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07年10期文献
  • 影响脊髓型颈椎病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年龄、病程、MRI(脊髓受压程度、髓内信号)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变化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整合钛制带锁螺钉钢板固定治疗的28例CS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35~71岁,平均49.6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8个月.分别依患者的年龄、病程、MRI(脊髓受压程度及有无信号异常)和CSEP等因素进行分组,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状态,分析各因素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1.5~3年,平均2.3年.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6个月与病程≤6个月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受压<1/3与脊髓受压≥1/3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T2加权像和T1加权像信号正常者与T2加权像高信号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信号正常者与T2加权像高信号伴T1加权像信号减弱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EP正常者与异常者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患者的年龄、病程、脊髓受压程度,髓内有无信号异常有助于预测CSM脊髓功能的预后,而不能仅依CSEP判断脊髓的功能状态.

    作者:苗胜;龚维成;秦宏敏;李强;胡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方法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比较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以及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6~75岁,平均52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48.6岁);保留椎体后侧壁减压植骨融合术(38例,男27例,女¨例;年龄33~76岁,平均50.6岁)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3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5年7个月,平均2.5年.3组患者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改善率,A组比B、C组较术后3个月时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3种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症状改善维持时间短,且常反复发作.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症状反复较少,疗效维持时间长.

    作者:占蓓蕾;叶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杠杆扳法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和杠杆扳法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4~60岁,平均44岁.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A组)和杠杆扳法治疗(B组),每组30例,在治疗1个疗程(10次)后利用UCLA进行功能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前屈肌力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A组在疼痛、功能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在主动前屈活动和前屈肌力方面效果不明显.B组不但在疼痛、功能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在主动前屈活动和前屈肌力方面亦有改善(P<0.01或P<0.05).B组在疼痛、功能、患者满意度、前屈活动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1,P<0.05),在改善前屈肌力方面优势不明显(P>0.05).结论:肩关节杠杆扳法利用人体小杠杆原理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增大肩峰下间隙,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常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郑胜明;陈鹏;范炳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后路椎间隙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隙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进一步规范其适应证.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21~69岁,平均41岁.采用后路椎间隙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分析上位椎板下缘咬除范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结果:L5S12例咬除L5椎板下缘2.0 mm,余未行椎板咬除;L4.5咬除L4椎板下缘范围5~9 mm,平均7.0 mm;L3.4咬除L3椎板下缘范围8~10 mm,平均9.6mm.术中平均出血量60 ml,平均手术时间50 min.术后以Macnnab标准评价:优82例,良44例,可6例,优良率95.5%.结论:后路椎间隙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软组织骨性结构破坏小,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

    作者:闫伟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应用对难愈性创面bFGF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藻酸盐敷料(alginate dressing)与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mous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mEGF)对难愈性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选择经常规换药抗炎治疗1个月创面仍未愈合的18例患者,年龄18~61岁,平均36.4岁;男12例,女6例;足部11例,小腿3例,手4例.随机分成3组: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治疗组(A组)、mEGF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6例.治疗7、14、21、28 d后评价其创面愈合指数,7 d和14 d时行活组织检查常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评定bFGF表达阳性细胞数目.结果:A、B组创面愈合均明显,A组较B组突出(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创面修复细胞增殖明显,表皮增厚,上皮化活跃;B组虽也有类似改变,但不如A组显著.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显示:3组bFGF表达均有上调,但以A组为显著(P<0.05).结论: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应用治疗难愈性创面,能协同两者优势,较单用mEGF疗效更佳.

    作者:毕擎;夏冰;朱丹杰;许励;邱斌松;徐文娟;章水均;洪剑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

    股骨髁上解剖部位特殊,骨折后治疗不当,可发生骨不连,处理较为困难,治疗方法多样.临床上可以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以及动力髁螺钉(DCS)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我院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髁上骨折骨不连13例,疗效满意.

    作者:陈宝;徐红伟;王卫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椎间盘镜下治疗胶原酶溶解术失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治疗经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失败的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胶原蛋白酶溶解髓核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的原因,进一步规范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方法:对52例经胶原蛋白酶溶解法治疗失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6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采用后路腰椎间盘镜微创手术开窗摘除髓核、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充分减压,并定期随访.结果: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48例腰腿痛合并麻木等症状完全缓解,4例残留肢体轻度麻木症状.按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48例,良4例.结论:适应证选择范围过宽、操作不当、定位不准是胶原酶溶解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溶解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椎间盘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

    作者:罗政;吴钢;黄秀生;吴良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手术治疗髂前上棘骨骺撕脱骨折6例

    自2004年10月-2005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髂前上棘骨骺撕脱骨折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绪松;邓友章;胡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快速富集骨髓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三钙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上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后路手术多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加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后外侧融合是降低内固定失败、减少纠正丢失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唐晓波;王健;邱勇;胡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头灯辅助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

    目的:评价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优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冷光源头灯(Heine 3S LED headlight)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36~68岁,平均53.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29.5个月.结果:28例患者术后次日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减轻.经6~14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依据JOA 29分法进行疗效评分,由术前7~15分(平均11.6分)改善至术后26~29分(平均28.2分),平均改善率为93.1%.结论:冷光源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直视视野清晰、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减压彻底、疗效确实等优点.

