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间植骨加椎板重建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选择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间植骨术,然后在椎板切除减压区硬膜外植微粒骨重建椎板,其中2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男16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2.5岁;痛程2~10年.所有病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影像学检查为L3、L4或L5的Ⅰ-Ⅲ度前滑脱,其中退行性滑脱18例,峡部裂性滑脱8例.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滑脱椎体复位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8个月(1~3年).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临床改善情况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术前为(5.2±1.5)分,术后3个月为(23.1±1.9)分,优20例,良5例,可1例;末次随访评分(22.9±2.4)分,优19例,良5例,可2例.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滑脱椎体复位情况:Ⅰ度滑脱的17例完全复位;Ⅱ度滑脱的7例中5例完全复位,2例改善为Ⅰ度;Ⅲ度滑脱的2例改善为Ⅰ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20例融合,末次随访时全部融合,重建椎板骨质大片融合形成替代椎板.椎管狭窄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T检查示椎管无狭窄,神经根、硬膜囊无压迫.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间植骨加椎板重建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同时达到椎体复位、充分减压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预防术后腰椎不稳以及瘢痕压迫、粘连等形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早期及中期疗效满意,为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思路.
作者:赵永生;林勇;历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稳定系统(LISS)钢板的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与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40例,分为微创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微创组男8例,女12例;年龄68~74岁,平均(69.60±8.90)岁;Ⅱ部骨折15例,Ⅲ部骨折5例;左侧6例,右侧14例;采用肩外侧小切口闭合复位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即MIPO技术).常规组男6例,女14例;年龄67~74岁,平均(69.74±8.41)岁;Ⅱ部骨折13例,Ⅲ部骨折7例;左侧5例,右侧15例;采用肩关节前内侧切口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即常规ORIF).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于术后第1、3、7天利用疼痛标尺评分记录患者伤肢疼痛情况,并随访记录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用Neer评分评价疗效.结果:微创组和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3.60±8.90) min和(132.70±8.4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5.20±19.07) ml和(324.05:±48.32) ml,切口长度分别为(8.15±1.89) cm和(13.05±1.95) cm,术后第1、3、7天疼痛值分别为(6.20±2.39)分和(8.33±3.01)分,(3.83±2.09)分和(5.31±2.22)分,(1.22±0.89)分和(3.13±1.75)分.Neer评分分别为93.16±2.55和80.31±2.22,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60±2.33)个月和(8.93±3.41)个月.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Neer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优于常规组.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Neer评分,微创组优13例,良2例,中5例;常规组优6例,良5例,中9例.结论:与常规ORIF相比,MIPO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给予良好的固定,且具有创伤小、显露简单、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佳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王剑锋;宋海波;顾豪杰;凌志丹;马海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THA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13例(13髋),其中男10例,女3例.10例髋臼骨折曾行单纯内固定治疗,3例曾行保守治疗.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13例全部得到随访,持续1年,分别拍摄患侧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患侧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术后随访1年,未见假体松动征象,Harris评分平均(83.38±3.33)分,较术前(37.19±20.12)分明显提高.结论:陈旧性髋臼骨折因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失败后骨折再次移位,大面积不规则骨缺损等问题,治疗难度大,术中恢复解剖位置困难,THA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有效手术方法.但较普通全髋关节置换,需很强手术经验和技巧.
作者:赏后来;赵建宁;王与荣;郭亭;周利武;程秀红;周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筛选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3例,女49例;年龄60~80岁,平均66.2岁.112例患者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40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解剖型钢板组,36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36例)3种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1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4个月,平均22.6个月.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时间:PFN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1),但DHS组和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PFN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但DHS组和解剖型钢板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DHS组出现2例髋内翻,1例内固定松动,1例深静脉血栓;PFN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解剖型钢板组出现2例髋内翻和1例内固定松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以PFN为首选,适应证广、愈合快,并发症低,效果确切.
