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技术治疗肝癌进展

嵇武;陈训如;何振平

关键词:肝肿瘤, 腹腔镜, 治疗
摘要:自90年代初起,腹腔镜技术在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治疗中,已顺利完成由初期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阶段,成功地过度到临床应用阶段.目前,大部分开腹治疗肝癌的手术术式已能够完全或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置泵化疗在晚期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术中动脉内置泵、术后皮下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方法随访观察79例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经术中肿瘤供血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灌注化疗后的疗效.其中胃癌42例,直肠癌26例,结肠癌11例.结果化疗后,完全缓解者(CR)1例;部分缓解者(PR)69例,其中11例行二次根治性癌肿切除术;稳定者(NC)9例;无1例恶化者(PD).有效率88.6%(70/79).置泵术后生存满1、2、3年者分别为83.5(66/79)、27.8(22/79)、8.9%(7/79),平均生存期为20.6个月.结论术中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是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作者:朱志东;蒲永东;董立国;何建苗;杨波;李江;曹志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纤维胆道镜的经验,评价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 799例,按是否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的情况分3组分析研究:A组207例,仅切开肝外胆管器械取石,未配合使用纤维胆道镜;B组1051例,术中用器械取石,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残石;C组1541例,术前经良好的胆管造影,术中、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结果术中未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的术后残结石率39%,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的术后残石率5%,术中和/或术后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的后残石率2.54%.平均6年半随访的结果优良: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均经X2检验P<0.05.结论胆道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立春;朱红;李越华;王炳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位胆管劈开整形盆式内引流治疗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狭窄164例

    胆道内引流术式是治疗胆管狭窄、梗阻、结石等病变的常用方法,作者回顾分析了经治的164例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的患者施行了高位胆管劈开整形盆式半周横向同步Roux-en-.Y内引流术,经过2个月至13年临床观察,经验体会如下:

    作者:王广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管结石手术治疗454例报告

    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由于结石部位不同、病变复杂、急性发作就诊时间不同、病人年龄、体质、合并症、经济等因素影响,使手术治疗仍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我院1985-2000年手术治疗胆管结石454例报告如下:

    作者:梁善强;梁待宁;吕海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手术83例临床分析

    1992年5月-2002年7月我院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2152例,术中中转开腹手术83例,中转开腹率3.85%,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渝清;胡先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鼠两种不同供肝对原位肝移植术中和术后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正常(HB)和心跳停搏(NHB)供肝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和NHB两组;NHB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30 min(HNB-30)和45 min(NHB-45)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50、30和30次.结果HB和NHB组冷缺血、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69.76±1.52)min和(70.32±1.53)min、(16.46±0.96)min和(16.40±0.73)min、(22.56±1.73)min和(22.75±1.16)min、(89.38±3.75)min和(90.58±3.76)min;术后受体苏醒和主动饮水时间分别为(5.43±3.88)min和(54.06±5.99)min、(43.04±10.19)min和(126.79±15.02)min;受体术后鼻粘膜出血率分别为4.17%和92.68%;受体第1周体重下降幅度分别为(6.15±1.92)%和(9.62±1.80)%;第2周体重增加幅度分别为(7.44±2.59)%和(3.16±1.04)%.HB组近期死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GF)、麻醉过深、肺部感染和肝上下腔静脉(SVC)吻合口漏;而NHB组分别为PNF、麻醉过深、无肝期较长(>17min)和再灌注后供肝渗血;HB和NHB-30、NHB-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90%、50%和30%.结论NHB较HB术中操作更复杂,更需精细、准确;术后并发症多,恢复也迟,近期死因有差异,一周存活率亦差.

    作者:杨卫平;邵堂雷;蔡伟耀;张明钧;陈皓;李宏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应用于急性轻型胰腺炎时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施他宁)对急性轻型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施他宁治疗(治疗组),B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对照组),于第1、3、5、7天抽血测定血闪内毒素和THFα.结果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轻型胰腺炎患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及血浆水平升高,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轻型胰腺炎疗效肯定,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HFα水平下降均明显快于对照组.

