISA定量检测法,为预防肺炎链球菌的婴幼儿侵袭性疾病提供准确的抗体水平,并对肺炎链球菌疫苗的临床评价提供血清学证据。人血清中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体IgG是判断肺炎链球菌疫苗效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欣茹;赵志强(综述);谢贵林(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衣原体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

    衣原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常引起性传播疾病、失明和肺炎等疾病。衣原体可能已经进化出调控宿主细胞的若干机制,通过改变宿主细胞蛋白位置,干扰宿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来抑制细胞凋亡,维持其自身的存活,核转录因子NF-κB也涉及到衣原体感染细胞凋亡抑制;衣原体可以经半胱氨酸蛋白酶依赖途径等机制诱导细胞凋亡,进而感染邻近细胞。

    作者:冉欧;陆春雪(综述);吴移谋(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梅毒螺旋体免疫相关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所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居高不下,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究发现,膜蛋白可能在Tp致病过程中与宿主黏附、宿主免疫炎症反应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为Tp的主要致病因子。因此,对Tp膜蛋白的研究是认识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和进行致病机制研究的关键,就Tp的几种主要免疫相关膜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作者:刘炀(综述);刘双全(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激活补体试验检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Fc 段生物学活性的优化

    优化激活补体试验的条件,完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Fc段生物学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原理,分别探讨致敏红细胞密度和贮存时间对人免疫球蛋白 Fc段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的影响;比较手工法和微孔板分光光度法检测Fc段生物学活性的检测结果。结果在致敏红细胞A541 nm=1.3和致敏红细胞贮存5 d时,检测结果较稳定。微孔板分光光度法检测优于手工法。结论完善了人免疫球蛋白Fc段生物学活性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刘晓;李青;潘孟娇;张璘;包正琦;何彦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08-2012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的质量分析

    目的:对中国2008-2012年连续5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的批签发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其麻疹疫苗的总体质量。方法通过对送检样品的资料审查和关键项目的实验室检定,采用趋势分析法对病毒滴度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回顾麻疹疫苗质量的整体情况。结果中国麻疹疫苗整体质量较好,批签发通过率为98.6%。疫苗关键指标数据稳定,病毒滴度100%符合国家标准,其中8批疫苗病毒滴度由于超过警戒线企业主动撤检。结论中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质量稳中有升。国家疫苗批签发程序对确保上市疫苗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趋势分析在批签发中的应用更加严格保证了上市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易敏;刘长暖;权娅茹;陈震;李长贵;袁力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评价细胞工厂工艺连续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稳定性。方法疫苗在-20℃放置24个月,检测病毒滴度、外观、抗生素残留量、无菌性,及对病毒血清型进行鉴别;2~8℃放置12个月检测疫苗稳定性;室温放置7周、37℃放置7 d检测加速热稳定性并冻融的稳定性。结果该疫苗-20℃可贮存24个月以上,2~8℃有效期可延长至12个月,且冻融不会影响疫苗的稳定性。结论疫苗质量稳定,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版)及企业《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注册标准》。

    作者:张晋;王红燕;张亮;梁晶;徐冉;金歌;柯伟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 ELISA 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肺炎支原体ELISA 检测试剂盒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用肺炎支原体ELISA 检测试剂盒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并以肺炎支原体快速检测培养基试剂做同步盲法对照试验,分析该试剂盒的准确性及批内、批间产品的稳定性。结果在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中,肺炎支原体ELISA检测法阳性率为38%,肺炎支原体快速检测培养基法阳性率为37%,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符合率为97%。同步盲法试验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ELISA检测试剂盒批内、批间产品阳性结果的一致率均为100%。结论该试剂盒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特异性,并且操作简便、快速,临床可推广应用。

