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07年12期文献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与硬膜外注射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以及不同CT分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分类,回顾性分析1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男99例,女96例;年龄22~74岁.主要症状: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等,均采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根据MacNab改良标准,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优良率分别为95.4%、92.6%、90.0%、84.3%、94.4%,疗效优于其他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注射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而对于按胡有谷的CT区域定位法分类,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的患者疗效更佳.

    作者:刘昱彰;周卫;张世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三种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及其临床适应证.方法:137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85例,女52例;年龄3~12岁.分别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A组)38例,小夹板外固定(B组)67例,石膏托外固定(C组)32例.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肘内翻的发生率及肘关节伸屈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5年,平均29个月,参照Flynn疗效评价标准:A组,优29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为94.74%;B组,优12例,良49例,差6例,优良率为91.04%;C组,优9例,良16例,差7例,优良率为78.13%.A组疗效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固定方法以闭合克氏针固定疗效佳,但三种固定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对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石膏托固定或小夹板固定;对严重移位或旋转,极不稳定型骨折可采用闭合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或小夹板固定.临床应根据骨折类型、皮肤条件以及是否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来合理选择佳治疗方案.

    作者:方汉民;马少云;曹建斌;黄辉春;莫卫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与关节镜滑膜全切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比较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滑膜切除与关节镜手术滑膜全切的术后效果,介绍关节镜下滑膜全切方法.方法:19例患者分2组治疗,常规切开组10例,年龄26~66岁,平均42岁;病程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常规膝前入路,视野内滑膜全切.关节镜组9例,年龄15~58岁,平均39岁;病程15~36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常规前内上、前外上、前内下、前外下入路,再作后内、后外辅助入路及跨后纵隔入路.必要时辅助关节外小切口,将滑膜全切.结果:两组术后均经6~36个月随访,了解患膝活动度及功能情况.后随访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超过120°,切开组平均132.7°±3.1°,IKDC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0.8±4.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0±4.4)分.关节镜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36.0°±3.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2.9±5.0)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4±3.6)分.结论:关节镜组具有比常规切开组更多的优势,术后可早期锻炼,无切口裂开、不愈合等危险,切口感染、关节僵直等风险明显低.因此,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应为首选方法.

    作者:高文香;郝军;靳国强;王志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对硬膜囊机械作用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对硬膜囊机械作用的不同机制.方法: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1~51岁),根据患者MRI矢状位图像特点将突出髓核对硬膜囊的机械作用分为占位组和支撑组,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测量并比较手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值及患侧直腿抬高角度.结果:27例为占位组,11例为支撑组,治疗前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直腿抬高角度支撑组明显低于占位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直腿抬高角度均显著提高(P<0.05),支撑组亦低于占位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值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髓核压迫硬膜囊存在占位和支撑2种机制,作用机制不同可能是导致临床表现不同的原因之一.