    作者:王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脂多糖激活大鼠库普细胞产生的递质对肝细胞损害的影响

    目的探讨库普细胞(KC)产生的活性递质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方法将脂多糖(LPS)刺激KC后产生的活性递质加入同时培养的肝细胞中,并观察肝细胞肝功能的变化.结果KC上清中TNFα、IL-6和NO的浓度增高的同时,培养肝细胞GOT和GPT增高,同时ALB降低.结论LPS刺激KC后产生的活性递质能明显损伤肝细胞.

    作者:冯俊明;史景泉;刘友生;殷育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前哨淋巴结定位检测在结肠癌中的应用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概念早在1863年由Vichow提出,是指第一个接受从肿瘤原发部位引注的淋巴结.

    作者:高峰;刘宝华;李春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CD44v6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CD表达水平.结果在食管癌中CD44v6和CD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5%和64.6%.CD44v6和CD表达均与肿瘤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结论CD44v6和CD异常表达与食管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是预测食管癌转移潜能和评估食管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周翠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临床病例讨论--成人肝母细胞瘤

    1 病情概要患者,男,55岁.2002年4月15日入院.主诉:反复右上腹胀痛10余天.

    作者:刘吉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型外用生物止血剂--纤维蛋白胶

    1 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从20世纪40年代起,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医生在手术中对外用止血剂的需求逐渐增加,曾有试验性地使用含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粗制品处理战伤创面的报道[1,2].

    作者:李健;赵家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腔镜技术治疗肝癌进展

    自90年代初起,腹腔镜技术在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治疗中,已顺利完成由初期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阶段,成功地过度到临床应用阶段.目前,大部分开腹治疗肝癌的手术术式已能够完全或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作者:嵇武;陈训如;何振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入院24 h内死亡因素剖析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对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24h内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式.结果在调查的27个因素中血pH值、APACHEⅡ评分、早期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与死亡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休克、胸腔积液、血pH值、APACHEⅡ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有关,而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血pH值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有关.结论该回归方程在病程早期对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及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中应强调维护全身脏器功能,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对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爱军;石景森;孙学军;杨毅军;郑全庆;韩梅荣;田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科黄疸疾病诊断治疗学》问世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右结肠小憩室穿孔6例报告

    右结肠上憩室穿孔术前诊断非常困难,术中也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术中诊断及处理,我院1996年6月-2001年9月收治6例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树森;程鸿;郝玉芝;刘绍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的hMSH3和hMSH6基因突变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6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了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20例癌旁组织中hMSH3和hMSH6基因的突变.结果hMSH3和hMSH6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5/48(10.4%)和12/48(25%),在癌旁组织中未见突变.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6参与了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

    作者:林武华;孙念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的大鼠实验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对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的影响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观察.结果大鼠在行门静脉动脉化后黄疸很快消退、7-10 d体重即可恢复术前水平.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在术后1个月时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动脉化后1个月以内对肝脏的血流动力学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作者:陈永亮;黄晓强;黄志强;王燕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及可行对策

    当今,胃癌诊断、治疗的诸多有效方法已得到普遍的共识与认可.但各种方法均有其特点.只有深刻理解、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地显示其优点,避免其缺点所致的漏误与不当之处.本文拟就胃癌诊断、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实际问题予以强调、探讨,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

    目的探讨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或胆管炎的31例患者,利用EPBD结合取石篮、取石球囊或总攻方法,使梗阻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排入肠道.结果31例患者全部顺利实施EPBD,共排除结石37颗,4例行2次扩张术,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复查B超无结石残存或胆管扩张.结论经内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安全、无创、有效,有望成为治疗LC术后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虎城;萧荫祺;许红兵;李为民;黄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