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82年Carl Langenbuch首次施行胆囊切除术之后便一直存在胆管损伤的可能,但可能由于当时施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数少,直至1905年Mayo才首次报道2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狭窄并用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1].
作者:黄志强;黄晓强;周宁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甚为常见.肝癌复发分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前者又分单发、多发或肝内弥漫性播散,亦可同时兼有肝内复发和远处转移.
作者: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术中动脉内置泵、术后皮下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方法随访观察79例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经术中肿瘤供血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灌注化疗后的疗效.其中胃癌42例,直肠癌26例,结肠癌11例.结果化疗后,完全缓解者(CR)1例;部分缓解者(PR)69例,其中11例行二次根治性癌肿切除术;稳定者(NC)9例;无1例恶化者(PD).有效率88.6%(70/79).置泵术后生存满1、2、3年者分别为83.5(66/79)、27.8(22/79)、8.9%(7/79),平均生存期为20.6个月.结论术中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是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作者:朱志东;蒲永东;董立国;何建苗;杨波;李江;曹志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或胆管炎的31例患者,利用EPBD结合取石篮、取石球囊或总攻方法,使梗阻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排入肠道.结果31例患者全部顺利实施EPBD,共排除结石37颗,4例行2次扩张术,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复查B超无结石残存或胆管扩张.结论经内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安全、无创、有效,有望成为治疗LC术后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虎城;萧荫祺;许红兵;李为民;黄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对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24h内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式.结果在调查的27个因素中血pH值、APACHEⅡ评分、早期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与死亡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休克、胸腔积液、血pH值、APACHEⅡ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有关,而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血pH值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有关.结论该回归方程在病程早期对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应强调维护全身脏器功能,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爱军;石景森;孙学军;杨毅军;郑全庆;韩梅荣;田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施他宁)对急性轻型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施他宁治疗(治疗组),B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于第1、3、5、7天抽血测定血闪内毒素和THFα.结果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及血浆水平升高,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轻型胰腺炎疗效肯定,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下降均明显快于对照组.
作者:王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及其超声扫描技术(LUS)在判断胰头癌可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已确诊为胰头癌的病人在剖腹探查手术前,采用腹腔镜超声进行前瞻性的肿瘤分期,明确肝、腹膜有无微小转移,有无局部的血管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结果本组发现肝表面及腹膜转移癌灶3例,肝内转移灶1例,超声引导穿刺证实为胰腺炎1例,从而避免了开腹手术,余17例中8例发现腹腔、腹膜后及网膜有肿大淋巴结与局部血管或肿瘤本身与局部血管有侵犯,其中2例发现门静脉血栓,余9例提示可以手术切除.17例病人进行剖腹探查,8例成功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论腹腔镜超声扫描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胰头癌切除的可能性,有望成为胰头癌剖腹探查术前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赵作伟;李克军;贺金云;王洪江;王忠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纤维胆道镜的经验,评价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 799例,按是否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的情况分3组分析研究:A组207例,仅切开肝外胆管器械取石,未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B组1051例,术中用器械取石,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残石;C组1541例,术前经良好的胆管造影,术中、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结果术中未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的术后残结石率39%,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的术后残石率5%,术中和/或术后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的后残石率2.54%.平均6年半随访的结果优良: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均经X2检验P<0.05.结论胆道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立春;朱红;李越华;王炳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漏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7月-2002年7月我科收治的43例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及治疗.结果导致胆漏发生的手术单纯胆囊切除术33例(1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7例,胆肠吻合术3例.全组首选非手术治疗38例,33例治愈,4例中转手术,1例死亡,非手术治愈率86.8%(33/38).5例首选急诊手术均治愈.全组总治愈率为97.7%(42/43).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和T管拔除后,与炎症、粘连重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应当根据发病情况决定,大部分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丁雄;王继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4-5位,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作者:蒋会勇;卿三华;张雪峰;曲化远;宗修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Fas基因转染对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as全长cDNA,转染人直肠癌细胞HR-8348,检测Fas基因表达,观察细胞生长状态.采用MTT法观察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反应及细胞存活率.采用H33342释放法检测PBMC对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未转染的HR-8348细胞Fas基因表达为阴性,转染Fas后HR-8348细胞Fas表达阳性.两组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无显著性差异.分别加入化疗药物5-Fu、卡铂,检测细胞存活率.在相同药物浓度下,两组细胞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t=4.73,3.84,P<0.01).Fas转染组癌细胞存活率低于未转染组,Fas表达阳性癌细胞对5-Fu、卡铂的敏感性增强.PBMC对Fas转染组HR-8348细胞的杀伤活性为56%,对未转染组的杀伤活性为2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2=20.73,P<0.01),PBMC对Fas阳性癌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癌细胞.结论转染Fas可提高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
作者:李世拥;于波;安萍;魏家辰;张英男;蔡惠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正常(HB)和心跳停搏(NHB)供肝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和NHB两组;NHB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30 min(HNB-30)和45 min(NHB-45)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50、30和30次.结果HB和NHB组冷缺血、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69.76±1.52)min和(70.32±1.53)min、(16.46±0.96)min和(16.40±0.73)min、(22.56±1.73)min和(22.75±1.16)min、(89.38±3.75)min和(90.58±3.76)min;术后受体苏醒和主动饮水时间分别为(5.43±3.88)min和(54.06±5.99)min、(43.04±10.19)min和(126.79±15.02)min;受体术后鼻粘膜出血率分别为4.17%和92.68%;受体第1周体重下降幅度分别为(6.15±1.92)%和(9.62±1.80)%;第2周体重增加幅度分别为(7.44±2.59)%和(3.16±1.04)%.HB组近期死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GF)、麻醉过深、肺部感染和肝上下腔静脉(SVC)吻合口漏;而NHB组分别为PNF、麻醉过深、无肝期较长(>17min)和再灌注后供肝渗血;HB和NHB-30、NHB-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90%、50%和30%.结论NHB较HB术中操作更复杂,更需精细、准确;术后并发症多,恢复也迟,近期死因有差异,一周存活率亦差.
