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5-5673
  • 国内刊号:62-1120/R
  • 影响因子:0.50
  • 创刊:1973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9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医药卫生综合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新型结核病疫苗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卡介苗对儿童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保护效果较好,但对成人肺结核保护效果却不确定。过去十余年,众多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发,但至今尚未成功。结核病的致病和免疫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可以预测临床保护效果的指标和动物模型,动物实验结果常与临床试验结果不符,临床试验耗时漫长、成本昂贵、且需要大量结核病患者,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结核病疫苗的研发。近年来,研究人员研发了一些新方法进行结核病疫苗临床前评价,从而缩短了进入临床试验的时间,加快了结核病疫苗的发展。综述了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力评价方法,特别是临床前评价新方法。

    作者:张怡田(综述);王秉翔(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日本血吸虫非编码小RNA研究进展

    非编码小RNA是一类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生命活动的小分子,主要包括微小RNA、内源性小干扰RNA、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RNA及竞争性内源RNA。研究发现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后,宿主和虫体的非编码小RNA的表达水平均发生了改变。宿主源的非编码小RNA主要为微小RNA,其中miR-454和miR-203与日本血吸虫病发生发展有关,miR-223和miR-451与日本血吸虫自身生长发育有关;日本血吸虫非编码小 RNA包括微小RNA、内源性小干扰RNA,这些非编码小RNA在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性成熟及产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sja-let-7、sja-bantam,而且像sja-miR-3479和sja-miR-0001还可以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就日本血吸虫非编码小RN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阳青兰(综述);肖建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Tipα蛋白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Tipα)是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分泌到外界的一种独特的致癌因子,其能特异性结合胃癌细胞表面核仁素,然后进入细胞激活NF-κB诱导TNF-α和趋化因子基因表达,与H. pylori致炎、致癌作用密切相关,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就Tipα蛋白晶体的结构及特性、诱导TNF-α和趋化因子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胃癌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刘硕(综述);张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重症手足口病及其死亡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感染引起,且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由于EV-A71具有严格的宿主细胞寄生性,需依赖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完成其复制过程。因此研究该病毒在进入、脱衣壳等感染早期过程中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不仅有助于理解其致病机理,同时可为建立相应预防和治疗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就EV-A71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严文莉(综述);朱俊萍;安静(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PARγ受体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是由配体激活的一类核转录因子,属于II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经研究发现,PPAR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所表达,而且它在调控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的转录调节作用。激活后的PPARγ可以调控多种核内靶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形成、生长与增殖等,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高菲(综述);张琍(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HBIG)是含有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的多克隆球蛋白制剂,其含量占蛋白质总量的96%以上。静脉输注后即刻达到高峰,能与乙肝病毒颗粒外壳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特异性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使病毒失去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它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是公认的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有效的常规治疗方法。但是,一旦停止HBIG用药,由于拉米夫定存在耐药性问题,HBV再感染率会升高。为此,国内外在HBIG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长期效果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佩(综述);郭采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青蒿素类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应用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出的具有抗疟活性的药物成分,青蒿素内含的过氧桥结构可以生成大量的如蒿甲醚、蒿乙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目前已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寄生虫、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等多重功效。介绍了青蒿素在临床应用的近期情况,并对其在抗肿瘤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这种价廉、低毒的药物在救治身患疟疾的濒危患者的同时,在抗肿瘤治疗等领域中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曹慧(综述);李国庆(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干烤法测定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固体总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建立干烤法测定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固体总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方法分析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固体总量测定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并对各个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评估。结果由各分量不确定度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终给出测定结果在95%置信区间的扩展不确定度。结论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原液固体总量测量不确定度主要由取样及干燥过程引入,在试验中须严格控制以减小不确定度。

    作者:张玲玲;刘晓凡;傅元欣;冯潇;魏然;朱莉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长沙市2014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目的:了解长沙市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长沙市所辖区、县按年龄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麻疹 IgG 抗体;数据采用 SPSS 13.0处理,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采样调查275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6.7%。不同性别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1岁组的麻疹 IgG 抗体阳性率偏低,为77.4%;3~、5~、10~及≥15岁组的阳性率均为100.0%;1~岁组和7~岁组次之,分别为98.2%和97.3%。有麻疹类疫苗免疫史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麻疹类疫苗免疫史人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沙市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基本形成了预防麻疹的免疫屏障。