作者:郭世明;丁真奇;洪加源;梁勃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根据CT分型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并探讨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8例;年龄37~68岁,平均52.8岁;病程2个月~6年.单节段孤立性黄韧带骨化11例;多节段黄韧带骨化19例,其中2例合并颈椎黄韧带骨化,1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上胸段(T1,2-T4,5)5例,中胸段(T5,6-T8,9)7例,下胸段(T9,10-T11,12) 12例,上中胸段联合2例,中下胸段联合4例.根据骨化节段CT表现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单纯型18个节段,骨化黄韧带单侧,骨化较薄或双侧均较薄,未融合;复杂型42个节段,骨化黄韧带弥漫性融合,或呈结节型.21例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9例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瘫;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JOA括约肌功能评分为1.97±0.56.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20±0.76.单纯型行“揭盖法”切除,复杂型行“薄化法”切除.对于减压范围较大者减压后行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减压2~6个椎板,平均3.1个.3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切口处血肿.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12~96个月,平均26个月.22例束带感均消失;28例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者中,完全恢复18例,部分恢复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73±0.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57±0.7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平均为86.1%,优2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根据不同CT分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能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风险.
作者:杨迪;李晓林;邵海宇;陈锦平;黄亚增;金永明;张骏;刘建文;徐中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伴前方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小腿后内侧入路对31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4~68岁,平均46岁.14例为开放性骨折,按照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5例,Ⅱ型5例,ⅢA型2例,ⅢB型2例;17例为闭合性骨折,按照Tcherne-Oestern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2例.根据AO分型,属于43A型(26例)及43C1型(5例).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AOFAS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踝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0 min(40~110 min).平均出血量为100 ml(50~200 ml).术后闭合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10~18周),开放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周(15~29周).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1例出现4°足内翻,1例出现3°足外翻.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69~100分,平均(88.4±9.7)分.其中优10例,良17例,中4例.结论:对伴有局部内外侧软组织损伤或皮肤条件较差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后内侧入路固定疗效满意.
作者:王路;陈位;黄雷;朱彦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及筋膜皮瓣转移分期手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负压VSD及筋膜皮瓣转移分期手术治疗创伤后骨髓炎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0~63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均为创伤术后感染.受伤部位:胫骨9例,跟骨3例,股骨1例,尺桡骨1例.感染时间2-96周,平均32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使用VSD清创1~3次,平均1.57次.13例患者创面伤口Ⅰ期愈合,1例有渗出,经引流换药,术后3周愈合.8例患者因骨缺损及骨折延迟愈合,Ⅱ期行自体植骨术,术后1年随访骨折均愈合,术后感染未复发.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筋膜皮瓣转移治疗创伤术后骨髓炎能够发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皮瓣转移技术的优点,缩短治疗时间,安全性及可靠性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绍光;刘智;孙天胜;刘树清;李京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9例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男66例,女23例;年龄26~62岁,平均30.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2例,摔倒扭伤17例,施工损伤16例,其他损伤4例.按照Denis-Weber AO分型:A型13例,B型24例,C型52例.手术方法:选择内外踝双切口,先复位外踝骨折,一般用1/3管形钢板或重建钛扳固定,内踝视骨折块大小选择1枚或2枚空心螺钉固定;如果腓骨骨折是多块粉碎骨折,可多段固定.后踝骨折不超过关节面的1/3或移位不大者一般不予处理,若超过关节面1/3或移位超过3mm者,给予复位后拉力螺钉固定,固定方向可从后向前,也可从前向后.术后3d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6周左右部分负重.结果:8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2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68例,良18例,可3例.结论:严重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满意,手术应根据骨折类型进行正确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周围韧带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有效处理.
作者:石蛟;陈兆军;刘殿梅;李树东;王虎;吴俊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总结桡神经内移在肱骨干骨折固定中应用的结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在行前外侧钢板固定中应用桡神经内移方法治疗.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6~49岁,平均36岁.左侧9例,右侧7例.根据AO骨折分类:6例为A3.2型,5例为A2.2型,2例为A1.2型,3例为B2.2型.应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提出的DASH量表进行疗效评定,0表示上肢功能正常,1~100表示上肢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果:16例患者术后没有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无神经损伤与伤口感染.术后随访20~46个月,平均29个月.上肢功能按DASH上肢功能量表评定,均达到了正常数值(数值为0),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桡神经内移是一种安全的操作方法,不会引起医源性神经损伤,不影响对骨折的处理.在对肱骨干骨折行开放复位以及前外侧钢板固定中,该手术方法可防止桡神经受损伤.