    作者:冯伟;冯天有;王飞;毕永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后路钛缆与钢丝内固定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后路钛缆与钢丝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63例15岁以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38例,女25例.分别行后路钛缆固定(32例),钢丝内固定(31例),均采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性融合时间、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钢丝固定组(110±35.6)min,钛缆固定组(70±25.4)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 4,P<0.05).手术出血量:钢丝固定组(160±55.8)ml,钛缆固定组(120±35.3)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5 7,P<0.05).6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12.9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骨性融合时间:钢丝固定组(3.8±0.3)个月,钛缆固定组(3.1±0.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4 4,P>0.05).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4例,钢丝松脱2例,25例获骨性融合;钛缆固定患者中钛缆松脱1例,31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 4,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钛缆固定组,优21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钢丝固定组,优14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34 2,P<0.05).结论:钛缆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后路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曹锡文;刘文和;胡伟文;李杨;陈鹏;郭志文;王福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为主的膝关节内紊乱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膝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类型及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害的关系,分析膝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特点及在骨性关节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关节镜下治疗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48例(53膝),其中男13例(13膝),女35例(40膝);年龄16~71岁,平均56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48例于关节镜直视下观察并手术切除滑膜皱襞,处理相应病变.采用Lysholm膝关节量表记分法评价疗效.观察症状体征与实际病损的关系,计算术前与术中诊断的符合率.关节镜下观察症状性滑膜皱襞的部位、性状、分型及软骨磨损的部位和分级,分析增生的滑膜皱襞与半月板损伤、软骨损害的关系.对术前后Lysholm评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常见的软骨缺损有股骨内髁内侧的沟槽状缺损及股骨内侧滑车的类圆形缺损.软骨退变以股骨内髁非负重区为主,占总数的54.29%;以股骨滑车内侧次之,占40.00%;以髌骨内侧关节面为主的缺损居第3位,占5.71%.术后48例53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个月~4年,平均28个月.Lv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41.00±7.03)分,术后平均(85.00±8.01)分(t=-26.17,P<0.001),证明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本组优(>90分)12膝,良(80~90分)37膝,可(70~79分)4膝,优良率92.45%,无复发及二次手术者.结论:通过关节镜下特征性改变可以对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做出明确诊断,股骨内髁及滑车软骨的沟槽状及类圆形磨损是2种典型的皱襞引起的软骨缺损.镜下切除滑膜皱襞疗效满意,对防止软骨进一步损害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顾力军;张磊;史长龙;谢斌;张淳;张洪美;陈卫衡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病证结合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消炎镇痛或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进行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并与西药甲氨喋呤加尼美舒利作对照,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病证结合方法给予中药煎剂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7.5~10 mg(1次/周)+尼美舒利分散片100 mg(2次/日),分别在治疗后第8周随访,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2组疾病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81.5%(22/27),对照组有效率为76.0%(1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9>0.05).两组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7.0%(26/27),对照组有效率为76.0%(1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关节肿胀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功能分级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试验组在降低C反应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血沉和类风湿因子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证结合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但在改善证候积分、消肿、降低晨僵时间、提高双手握力、降低C反应蛋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是值得提倡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申洪波;白云静;胡荫奇;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两种微创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分别应用三针锁针加压器外固定和空心拉力钉内固定疗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探讨股骨颈骨折佳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三针锁针加压器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55~89岁,平均(64.5±3.2)岁;Garderl Ⅰ型2例,Ⅱ型15例,Ⅲ型38例,Ⅳ型8例.应用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治疗63例,其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45~76岁,平均(62.2±2.9)岁;Garden Ⅰ型4例,Ⅱ型24例,Ⅲ型28例,Ⅳ型7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6例除2例死亡外均得到随访.115例愈合,其中10例股骨头坏死.外固定组愈合58例,股骨头坏死4例,死亡1例;内固定组愈合57例,股骨头坏死6例,死亡1例.根据Harris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外固定组62例中优24例,良26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80.65%;内固定组62例中优23例,良27例,可6例,差6例,优良率80.65%.Harris评分:外固定组平均(80.40±1.21)分,内固定组平均(79.14±1.47)分,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外固定创伤小、费用低、可早期离床;而采用拉力钉内固定器医疗成本高,卧病时间相对较长,且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钉.

    作者:金军;付伟;钟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起点撕脱骨折

    自2002年1月-2006年1月分别采用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后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5例.我们对比分析2种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以及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石明;陈联源;郑玉堂;王雪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距骨骨折脱位的治疗

    距骨骨折脱位是足部较为严重的创伤,骨折脱位后容易发生距骨坏死和关节功能障碍,难以获得满意疗效.本院自1998年5月-2003年3月采用手法和手术复位治疗距骨骨折脱位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强;邓志斌;李文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根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开放爆裂骨折7例

    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1],青壮年易发生.

    作者:王甲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CT分型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参考价值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n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是导致中老年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见病之一[1].