    作者:林希建;刘浩;胡强;陈静;刘姝;罗美玲;黄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应用whaF基因序列鉴定20型肺炎链球菌血清型

    目的:应用whaF基因测序方法,对20型肺炎链球菌进行血清型鉴定。方法采用血清凝集法和用20型肺炎链球菌型特异性基因( wciL基因)合成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对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所保藏的20型肺炎链球菌进行血清学鉴定;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whaF基因设计合成引物,PCR扩增whaF基因,利用测序获得基因序列,分析whaF基因多态性。结果7株20型肺炎链球菌菌株均能与20型血清产生血清凝集反应,wciL基因PCR扩增产物,可见与预期相符大小500 bp的特异性条带。 whaF基因PCR扩增产物,除20-3外,其余6株菌均可见1000 bp大小与预期相符的PCR扩增产物。 whaF基因测序和分析显示:20-2、20-4、20-5、20-7与20B亚型( GenBank acces-sion No.:CR931679和JQ653093)的 whaF 基因序列相同;20-6与20A 亚型(GenBank accession No.:JQ653094)的whaF基因序列相同;20-1与CR931679和JQ653093相比,在898有点突变( A→C)。20-3的whaF基因比20A亚型和20B亚型的whaF基因均少了约600 bp。结论20-6为20A亚型肺炎链球菌,20-2、20-4、20-5、20-7均为20B亚型肺炎链球菌。

    作者:陈琼;李康;徐潇;黄洋;李红;王春娥;陈翠萍;叶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牛血清在百日咳毒素CHO细胞簇聚试验中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胎牛血清对百日咳毒素在中华仓鼠卵巢细胞(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CHO)细胞簇聚试验中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两个厂家共6批次的牛血清培养CHO细胞,连续传3代后进行细胞簇聚试验,观察添加PT阳性对照、纯化PT、脱毒PT后其细胞的簇聚效果。结果1、2号牛血清培养的CHO细胞生长缓慢,3~6号牛血清培养的CHO细胞生长正常。质量浓度16 ng/mL的PT阳性对照和纯化PT均未引起1~2号CHO细胞簇聚;3~6号牛血清培养的CHO细胞PT阳性对照判定终点分别为2、1、16、4 ng/mL,其纯化PT判定终点分别为1、0.5、8、2 ng/mL;脱毒PT质量浓度为40μg/mL时,1、2、5号牛血清培养的CHO不簇聚,而3、4、6号牛血清培养的CHO细胞脱毒PT判定终点分别为10、5、20μg /mL。结论6种牛血清培养的CHO细胞簇聚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以4号牛血清培养的CHO细胞对PT阳性对照、纯化PT和脱毒PT为敏感。需筛选对簇聚试验敏感度高的牛血清用于百日咳毒素CHO细胞簇集试验。

    作者:刘晓凤;邓杰;秦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杂交法检测Vero细胞DNA残留量的适用性验证及应用

    目的:对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杂交法检测人用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 DNA残留量进行适用性验证及应用。方法对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杂交法检测人用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 DNA残留量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及稳定性验证,并应用该方法检测3批人用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的DNA残留量。结果地高辛标记探针的标记效率为0.1 pg。验证结果显示探针与非同源DNA无杂交;低检测限度为1 pg;探针在-20℃放置7个月后,检测灵敏度仍可达到1 pg;3批人用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中残留DNA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质量控制标准。结论地高辛标记DNA探针杂交法特异性、灵敏度好,结果稳定,适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中Vero细胞DNA残留量的检测及疫苗生产过程和其成品的质量控制,对其他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病毒性疫苗质量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孙小慧;刘晓凡;赵雅静;马超;刘鹏;冯德杰;李薇;魏然;王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河南省风疹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 ARIMA)乘积季节模型,探讨其在河南省风疹发病趋势预测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河南省2004—2013年报告的各月风疹病例数,建立ARIMA乘积季节模型,用2014年1—12月报告的风疹病例数,验证模型预测效果。结果河南省2004—2013年报告的风疹病例数呈现明显的季节效应,2009年前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2009年后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模型ARIMA(1,0,0)(0,1,1)12能较好的拟合既往的风疹病例数,且对2014年1—12月份风疹病例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结论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河南省风疹发病趋势的预测具有可行性。

