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影响骨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空心加压螺钉手术治疗的19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4例,女86例;年龄21~83岁,平均65岁;按照Garden分型:Ⅰ型25例,Ⅱ型51例,Ⅲ型58例,Ⅳ型56例.外伤至手术时间15 h~10d,平均3.5 d.将患者性别、年龄、创伤类型、骨折类型、有无骨质疏松、是否急诊手术、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否切开复位与术后骨折不愈合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有23例出现骨不愈合,不愈合率为12.1%,总愈合率为8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类型、创伤类型、骨折复位质量、骨质疏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急诊与择期手术、是否切开复位对影响骨不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好,年龄、骨折类型、创伤类型、骨折复位质量、骨质疏松是影响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因素.
作者:卢庆弘;余锋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佳进钉点及进钉方向,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颈椎CT扫描、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8~83岁,平均58.5岁.在椎弓根水平轴位像上,分别测量C3-C7前路下颈椎椎弓根轴线的外倾角(α)、椎体前缘经椎弓根中轴线到侧块后缘的距离(AL);将椎体前缘等分为4个区,从所测量的椎弓根对侧开始记为1~4区,记录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交点所在的区域.在椎弓根矢状轴位像上,分别测量C3-C7椎弓根轴线的头倾或尾倾角(β)、椎体前缘经椎弓根中轴线到侧块后缘的距离(SL:sagittal length);将椎体前缘等分为4个区,从椎体上缘开始分别记为1~4区,记录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交点所在的区域.将上述资料行统计学分析,找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佳进钉点及进钉方向.并据此模拟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结果:下颈椎水平轴位像上前路椎弓根外倾角在38°~45°,C3-C5逐渐增大,C5-C7逐渐减小;下颈椎矢状轴位像上,C3、C4前路椎弓根为头倾,C5基本水平,C6、C7为尾倾.C3-C5头倾角逐渐减小,C5-C7尾倾角逐渐增大.AL及SL从C3到C7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下颈椎椎弓根水平轴位像上,C3、C4及C5多数交点在2区内,C6在2区与3区内的数目基本相同,而C7则多数位于3区内.下颈椎椎弓根矢状轴位像上,C3、C4及C5多数交点在1区内,C6在1区与2区内的数目基本相同,而C7则多数位于2区.下颈椎椎弓根水平轴位像上交点在1区和4区的个数极少;而矢状轴位像上交点在3区及4区的个数极少.根据研究结果在临床上行3例共6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取得成功,未见并发症.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佳进钉点C3、C4、C5多数位于中线略偏向拟置钉椎弓根的对侧、椎体的上1/4区域内;而在C7则多数位于中线略偏向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椎体的上2/4区域内,C6位于两者间.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佳进钉方向在水平轴位上为外倾38°~45°,C3-C5逐渐增大,C5-C7逐渐减小;而在矢状轴位像上,C3、C4为头倾5°~10°,C5水平,C6、C7为尾倾5°~10°.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是一项可行的前路内固定技术.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华群;马维虎;蒋伟宇;朱彦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3枚不平行空心钉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29例患者参与本方法治疗.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27 ~62岁,平均52岁.术前采用Garden系统分型:GardenⅡ型(无移位骨折)2例,GardenⅢ型18例(有移位骨折),GardenⅣ型(有移位骨折)9例.术中骨折复位后,再按照Pauwels系统分型:Ⅱ型12例,Ⅲ型17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不平行空心钉或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手术当日X线片与随访X线片比较观察有无股骨颈短缩及螺钉退出的表现.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随访结果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本组均获随访,时间34~44个月,平均3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7个月.4例骨折不愈合,均为GardenⅣ型,其中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Harris评分:2例无移位骨折患者均为100分;27例有移位骨折者中,23例为骨折愈合且无股骨头缺血坏死,Harris评分平均(91,35±8.00)分,4例骨折不愈合者Harris评分平均(61.23±5.12)分.除1例外,28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股骨颈短缩表现.结论:不平行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可以有效控制股骨颈骨折愈合后短缩及螺钉尾部退出等.
作者:张国柱;王满宜;蒋协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和经单侧椎弓根外极外侧穿刺入路治疗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优缺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30例;年龄59~88岁,平均66.9岁.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者26例(双侧组),采用单侧椎弓根外极外侧穿刺入路者28例(单侧组),对两组入路的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放射投照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血管神经并发症等进行观察,通过VAS评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率并评估畸形恢复情况.结果:双侧组和单侧组的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放射投照次数、手术时间、VAS评分分别为(6.6±0.8) ml和(6.8±1.5) ml,(21.7±4.0)次和(17.9±3.6)次,(40.5±5.5) min和(31.6±9.1) min,(2.8±0.6)分和(3.1±0.5)分;影像学指标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率分别为(7.6±2.0)°和(6.9±2.6)°,(18.1±5.8)%和(16.5±6.1)%.两组均无血管神经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率双侧组3例(11%),单侧组3例(10%);两组在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放射投照次数、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双侧椎弓根入路和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均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但经单侧椎弓根外穿刺途径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医源性放射线损伤.
