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延期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AP组)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LCP组)治疗胫骨Ⅱ、Ⅲ型Pilon骨折共32例,其中AP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9~55岁,平均(37.4±13.3)岁;LCP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34.6±11.3)岁.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成角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O±1.7)个月.AP组与LCP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6.5±8.3)min和(58.3±3.4) 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0.5±0.4)周和(15.7±0.2)周,正侧位成角之和分别为(6.6±0.5)°和(3.6±0.2)°,LCP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AP组(P<0.05).按照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LCP组踝关节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3方面均优于AP组(P<0.05).结论:延期微创经皮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效果尚可,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强度高、骨折愈合快、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张智达;叶秀益;尚立勇;徐荣明;朱彦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探讨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要求和手术指征.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37例(43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7岁,平均44.5岁.按照ARCO进行分期:3A期3髋,3B期6髋,3C期16髋,4期18髋.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用Charnley法比较术后假体松动X线改变.结果:失访3例,34例(40髋)获得随访,37髋疼痛完全缓解,3髋行走后有酸痛不适.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Harris平均评分(51.5±1.7)分,术后32.4个月平均(94.3±1.4)分,较术前提高.优37髋,良3髋,差0髋.34例都恢复了正常生活或工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中3例(髋)长距离行走后有轻度酸痛不适,休息后缓解.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无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和生活.无术后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松动和翻修.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术中的精细操作,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作者:何志勇;狄正林;陶崑;章军辉;冯建翔;吴海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丝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7.6岁;采用传统钢丝缝合法对其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记录锚钉与钢丝置入的位置,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跟腱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所有患者获随访.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锚钉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均低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0;x2=5.42,P=0.02);锚钉组的术后跟腱功能优于钢丝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P=0.02).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与传统的钢丝缝合法比较优势明显,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秉局;王伟良;杨国敬;林光锚;潘展鹏;刘良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比较3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方法:选用新鲜颈椎标本(C1-T1)24具(男14具,女10具),年龄55~80岁,平均68岁.采用抽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一颈椎标本两侧用不同的植入方法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根据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的不同,采用Takayasu法(A组)、Dalcanto法(B组)、Klekamp法(C组)作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植入方法.Takayasu法选用侧块中线上中1/3交界处作为进钉点,螺钉向前侧、尾侧倾斜,与侧块冠状面呈60°~80°,平行于矢状面作为进钉方向;Dalcanto法采用进钉点在侧块中点下方2 mm,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Klekamp则将侧块中点内下方1 mm为进钉点,方向向尾侧倾斜40°,向外侧倾斜20°.对A、B、C组分别统计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植入后椎动脉侵犯、神经根前后支损伤和螺钉通过关节突关节的情况.结果:24具颈椎标本共48侧,植入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192枚,其中A、B、C组各64枚.A组未见下关节突劈裂;B组见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7例,外缘劈裂8例;C组下关节突下缘劈裂1例,外缘劈裂1例.3组均未见上关节突劈裂.3组螺钉植入时关节突关节劈裂情况比较,B组下关节突劈裂多,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AB=31.07,P<0.01;x2BC=24.83,P<0.01).C组2例下关节突劈裂,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AC=2.03,P>0.05).A组36枚螺钉侵犯椎动脉,B、C组均未见椎动脉侵犯.3组螺钉植入后椎动脉受累情况,A组高于其他2组(x2AB=50.09,P<0.01;x2AC=50.09,P<0.01).神经根前支损伤A组40例,B组5例,C组3例;神经根后支损伤A组16例,B组18例;C组14例.3组间颈神经根前支受累比较,A组高于其他2组(x2AB=41.98,P<0.01;x2AC=47.94,P<0.01),而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神经根后支受累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AB=0.16,P>0.05;x2AC=0.17,P>0.05;x2BC=0.67,P>0.05).A组5例未经过关节突关节,B、C2组均经过关节突关节,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AB=3.33,P>.05;x2AC=3.33,P>0.05).结论:Takayasu法在螺钉植入过长时易引起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而Dalcanto法在植入螺钉时易引起下关节突的劈裂.相比较而言,Klekamp法临床上更值得推崇.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蒋伟宇;马维虎;夏华杰;华群;许楠剑;王国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双手腕X线1年后所见,评估清热活血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将86例辨证属湿热瘀阻证的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中西药组,各43例.中药组使用清热活血方药治疗(药物组成:黄柏、赤芍、革薜、丹参、莪术、青风藤、生黄芪、金银花、土茯苓、蜈蚣、蜂房、生薏苡仁),每剂水煎400ml,每日分2次口服;中西药组在中药基础上加甲氨蝶呤治疗,疗程12个月.对中药组和中西药组其中各21例进行X线评估,中药组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0±11.3)岁,病程2(1,3)年;中西药组女18例,平均年龄(44.5±14.0)岁,病程3(1.7,5)年.于疗前和治疗12个月分别收集患者双手X线片,对读片者隐藏时间先后顺序和临床数据,以Sharp/van der Heijde方法对X线片进行评分.结果:评分达到较高一致性,观察者内相关系数达0.95.中药组和中西药组1年时点放射学所见的双手骨侵蚀及关节间隙狭窄等改变与治疗前差异以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进展程度的病例数也相似(P=0.46),无放射学进展者中药组7例,中西药组8例;放射学进展较明显者,中药组3例,中西药组1例.结论:中药组和中西药组RA患者的骨破坏进展程度相似,提示中药治疗RA中远期具有潜在的骨保护作用.