    作者:严力生;罗旭耀;钮心刚;钱海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马尾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观察

    由椎间盘退变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多引起腰及下肢的疼痛麻木,感觉及运动障碍,随着病变自行发展或在外因作用下使马尾神经受到严重压迫并损伤后则会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cauda equine syndrome,CES)的表现,导致不同程度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及马鞍区感觉的丧失,部分男性患者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作者:刘昱彰;张世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伊班膦酸钠联合局部放疗治疗多发骨转移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我院从2005年3月-2006年8月采用伊班膦酸钠(艾本)联合局部放疗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摘除术硬脊膜损伤的防治对策

    腰椎间盘摘除术是骨科的常施手术之一.尽管技术掌握普遍,但仍可因椎管内解剖变化、显露不清、操作不当,在手术过程中造成硬脊膜损伤,发生脑脊液漏.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总结1987-2005年手术造成硬脊膜损伤22例(含手术后发现脑脊液漏3例)患者的处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防治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邵立民;陈焕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喙突外移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自1990年以来,采用同侧喙突外移可吸收螺钉加固盂唇结构的方法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3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边澎涛;边靖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选择

    腰椎管狭窄伴腰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很常见,其椎管狭窄症多为退行性变引起,约占腰椎管狭窄的60%.而椎间盘退变是常见的引发脊椎退变的病因,其中的腰间盘突出症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也常有交叉[1-2].

    作者:端木群立;顾军;黄东辉;王昌吉;赵琦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的不断增加,胸腰段脊柱骨折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常因伴有脊髓损伤,早期治疗延误、不当或效果不理想等引起畸形、慢性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作者:王炤;潘兵;卢一生;许文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手部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对我院1994-2006年在门诊和住院治疗的24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能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作者:游浩;陈方舟;梅红军;朱胜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下肢骨折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中的诊断与处理

    近年来,脊髓损伤合并四肢骨折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因此伴有脊髓损伤的处理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我院自1995年6月-2001年9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折共9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元民;张爱莲;张磊;高峰;刘书成;王海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腰脊髓损伤伴严重多发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ISS评分)为20~57分,平均(34.60±3.57)分.平均受伤部位约3处.脊髓损伤节段L1-L5,其中单节段损伤29例,2节段以上损伤13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8例,B级7例,C级12例,D级15例.均采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年4个月,腰背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生活可自理,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植骨均融合.随访时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4例,C级6例,E级27例.27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8例有1级以上恢复,7例无变化.结论: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减少残疾.

    作者:刘思海;王爱民;杜全印;沈岳;赵玉峰;吴思宇;陈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118例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的康复训练

    股骨干、股骨髁部骨折患者因外伤、固定、手术等因素可致膝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而造成膝关节伸屈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松解术,配合术后综合康复训练治疗118例膝关节粘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海燕;赛小珍;刘勤朴;邢玉珍;朱洪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Broden位X线监控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运用

    目的:评价Broden位X线监控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价值.方法:19例23足(男15例,女4例;左侧16足,右侧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手术中侧轴位X线监控满意的患者,增加Broden位X线监控,评价其关节面情况.结果:单纯依靠跟骨侧位和轴位片评价复位质量良好的7例在Broden位X线监控下发现关节复位质量不佳,主要是关节面分离.结论:Broden位X线监控可以良好显示跟骨骨折关节面复位情况,有助于医生在手术中完成解剖复位.

    作者:李云飞;席平昌;董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微创喙锁螺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传统观点倾向于保守治疗,其结果并没有想象的乐观,Mouhsine等[1]总结Tossy Ⅰ、Ⅱ型37例,随访发现12例伴有肩锁关节处触痛,7例存在活动时疼痛,X线片示13例存在肩锁关节处退行性改变.

