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杰;赵平;周卫
近年来,随着高处坠落伤及交通伤的不断增加,胸腰段脊柱骨折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常因伴有脊髓损伤,早期治疗延误、不当或效果不理想等引起畸形、慢性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等.
作者:王炤;潘兵;卢一生;许文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脊髓损伤合并四肢骨折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因此伴有脊髓损伤的处理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我院自1995年6月-2001年9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折共9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元民;张爱莲;张磊;高峰;刘书成;王海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藻酸盐敷料(alginate dressing)与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mous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mEGF)对难愈性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选择经常规换药抗炎治疗1个月创面仍未愈合的18例患者,年龄18~61岁,平均36.4岁;男12例,女6例;足部11例,小腿3例,手4例.随机分成3组: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治疗组(A组)、mEGF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6例.治疗7、14、21、28 d后评价其创面愈合指数,7 d和14 d时行活组织检查常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评定bFGF表达阳性细胞数目.结果:A、B组创面愈合均明显,A组较B组突出(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创面修复细胞增殖明显,表皮增厚,上皮化活跃;B组虽也有类似改变,但不如A组显著.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显示:3组bFGF表达均有上调,但以A组为显著(P<0.05).结论:藻酸盐敷料与mEGF联合应用治疗难愈性创面,能协同两者优势,较单用mEGF疗效更佳.
作者:毕擎;夏冰;朱丹杰;许励;邱斌松;徐文娟;章水均;洪剑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以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ISS评分)为20~57分,平均(34.60±3.57)分.平均受伤部位约3处.脊髓损伤节段L1-L5,其中单节段损伤29例,2节段以上损伤13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8例,B级7例,C级12例,D级15例.均采用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年4个月,腰背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生活可自理,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植骨均融合.随访时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4例,C级6例,E级27例.27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8例有1级以上恢复,7例无变化.结论:腰脊髓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急诊应遵循伤害控制原则,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减少残疾.
作者:刘思海;王爱民;杜全印;沈岳;赵玉峰;吴思宇;陈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治疗经胶原酶溶解术治疗失败的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胶原蛋白酶溶解髓核疗效不佳,甚至症状加重的原因,进一步规范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方法:对52例经胶原蛋白酶溶解法治疗失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6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采用后路腰椎间盘镜微创手术开窗摘除髓核、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充分减压,并定期随访.结果: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48例腰腿痛合并麻木等症状完全缓解,4例残留肢体轻度麻木症状.按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48例,良4例.结论:适应证选择范围过宽、操作不当、定位不准是胶原酶溶解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溶解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椎间盘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
作者:罗政;吴钢;黄秀生;吴良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断指再植存在无复流现象,尽管断指再植技术提高,仍应尽快重建血运、冷藏断指,及时有效地处理血管危象,一旦无复流现象不可避免发生,宜果断放弃再植改行其他术式.
作者:乔高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肩锁关节脱位传统观点倾向于保守治疗,其结果并没有想象的乐观,Mouhsine等[1]总结Tossy Ⅰ、Ⅱ型37例,随访发现12例伴有肩锁关节处触痛,7例存在活动时疼痛,X线片示13例存在肩锁关节处退行性改变.
作者:彭笳宸;张天宏;瓦庆德;吴术红;刘毅;何兴川;朱劲松;洪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优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冷光源头灯(Heine 3S LED headlight)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36~68岁,平均53.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29.5个月.结果:28例患者术后次日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减轻.经6~14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依据JOA 29分法进行疗效评分,由术前7~15分(平均11.6分)改善至术后26~29分(平均28.2分),平均改善率为93.1%.结论:冷光源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直视视野清晰、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减压彻底、疗效确实等优点.
作者:严力生;罗旭耀;钮心刚;钱海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腰椎管狭窄伴腰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很常见,其椎管狭窄症多为退行性变引起,约占腰椎管狭窄的60%.而椎间盘退变是常见的引发脊椎退变的病因,其中的腰间盘突出症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也常有交叉[1-2].