作者:张功林;王勇;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治疗小腿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治疗56例严重小腿开放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8~68岁,平均43.6岁.清创后骨折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加人工皮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5~7 d后Ⅱ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创面细菌培养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治疗疗效.结果:56例创面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8个月.骨折愈合53例,延迟愈合3例.浅表感染1例,针道感染3例,无其他并发症.参照Ovadia等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45例,良9例,可2例.结论:人工皮覆盖技术联合外国定支架治疗小腿Gustilo Ⅲ型开放骨折,能促进创面修复及骨折愈合,缩短病程,值得推广.
作者:苏达明;赵军华;黄志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两种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损伤量、愈合时间和愈合方式的差异,为探索建立新型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锯开组和钻孔组3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两组动物经麻醉后,钻孔组用低速骨钻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钻约1mm的圆孔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但不可钻通对侧皮质(此方法为钻孔法);锯开组用骨锯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锯约3 mm左右的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此方法为钻开法).术后2周和4周两个时间点每组取10只动物,检测大鼠胫骨的骨密度、骨灰重、拍摄胫骨X线片并进行胫骨病理切片观察,检测术后2周时骨Ca、P含量.结果:造模后2周,钻孔组和锯开组的骨密度,骨灰重,骨Ca、P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钻孔组和锯开组胫骨X线片可见骨折线模糊,病变端密度增高,骨痂形成.钻孔组和锯开组病理切片中均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造模后4周时,钻孔组、锯开组与正常组相比骨密度、骨灰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锯开组胫骨X线片中骨痂较钻孔组明显.钻孔组和锯开组动物胫骨病理切片示骨小梁粗大,并逐步融合成板状骨,锯开组动物骨痂处较钻孔组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钻孔法和锯开法均可建立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模型,并且在损伤量接近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愈合时间和方式相近.钻孔法操作相对简单规范,损伤量较易控制,并且较少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不愈合.
作者:张万强;刘建清;王萱;田海霞;王震;宋庆慧;朱嘉;马渊;赵宏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PTH)时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终末期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和培养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将其进行分组(PTH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经PTH和盐水处理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检测ALP的分泌,RT-PCT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促终末期分化因子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具有终末期成熟分化的特征,与对照组相比,PTH明显降低ALP染色的强度,显著降低细胞内促终末期分化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PTH具有抑制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终末期分化的作用.
作者:田野;徐莹;付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患者,女,30岁.5年前发现右侧额部头皮有一黄豆大结节,质软,无压痛、头痛及头皮周围软组织触痛,无发热、头昏、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一直未予重视.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感肿块逐渐增大,约鸡蛋大小.体格检查:精神反应正常,问答切题.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侧额部可见一大小约4 cm×3 cm头皮肿块,基底宽,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差,质韧,顶部偏软,顶部无压痛,周边轻压痛,局部头皮无红肿、破溃,毛发无脱落,无血管扩张,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无殊.耳前、颌下及颈部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正常.影像学表现:头颅CT示右侧额部头皮下见一大小约3.2 cm×4.3 cm宽基底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约27.8 HU,局部颅骨见不规则孔状骨质破坏,边界较清楚,未见明显硬化缘,局部头皮下脂肪层受压变薄(图1a-1d).MRI示右侧额骨局限性骨质破坏,局部见软组织肿块跨颅骨生长,边界清楚,肿块与邻近肌肉相比,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块均匀性明显强化,与正常帽状腱膜分界更清楚,相邻脑膜增厚、强化,邻近头皮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改变(图1e-1g).
