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与硬膜外注射术疗效分析

刘昱彰;周卫;张世民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腰椎, 注射, 硬膜外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以及不同CT分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分类,回顾性分析1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男99例,女96例;年龄22~74岁.主要症状: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等,均采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根据MacNab改良标准,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优良率分别为95.4%、92.6%、90.0%、84.3%、94.4%,疗效优于其他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注射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而对于按胡有谷的CT区域定位法分类,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的患者疗效更佳.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尚天裕骨折治疗的微创理念

    尚天裕教授是我国骨伤治疗微创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与先行者.半个世纪前尚老开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处处体现了骨折治疗的微创理念,他留给后人众多的传世之作,如今微创理念指导骨科发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今年12月25日是尚天裕教授诞辰90周年,仅以此文表达我们对尚老的缅怀之情.

    作者:金鸿宾;董福慧;王志彬;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桡骨远端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后腕部功能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原因.方法:8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27例,女58例;年龄17~74岁,平均42.3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伤后6~9个月(平均6.7个月)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CR片,检查下尺桡关节稳定性,采用Sarmiento改艮的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GW评分)时腕部进行功能评估.结果:85例获得6~9个月随访,平均6.7个月.19例有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下尺桡关节不稳与放射学检查下尺桡关节情况之间无明显的联系.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12.37±5.899,稳定的患者GW评分平均为6.85±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骨茎突是否骨折其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尺骨茎突骨折其下尺桡关节不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明显成角或短缩畸形的桡骨远端骨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可能是造成下尺桡关节不稳、影响腕部功能的主要原因.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胡祖愉;冯健;周海平;王文跃;陈顺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弹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臀后部肌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常伴有臀部肌群的痉挛,弹拨手法对于肌肉的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兴国;李晓东;周荣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胫骨皮瓣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小腿创伤性骨皮缺损

    随着工业、交通不断发展,各种高能量所造成小腿复杂性骨折日渐增多,尽管早期彻底清创并应用内或外固定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因早期软组织修复不当而继发感染,导致皮肤坏死、骨外露及骨缺损等并发症.

    作者:任飞;程春生;贾宏伟;吕松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距骨骨折脱位的治疗

    距骨骨折脱位是足部较为严重的创伤,骨折脱位后容易发生距骨坏死和关节功能障碍,难以获得满意疗效.本院自1998年5月-2003年3月采用手法和手术复位治疗距骨骨折脱位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强;邓志斌;李文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根骨圆针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开放爆裂骨折7例

    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1],青壮年易发生.

    作者:王甲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中国骨伤》2007年第12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三种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及其临床适应证.方法:137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85例,女52例;年龄3~12岁.分别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A组)38例,小夹板外固定(B组)67例,石膏托外固定(C组)32例.观察3组骨折愈合时间、肘内翻的发生率及肘关节伸屈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5年,平均29个月,参照Flynn疗效评价标准:A组,优29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为94.74%;B组,优12例,良49例,差6例,优良率为91.04%;C组,优9例,良16例,差7例,优良率为78.13%.A组疗效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固定方法以闭合克氏针固定疗效佳,但三种固定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对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石膏托固定或小夹板固定;对严重移位或旋转,极不稳定型骨折可采用闭合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或小夹板固定.临床应根据骨折类型、皮肤条件以及是否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来合理选择佳治疗方案.

    作者:方汉民;马少云;曹建斌;黄辉春;莫卫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氧饱和度测试在四肢血管断裂早期诊断的应用

    1999年8月-2006年8月,笔者采用四肢末端氧饱和度测定,诊断四肢动脉断裂及鉴别筋膜间室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余沛堂;俞伟;严建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有限手术配合分期外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有限手术配合塑形夹板加中药敷垫与石膏分期外固定法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42例,取得了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的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丛远高;钱忠权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补肝益肾法结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对膝骨关节炎关节液中蛋白多糖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

    膝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膝关节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病变位置在膝关节承重区的软骨,当软骨发生磨损、破坏时,作为基质主要成分的蛋白多糖(protoglycan,PG)大量分散于关节液中,与人体代谢相关[1],成为可以定量分析关节软骨破坏程度的有效灵敏指标[2].

    作者:温进中;高虎元;姚苏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微创组合式外固定器并脉冲电流刺激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胫腓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易出现骨不连,自2000-2006年采用微创小切口组合式外固定器手术后脉冲电流刺激治疗此类骨折7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贵润;许立红;杨晓青;耿桂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认知周痹

    临床上有以上肢或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常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等,影像学显示骨与椎间盘有明显改变,用带刃针具、中药和手法等方法治疗,症状消失,而影像学显示同前.