    作者:肖占沛;王燕;李军;王长双;张肖肖;马雅婷;张延炀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阳离子脂质体DOTAP佐剂对H5 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DOTAP佐剂对H5N1型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制备DOTAP阳离子脂质体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简称DOTAP流感裂解疫苗),检测其包封率。将BALB/c小鼠分为13组,分别用含0.1、1.0、10.0μg HA/只剂量以DOTAP、Al(OH)3、CPG-ODN为佐剂以及不含佐剂的流感裂解疫苗于0、21天皮下免疫,PBS作为对照组,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小鼠初次免疫后21、42天血清HI抗体滴度;用ELISA检测初次免疫后21、42天血清特异性IgG抗体、IgG1、IgG2a亚类抗体滴度,以及初次免疫后42天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体外经抗原刺激后细胞因子IL-2、IL-4、IFN-γ的分泌水平。将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用含不同DOTAP剂量(100、300、600μg /只)的DOTAP流感裂解疫苗于0、21天皮下免疫,检测初次免疫后21、42天小鼠血清HI抗体滴度和IgG抗体滴度。结果 DOTAP流感裂解疫苗粒径在300~400 nm,带正电荷,包封率在50%以上;DOTAP流感裂解疫苗诱导的HI抗体水平和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均高于流感裂解疫苗,而与铝佐剂和CpG-ODN佐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TAP流感裂解疫苗产生的抗体仍以IgG1亚类抗体为主,免疫后42天诱导的IgG2a亚类抗体水平高于流感裂解疫苗和铝佐剂,低于CpG-ODN佐剂;DOTAP 流感裂解疫苗免疫后既分泌高水平Th1型细胞因子IFN-γ,同时也分泌高水平Th2型细胞因子IL-4;不同DOTAP剂量的DOTAP流感裂解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滴度和IgG抗体滴度在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DOTAP作为H5N1型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佐剂可显著提高流感裂解疫苗的免疫原性,其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不低于铝佐剂和CpG-ODN佐剂,并具有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

    作者:赵巍;喻刚;郝鹏亮;韩锡鑫;黄晓媛;杨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白喉类毒素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建立测定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中白喉类毒素酶联免疫检测( ELISA)方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以高效价兔抗DT多克隆抗体和相应酶标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确定线性范围同时验证该方法的重复性和特异性等确定检测限度,并初步应用。结果 DT含量在0~0.0160 Lf/mL范围内反应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 >0.99)。该方法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百日咳丝状血凝素( Filamantous hemagglutinin,FHA)与黏着素( Pertactin,Prn)无明显交叉反应,重复性好、特异性较强,精密度及准确度验证均符合常规质控要求,通过验证确定的准确检测范围为0.0008~0.0160 Lf/mL;检测限度为0.0008 Lf/mL。该方法对DT抗原进行了吸附率的检测,同时检测了10批白喉类毒素原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年版规定的絮状单位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变异系数低于20%。结论建立了白喉类毒素双抗体夹心 ELISA检测方法,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生产过程中白喉类毒素含量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作者:张霖阳;杨冰;王珣;张娜;赵俊;王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中丙酮残留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目的:建立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中丙酮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并加以验证。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年版)中“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法”,优化色谱条件,建立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中丙酮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结果色谱条件为顶空平衡温度70℃,顶空平衡时间40 min,汽化室温度200℃,柱箱温度40℃,检测器温度250℃,进样量为1.0 mL,载气(高纯氮气)流量1.3 mL/min,尾吹气(高纯氮气)流量5 mL/min,分流比1∶1。丙酮质量分数在2×10-6~5×10-5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丙酮的平均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86.05%~105.11%及2.1%~9.5%,检测限为2×10-6,定量限为3×10-6。结论本方法的线性、特异性、准确性、重复性等均符合规定,方法准确、稳定,可用于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中丙酮残留量的检测。

    作者:徐英;慕艳红;雒丽红;冯琪蓉;魏然;朱莉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LIGHT在自发I型糖尿病小鼠中表达的分析

