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非官网)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相关期刊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出版地方:北京
期刊标签:外科学
国际刊号:11-2483/R
国内刊号:11-2483/R
邮发代号:
创刊时间:1987
发行周期:月刊

中国骨伤杂志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栏目设置

述评、髋部骨折、临床研究、经验交流、基础研究、病例报告、综述

杂志收录/荣誉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中国骨伤杂志投稿要求

中国骨伤杂志社征稿要求

  1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为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关于伦理学的要求,当文稿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提供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及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对涉及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稿,应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关于实验动物管理的规定。

  2 临床试验注册和CONSORT声明 临床试验研究的文稿要求进行临床试验注册,并提供试验注册机构及注册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稿要求按照临床试验报告标准CONSORT 2010(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声明中报告清单的项目提供相关资料。

  3 文题与作者署名 文题力求自明性,反映文章的主题;不使用非公知的外文缩略词和代号;最好不设副标题、不用标点符号。为了便于检索和国际间交流,各类文稿一律附英文文题并标出3~5个关键词。作者署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做更改;要求提供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和全部作者单位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的英译。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即通讯作者),在论文首页脚注中英文通讯作者姓名及E-mail地址。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通讯作者的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和国名。

  4 摘要与关键词 论著、综述类文稿要求附5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论著类(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经验交流等)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标题;述评、专论、综述等可采用指示性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http:// 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egidb=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选取。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1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

  5 前言 前言应包括三部分内容:(1)研究背景: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2)研究方法:介绍研究设计的名称及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是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重点说明研究的临床意义、重要性和创新点。

  6 统计学方法(1)统计学符号:根据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

  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 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之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х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3)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表述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表述为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 x2=4.68,F=6.79,P=0.000等)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7 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彬斯基征,不得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彬斯基氏征。

  8 图表 力求少而精,避免与正文重复。每幅图表应冠有中英文对照的图题和表题及相应的注释,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表格使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表内空白项为未测,“-”为阴性结果;如有合计和统计学内容(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图片须清晰,层次分明,需说明的地方应按制版要求制作箭头或注字加以解释。图片的高宽比例以5∶7为宜。组织切片图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要求与比例尺同时拍照。有肖像照者,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并附说明。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征得版权所有者的使用授权。网上投稿时必须提供电子版图片,采用TIFF格式或JPG格式,请勿使用Excel和Powerpoint。

  9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元、世纪、年、月、日、时刻、计数和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如5%~20%不要写成5~20%;(70.2±10.6)%不要写成70.2%±1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2cm×3cm×5cm,而不写成2×3×5cm3。

  10 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等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余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 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量的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如体积的符号V应为斜体;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为斜体。凡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Hg)或厘米水柱(cm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Hg或cm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Hg=0.133kPa,1 cmH2O=0.098kPa)。

  11 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如:DNA、PCR等。不常用,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1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12 致谢 置于正文后, 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

  13 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中文参考文献要求用英汉双语著录;用英文著录时,作者姓名用缩写形式(姓全拼,名为各字的首字母);刊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举例:

  ①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张世民,张兆杰,刘昱彰,等。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折[J].中国骨伤,2011,24(7):570-573.

  Zhang SM, Zhang ZJ, Liu yz, et al. Treatment of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J]. Zhongguo Gu Shang / China J Orthop Trauma,2011,24(7):570-573.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2]Schofferman J.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ly : fractured opinions[J]. Pain Med, 2010,11(11):1585-1586.

  ②专著:[序号] 著者.书名 [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2

  Wang YC. Fractures and Joint Injuries[M].3rd Edition.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5:1030-1032.

  ③专著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M]//编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周东生,王钢,王鲁博,等. 开放性骨盆骨折[M]//周东生,主编.骨盆创伤学. 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0-198.

  [2]Ockner RK. Acute viral hepatitis[M]//Wyngaarden JB,Smith Jr LH, Bennett JC.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19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1992:760-765.


杂志分析报告

名词解释: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中国骨伤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骨伤杂志发文量
中国骨伤杂志总被引频次

杂志文章摘录

  • 内外复合固定治疗不稳定胫腓骨骨折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98例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螺丝钉内固定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骨外联合固定方法治疗.结果随访一年以上者62例(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3.8个月),骨折愈合率100%.外固定钉道感染5例(8.1%).全组病例切口Ⅰ期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复合固定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效果好,是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应选择的方法之一.