    作者:蔡翠云;黄新喜;吕葆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白喉抗体效价对其 Fc 段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目的:分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IVIG)中白喉抗体效价对其Fc段生物学活性检测的影响。方法检测20批IVIG的白喉抗体效价水平和Fc段生物学活性结果,进一步探讨白喉抗体效价与Fc段生物学活性的关系。结果20批IVIG中白喉抗体效价水平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在3~60 HAU/g之间,其中有两批IVIG的白喉抗体效价水平相对较高,其他18批IVIG的白喉抗体效价水平变化趋势不明显。20批IVIG的Fc段生物学活性均较高,在60%~140%之间。白喉抗体效价水平高者,其Fc段生物学活性并非高,反之亦然。结论 IVIG的Fc段生物学活性与其白喉抗体效价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张继鹏;刘晓;李青;张璘;何彦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细胞培养结合实时荧光 RT-P CR 法快速检测甲肝病毒滴度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细胞培养与实时荧光RT-PCR相结合的快速检测甲肝病毒滴度的方法。方法根据甲肝病毒( HAV) L-A-1株5′端基因组序列,设计了2条基因特异性引物及一条探针,建立实时荧光RT-PCR法,结合细胞培养检测甲肝病毒滴度,并与ELISA检测法进行比较。结果实验中建立的方法能特异检测甲肝病毒,细胞培养8 d检测病毒滴度为lg107.0 CCID50/mL。同一样本重复检测3次,批内样本Ct值的变异系数大为0.89%,批间样本Ct值变异系数大为1.66%。建立的细胞培养结合实时荧光RT-PCR法(细胞培养8 d)与细胞培养ELISA法(细胞培养28 d)检测甲肝病毒滴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应用于疫苗常规检测有良好前景。

    作者:徐晓霞;夏青娟;徐艳玲;岳立广;惠琦;褚东林;曹玉婷;刘令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潍坊市坊子区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潍坊市坊子区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潍坊市坊子区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潍坊市坊子区2009-201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4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97/10万。2009-2013年发病率分别为10.03/10万、10.71/10万、10.74/10万、36.63/10万、24.50/10万;男性为28.92/10万,女性为12.93/10万;0~2岁为30.81/10万,3~9岁为125.74/10万,10~24岁为49.11/10万,25~55岁为1.43/10万。病例数多的是峡山生态发展区98例,占总病例数的23.56%;凤凰、九龙街办均为92例,各占总病例数的22.12%。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3-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其中,3-7月占63.70%,1月、12月占17.07%;学生占64.66%,幼托儿童占16.11%,散居儿童占12.26%,其他占6.92%;有临床合并症的病例占5.77%,合并脑膜炎者占5.29%;合并胰腺炎者占0.48%。结论潍坊市坊子区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今后应针对重点人群和高发季节进一步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王军;邱德山;于海波;郭素美;宋燕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A 型流感病毒 NS1与突触后密度蛋白-95的相互作用

    目的: A型流感病毒NS1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致病因子,能够与被感染细胞中的多种蛋白相互结合,影响并干扰宿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及抗病毒反应。突触后密度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及SH-SY-5Y等神经来源的细胞株中。假设NS1能够与PSD-95结合,则更有利于了解A型流感病毒对神经元及相关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 及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方面检测NS1与PSD-95的相互作用。结果酵母双杂交表明,仅转染PGAD-NS51/PGBK-PSD-95的QDO有菌落生长,且α-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而转染PGAD-NS32/PGBK-PSD-95的QDO无菌落生长;GST-pull down表明仅NS51与PSD-95孵育后,能够被Western-blot检测到;免疫荧光表明NS51与PSD-95可能存在共定位,而NS32与PSD-95则不存在共定位。结论 H5N1(A/chicken/Guangdong/1/2005)的NS1能够与PSD-95结合;反之,H3N2(A/Shantou/602/06)的NS1则不能。

    作者:张衡;王新华;易凯;曾跃红;李卫中;李康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鼠疫菌 F1抗体/抗原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的应用评价