    目的:建立 I 型糖尿病 NOD 小鼠模型,探讨 LIGHT 在 I 型糖尿病模型 NOD 小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监测雌性NOD小鼠血糖、胰岛素水平;NOD小鼠分为4组,即未发病5周龄及11周龄组、发病1 w和2 w组。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分析NOD小鼠胰腺组织LIGHT的mRNA、蛋白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可溶性LIGHT及Th1细胞因子IFN-γ含量;HE染色检测胰岛炎,对胰岛炎评分,并对血清LIGHT含量与IFN-γ含量及胰岛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发病组NOD小鼠胰腺组织LIGHT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血清LIGHT浓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病的5周龄组(P <0.05),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分泌显著增加。血清LIGHT含量与IFN-γ水平及胰岛炎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1=0.52,r2=0.87,P<0.01)。结论 LIGHT在NOD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可能影响Th1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及胰岛炎程度,血清LIGHT能反映I型糖尿病胰岛炎的严重程度。

    作者:曹朝晖;王五洲;李俐娟;李亚林;胡小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Wnt5 a对成骨前体细胞分泌和分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Wnt5a对成骨前体细胞分泌和分化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Wnt5a刺激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后,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IL-6、IL-1β及TNF-α的表达水平;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检测试剂盒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ALP的表达量及活性;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Ror2基因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JN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Wnt5a抑制了OPG的表达,增加了IL-6的分泌,但并没有改变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Wnt5a上调了ALP的表达量及活性,促进了Ror2基因水平的表达,并上调了细胞内JNK蛋白水平。结论 Wnt5a通过调节成骨前体细胞OPG、IL-6、ALP和JNK的表达和分泌,可加重骨破坏和关节炎症,Wnt5a与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破坏和关节炎症进展有关。

    作者:牛梦林;佟玉龙;曹伟;杜雨轩;袁慧慧;赵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毒力基因型和耐药性对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死亡率的影响

    背景:Ⅲ型分泌系统( TTSS)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毒力决定簇。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Ⅲ型分泌系统基因型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死亡率的预后标志物,还研究了Ⅲ型分泌系统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 MDR)之间潜在的关联性,以及这一关联性是如何影响血流感染结果的。

    作者:贝凯(摘);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百日咳的非人灵长类和人攻击模型

    百日咳的人攻击模型微生物病原体攻击人体的研究为研究其感染的自然过程和免疫应答提供了机会,使我们对细菌与病毒病原体以及对感染的免疫应答有了重大认识。以前人体攻击模型用于病毒和细菌病原体的经验评述及有关的伦理考虑可在别处查阅。人体攻击模型用于如下疾病是安全的符合伦理的:对健康人体是非致命的且是自限的疾病;有其能使受试者迅速恢复健康的营救性治疗的疾病。这些研究特别有用,因为能在控制的环境中实施,用少量的志愿者就能获得结果且比靠社群中自然暴露而累积病例的研究要快得多。这特别适合于百日咳,这种病的发病率相对低且各地年年都是散发性的。

    作者:陈锦荣(译);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G3/DT佐剂促季节性三价灭活裂解流感疫苗的保护性T细胞免疫应答

    用来抵抗季节性流感的疫苗对于可能大流行的流感病毒A的新亚型的效果不佳,此外,预计(大流行)流感疫苗的免疫原性差,这可以通过使用佐剂来克服。已证实可用于人的佐剂有限,有必要选择安全的和有效的能够增强流感疫苗的免疫原性和诱导广泛保护性的T细胞应答的佐剂。本文中,作者评估了新的纳米颗粒-G3,其作为小鼠模型的季节性三价灭活病毒疫苗的佐剂。 G3佐剂分添加和不添加甜菊糖苷( DT,为二萜类)两种配方,使用两种配方增强所有的三价疫苗株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应答的能力相当,佐剂的耐受性良好,无不适现象。为了评估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保护性潜力,抗原性不同的流感病毒株A/Puerto Rico/8/34(A/PR/8/34)被用于感染。疫苗诱导的抗体对HI和VN试验中的A/P R/8/34株无交叉反应,但G3/DT-佐剂疫苗的免疫小鼠在抵抗A/P R/8/34感染时具有部分保护力,这与不添加DT的G3没有观察到诱导记忆性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有关。两种配方同等程度的诱导了人类树突细胞的成熟以及促进了抗原的提呈。总之G3/DT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佐剂,其不仅有效诱导流感病毒的抗体应答,而且诱导对抗原性各异的流感病毒具有广泛的保护性的T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窦姿(摘);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含有P spA家族1和2的双价结合疫苗具抗广谱肺炎链球菌菌株和伤寒沙门菌的潜力