作者:江朝根;邱菊生;杨小军;余新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MicroRNA (miRNA)是一种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蛋白的RNA分子,参与了各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脂代谢等.软骨损伤退变可引起多种骨关节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研究已发现,miRNA在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合成与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随着miRNA新的靶目标的研究发现,其重要作用进一步被证实.本综述总结了miRNA的合成与功能,及其在软骨损伤退变中的具体作用及调节机制.认为miRNA在软骨损伤退变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为治疗退变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余强;李浩鹏;郭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保守治疗方法甚多,但尚缺乏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近年来新型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基础、外源性治疗基因与载体选择等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存在问题展开综述,讨论了研究的有关问题及对策,并就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者:周明旺;李盛华;郭铁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Colles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保守治疗是Colles骨折的首选或主要治疗方法[1-2].通过手法整复,绝大多数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但骨折满意复位后如何维持整复后骨折满意的位置(骨折的对位、对线)以及防止骨折再移位是非手术治疗Colles骨折成功的关键,也是临床上面临的棘手问题.自1999年7月至2011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联合中立板双重外固定治疗移位性Colles骨折16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何本祥;檀亚军;夏万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椎间盘源性腰痛、退行性脊柱侧弯等一系列腰椎退变引起的具有腰痛和(或)腿痛的症候群.1934年Mixter和Barr[1]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56年Verbiest[2]系统阐述了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病例解剖特点及手术效果.近半个世纪以来,外科医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采用减压加各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治疗了大量的病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10].这些治疗方法在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损伤了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特别是脊柱内固定融合手术的开展在单纯减压的基础上明显增加了手术创伤.随着外科医师对上述疾病病理生理、生物力学及病理解剖的进一步认识,近10年脊柱徽创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同时脊柱非融合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通过微创技术置入的脊柱非融合技术更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
作者:孙常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soC - 3D计算机导航下结合Mast Quadrant通道管微创减压、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IsoC - 3D计算机导航下经皮椎弓根内内固定结合Mast Quadrant通道管下椎营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6~72岁,平均50.2岁.临床疗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18例(85.7%)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ODI评分术前(49.6±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7.2±9.2)分,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75.2±10.0)分,末次随访时下降至(12.2+11.8)分(P<0.01).腰痛VAS评分从术前(59.9±17.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6.6±11.5)分(P<0.01).16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结论: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术式,Mast Quadrant通道管在显微镜及目视下进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同时结合三雏导航系统技术快速辅助下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疗效良好,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关宏刚;王刚;霍智铭;沈源彬;陈超;梁亮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ni-PS)和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i-P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2例,男67例,女35例;年龄34~69岁,平均51.5岁.所有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有下肢感觉异常;均行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50例,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B组52例,采用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ODI)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2个月(12~21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87.6±25.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7±27.2)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2±1.4、7.9±1.1降至术后1个月的3.2+0.6、3.0±0.7;ODI评分从术前的42.2±11.8降至术后的15.6±2.3;融合率为96.0%(48/5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B组手术时间为(160.3±20.5)min,术中出血为(220.6±25.5)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3±1.1、8.1±0.9降至术后1个月的3.3±0.4、3.2±0.3;ODI评分从术前的43.1±12.0降至术后的14.9±2.6;融合率为96.2 %(50/52),并发症发生率为5.77%(3/52).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术中失血量A组较B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有同样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斌;林秋燕;何明长;刘晖;郭志民;林坤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经椎板及关节突切除、单侧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54.6岁;痛程3~36个月,平均8.8个月.25例患者均有单侧下肢前侧或(和)后侧、臀部或疼痛或(和)麻木或(和)酸胀感,肌力、感觉及腱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腰椎CT或MRI检查均表现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前后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29分法(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膀胱功能)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根据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0DI)评分,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按JOA评分计算的综合平均改善率为94.3%,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比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所有患者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经椎板及关节突切除途径、单侧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增加了融合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取得了高综合改善率和高融合率的双重效果.该术式安全、有效、可靠,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作者:夏友敬;肖志勤;黄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6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平均61.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1个月~6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6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术前Cobb角为(22.0±10.1)°,腰椎前凸角为(21.6±10.2)°,C7铅垂线(C7PL)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为(7.6±6.4) cm,C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6.8+5.6) cm.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Cobb角、腰椎前凸角、SVA、CSVL并与术前进行比较;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0~185 min,平均140 min;出血量480~850 ml,平均620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5年,平均2.5年.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0.5±8.2)°、(8.8±5.2)°,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5.4±14.2)°、(31.6±13.2)°,SVA分别为(0.6±3.3)cm、(-1.2±2.5)cm,CSVL分别为(2.8±1.3) cm、(1.6±1.2) 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11.0±1.7)分,术后即刻(22.4±2.4)分,末次随访时(24.0±2.1)分,结果: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2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吴建红;徐卫星;赖松军;王健;卢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Wallis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接受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单节段病变44例,双节段病变4例;其中L3,44例,L4,540例,L3,4和L4,5双节段4例.采用JOA、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及功能评价,采用Odom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20例,良24例,可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12.4±2.7)分增加到术后12个月的(26.1±2.0)分(P<0.01);Oswestry疼痛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14.1±2.9)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5.5±1.8)分(P<0.01).腰椎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和椎间隙后高度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动态稳定,扩大椎管容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志敬;潘兵;卢一生;许文根;符楚迪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