    目的: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鼠疫菌F1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和鼠疫菌F1抗原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采用双抗原/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IH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GICA)3种方法的诊断试剂对比检测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中心实验室保藏的和现场采集的血清样品和脏器样品,对血清样品做鼠疫菌F1抗体检测,对脏器样品做鼠疫菌F1抗原检测。结果在358份血清样品中,ELISA试剂检出F1抗体阳性52份(14.52%),IHA试剂检出阳性37份(10.34%),GICA试剂检出阳性45份(12.57%)。 ELISA与IHA试剂的符合率为95.23%,与GICA试剂的符合率为96.92%。经统计学χ2检验,ELISA试剂检出F1抗体阳性率高于IHA试剂(χ2=11.53,P=0.0007),与GICA试剂检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P=0.0704)。进一步分析滴度差值频数,ELISA试剂检测人血清的敏感性高于IHA试剂的样品占87.5%。在117份脏器样品中,3种试剂均检出F1抗原阳性15份(12.82%),符合率100%。滴度差值频数比较, ELISA试剂检测敏感性高于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RIHA)试剂的样品为78.57%。结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鼠疫菌F1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和鼠疫菌F1抗原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性质特异,其敏感性优于IHA试剂盒和GICA试剂条,值得在鼠疫的监测和快速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春红;王鹏;常娅莉;王秉翔;宋志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河南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了解河南省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河南省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获得的流行性腮腺炎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3年河南省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1822例,年均发病率为19.50/10万,男女发病比为1.95∶1(男性60699例,女性31123例),14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高,年均发病率为88.99/10万,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冬春季节多发,疾病流行呈现双峰分布;每年均有暴发疫情报告,多为学校内暴发。结论2013年河南省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暴发疫情起数和病例数波动较大,学校及托幼机构是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冬春季节学校及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做好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张延炀;马雅婷;王燕;王长双;路明霞;张肖肖;肖占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目的:确定用于筛选人巨细胞病毒( HCMV) IgG阳性血浆的ELISA试剂和用于HCMV免疫球蛋白成品检定的中和试验方法。方法比较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检测方法(3家ELISA试剂和3种病毒中和试验)的相关性。结果德国赛润和意大利德塞的ELISA试剂与成都蓉生微量中和试验及台湾宝血的蚀斑减少中和试验的相关性很好( r2>99%)。结论从成本和使用便利性考虑,建议使用意大利德赛的ELISA试剂盒用于原料血浆的筛选,使用成都蓉生的微量中和试验作为成品效价检定的方法。

    作者:彭良俊;周志军;李策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会区2004-2013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新会区麻疹流行特征,为今后麻疹防控工作及全面实现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强化免疫前五年)和2009-2013年(强化免疫后五年)的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麻疹发病率在(0~27.59)/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7.45/10万;2004-2008年(强化免疫前五年)与2009-2013年(强化免疫后五年)的人群年龄分布、病例分类和流动性情况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2.870;917.254;19.170),而免疫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9)。结论应加强麻疹防控工作,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实现全面消除麻疹。

    作者:曾庆生;李来德;罗芳;梁健华;杨文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优化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培养条件,提高菌体产量。方法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影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生长的培养温度、NaCl浓度和pH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NaCl浓度0.75%、温度35℃、pH6.5时菌体产量高。结论通过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较高的菌体产量,为后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国怀;曹玲;罗广;刘晓;刘大东;金红燕;陈刚;席仲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宿主细胞系用于病毒性疫苗生产初期可行性的比较

    为了缩短病毒疫苗研究和生产的时间,应以宿主细胞系作为表达系统来生产抗多组病毒病原体的病毒性疫苗。选择的作为表达系统的各细胞系,就其对于脊灰病毒、A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野生型株A2)复制作用的初期可行性进行比较。研究了6个贴壁细胞系( Vero、HEK-293、MRC-5、CHO-K1、BHK-21 c13、MDCK )和6个单细胞悬浮式细胞系( CAP、AGE1、CR .HS、sCHO-K1、BHK-21 c132 p、MDCK SFS )它们增殖病毒的能力。第一,测定了细胞大密度,第二,用流式细胞计量术和免疫细胞化学监测了分配有8种不同病毒受体的细胞系的病毒受体表达与极化作用。通过用编码肌动蛋白-EGFP的构建物LifeactTM 转染细胞研究了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组织。后,测定了每一个细胞系生产所研究病毒的子代的能力。结果表明,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的单细胞悬浮细胞系是好的用于病毒复制的宿主细胞系候选者。