作者:王兆红;吴德慧;马超;戴维享;吴继斌;赵猛;冯杰;韩猛;田银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 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 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作者:马立泰;刘浩;李涛;宋跃明;裴福兴;刘立岷;龚全;曾建成;丰干钧;周忠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手指腱鞘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70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为手指腱鞘巨细胞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16~61岁,平均42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11月.观察手指腱鞘巨细胞瘤的手术、麻醉方法.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坏死病例.其中术后发生血管危象者6例,占8.6%.手指腱鞘巨细胞瘤术前术后诊断不一致者18例,占25.7%,术中因肿瘤情况改换麻醉17例,占24.3%;经随访2.2年~10.5年,8例复发,占11.4%,经第二次手术确诊为同一性质,未见恶变病例.结论:手指腱鞘巨细胞瘤手术麻醉选择尽可能选择臂丛麻醉,以便充分显露、彻底切除与减少副损伤,手术治疗力争一期囊外彻底切除,术后后应积极随访,对于复发病例可二次手术治疗.
作者:张小军;裴东红;习勇;王海贤;王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运用跟骨牵开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运用自行设计的跟骨牵开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9例(43足),其中男33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36.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9足,Ⅲ型24足.测量手术前后跟骨X线片,观察跟骨的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评分系统(AOFAS)评定跟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9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4±3.1)个月.术后伤口均愈合,无皮缘坏死、感染病例.术前测量:跟骨高度平均(32.45±3.51)mm,跟骨宽度平均(41.60±2.42) mm,跟骨Bo1her角平均(8.64±13.2)°,跟骨Gissan角平均(136.35±15.23)°.术后测量:跟骨高度平均(43.62±1.02)mm,跟骨宽度平均(38.02±1.28)mm,跟骨B(o)lher角平均(26.87±5.32)°,跟骨Gissane角平均(120.78±5.3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功能和外观满意,AOFAS评分从术前(35.64±11.23)分提高到术后(76.18±9.87)分;优29足,良11足,可3足.结论:在牵开器辅助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高彦军;贾斌;张勇;邱元洲;高迪;郑杰;马雪峰;刘彦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单纯运用截骨矫形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纯截骨术治疗第1、2跖骨间角增大型拇外翻20例(32足),男1例(1足),女19例(31足);年龄22~64岁,平均40岁;病程2~31年,平均12年.轻度6足,中度20足,重度6足;术前患者均有第1跖趾关节疼痛且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检查正常;手术前后对足的应力正位X线的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胫侧籽骨位置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矫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95.1%的患者对疗效感觉非常满意或满意.AOFAS评分由术前(53.1±7.5)分提高到终随访的(93.1±1.9)分(P<0.05);HVA由术前(33.4±7.8)°纠正到(11.9±3.6)°(P<0.05);IMA由术前(12.3±3.0)°提高到(6.3±1.9)°(P<0.05);胫侧籽骨位置由1.9改善致0.9 (P<0.05).结论:外侧软组织紧张度正常的拇外翻患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跖骨内收,仅利用单纯截骨术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疗效,无须切断拇收肌.
作者:黄涛;邹春平;李修成;冯殿鹏;杨茂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正中纵行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C3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C3型股骨远端骨折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55岁,平均40岁;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左侧7例,右侧5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0 min~5 d.入院给予胫骨骨牵引5~8 d后行前正中纵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伴骨缺损者给予自体或异体骨植骨治疗.末次随访时按Merchan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0~16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400 ml.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复位满意,无术后感染、骨不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8~24周,平均21周.末次随访时按Merchan评分标准评估:优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前正中纵行切口双钢板固定是治疗C3型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术野显露清晰、手术操作简便、骨折解剖复位及固定牢靠等优点,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操作规程.
