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752
  • 国内刊号:11-5610/R
  • 影响因子:1.89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1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
  • 外科学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2年3期文献
  • 胃癌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0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结果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8+细胞显著升高,并与病理分期相关,分期越晚改变越大.手术后以上指标可显著改善.结论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理分期越晚细胞免疫功能越低,肿瘤负荷是其主要原因.

    作者:钱锋;石彦;余佩武;雷晓;周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转流后游离肝脏的肝移植方法

    目的探讨先转流后游离肝脏的肝移植方法是否可行.方法转流条件下的经典式肝移植23例(前期组);进腹后先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结扎切断胆总管及左右肝动脉、游离出门静脉进行转流,然后阻断肝上下腔静脉,游离肝周韧带及肝后下腔静脉,切肝、止血、植肝,共31例(后期组).结果转流时间:前期组(99.78±21.6)min,后期组(96.32±22.25)min;冷缺血时间:前期组(484.78±134.01)min,后期组(443.15±85.27)min;无肝期时间:前期组(100.00±21.19)min,后期组(102.00±24.31)min;术中失血量:前期组(5096.09±4243.59)ml,后期组(1726.23±1125.29)ml(P<0.01);术中输血量:前期组(3676±2938.74)ml,后期组(1217.69±829.72)ml,两组相比P<0.01.术后并发症:前期组(23例)26症例次,后期组(31例)19症例次.结论先转流后游离肝脏的肝移植方法是一新的肝移植方法,有优越性.

    作者:严律南;李波;卢实春;文天夫;曾勇;程南生;赵纪春;林琦远;陈晓理;伍晓汀;贾乾斌;周勇;涂斌;吴言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良性狭窄内镜治疗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大肠良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不同病因所致的大肠良性狭窄,采用电子肠镜下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其中7例吻合口狭窄、2例克罗恩病、1例溃疡结肠炎,2例PPH(吻合器痔疮切除术)术后狭窄.结果12例良性狭窄病变经过2-4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均解除梗阻症状,无1例需手术治疗.结论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大肠良性狭窄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美东;姚礼庆;张轶群;高卫东;周平红;何国杰;王萍;李和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62例患者,其中肝癌7例,胆囊癌10例,胆管癌15例,胰腺癌17例,肝门部转移癌13例.43例行内外引流,19例放置了胆道支架.结果黄疸消退明显55例,不明显7例.内外引流者血清总胆红素由(450.12±113.51)μmol/L降至(240.25±107.81)μmoL/L(1周)-(90.91±101.72)μmol/L(2周).胆道内支架置入者由(410.53±98.13)μmol/L降至(270.23±115.64)μmol/L(1周)-(105.43±97.85)μmol/L(2周).内外引流与内支架置入疗效无明显差别,早期并发症29例,死亡7例.结论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肯定.

    作者:封光华;蔡阳;杨德琪;陈虎;金慧成;余强宏;朱玮;王楚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2000年间收治的4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周围区癌64.5%(29/45),乳头下部癌占22.2%(10/45),乳头上部癌占13.3%(6/45).十二指肠镜的确诊率为71.4%(15/2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节段性肠切除术2例,单纯癌肿切除术3例,胃肠、胆肠吻合术12例,剖腹探查术4例,手术切除率为62.8%(27/43).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以乳头周围区癌多见.手术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节段性肠切除术和单纯癌肿切除术根据具体情况可酌情应用.

    作者:何平;石景森;陈武科;王作仁;王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及胆囊癌与ABO血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及胆囊癌的发病机会与ABO血型分布有无关联.方法分析600例胆囊结石和57例胆囊癌病人的ABO血型分布情况,并与2363例自然人群的血型分布做对比研究.结果本组胆囊结石病人的ABO血型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胆囊多发性结石较多发生于A血型病人(P<0.05);与对照组相比,A型血者患胆囊癌的机会明显增加(P<0.05).结论胆囊癌的发病机会与A血型有明显关联,而胆囊结石的发病机会与ABO血型无关.