    作者:田纪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后路钛缆与钢丝内固定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后路钛缆与钢丝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63例15岁以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38例,女25例.分别行后路钛缆固定(32例),钢丝内固定(31例),均采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性融合时间、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钢丝固定组(110±35.6)min,钛缆固定组(70±25.4)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5 4,P<0.05).手术出血量:钢丝固定组(160±55.8)ml,钛缆固定组(120±35.3)m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5 7,P<0.05).6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12.9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骨性融合时间:钢丝固定组(3.8±0.3)个月,钛缆固定组(3.1±0.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4 4,P>0.05).钢丝固定患者中钢丝断裂4例,钢丝松脱2例,25例获骨性融合;钛缆固定患者中钛缆松脱1例,31例获骨性融合,未发生钛缆断裂、脊髓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骨性融合病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 4,P<0.05).按疗效评定标准,钛缆固定组,优21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钢丝固定组,优14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34 2,P<0.05).结论:钛缆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后路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曹锡文;刘文和;胡伟文;李杨;陈鹏;郭志文;王福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有限剥离骨膜对老年人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限剥离骨膜对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58~81岁,平均(69.5±7.1)岁.分别采用常规骨膜剥离方法或有限(微创术式)骨膜剥离后,行复位和钢板固定.其中有限骨膜剥离(A组)27例,按Andrerson分型:Ⅰ型15例,Ⅱ型8例,Ⅲ型4例.常规骨膜剥离18例(B组),Ⅰ型8例,Ⅱ型5例,Ⅲ型5例.分别对两组骨痂形成状况、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有限骨膜剥离方法骨痂形成状况、骨折愈合时间与常规骨膜剥离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骨折延迟愈合、非感染性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有限骨膜剥离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常规骨膜剥离方法相比,有限骨膜剥离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丁小丰;詹振宇;周根欣;唐海军;刘耀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39例疗效观察及并发症处理

    自1998年9月至2006年10月,使用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39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骨质疏松与骨性关节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而骨性关节炎是以软骨改变为主要特征,进而造成软骨下骨坏死,囊性变,骨密度增加和伴发骨赘形成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骨质疏松在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否为骨关节炎的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对此进行了报道,其观点也不甚一致,目前存在3种:①OA与OP正相关,OP是OA的病因之一;②OA与OP负相关,OP不是OA的病因;③OA与OP不相关.通过查阅文献,笔者认为OP与OA不相关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就两者之间的正负关系作一综述.以期能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伦学刚;谈志龙;白人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胶原沉积症

    患者,男,22岁.主因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对称性肿胀1年于2006年10月20日至我科门诊就诊.

    作者:刘燊仡;唐先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与关节镜滑膜全切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

    目的:比较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常规切开滑膜切除与关节镜手术滑膜全切的术后效果,介绍关节镜下滑膜全切方法.方法:19例患者分2组治疗,常规切开组10例,年龄26~66岁,平均42岁;病程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常规膝前入路,视野内滑膜全切.关节镜组9例,年龄15~58岁,平均39岁;病程15~36个月,平均21个月;采用常规前内上、前外上、前内下、前外下入路,再作后内、后外辅助入路及跨后纵隔入路.必要时辅助关节外小切口,将滑膜全切.结果:两组术后均经6~36个月随访,了解患膝活动度及功能情况.后随访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超过120°,切开组平均132.7°±3.1°,IKDC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0.8±4.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0±4.4)分.关节镜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36.0°±3.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2.9±5.0)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1.4±3.6)分.结论:关节镜组具有比常规切开组更多的优势,术后可早期锻炼,无切口裂开、不愈合等危险,切口感染、关节僵直等风险明显低.因此,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应为首选方法.

    作者:高文香;郝军;靳国强;王志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与硬膜外注射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以及不同CT分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分类,回顾性分析19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男99例,女96例;年龄22~74岁.主要症状:腰痛,单侧下肢或双下肢的放射痛及皮肤痛觉减退,间歇性跛行等,均采用硬膜外注射术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根据MacNab改良标准,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优良率分别为95.4%、92.6%、90.0%、84.3%、94.4%,疗效优于其他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注射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而对于按胡有谷的CT区域定位法分类,突出物位于Ⅰ层、1区、2区、1-2区及a域的患者疗效更佳.

    作者:刘昱彰;周卫;张世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