作者:杨卫平;邵堂雷;蔡伟耀;张明钧;陈皓;李宏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库普细胞(KC)产生的活性递质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将脂多糖(LPS)刺激KC后产生的活性递质加入同时培养的肝细胞中,并观察肝细胞肝功能的变化.结果KC上清中TNFα、IL-6和NO的浓度增高的同时,培养肝细胞GOT和GPT增高,同时ALB降低.结论LPS刺激KC后产生的活性递质能明显损伤肝细胞.
作者:冯俊明;史景泉;刘友生;殷育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的大鼠实验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对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的影响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观察.结果大鼠在行门静脉动脉化后黄疸很快消退、7-10 d体重即可恢复术前水平.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在术后1个月时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动脉化后1个月以内对肝脏的血流动力学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作者:陈永亮;黄晓强;黄志强;王燕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6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了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20例癌旁组织中hMSH3和hMSH6基因的突变.结果hMSH3和hMSH6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5/48(10.4%)和12/48(25%),在癌旁组织中未见突变.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6参与了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
作者:林武华;孙念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DNA指数(DI)与人肝细胞系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DI值可否作为人工肝生物材料的初步筛选指标.方法收集国内9株人工肝细胞系,分别编号为细胞系1-9(CLl-9).分别培养后获取细胞.取正常人全血分离淋巴细胞,作为正常二倍体对照.以流式细胞仪(FCM)测定9株人肝细胞系DI值作为分化指标,判断人肝细胞系的分化情况.人肝细胞系分别接种1.2×106个细胞,收集其培养生长旺盛、生物功能良好的第5天时的培养上清液,测定上清液中的尿素、人白蛋白和安定含量,计算细胞系尿素合成、人白蛋白合成和安定转化量.进行DI值和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CX7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浓度;用人白蛋白放免试剂盒经改良后采用放射免疫抗原竞争法测定人白蛋白浓度(人白蛋白与牛血清白蛋白无交叉反应);培养上清中另加入4 μg/ml安定作肝细胞药物代谢功能指标,提取后以75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安定含量.采用双变量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肝细胞系DI值与人肝细胞系尿素合成量、人白蛋白合成量及安定转化量均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7、-0.8795、-0.9386.结论CL1分化程度高,生物功能好;DI值可以作为人工肝生物材料的初步筛选指标.
作者:薛国柱;刘冰艳;陈芦斌;高毅;杨继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CD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癌中CD44v6和C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和64.6%.CD44v6和CD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结论CD44v6和CD异常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周翠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概念早在1863年由Vichow提出,是指第一个接受从肿瘤原发部位引注的淋巴结.
作者:高峰;刘宝华;李春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情概要患者,男,55岁.2002年4月15日入院.主诉:反复右上腹胀痛10余天.
作者:刘吉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少见类型,术前确诊率低,近期我院经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国庆;黄学全;巫北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当今,胃癌诊断、治疗的诸多有效方法已得到普遍的共识与认可.但各种方法均有其特点.只有深刻理解、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地显示其优点,避免其缺点所致的漏误与不当之处.本文拟就胃癌诊断、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实际问题予以强调、探讨,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右结肠上憩室穿孔术前诊断非常困难,术中也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术中诊断及处理,我院1996年6月-2001年9月收治6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树森;程鸿;郝玉芝;刘绍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由于结石部位不同、病变复杂、急性发作就诊时间不同、病人年龄、体质、合并症、经济等因素影响,使手术治疗仍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我院1985-2000年手术治疗胆管结石454例报告如下:
作者:梁善强;梁待宁;吕海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胆道内引流术式是治疗胆管狭窄、梗阻、结石等病变的常用方法,作者回顾分析了经治的164例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的患者施行了高位胆管劈开整形盆式半周横向同步Roux-en-.Y内引流术,经过2个月至13年临床观察,经验体会如下:
作者:王广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92年5月-2002年7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2152例,术中中转开腹手术83例,中转开腹率3.85%,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渝清;胡先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从20世纪40年代起,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医生在手术中对外用止血剂的需求逐渐增加,曾有试验性地使用含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粗制品处理战伤创面的报道[1,2].
作者:李健;赵家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90年代初起,腹腔镜技术在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治疗中,已顺利完成由初期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阶段,成功地过度到临床应用阶段.目前,大部分开腹治疗肝癌的手术术式已能够完全或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作者:嵇武;陈训如;何振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