    作者:刘义明;王德义;张光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闭合手法复位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闭合手法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法手术联合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观察范围的病例为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19~81岁,平均47岁.其中根据AO分型:A1型14例,A2型16例,A3型9例.术中主要选用股骨远段解剖板26例,解剖锁定板13例.采用正骨手法和MIPPO技术对上述病例治疗,并行随访和功能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3~10个月).按Kolmert等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估系统评价:优28例,良10例,中1例.结论:在正确掌握手术技术的前提下,充分运用闭合正骨手法复位的技巧,熟悉解剖钢板的几何形态,能在微创下完成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复位固定,并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显东;王小兵;徐强;郑金文;陈星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手法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鞠传广

    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比较少见,约占全身骨折脱位的1%.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手法复位闭式穿针内固定治疗该类骨折脱位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茂清;鞠洪润;于兰先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2~46岁,平均(38.1±1.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11 cm~9 cm×16 cm.损伤后至手术时间6h~21 d,平均(12.0±1.4)d.间隔皮穿支和肌皮穿支皮瓣分别是4例和8例.在皮瓣上部皮下组织层向髂前上棘分离出股外侧皮神经,形成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结果: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1个月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2±1.3)年.受区外形较好,皮瓣两点分辨觉7~13 mm,平均(9.1±1.2) mm.下肢功能用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其疗效,优9例,良3例.结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李福民;黄尧;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作者:黄凯;常步青;于潮将;高啸;蒋允昌;冯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并出现一系列神经分布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作者:董福慧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的手术及康复治疗

    从1986年~1990年我研究所共收治脊柱骨折病人253例,其中100例进行了手术和术后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新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27例(14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表现、X线、CT、MRI明确责任椎体,其中95例(110椎)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男34例(42椎),女61例(68椎),年龄(73.92土7.14)岁,胸椎47节(Ts-T12),腰椎63节(L1-L5);另外的32例(35椎)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网袋组),男11例(12椎),女21例(23椎),年龄(71.56±7.89)岁,胸椎16节(Tg-T12),腰椎19节(L1-L5).观察患者术后3d疼痛改善、椎体高度恢复、功能改善情况,并通过X线片观察骨水泥弥散及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并发症.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1.75±4.99) min,术后3d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腰部ODI评分分别为(2.38±0.94)分、(19.54±2.36) mm、(18.16±2.65)mm和(25.19±5.49)分,各项目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PK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的X线片显示两组患者的骨水泥均呈斑片状、团块状或少量弥散状分布,网袋组的渗漏率为2.86%(1/35),PKP组的渗漏率为16.36%(18/110),多为“拖尾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类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能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并且明显减少渗漏率,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兵;王萧枫;叶小雨;杨益宇;王冠华;麻光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手部创面的分类与处理

    目的探讨手部创面的分类及处理原则.方法600例手部创面患者据其创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一次手术修复成功540例,二次手术或换药愈合60例.结论手部创面可依其原因、深度、性质、范围四方面进行分类.尽早手术覆盖创面,选择适宜的覆盖物,避免形成挛缩线,减少瘢痕形成,兼顾骨关节、肌腱、神经及血供的重建需要,进行一期重建或为二期重建创造条件,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并辅以理疗,均是处理手部创面的要点.

    作者:宋修军;吴鸿昌;曲永明;张国庆;周伦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微创内固定系统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9岁,平均36岁;其中左侧12例,右侧15例.按Schatzker分型:V型9例,Ⅵ型18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3例,后交叉韧带断裂2例,半月板损伤3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内固定系统结合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其中3例半月板损伤,2例给予修补,另1例部分切除;3例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给予钢丝固定;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行Ⅱ期手术.术后2周、1、3、6个月、1年随访,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术后1年行膝关节HSS评分.结果:术后与术后1年TPA及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PA:t=1.012,P=0.356;PA:t=0.667,P=0.521).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6.9分(56~98分),根据此评分标准:优15例,良7例,中4例,差1例.结论:微创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是理想、有效的方法,它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长期稳定性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作者:朱让腾;王建伟;应有荣;眭述平;朱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更多评论>>

网友反馈(不代表本站观点)

steven0281** 的反馈:

感觉还是挺难投的,不过编辑老师挺好的。去年八月份投了一篇文章,修改后录用了,今年投了篇,个人感觉比上一次写的好,却退稿了,可能这就是命吧

小荷** 的反馈:

等了好几个月,终于收到书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感谢中国骨伤杂志编辑部大大,感谢~~感谢

明哥** 的反馈:

等得好心急哟,编辑大哥大姐们,能不能快点审下我的稿子

小小小硕** 的反馈:

五天了还是已发回执状态 什么情况?有人知道么

一江春水** 的反馈:

文章接收速度还可以,我投稿的时间有些尴尬,恰逢是在放假的时候,耽误了一段时间。中国骨伤杂志在学术界还是有一定地位,还是不错的。编辑老师也很不错,比较推荐大家投此杂志。

嘟噜噜~** 的反馈:

退修了三四次,基本都是格式和缩减字数,可能文章比较符合期刊主题。样刊是平邮,大家一定要写好自己的详细地址,越细越好流泪

迷途风雨** 的反馈:

中国骨伤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江东宇** 的反馈:

请问中国骨伤杂志投稿时需要附单位介绍信吗?

姓名保密** 的反馈:

审稿速度很快,我是2月10日投的稿件,一个月不到就返回了审稿意见,速度上还是很认可的,编辑老师很认真负责,专家也很专业,给出的意见都很可观,让我受益很多。

谢正勇** 的反馈:

请问一下,中国骨伤杂志 投稿授权证明要不要盖单位的章,录用了,说要搞个什么授权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