    先前作者发现,无需添加佐剂,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 PspA)与伤寒沙门菌Vi荚膜多糖结合可增强抗P spA的免疫应答。目前研究由P spA家族1或2的α螺旋区结合到Vi多糖组成结合物用于免疫小鼠,以检测它抗静脉注射的能致死的肺炎链球菌各种菌株的能力。包含P spA家族1成分的结合疫苗对P spA 家族1菌株的攻击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但对P spA 家族2菌株的攻击没有保护作用。同样,PspA家族2结合物对PspA家族2菌株的攻击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P spA家族1菌株的攻击几乎没有保护作用。这个结果得到在包被有异源PspA的ELISA 板上观察到的PspA 抗体交叉反应水平低的现象的支持。细胞因子模式显示了对Vi和Vi-P spA结合物的混合性Th1/Th2免疫应答。结果表明,PspA α螺旋区与Vi多糖的结合物增强了其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并且基于P spAα螺旋区的疫苗应同时含有P spA家族1和2以实现广泛的交叉保护。

    作者:张丽芝(摘);石乐琴(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膜炎奈瑟菌W群11序列型复合物的增加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侵袭性疾病相关

    背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的发病率十多年以来一直持续下降,但脑膜炎球菌W群( MenW)引起的病例从2009年以来就一直持续增长。

    作者:贝凯(摘);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Ig G4特异性亚类反应揭示宿主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IgG4应答被认为是源于长期或反复接触特定抗原的结果。因此,对能够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IgG4抗体应答的研究,可能使人们对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毒力因子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技术,我们对来源于健康的持续鼻腔带菌者,健康的持续非携带者以及三个不同国家多种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到针对40种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全部 IgG ( IgGt )、IgG1和 IgG4抗体应答。IgGt应答能够抵抗所有检测抗原。其中主要是IgG1应答。相反,IgG4抗体仅能够抵抗α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趋化性抑制蛋白( CHIPS)、表皮剥脱素A和B(ET A and B)、HIgB、IsdA、LukD,-E,-F和-S、葡萄球菌的补体抑制剂( SCIN )、葡萄球菌肠毒素C(SEC)、葡萄球菌类超抗原蛋白1,3,5和9(SSL1,﹣3,﹣5和﹣9)以及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TSST-1)。在许多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变异现象,且感染类型,地理位置没有显示出保守的反应形式。持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IgG4应答针对的抗原数量多于持续非病原菌携带者,作者还发现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种基因烈性疾病)( EB )与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率有关。 EB患者免疫应答所针对的抗原数量多于非病菌携带者,甚至多于病菌携带者。总之,我们得出结论,即IgG4抗体应答能够抵抗包含主要免疫调节和特异性毒素限定的一组葡萄球菌抗原。且IgG4抗体应答在葡萄球菌病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例如,慢性定植及亚临床感染)对毒力因子的抵御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明明(摘);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和流感灭活疫苗

    背景:流感减毒活疫苗( LAIV)和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IIV)可以接种于儿童。对接种LAIV 一个月后再接种LAIV和接种IIV后再接种LAIV 诱导产生的局部及全身免疫反应进行评估,用LAIV 二次接种后病毒的回收率作为抗自然暴露感染的保护性的替代物。

    作者:马燕妮(摘);石乐琴(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英国婴幼儿免疫规划中不同载体蛋白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互换性