作者:周新尧;王雷;余卫;姜泉;汪平;唐晓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手术中,保留原ACL胫骨残端的鞘内重建方法,对术后2年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江苏省昆山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ACL损伤病例中,经关节镜下证实ACL胫骨端韧带残端保留1/3以上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28.2岁(18~42岁);从第1次受伤到术前平均6.8个月(1~18个月).取自体腘绳肌腱(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分别对折后编织成移植物备用.保留ACL胫骨残端,制备股骨和胫骨隧道后,将移植物经ACL残端纤维束内引入骨隧道,ACL残端呈鞘状包绕移植物.股骨端Rigidfix固定,胫骨端Intrafix固定.记录术后后一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以评价膝关节功能;同时评价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并通过再成角试验评估患膝本体感觉功能.结果:18例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再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后一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分别为(49.43±2.85)分和(91.56±4.60)分(P<0.05).术后后一次随访时在屈膝15°、30°、45°位置的再成角试验,患侧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原有残端的ACL重建术,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并有利于本体感觉的重建.
作者:孙斌峰;董燚;陈疾忤;吕建元;顾晓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男性血友病性膝关节炎患者10例(12膝),年龄17~49岁,平均33.6岁,其中8例为甲型血友病,2例为乙型血友病.根据Arnold和Hilgartner影像学分级:7膝为Ⅳ级,5膝为Ⅴ级.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80%以上,术后3d内60%以上,术后3 d~2周40%以上.Ⅸ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PCC)使FⅨ活性水平>40%,术后3d内FⅨ活性水平>30%,术后3d~2周FⅨ因子活性水平>20%.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结果:10例(12膝)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HSS( 44.9±12.5)分(29 ~62分)改善为术后(84.4±10.2)分(72~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同时发现在疼痛方面由术前平均(8.5±4.1)分改善为术后(24.5±4.4)分,TKA缓解疼痛作用明显.结论:在严格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下,TKA已成为血友病性膝关节炎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陈奋勇;杨凤娥;陈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该类损伤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8岁.分4类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4例,分别用重建钢板固定;喙突骨折或喙锁韧带断裂加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2例,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喙突骨折;肩峰基底部加肩胛孟加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损伤3例,肩峰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肩峰加肩锁关节加锁骨外侧1/3骨折2例,肩峰用小斜“T”形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1/3骨折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中9例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和骨折不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6个月,肩关节外形正常,双肩对称,无肩关节短缩、下垂、内收内旋等严重肩下垂畸形.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本组评分为69~100分,平均89.7分,其中疼痛评分10~15分,日常活动评分14~20分,肌力评分15~25分,活动范围评分34~40分.结论: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需手术分型治疗恢复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作者:陈建良;张龙君;叶峰;郑晓东;许勇;朱少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保守方法治疗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5例,均为男性;年龄27~46岁,平均38.6岁.对其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治疗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63.1、86.0、74.9、63.6、64.8分,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90.5、94.5、89.7、93.9、87.8分.治疗6个月后,X线片及MRI影像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有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保守和对症处理对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有效.