    作者:陈锦荣;江丽君(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从516名中国病人分离的乙肝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分析

    作者研究了具有不同临床征象的病人其乙肝病毒突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在这项研究中总共登记了516名病人,包括130名病人患急性乙型肝炎,239名病人患慢性乙型肝炎以及146名病人患慢急性肝功能衰竭。通过对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而分析HBV的基因型和突变。基因型B2、C1、C2和D1分别占22.2%、1.6%、74.6%和1.6%。在那些患急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中,其基因型B的出现频率要比患慢性乙肝和慢急性肝功衰竭的病人中的高。测定了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前S1区和前S2区,对于急性乙肝病人、慢性乙肝病人以及慢急性肝功衰竭病人而言,其缺失率分别为3.8%、19.7%和24.7%。在基础核心启动子区域发生的 T53 C ( preS1F53L )、 G1613A ( polR841K )、 G1775A 和A1762 T+G1764 A的点突变的发生率,以及在前核区域的G1896 A和G1899 A点突变的发生率,及核心区的A2189 C (197 L )点突变的发生率按照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肝功衰竭的顺序逐渐提高。 G1896 A的点突变与肝功衰竭病人很少活存无关,渐次提高的病毒突变率也在那些得自HLA-A2阳性病人的3种HLA-A2限制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表位中观察到,即env/88-196(5.8%、10.1%、22.5%),core107-115(4.3%、4.6%、19.7%),以及 x92-100(1.4%、20.2%、33.8%)。作者得出结论,乙肝病毒基因组的某些病毒突变是与HBV感染的疾病进展有关的。

    作者:江丽君;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抗体滴度与确证的抗流感病毒感染保护之间关联性的评估

    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测定的抗体滴度与抗流感病毒感染保护作用是相关联的,并且被用来作为疫苗审批的特定指标。在一项有773名6-17岁儿童参与的随机有对照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的现场试验中,作者评估了1∶40的抗A ( H1N1) pdm09和B ( Victoria谱系)的血凝抑制( HAI)滴度与抗每一株引起的由PCR确证感染的保护相关,抗前者的保护达48%(95%置信区间〔CI〕,30%~62%),后者为55%(95%CI,32%~70%)。作者的分析说明了抗体滴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这种情况尤其可被用于这样的场合,即相对于抗体滴度的测定而言,流感发生延迟或延长的场合。

    作者:江丽君;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型结核杆菌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鉴于结核病仍然是全球人类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故迫切需求一种新的疫苗。结核亚单位疫苗已经显示出在人类能诱导强有力的免疫应答,并在HIV地方流行区可作为一种BCG的替代疫苗加以使用。在这项研究中,作者研究了16种不同的新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保护效力,作者采用肺部结核病小鼠模型进行此项研究。这些抗原被用来作为亚单位疫苗而与双十八烷基溴化铵( DDA )-D (+)同海藻糖6.6 dibenenate(TDB)(DDA/TDB)佐剂配制成制剂,作为单价疫苗接种小鼠或者多价联合疫苗接种小鼠,这些抗原中有6种( Rv1626、Rv1753、Rv1789、Rv2032、Rv2220及Rv3478)抗原同未接种的对照小鼠比较,能够降低小鼠肺部的细菌负荷。这6种抗原中有3种( Rv1789、Rv2220和Rv3478)能够诱导具有保护水平的免疫,而这种免疫与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抗原85 B所诱导的保护相当(相对于幼鼠在肺部产生>0.5 log10 CFU降低)。重要的是当这3种抗原联合应用时,所产生的保护作用基本上与 BCG 所介导的保护作用相当。当或者是Rv1626或者是Rv2032与具有高度保护性的E6-85融合蛋白(抗原85 B 与ESAT-6相融合)联合应用时,观察到的保护作用与BCG疫苗诱导的在气溶胶感染后1个月和3个月的保护水平相当,并且明显地比单独给予E6-85疫苗接种于感染后3个月时的保护水平要高一些,使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功能性IFN-γCD4 T细胞和不同的多功能性CD4 T细胞亚类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IFN-γ、TNF-α和/或IL-2),显示这是由3种重要的保护性抗原诱导的,并伴有脾细胞CD4 T细胞的频率要比仔鼠对照组中观察到的结果明显的高。这些具高度免疫原性的TB抗原的鉴定以及抗原联合应用将会使人们改进抗结核策略成为可能。