作者:张志敏;刘建;黄春霞;赵占富;王钢;秦聪聪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右归饮和鲑鱼降钙素防治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效果.方法:将8周龄大的32只SD雄性大鼠,体重(250±20)g,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鲑鱼降钙素组和右归饮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另24只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经髌旁内侧入路行双膝关节手术暴露,从股骨髁间窝钻孔至股骨髓腔,将包含高密度聚乙烯颗粒的凝胶注入孔中,然后放入钛钉,用骨蜡封闭窗口后逐层缝合.造模完成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用生理盐水灌胃,右归饮组灌服右归饮汤剂,降钙素组则采用臀大肌注射鲑鱼降钙素.给药10周后处死大鼠,取大鼠动脉血和双侧股骨组织进行血生化、影像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和分子基因生物学检测.结果:右归饮组和降钙素组破骨细胞激活的关键基因表达均受抑制.右归饮组OPG、Ca、ALP血清水平显著高于降钙素组(P<0.01);右归饮组血清RANKL含量显著低于降钙素组(P<0.01);两组RANK、Trap5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归饮和降钙素均有廷缓和治疗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吸收的功效,且右归饮比鲑鱼降钙素更能促进成骨形成.右归饮促进成骨,抑制破骨的功效为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蔡运火;赵鹏;毛强;鲍航行;王金法;胡淼锋;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关键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该药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家兔54只,体重为(2.0±0.2)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术中仅分离腰动脉并于手术前后各0.5 h沿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8 ml/kg)、缺血组24只(分离后夹闭腰动脉,同上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丹参酮组24只(分离后夹闭腰动脉,同上注射等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分别于给药后0.5、1、4、8h腹主动脉采血,用于检测全血粘度[高切(mpa.s)/150(l/s)、中切(mpa.s)/60(l/s)、低切(mpa.s)/10(l/s)]、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和电泳指数.同时取脊髓组织,分为两段,一段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中,另一段放入液氮中冻存,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3组各时点脊髓NF-κB、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κB表达,同一时点免疫组化图片中丹参酮组表达少,缺血组中表达高.(②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各时点VCAM-1表达显著升高,在0.5、1、4h时差异显著(P<0.01),8h时具有差异性(P<0.05);此外,丹参酮组与缺血组相比,0.5 h显著降低(P<0.01),1、4、8h时降低且具有差异性(P<0.05).(③假手术组始终无阳性血管表达,0.5 h缺血组、丹参酮组亦无阳性血管表达;1、4、8h缺血组阳性血管表达率高,其中1、4h中丹参酮组与缺血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8h差异显著(P<0.01).(④缺血组各时点全血粘度在10 s-1、60 s-1、150 s-1升高,毛细管血浆粘度升高(P<0.05或P<0.01).丹参酮组各时间点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降低极其显著(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NF-KB、VCAM-1的表达,降低全血粘度、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和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从而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
作者:张俐;安国尧;张文光;陈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女,70岁.主因右膝关节间断性疼痛4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自诉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膝关节间断性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同时伴有右膝关节肿胀,膝关节活动时弹响症状明显,无夜间痛,未系统治疗.近2个月来患者疼痛症状逐渐加重,不能完全蹲下,并出现右小腿轻度肿胀.患者既往体健.查体:右膝关节肿胀,无发红及包块.右膝关节间隙按压痛阳性,浮髌试验阳性,髌骨摩擦试验阳性,右膝关节活动度:0°~130°,右下肢肌力Ⅳ级,其他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右侧膝关节不对称性变窄,关节面硬化,边缘可见唇样骨质增生,股骨下端凹槽样改变,边界较清楚,无骨膜反应,髌骨呈槽沟样改变.右膝关节CT示右侧髌骨较薄,髌骨关节面锯齿样改变.MRI检查示膝关节腔内液体增多髌上囊内可见低信号影.为排除肿瘤及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ESR、CRP及碱性磷酸酶以及ECG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董宁;杨晨;冯卫;李叔强;刘建国;齐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萎缩性骨折不愈合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既往研究认为萎缩性骨折不愈合主要是由于骨折断端血运缺乏引起,但也有研究发现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中晚期血运并不缺乏,更可能是由于早期成骨性因素降低和血运减少引起,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有效治疗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措施,主要有植骨和固定、物理治疗、局部注射疗法等.多方位的预防则能有效减少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发生,但萎缩性骨折不愈合仍是骨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进行合理有效地防治.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文献,对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相关的病因、诊断和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魏均强;张伯勋;陈华;唐佩福;王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恢复较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突出物位置的不同、病变节段高低或髂嵴阻挡等原因,PTED经椎间孔入路的适应证相对狭窄,尚不能取代开放性手术.新入路的开发及器械的改良已成为PTED目前研究的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经椎板间隙入路和经髂骨入路的出现使得PTED的适应证得到了极大扩展.然而,操作不规范、对适应证或手术入路选择失当仍然是导致PTED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就PTED的适应证、3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作者:陈之光;付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胸腰椎骨折(Thoracolubar fractures)指发生在所有胸椎、腰椎的脊柱骨折.胸腰段骨折(Fracture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特指发生在T11-L2段的脊柱骨折.在脊柱骨折中,其发病率约为50%[1-2].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中常见的部位,因此,临床医生对这类骨折的诊治尤为重视.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与实验研究的进展,治疗方法与疗效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作者:贺西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Wiltse经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手术治疗的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3例,女10例,平均41岁(19~62岁).节段分布:T11 6例,T12 11例,L1 22例,L2 14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部塌陷程度的变化以及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还是在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两种入路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同的整复效果,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蔡福金;骆宇春;朱建平;于晓华;刘晓晖;李宏;储旭东;胡一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治疗22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60~71岁,平均6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7 d.