    英国2011—2012期间开展了一个开放的、非随机的研究,以评价婴幼儿常规初免完成后的抗体应答水平,免疫接种包括两剂量的 C 群脑膜炎球菌(MenC)结合疫苗(MCC),在3月龄和4月龄进行接种。根据当地的疫苗供应情况,两剂接种疫苗的每一剂可任用三个被许可的MCC 疫苗中的一种。在赫特福德郡和格洛斯特郡,在全科诊所( GPs)登记的足月健康婴儿,初免四周后要提供一份血液样本,交予GP 诊所保管。根据血液的取样可以获得疫苗接种历史。对MCC 疫苗接种者,分析其C 群脑膜炎球菌的血清杀菌抗体( SBA)和流感嗜血杆菌b( Hib)、百日咳毒素( PT)、白喉类毒素( DT)、破伤风类毒素( TT )和1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的 IgG 抗体。根据MCC疫苗计划的不同,C群脑膜炎球菌的SBA免疫应答差异显著( P<0.001):在那些先接种白喉交叉反应物结合的 MCC ( MCC-CRM )疫苗随后接种 TT 结合的 MCC ( MCC-TT )疫苗的婴幼儿中,C群脑膜炎球菌SBA 几何平均滴度( GMTs)显著低(82.0;95% CI,39~173; n=14)于接种两剂MCC-CRM(418;95%CI,325~537; n=82)、两剂MCC-TT (277;95%CI,223~344;n=79)、或者先接种MCC-TT后接种MCC-CRM (553;95%CI,322~949;n=18)的婴幼儿。 Hib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的情况相似,同一组Hib 几何平均浓度低(0.60μg/mL,0.27~1.34),其他组分别为1.85μg/mL (1.23~2.78)、2.86μg/mL (2.02~4.05)和4.26μg/mL (1.94~9.36)。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载体蛋白的MCC疫苗是不能互换的。当使用几个MCC疫苗时,需要接种一剂以上的儿童应该接种具有相同的载体蛋白的MCC疫苗,或者,尽可能第一个接种的是MCC-TT。

    作者:张丽芝(摘);石乐琴(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霍乱毒素及相关无毒助剂mmCT和dmLT,通过环腺苷酸蛋白激酶A和炎性体依赖白介素-1信号促进Th-17细胞应答

    本文研究了霍乱毒素( CT)和两个新的无毒分子,多点突变的霍乱毒素( mmCT)和双突变体不耐热毒素( dmLT)对人T细胞应答的佐剂效应的分子途径。通过CT、mmCT或dmLT体外刺激人外周单核细胞或者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加上一种多克隆刺激(葡萄球菌肠毒素B)或者是特定细菌抗原,并测定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的表达效果。 CT、mmCT和dmLT能够强烈的增强IL-17 A并且在较小程度上降低IL-13的产生,但对IFN-γ的产生或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大。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显示, IL-17 A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受限于CD4(+) T 细胞,共培养实验表明,IL-17A的提升是由佐剂处理的单核细胞诱导的。相对于CT而言,mmCT和dmLT所导致产生的cAMP 量至少降低了99%,但是此情况下cAMP是足够的,并且基本可以满足触发Th17的应答的需要。因此,消除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A 抑制,用cAMP类似物进行刺激可以模仿辅助性效应。此外,CT、mmCT和dmLT可以促进IL-1β的产生和单核细胞中半胱天冬酶-1的激活,这与一些关键的促炎和炎性体( Inflammasome)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强相关,包括NLRP1、NLRP3和NLRP4。特定的半胱天冬酶-1抑制剂,或者阻断IL-1信号传导的IL-1受体拮抗剂,这些炎性体( Inflammasome )抑制剂会起到破坏Th17细胞应答的作用。本文得出的结论是CT、mmCT和dmLT 通过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 A和半胱天冬酶-1/炎性体依赖性IL-1信号来促进人Th17细胞应答。

    作者:党东峰(摘);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或第四剂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C/Y结合疫苗对婴儿期曾接受HibMenCY-TT三剂免疫的儿童具有免疫原性

    背景:在幼儿接种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C/Y结合疫苗( HibMenCY-TT )疫苗的第二年进行单剂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MenACWY-TT )或第四剂HibMenCY-TT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评价。

    作者:张丽芝(摘);石乐琴(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破伤风类毒素-细菌多糖结合疫苗中载体蛋白识别的结构性标志物

    细菌性脑膜炎的全球负担主要是由于奈瑟脑膜炎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侵袭性感染造成的。发达国家在1987年引入b型流感嗜血杆菌( Hib )结合疫苗前,Hib是许多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因。 Hib结合疫苗降低了Hib发病率达80%或更多,这依赖于疫苗的普及程度。单价脑膜炎球菌C群( MenC )疫苗于1999—2000年上市,在英国降低了由MenC引起的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90%以上。现在有3个上市的4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也能抗血清型A、W和Y,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以抗多达13个引起疾病的血清型。由有荚膜细菌引起的显著高的死亡率和长期的后遗症已经使得这样的疫苗策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作者:石乐琴(译);江丽君(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