    作者:杨文奇;程越;孟翔凌;彭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病人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梗黄)病人肾功能的保护效应.方法34例梗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前给予一般治疗(梗黄组)和精氨酸治疗(治疗组),连续治疗7 d,观察手术前后血ET(内毒素)及Ccr(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并与20例无黄疸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对照组)比较.结果(1)入院时梗黄组与治疗组外周血ET及Ccr水平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但上述两组E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梗黄组术后第1天血ET较术前升高(P<0.05),Ccr更趋下降(P<0.05),7 d后随血ET水平下降,Ccr逐渐升高,第14天ET和Ccr两项指标接近正常水平;ET与Ccr呈显著负相关(P<0.05);(3)治疗组用药后血ET水平下降,术后保持较低水平,而Ccr用药后升高,第7天ET、Ccr两项指标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术前使用精氨酸可显著降低梗黄病人内毒素血症,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对肾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铭荣;徐德征;李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并肠坏死1例报告

    患者,女性,62岁.突发持续性腹痛伴血便6 h入院.6 h前劳动时突感左下腹疼痛,呈持续性,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后又感轻度腹胀,伴恶心,数小时后排出较干粪便块,表面且带少许血样物,来院后做X线腹透未发现异常征象.

    作者:刘亚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59例临床总结

    我院自1998年9月开展腹腔镜至2001年12月,收治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共459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余全;杜清华;张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外胆管结石32例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

    自1995年以来,我院对肝外胆管1 cm以上结石使用内镜下机械碎石术(endoscopic mechanical lithotripsy,EML),总成功率达96.3%,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四清;王保强;屈平喜;曹立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体会--附48例临床分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迄今仍是一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和治疗困难的急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未完全清楚,且治疗措施存在许多的争议和分歧[1].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抑酶药物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疾病发展过程认识的深入,使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6-2000年间应用综合措施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4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武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防治(附12例报告)

    医源性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的灾难性并发症.为了防止医源性胆道损伤,提高手术的疗效,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3月-2001年10月我科行胆囊切除术致医源性胆道损伤12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改良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并发症的预防

    我院自1993年2月至2001年4月共行PPPD 51例,术中常规采用自制气囊扩张幽门环,胰肠单层捆绑吻合及自制双套管冲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宇;房巨波;栗洪升;朱爱华;朱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45例治疗体会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急腹症,80%以上病情较轻,属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胰腺病变具备可逆性和自限性,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均可痊愈,基本上可视为一种内科急腹症.

    作者:刘胜荣;刁平;孙国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两种不同表型的胆管癌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

    目的研究与胆管癌侵袭、转移表型及预后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基因芯片(cDNA array)技术,从两个胆管癌标本分离得到的mRNA逆转录合成探针,分别与尼龙膜上的14802个基因进行杂交,杂交后的膜经扫描仪成象和软件进行光密度分析后得出表达发生改变的基因.结果所分析的14802个基因或序列中,表达差异的基因或序列共有754条,其中有455条是已知功能的基因,经进一步分析得出有30余条是比较有意义的,如:MUC18、KGF、TCF-4、PSP94、Smad5、TACC1、α-Catenin、Syndecan-1、Angiogenin、myosin等.结论胆管癌组织中与肿瘤转移及预后相关的基因是很多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为同时分析多个基因的表达状况提供了一个可用的方法,这一方法为了解不同生命过程中基因表达概况提供了一种途径.

    作者:张效东;周宁新;卢柏松;黄培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皮下及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皮下和原位移植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将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块分别种植于裸鼠肩胛间皮下和脾实质内,观察皮下和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标本7例移植成功,从中筛选出一株同一人体瘤源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裂核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裸鼠皮下移植模型BFNHL-HMN-1和原位移植模型BFNHL-HMN-2,瘤株生长稳定,已分别传至50代和51代.共移植裸鼠308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达到100%.BFNHL-HMN-1移植瘤呈结节状生长,均可向周围组织侵润,BHNHL-HMN-2移植瘤在脾内自主呈结节状生长,伴有脾门淋巴结累及和肝转移.移植瘤病理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似.结论经我们检索BFNHL-HMN-1和BFNHL-HMN-2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皮下和原位移植模型.为研究人脾原发性淋巴瘤的生物学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宁;脱朝伟;刘秋珍;吴泽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肾、肠组织中含量变化及意义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肾、肠组织中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胆总管结扎后,分别于第一周内和第三周内应用Aminoguanidine(AG)抑制NO合成,同时应用生理盐水(NS)作对照,检测不同时段抑制NO合成后大鼠肝、肾、肠组织中NO和丙二醛(MDA)含量、肌酐清除率(Ccr)、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BT)率的变化.结果胆总管结扎后,大鼠肝、肾、肠组织中NO含量明显升高,在胆总管结扎第一周抑制NO合成后,肝、肾、肠组织中NO含量明显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血ALT明显升高、Ccr明显下降、肠系膜淋巴结BT率明显升高;而在胆总管结扎第三周抑制NO合成后,肝、肾、肠组织中NO和MDA含量明显下降,血ALT明显下降、Ccr明显升高、肠系膜淋巴结BT率明显下降.结论NO在胆道梗阻引起的肝、肾、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损害作用.梗阻早期表现为对组织的保护作用,后期表现为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作者:蒋筱强;罗志强;杨成义;黄明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反义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克隆人胃癌细胞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片段并构建其正义和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反义端粒酶RNA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扩增出人hTR部分cDNA序列,将该片段分别正向和反向插入PEF6/V5-His-TOPO载体后构建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随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该正、反义载体转染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用TRAP法观察后者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所克隆的基因片段其碱基序列与文献报导完全一致,且插入载体的方向完全正确.与正常对照、转染正义载体、空载体者比较,转染反义载体者端粒酶活性显著下降.结论本实验已成功克隆了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的部分序列并成功构建hTR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反义端粒酶RNA能有效降低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