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4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性骨折16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系统评分(TLICS) 4~9分,平均5.2分;Load-sharing评分为4~6分,平均5.4分.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7例,E级10例.通过侧位X线片对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椎体中央压缩百分比进行比较;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及ASIA标准对手术前后疼痛和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50~95 min,平均60.8 min;术中出血量50~130 ml,平均84 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6个月.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9.5±9.5)°矫正至术后的(4.3±4.1)°,末次随访时的(6.2±4.7)°;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52.3±10.3)%恢复至术后的(6.1±4.2)%,末次随访时的(6.8±5.4)%;椎体中央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38.9±11.2)%恢复至术后的(8.3±4.7)%,末次随访时的(9.4±4.5)%.VAS评分由术前的(8.56±0.88)分恢复至术后的(3.48±0.91)分,末次随访时的(3.20±0.92)分.脊髓神经功能除10例E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疼痛症状.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强化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明显减低了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的退变和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维持矫正效果,大大降低内固定失效率.
作者:何少奇;戴鸣海;黄益奖;唐小君;彭茂秀;林立兴;汤呈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改良漏斗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并联合改良椎弓根漏斗伤椎内植入自体髂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严重压缩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26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34.6岁.术后通过X线片动态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CT评估植骨效果并终测定植骨区CT值;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疼痛按照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19.7个月.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前11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者有至少1级的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伤椎内植骨填充良好,6个月内全部融合,植骨区无贯通式腔隙.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0.17±8.26)%恢复至术后(90.79±4.8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除后6个月)为(90.34±4.03)%;Cobb角由术前(28.70±6.24)°恢复到术后(7.26±3.79)°,末次随访时为(7.34±4.05)°.末次随访伤椎植骨区平均CT值均明显高于邻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为1.06分.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复位并联合改良漏斗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简便、安全且经济,伤椎空腔内植骨效果良好,可有效防止伤椎高度再丢失和进行性后凸畸形,大程度地保留脊柱运动功能.
作者:郭剑;陈中;李永欢;张斌;李永甫;韩明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法治疗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7~49岁,平均39.3岁.Denis分类:屈曲型7例,爆裂型18例,不伴有神经损伤临床表现,影像学提示椎体矢状面角度变化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塌陷大于40%,无椎间盘损伤的表现.伤后3~7 d行手术治疗,平均5d.术后8~12个月取出内固定,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内及术后24个月行影像学测量比较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并将术前及终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均获随访,其中24例后随访时间为术后24个月,1例为术后30个月.手术时间70~ 110 min,平均90 min:出血量120~280 ml,平均200 ml.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明显矫正,术后即刻及终随访时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取出后终随访时矫正无明显丢失,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随访时临床结果良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5.36±1.2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伴有神经及椎间盘损伤Denis分型屈曲型或爆裂型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不植骨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保留脊柱运动节段等优点.
作者:张建光;赖必华;潘俊晖;邱必成;叶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9年5月,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4~56岁,平均38.2岁.均为外伤所致,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2例,横向挤压伤2例.AO分型:B1型12例,B2型5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2例.损伤部位:T10,11 1例,T11,12 2例,T12L1 5例,L1,2 8例,L2,3 2例L3,4 4例,L4,5 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8例,D级2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3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3.0~5.8 h,平均3.7 h;术中失血500~1 800ml,平均860 ml.Cobb角由术前20°~43°(32.6±3.7)°,恢复至术后7°~17°(13.7±2.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相邻正常椎体的(32%~78%)(41.0±11.6)%,恢复至术后84%~89% (87.6±2.3)%.5例Frankel A级患者,3例术后无恢复,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9例Frankel B级患者,5例恢复到C级,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8例Frankel C级患者,5例恢复到D级,3例恢复至E级;2例Frankel D级患者恢复正常.植骨面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在恢复脊柱正常序列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
作者:廖旭昱;周雷杰;马维虎;韩金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5届学术年会暨第2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于2012年9月7至8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骨伤》杂志社主办,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承办,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湖南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参加大会正式代表共200余人.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刘晓光主持,董福慧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康复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编张光铂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及书记李宁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主要完成了如下议程.
作者:潘贵超;谭明生;郝庆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