作者:徐国红;单军标;蒋恒;葛兴龙;任明安;厉剑峰;王利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是一种严重损伤,能否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肢体的存活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自1991年1月至2010年1月救治的21例膝部骨折伴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强调腘动脉损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重要意义,促进胭动脉损伤早期修复.
作者:王千祥;李月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体外负压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stroma cells,BMSCs)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间歇性负压培养,设置压力为17 kPa,每次30 min,每日4次,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检测ALP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RT-PCR检测2周后以及终止负压后l、2、3d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 mRNA和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 mRNA表达水平.结果:诱导2周后,BMSCs呈现出显著的成骨细胞特性,与对照组比较,ALP活性显著增加,Ⅰ型胶原表达阳性,实验组细胞OPG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OPG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终止后3d,两组细胞OPG mRNA和OPGL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负压培养可以提高BMSCs成骨活性.
作者:杨治;朱养均;程延;尚保生;常瑞;何鹏;张银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骨骼肌受压后肌张力的变化及肌组织内神经末梢形态学改变,观察小针刀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薄肌70 kPa受压2h模型,6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压迫组和针刀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余54只大鼠左侧设为压迫组,右侧设为针刀组,分别给予单独压迫,压迫后小针刀针刺处理.于处理后第1、2、3天每组随机处死9只.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在不同拉伸比率下观察股薄肌张力曲线变化情况,同时,对肌组织病理及神经末梢的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肌组织的张力在长时间临界压强下逐渐增加,压迫组股薄肌能量消耗比率与针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组织形态学发生相应病理改变,神经末梢形态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小针刀减张法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肌组织的张力增高,对整个肌组织材料持续集中的力学负荷起到了改善作用.
作者:王永志;董福慧;钟红刚;王德龙;王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16岁,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半年加重1个月,于2010年4月21日入院.半年前出现低热盗汗症状,随后感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休息后不能缓解.
作者:刘西纺;孙银娣;张平安;许鹏;郭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隐匿性骶骨骨折是指患者没有骶神经损伤症状,局部疼痛并不剧烈,在骨盆X线片上没有明显可见的骨折,通过螺旋CT或者MRI检查发现的一类骶骨骨折.这类损伤很少被临床医生关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这种损伤类型的诊治技术也有新的进展,本文就此简要介绍.
作者:李明;徐荣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儿,女,9岁.2010年2月,因车祸致右肩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急送当地医院,X线片示右肱骨近端骨折伴脱位,未作任何处理,2d后到我院急诊科就诊.专科检查:右肩肿胀、瘀斑、压痛、功能障碍,局部肌肉较僵硬;右上肢感觉血循未见异常,右桡动脉搏动可触及,右肘腕指主被动活动未见异常.
作者:任贵阳;陈启仪;胡晓川;刘昕;袁荣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不恰当的骨折治疗,会对严重创伤患者构成二次伤害,引发过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增加病死率[1].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强调严重多发骨折早期采用快速临时控制措施,纠正致命三联征,使其度过创伤第1次打击,稳定后再实施骨科确定性手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2-4].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对43例严重下肢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救治中应用DCO理论,落实相应护理措施,回顾总结如下.
作者:杨爱玲;陈燕;陈丽君;范丽霞;陆春花;陈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新辅助化疗及广泛性切除的理念已得到广泛推广,保肢手术已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经典方法.