    作者:江丽君;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3价和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降低鼻咽部定植的免疫原性和效力比较

    背景: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PVC13)被批准用来取代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这是根据血清学非劣性标准进行的。迄今还没有对13价结合疫苗进行过随机的包括临床终点观察的儿童现场研究。

    作者:江丽君;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肠炎沙门菌SPI1缺陷突变体诱导抗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攻击的交叉免疫

    本论文作者研究了疫苗接种过的小鸡对沙门菌感染的免疫应答,研究了沙门菌致病岛1( SPI1)减毒的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疫苗株的血清交叉保护能力。运用实时 PCR 定量白细胞介素 IL1β、IL17、IL22,干扰素γ( IFNγ),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免疫球蛋白IgM、IgA、IgY和Ig轻链的转录物,以及急性期应答包括生物素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 Ex-FABP )、免疫应答基因1、趋化因子AH221和Trappin-6的六种基因来鉴定免疫应答。接种了两种血清型的SPI1突变体的小鸡,不会受到沙门菌感染,且与攻击的血清型无关,与感染后的时间无关。但是,所有白细胞介素、iNOS和Ex-FABP的表达显示了感染后4 d静脉攻击后的保护效果,同源性血清型显著好于异源性血清型。接种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SPI1的突变体混合物后,诱导了抗两种血清型攻击的中等程度的保护作用,即混合菌比单一沙门菌组成的疫苗接种的小鸡提供了附加的保护效力。

    作者:杨柏峰;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乙肝疫苗在高危人群中的长期效果

    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全球性卫生问题。在试图控制感染的过程中,全球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已经确立下来。沙特阿拉伯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地方性流行区,在1989年就建立了HBV免疫计划,此项交叉截面式研究评估了阿甫杜拉国王大学Jeddah 医院的高危人群(临床实习医学生)初免后14~24年的HBV疫苗接种的长期保护作用。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初生时或在早期儿童时期完成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作者观察了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水平。抗HBs抗体滴度<10 mIU/mL 者表示无保护,而滴度>10 mIU/mL者被认为处于保护性免疫状态。总数238名学生参与试验,他们以女生为主,( n =182,76.5%)。平均年龄为22.2±1.1岁。自初次接种起已超过19.8±2.3年,同男生比较,女性学生似乎更能维持长期的保护(比率分别为62.1%和58.8%)。在初次接种后,有许多学生抗HBs水平明显地低,测试医学生抗HBs水平可能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他们是处于高危险状态的人群。在男性中的疫苗失效率比在女性中的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可能对此现象这样解释,即乙型肝炎在男性人群中其流行率较高。

    作者:江丽君;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由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及DNA疫苗诱导的抗日本脑炎病毒免疫应答的特征

    预防接种是保护个体对抗日本脑炎病毒感染的有效的手段。目前在中国使用了2种日本脑炎病毒疫苗;即Vero细胞衍生性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在小鼠模型中鉴定了由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以及 DNA 疫苗侯选物〔( pCAG-JME),它表达了JEV-prM-E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保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活的减毒疫苗能够提供100%的保护,并且导致高水平的抗JEV抗体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pCAG-JME疫苗诱导了与弱毒活疫苗一样好的保护性免疫。出人意料的是,用灭活疫苗免疫的动物仅仅诱导产生有限的免疫应答,并且产生部分保护,这可能是由于小鼠中树突细胞的活性降低以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扩张所致。总之,该项试验结果证实弱毒活疫苗在提供抗日本脑炎病毒感染方面比灭活疫苗更有效,而且pCAG-JME是一种潜在的JEV疫苗候选物。

    作者:江丽君;陈锦荣(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关于稿件优先数字出版的启事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欢迎登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网站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欢迎订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作者:《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