    作者:陈拥军;朱正纲;冯润华;李建芳;刘炳亚;尹浩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热休克蛋白70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观察再灌注1 h后肝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并检测其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肝组织内钙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HSP70蛋白在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无表达,肝细胞功能、线粒体功能和SOD活性均显著下降,而肝组织内钙和LPO值均显著升高.间断性血流阻断组则有HSP70蛋白的合成表达,该组与假处理组的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HSP70蛋白在肝缺血再灌注后的诱导产生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及线粒体的功能,该效应与细胞内钙稳定和SOD活性增高有关.

    作者:孙经建;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CD44V8 - 10蛋白表达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CD44V8-10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8-10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结果CD44V8-10阳性表达与胃癌的部位、浸润深度无关(P>0.05),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CD44V8-10在胃癌转移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并可能对胃癌高危病人的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久运;张胜华;张一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位胆管癌肝门上入路的临床应用

    随着近年来在肝脏和肝门结构上解剖知识的不断深入,高位胆管癌的手术切除技术不断的进步,治愈性的手术切除率的逐步提高,给外科医生在观念上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作者:许戈良;胡何节;李建生;徐荣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围肝门外科:概念与实践

    围肝门外科(perihilar surgery)是指肝门及其周围的外科,此处的空间定位虽无一个肯定的解剖学边界,不过,在临床外科上存在共同的认识[1].

    作者:黄志强;黄晓强;周宁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壶腹周围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壶腹周围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但由于早期症状不特异、肿瘤位于腹膜后不易发现等而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在出现黄疸、疼痛、明显消瘦等症状时方到医院就诊,而此时肿瘤多已处于进展期,盲目的手术探查往往是无功而返,手术切除率极低.

    作者:陈立波;王春友;熊炯忻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保肛术的探讨

    随着现代肿瘤外科的进展和综合性治疗的进步,直肠癌根治术要求一方面对肿瘤进行彻底切除,另一方面尽量保留肛门的排便控制功能,以保证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孙诚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直肠癌局部侵犯范围的术前判断

    近10年来,有关确定直肠癌局部侵犯范围的检查方法取得不少进展,本文就此作一述评.

    作者:陈大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癌的内分泌治疗

    1 大肠癌的内分泌型癌细胞和其内分泌性已有研究表明,部分不同分化类型的普通型大肠腺癌中含有内分泌型癌细胞(endocrine cell,EC),与其它癌细胞在组织起源上一致,共同起源于内胚层多潜能干细胞,它不同来源于神经嵴以神经内分泌细胞为主体的APUD肿瘤[1].

    作者:张宏宇;张才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术的一些观点

    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gastrectomy,PPG)不是一种新手术,以前主要用于胃溃疡的手术治疗.近来在日本等地此手术也用于病变位于近端胃乃至胃窦的早期胃癌病例[1].

    作者: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肿瘤与氨基酸失衡液

    平衡氨基酸的营养支持在改善荷瘤宿主营养状况的同时对肿瘤细胞动力学也产生影响,可导致肿瘤组织蛋白合成增加、肿瘤细胞DNA、RNA含量增高、致肿瘤生长速度加快.

    作者:王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Miles手术中腹膜外造口的临床观察

    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Miles手术中行腹膜外造口60例,效果满意,经临床观察,避免了经腹膜内造口所致的并发症,改善了排便功能.报告如下:

    作者:谭维;林光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治疗晚期恶性梗黄7例体会

    我科自1994年1月至2000年8月使用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方法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7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耘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