    作者:张集中;黄沪;陈黎明;李俊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有限剥离骨膜对老年人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限剥离骨膜对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58~81岁,平均(69.5±7.1)岁.分别采用常规骨膜剥离方法或有限(微创术式)骨膜剥离后,行复位和钢板固定.其中有限骨膜剥离(A组)27例,按Andrerson分型:Ⅰ型15例,Ⅱ型8例,Ⅲ型4例.常规骨膜剥离18例(B组),Ⅰ型8例,Ⅱ型5例,Ⅲ型5例.分别对两组骨痂形成状况、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有限骨膜剥离方法骨痂形成状况、骨折愈合时间与常规骨膜剥离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骨折延迟愈合、非感染性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有限骨膜剥离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常规骨膜剥离方法相比,有限骨膜剥离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丁小丰;詹振宇;周根欣;唐海军;刘耀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微创组合式外固定器并脉冲电流刺激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胫腓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易出现骨不连,自2000-2006年采用微创小切口组合式外固定器手术后脉冲电流刺激治疗此类骨折7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贵润;许立红;杨晓青;耿桂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儿童,男28例,女8例;年龄4~14岁,平均9岁.按Bado分类法:Ⅰ型(伸直型)19例,Ⅱ型(屈曲型)9例,Ⅲ型(内收型)5例,Ⅳ型(特殊型)3例.根据不同病情分别行单纯切开复位治疗19例,尺骨截骨治疗10例,尺骨延长术治疗7例.结果:36例术后随访1~5年,平均3.5年,根据朱玉奎等评定标准,本组优24例,良6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3%.结论:恢复并维持正确的肱桡关系是手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环状韧带可以不行修补或重建.

    作者:姜海;夏松鹰;苗武胜;梁晓军;周梅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胫骨皮瓣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小腿创伤性骨皮缺损

    随着工业、交通不断发展,各种高能量所造成小腿复杂性骨折日渐增多,尽管早期彻底清创并应用内或外固定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因早期软组织修复不当而继发感染,导致皮肤坏死、骨外露及骨缺损等并发症.

    作者:任飞;程春生;贾宏伟;吕松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微创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20世纪90年代AO学者Gerber、Palmar等相继提出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的新概念以来,出现了以生物学固定为基础的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这一崭新的骨折治疗方法已逐渐应用临床并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1-2].

    作者:林峰;李国山;郭春仙;林宗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火器伤骨折的治疗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火器伤所致骨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如何选择合理方法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25例火器伤所致骨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36.2岁.骨折的部位为股骨骨折9例,胫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2例,锁骨骨折1例,椎体骨折1例,尺、桡骨骨折1例,髋关节骨折1例与膝关节损伤1例.骨折类型为未移位1例,移位2例,粉碎性10例,粉碎且移位6例,骨缺损6例.19例接受了骨科手术治疗,其他6例接受了清创治疗.10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7例行内固定,4例行管形石膏固定,2例骨盆与髋臼骨折采用牵引治疗,2例锁骨骨折应用锁骨带治疗.结果:25例患者获得了平均4.2年的随访,18例骨折Ⅰ期愈合,6例需后期手术促进骨折愈合,1例截肢.有5例需要后期手术覆盖创面.大的并发症包括2例骨不连,4例延迟愈合,3例周围神经功能受损.结论: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与骨移植是治疗火器伤所致的骨折与骨缺损的一项很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立峰;张强;王平山;李秉胜;曹学成;蔡锦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补肝益肾法结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对膝骨关节炎关节液中蛋白多糖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

    膝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膝关节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病变位置在膝关节承重区的软骨,当软骨发生磨损、破坏时,作为基质主要成分的蛋白多糖(protoglycan,PG)大量分散于关节液中,与人体代谢相关[1],成为可以定量分析关节软骨破坏程度的有效灵敏指标[2].

    作者:温进中;高虎元;姚苏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有限手术配合分期外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有限手术配合塑形夹板加中药敷垫与石膏分期外固定法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42例,取得了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的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丛远高;钱忠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氧饱和度测试在四肢血管断裂早期诊断的应用

    1999年8月-2006年8月,笔者采用四肢末端氧饱和度测定,诊断四肢动脉断裂及鉴别筋膜间室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余沛堂;俞伟;严建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39例疗效观察及并发症处理

    自1998年9月至2006年10月,使用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39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横断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髋臼横形骨折及其产生的动态记忆应力促进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三维有限元技术,对以记忆合金ATMFS固定髋臼横断骨折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模拟,BaⅡ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划分2 520个结点,7 946个单元;C Ⅲ型三维有限元结构共划分1 667个结点.6 332个单元,单元采用TET 4单元;髋臼有限元模型共划分113 028个单元,结点数为19 348.结果:①BaⅡ型和CⅢ型接骨器固定髋骨后,变形大的加压部第1结构主应力BaⅡ型大值分别为224.5 MPa和-34 MPa,其维持纵向的动态记忆持骨力196 N;CⅢ型大值分别为224.5 MPa和-34 MPa,其维持轴向的动态记忆加压力为125.05 N,二者皆远小于其屈服强度.②被固定髋骨应力分布均匀,各结点所受应力主要为正应力;髋臼底主要为压应力,近髋臼边缘处及髋臼前角部分为张应力.③骨折断面以压应力为主,大压力峰值5.93 MPa,大张力0.164 MPa,压应力主要通过皮质骨传递(约1.46 MPa),约为松质骨断面应力(约0.242 MPa)的7倍.结论:ATMFS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其固定后产生的动态记忆加压应力场,有利于固定髋臼横断骨折的稳定.