    作者:彭笳宸;张天宏;瓦庆德;吴术红;刘毅;何兴川;朱劲松;洪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活血止痛汤对硬膜外瘢痕中TGF-β1和TGF-β2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药活血止痛汤对硬膜外瘢痕增生、粘连的预防作用,探讨其与硬膜外瘢痕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和TGF-β2表达的关系,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透明质酸钠组(B组)、活血止痛汤组(C组),每组30只.手术切除L4,5腰椎椎板,造成0.25 cm×1 cm硬脊膜裸露区,B组于硬膜囊外均匀地涂上一层透明质酸钠(约0.3 ml),其余2组以等量生量盐水处理.术后第1天开始,C组予活血止痛汤2.5 ml·kg-1·d-1灌胃;A、B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连用14 d.术后第2、4、8周末处死动物,逆转录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水平,按Rydell法评定粘连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第2、4、8周时,B、C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尤其在第8周时,C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发现B、C组粘连程度明显减轻(P<0.05).各时相B、C组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的数量均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受到抑制.结论:活血止痛汤能通过下调TGF-β1和TGF-β2的表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达到预防硬膜外瘢痕增生、粘连的效果.

    作者:周辉;范希玲;夏志敏;郑悦亮;韩勇;张政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国人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证据,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后弓椎动脉沟窄处骨内的高度(ITG)、后弓椎动脉沟窄处外缘的高度(OTG)、侧块中点高度(MHL)和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W平均为(20.45±1.53)mm;AD男性左侧平均为(3.91±1.32)mm,右侧平均为(4.11±1.42)mm,女性左侧平均为(3.72±1.61)mm,右侧平均为(3.82±1.53)mm;ITG男性左侧平均为(2.46±1.57)mm,右侧平均为(2.41±1.65)mm,女性左侧平均为(2.36±1.57)mm,右侧平均为(2.32±1.65)mm;OTG男性左侧平均为(4.76±2.26)mm,右侧平均为(4.64±1.70)mm,女性左侧平均为(4.55±2.26)mm,右侧平均为(4.53±1.30)mm;MHL平均为13.68 mm;LW平均为12.98 mm;α平均为25°.结论:手术时必须考虑到个体、性别、左右差异.术中禁忌盲目操作以免造成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

    作者:胡勇;杨述华;徐荣明;马维虎;何贤峰;阮永平;谢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对1990年7月-2006年3月国内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LDH)的临床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性分析,ULDH的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职业、遗传、病史等有关,并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高位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决定了ULDH的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以避免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甚至造成终身残疾.

    作者:寿崟;樊天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支架及无支架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进展

    支架材料的研究是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之一,软骨细胞复合培养给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带来希望,单一的材料诸如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纤维蛋白凝胶等已经证明可以与软骨细胞复合培养,两种或者多种材料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更好地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并满足软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同样,在无支架情况下应用软骨细胞聚集培养、沉淀培养的方法,可以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并给软骨缺损的修复带来新希望,但目前的研究较少.两者是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两个主要方向.

    作者:王金良;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表面肌电图在腰背痛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腰背痛发病率高,与肌肉骨关节功能紊乱等病变有关系,目前应用的影像学检查,不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情况,临床诊治过程中缺乏客观评价指标.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动态检测手段,可以动态定量检测椎旁肌生理病理状态.对腰背痛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70%~80%,诊断效能在0.5以上.椎旁肌表面肌电测量是客观评价腰背痛椎旁肌功能的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

    作者:卫杰;赵平;周卫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手法整复肱骨远端C型骨折

    肱骨远端C型骨折多发生于10岁左右的青少年,是一种常见的而且严重的肘关节损伤.根据受伤的机制和骨折的移位情况可以分为:裂纹型、伸直尺偏型、伸直桡偏型、屈曲尺偏型、屈曲桡偏型骨折.目前很多医院都因复位及外固定比较困难而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范寿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神经根性症状的多变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

    大量的证据表明,临床症状体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在不同患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多变性,其灵敏度并不高.定位诊断的失误是导致临床治疗尤其是手术或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该文系统探讨了神经根性症状的多变性及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位诊断的相关问题,提出多方法联合运用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定位准确性的可行途径.

    作者: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断指再植中的无复流现象

    断指再植存在无复流现象,尽管断指再植技术提高,仍应尽快重建血运、冷藏断指,及时有效地处理血管危象,一旦无复流现象不可避免发生,宜果断放弃再植改行其他术式.

    作者:乔高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国骨伤》2007年第10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公告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er,ChiCTR)为卫生部支持的国家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协作网一级注册机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 Primary Register,WHO ICTRP Primary Register),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于2005年10月组建,2007年7月25日正式运行.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贺信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建成并运行

    [本刊讯]据《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年第7期报道,200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WHO ICTRP)正式运行,澳大利亚-新西兰临床试验注册中心(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ACTR),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中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Clinical Trials.gov),英国国际标准随机对照试验号注册库(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Number Register,ISRCTN)成为首批一级注册机构.

    作者: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