作者:端木群立;顾军;黄东辉;王昌吉;赵琦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以及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分别采用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6~75岁,平均52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48.6岁);保留椎体后侧壁减压植骨融合术(38例,男27例,女¨例;年龄33~76岁,平均50.6岁)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3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5年7个月,平均2.5年.3组患者术后3、12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改善率,A组比B、C组较术后3个月时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3种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多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症状改善维持时间短,且常反复发作.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症状反复较少,疗效维持时间长.
作者:占蓓蕾;叶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大量的证据表明,临床症状体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在不同患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多变性,其灵敏度并不高.定位诊断的失误是导致临床治疗尤其是手术或介入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该文系统探讨了神经根性症状的多变性及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位诊断的相关问题,提出多方法联合运用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定位准确性的可行途径.
作者: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支架材料的研究是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之一,软骨细胞复合培养给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带来希望,单一的材料诸如胶原、透明质酸、壳聚糖、纤维蛋白凝胶等已经证明可以与软骨细胞复合培养,两种或者多种材料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更好地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并满足软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同样,在无支架情况下应用软骨细胞聚集培养、沉淀培养的方法,可以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并给软骨缺损的修复带来新希望,但目前的研究较少.两者是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两个主要方向.
作者:王金良;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腰背痛发病率高,与肌肉骨关节功能紊乱等病变有关系,目前应用的影像学检查,不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情况,临床诊治过程中缺乏客观评价指标.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动态检测手段,可以动态定量检测椎旁肌生理病理状态.对腰背痛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70%~80%,诊断效能在0.5以上.椎旁肌表面肌电测量是客观评价腰背痛椎旁肌功能的一种可靠的检测手段.
作者:卫杰;赵平;周卫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我院从2005年3月-2006年8月采用伊班膦酸钠(艾本)联合局部放疗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本刊讯]据《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年第7期报道,200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WHO ICTRP)正式运行,澳大利亚-新西兰临床试验注册中心(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ACTR),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中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Clinical Trials.gov),英国国际标准随机对照试验号注册库(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Number Register,ISRCTN)成为首批一级注册机构.
作者: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对我院1994-2006年在门诊和住院治疗的24例手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能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作者:游浩;陈方舟;梅红军;朱胜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股骨干、股骨髁部骨折患者因外伤、固定、手术等因素可致膝关节周围组织粘连而造成膝关节伸屈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松解术,配合术后综合康复训练治疗118例膝关节粘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海燕;赛小珍;刘勤朴;邢玉珍;朱洪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药活血止痛汤对硬膜外瘢痕增生、粘连的预防作用,探讨其与硬膜外瘢痕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和TGF-β2表达的关系,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透明质酸钠组(B组)、活血止痛汤组(C组),每组30只.手术切除L4,5腰椎椎板,造成0.25 cm×1 cm硬脊膜裸露区,B组于硬膜囊外均匀地涂上一层透明质酸钠(约0.3 ml),其余2组以等量生量盐水处理.术后第1天开始,C组予活血止痛汤2.5 ml·kg-1·d-1灌胃;A、B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连用14 d.术后第2、4、8周末处死动物,逆转录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水平,按Rydell法评定粘连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第2、4、8周时,B、C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尤其在第8周时,C组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观察发现B、C组粘连程度明显减轻(P<0.05).各时相B、C组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的数量均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受到抑制.结论:活血止痛汤能通过下调TGF-β1和TGF-β2的表达,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达到预防硬膜外瘢痕增生、粘连的效果.
作者:周辉;范希玲;夏志敏;郑悦亮;韩勇;张政宏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上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后路手术多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加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后外侧融合是降低内固定失败、减少纠正丢失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唐晓波;王健;邱勇;胡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腰椎间盘摘除术是骨科的常施手术之一.尽管技术掌握普遍,但仍可因椎管内解剖变化、显露不清、操作不当,在手术过程中造成硬脊膜损伤,发生脑脊液漏.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总结1987-2005年手术造成硬脊膜损伤22例(含手术后发现脑脊液漏3例)患者的处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防治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邵立民;陈焕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