    作者:汪光晔;张春才;许硕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空心钉和骨圆针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通过与4枚斯氏针固定比较,利用生物力学方法评价多枚空心钉固定股骨转子骨折的适应证和可靠性.方法:使用Sawbone股骨模型,模拟Evans ⅢA型骨折,分别用2种多枚空心钉方法(矩外空心钉和矩内空心钉法)及多枚骨圆针固定,在CSS-11101力学实验机上进行载荷试验,取300 N载荷下股骨头垂直位移和张口位移数值,比较3种方法的轴向刚度.通过扭转实验比较3种固定方法的抗扭转能力.结果:3种固定方法在轴向刚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扭转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外空心钉固定力学性能相似于4枚骨圆针,而矩内空心钉固定弱于4枚骨圆针.应用多枚空心钉固定应选择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孔令英;刘瑞波;王建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

    患者,男,22岁.主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对称性肿胀1年于2006年10月20日至我科门诊就诊.

    作者:刘燊仡;唐先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骨质疏松与骨性关节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而骨性关节炎是以软骨改变为主要特征,进而造成软骨下骨坏死,囊性变,骨密度增加和伴发骨赘形成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骨质疏松在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否为骨关节炎的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对此进行了报道,其观点也不甚一致,目前存在3种:①OA与OP正相关,OP是OA的病因之一;②OA与OP负相关,OP不是OA的病因;③OA与OP不相关.通过查阅文献,笔者认为OP与OA不相关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就两者之间的正负关系作一综述.以期能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伦学刚;谈志龙;白人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软骨组织工程中细胞因子功能的研究进展

    随着骨关节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修复软骨损伤成为骨科临床一个重要的问题.软骨组织工程以其不损伤自身组织、可调控、创伤小等优点成为修复软骨组织损伤的突破口.本文就多种细胞因子在促进软骨种子细胞生长起的作用的新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何劼;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弹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臀后部肌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常伴有臀部肌群的痉挛,弹拨手法对于肌肉的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兴国;李晓东;周荣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垂直悬吊皮牵引配合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

    1998-2006年,共收治4岁以内小儿股骨干完全性骨折60例,均采用垂直悬吊皮牵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元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桡骨远端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原因.方法: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7例,女58例;年龄17~74岁,平均42.3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伤后6~9个月(平均6.7个月)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CR片,检查下尺桡关节稳定性,采用Sarmiento改艮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GW评分)时腕部进行功能评估.结果:85例获得6~9个月随访,平均6.7个月.19例有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不稳与放射学检查下尺桡关节情况之间无明显的联系.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12.37±5.899,稳定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6.85±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茎突是否骨折其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尺骨茎突骨折其下尺桡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明显成角或短缩畸形的桡骨远端骨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可能是造成下尺桡关节不稳、影响腕部功能的主要原因.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胡祖愉;冯健;周海平;王文跃;陈顺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胫骨高位截骨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活动量、关节增生的程度及关节间室受累的范围.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国骨伤》2007年第12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尚天裕骨折治疗的微创理念

    尚天裕教授是我国骨伤治疗微创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与先行者.半个世纪前尚老开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处处体现了骨折治疗的微创理念,他留给后人众多的传世之作,如今微创理念指导骨科发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今年12月25日是尚天裕教授诞辰90周年,仅以此文表达我们对尚老的缅怀之情.

    作者:金鸿宾;董福慧;王志彬;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认知周痹

    临床上有以上肢或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常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等,影像学显示骨与椎间盘有明显改变,用带刃针具、中药和手法等方法治疗,症状消失,而影像学显示同前.

    作者:田纪钧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