作者:郭卫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上肢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术中化学处理情况和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8月47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患者的病史,对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是否接受化学灭活处理、手术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及病理结果做统计和分析.本组女28例,男19例;年龄17~78岁,平均38.15岁.所有病例接受手术局部切除.14例术中使用化学方法灭活肿瘤细胞(术中使用乙醇或碘酒浸泡手术创面).对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创口愈合情况、病理结果、肿瘤是否复发,并做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结果:47例平均随访53.89个月(22~129个月),其中4例术中采用乙醇灭活的病例术后出现创口红肿、坏死组织排出、创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15例报告肿瘤组织生长活跃,1例为低度恶性的腱鞘巨细胞瘤.术前X线发现有骨质破坏组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P=0.003);术中接受化学方法灭活的病例术后复发率小于未接受化学方法灭活病例(P=0.042).结论:上肢腱鞘巨细胞瘤患者术后是否复发与肿瘤生长部位、是否有骨质破坏、是否采取术中化学灭活密切相关.局部切除是治疗上肢腱鞘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案,配合术中化学方法灭活能够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如何在术中确定复发高危人群,降低其复发率及重建广泛切除肿瘤后的手功能是将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刘扬波;林丁盛;王建;张怀保;陈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腕部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2002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8例术前MRI初步诊断为腕部腱鞘巨细胞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6~65岁,平均41岁;痛程10~72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腱鞘巨细胞瘤,随访时间5~48个月,平均34.2个月.1例复发,3例正中神经损伤症状术后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有助于术前的鉴别诊断,术中彻底切除肿块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
作者:陆斌;薛花;崔庆元;何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TA和MRI在四肢骨骼肌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以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至2011年2月,采用手术切除或密集环形缝扎方法治疗18例四肢骨骼肌内血管瘸患者.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5~28岁,平均12.5岁;病程1~5年.主要症状为易变性肿物和疼痛,部分有多次破渍出血史.18例行MRI检查,11例同时行CTA检查,证实为骨骼肌内血管瘤.据肿块变化、疼痛、复发3方面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8例分布情况:上肢6例,下肢12例.病理分型均为血管畸形,其中毛细血管型畸形13例,静脉型畸形4例,动静脉瘘型畸形1例.18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8.8个月.术后显效15例,有效2例,不满意1例.结论:CTA和MRI对四肢骨骼肌内血管瘤诊断符合率高,CTA三维立体解剖成像,对确定佳的手术入路、保护重要血管以及处理瘤体供应血管有重要的价值.在肌肉侵犯的术前判断及手术方式决策上,MRI较CTA更有价值.
作者:刘宇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43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病程、化疗前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前化疗、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选处转移情况等9项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检验行多因素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与骨肉瘤患者3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采用精确概率Fisher检验研究化疗疗效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43例均获随访,28例存活,15例死亡,生存时间6~65个月,平均39.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3年总生存率65.1%.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肉瘤预后与部位(P=0.010)、Enneking分期(P=0.002)、手术方式(P=0.000)、远处转移(P=0.002)有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P=0.028)、手术方式(P=0.001)及远处转移(P=0.007)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顸后的独立因素.Fisher精确检验显示,尽管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对预后影响不明显,但是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好坏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07).结论:骨肉瘤顸后与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及充分切除肿瘤是提高骨肉瘤预后可干预措施.
作者:张波;庞清江;章海均;袁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瘤段扩大切除加人工假体置换术及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保肢、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共收治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34.6岁(18~49岁),平均病程19个月(6~35个月).7例术前均经病理检查及X线证实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为进行加重的肩部疼痛,体检臂近端肿胀、压痛明显,肩关节活动障碍.所有病例采用瘤段扩大切除后以定制的人工假体置换,围手术期辅以康复训练.采用CMS评分及OSIS评分评价患肩功能与患肩稳定性.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4~35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随访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病例.术后1年7例患肩CMS评分平均为70.7分(63~82分),OSIS评分平均25.1分(18~29分).肩关节功能优2例,良5例;肩关节稳定性优1例,良6例.结论:瘤段扩大切除加人工假体置换术辅以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治疗肱骨近端Ⅱ-Ⅲ级骨巨细胞瘤疗效确切,达到切除肿瘤与保肢目的.
作者:陆万青;向青天;左红光;于亚军;潘振国;赵凤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7~79岁,平均58岁.原发灶来源分别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肝癌、食管癌、肾癌、膀胱癌,10例原发灶来源不明.肿瘤分布部位:颈椎5例,胸椎17例,腰椎13例,骶椎1例.根据Tokuhashi脊柱转移瘤的预后评分系统:0~8分9例,9~11分25例,12~15分2例.根据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选择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椎体功能重建采用钛网植入、人工椎体置换、骨水泥填塞等方法.手术前后对患者的疼痛、脊髓功能及体力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术后3、6个月及1、2年的生存率进行观察.结果:随访2~0个月,平均10.8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减轻或消失(P<0.05).14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估:12例分别提高1~2级.术后体力状况ECOG分级评估:28例分别提高1~2级.患者术后3、6个月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97.2%、63.9%、38.9%和16.7%.骨水泥渗漏6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依据单发或多发转移、有无神经功能损害和脊柱失稳、全身状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叶曙明;齐新生;茅治湘;王全明;韦学昌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