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治疗50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4~16岁,平均10.8岁;先天性脊柱侧凸24例(分节不良11例,形成障碍7例,混合型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采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Ⅰ期术前牵引,Ⅱ期松解牵引,Ⅲ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对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身高由治疗前平均(152.1±11.1)cm矫正至(158.5±10.5)cm,侧凸Cobb角由平均(91.8±14.5)°矫正至(30.8±7.9)°,后西Cobb角由平均(69.5±14.0)°娇正至(31.6±10.1)°.Ⅰ期术前牵引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娇正率分别为(30.4±6.6)%、(22.3±5.2)%;Ⅱ期松解牵引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娇正率分别为(26.7±5.1)%、(21.2±6.0)%;Ⅲ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娇正率分别为(33.7±7.2)%、(27.1±5.3)%(娇正率参照的基准Cobb角是上一期治疗的Cobb角);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的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娇正率分别为(66.5±7.2)%、(55.1±6.4)%.各期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娇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畸形娇正和躯干平衡,并能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可操作性.
作者:宋西正;易国良;王文军;李洪柯;王东;宋林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 ).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戴鸣海;汤呈宣;杨国敬;张力成;唐小君;刘良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 )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 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 d ),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检,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 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胭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 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检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排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作者:严江;区锦燕;罗富荣;吴征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泥石流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在灾害救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010年8月12日起由甘肃舟曲和成县转运至兰州的泥石流伤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0±3.9)岁;AIS评分1分2例,2分3例,3分17例,4分3例,无5分患者;ISS评分<16分16例,1625分7例,>25分2例.B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1±3.6)岁;AIS评分1分3例,2分4例,3分16例,4分2例,无5分患者;ISS评分<16分15例,16~25分9例,>25分1例.2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全身检查,A组8例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4例行扩创引流术,1例行异物取除术;B组6例手术治疗,其中颅脑手术1例,胸部手术2例,软组织清创术3例.2组患者均常规预防感染、预防并发症、支持及消肿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另内服消肿止痛合剂,每次50 ml,每日2次;外用伤科洁肤液外敷患部,每次20 ml,每日4次,每次外敷20~30 min.2组患者均以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院第2、7、14天运用免疫度量法测定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于血清中的含量,所测TNF-α、IL-6不同时间点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入院第2天,2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天2组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第7、14天与入院第2天血清TNF-α、IL-6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抑制创伤后致炎症因子释放.
作者:李盛华;李玉吉;李慎松;邓强;柳永明;孔令俊;朱换平;廖敏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加撕脱皮片原位回植在四肢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入院25例四肢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加撕脱皮片原位回植治疗,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1岁.清创后创面行常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或中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加多聚乙烯醉明胶海绵材料覆盖封闭,24 h不间断吸引,应用VSD技术7~14 d,拆除VSD后观察皮肤颜色、皮肤存活率及撕脱皮肤感觉功能.结果:使用VSD技术后感染得到控制,16例患者皮片存活率96%以上,7例皮片存活率90%以上,2例皮片出现边缘表皮坏死,换药后治愈.4周后回植皮肤颜色基本正常,质地柔软耐磨,无压迫性溃疡,撕脱皮肤感觉功能恢复可.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结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或中厚皮片原位回植,在关闭创面的同时进行创面的引流,降低感染的发生,促进创面良好的贴附,是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较好的方法.
作者:叶舟;占蓓蕾;占允中;钱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一种采用微创、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治疗内踝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7~42岁,平均31.7岁.内踝骨折经闭合复位后,分别采用1枚空心加压螺钉经骨折面中央并与其垂直置入,1枚克氏针过骨折面与内踝轴线一致斜行打入并过对侧骨皮质.术后通过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与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均获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8.7个月.均达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2.6~3.8个月,平均3.2个月.按Kaikkonen功能评分,优5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和克氏针联合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微创、恢复快及费用少.
作者:杜浩;田笑笑;李同森;储建军;熊明月;王俊生;许九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要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发现和新的治疗方案,了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早期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方法:2006年至2010年应用自制臀兜治疗婴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95例,男25例,女70例;年龄0~6个月,平均3.2个月.有因换尿布时发现臀部或双下肤臀纹不对称或双下肢肌力活动度不同,来院检查,进一步拍X线片证实为充天性髌关节脱位,并及时给予自制臀兜治疗.结果:患儿及时佩戴自制臀兜治疗,固定期间每月门诊复查1次,每2个月拍片1次至患儿月龄加2个月解除固定.根据刘远忠等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90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臀兜穿裁舒适,固定可靠,双下肢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符合中医正骨动静结合原则,使头臼产生一定的生理刺激,促进髋臼及股骨头的发育.
作者:王国勤;杨荣建;康秀宣;温应辉;袁和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前路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l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因不同原因于伤后4周以上行持续颅骨牵引和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4~56岁,平均4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周~3个月.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4例,C级2例,D级2例,E级2例.评价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观察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高度和颈椎椎体序列.结果:17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声音晰哑,1个月后症状消失.平均随访23个月(4~47个月),术后X线示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序列恢复满意,内固定物和植骨稳定无松动,融合满意.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A级5例,B级5例,C级1例,D级3例,E级3例.结论:单纯前路手术可以使屈曲牵引型(DF)Ⅰ、Ⅱ型和部分Ⅲ型复位,对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
作者:黄隆;林其仁;黄杰苗;曾昭浚;戴章生;何立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针刺对骨关节炎(OA)软骨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对照组,各10只.采用单侧后肢跟腱切除法建立OA动物模型,切除左后肢跟腱,分别采用电针和扶他林乳剂对针剌组和对照组非手术侧(右后肢)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各组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特点,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模型组IL-1β和TNF-α的表达都较正常组上调(P<0.01);模型组、针刺组和对照组3组比较,IL-1β和TNF-α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均较模型组下调(P<0.01),两者在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剌能下调OA软骨细胞IL-1β、TNF-α的表达,与扶他林乳剂作用相当,说明针剌对OA软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道海;包飞;吴志宏;孙华;张云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与联合基因增强组织工程方法治疗急性骨软骨缺损,并观察在不同比例下的组织修复情况,以期发现两者间的佳组合.方法:对携带hTGF-β1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hTGF-β1转染组),与采用Adv-βgal转染BMSCs(Adv-βgal转染组)及未转染BMSCs(未转染空白对照组)进行Western Blot检测hTGF-β1、Ⅱ型胶原及Aggrecan表达.雄性6月龄崇明山羊18只,体重22~25 kg,取自体骨髓进行BMSCs分离及培养,传至第3代.每只动物双膝股骨内髁进行实验,分为AR、AL、BR、BL、CR、CL 6组.AR为骨软骨移植覆盖面积为44.44%单纯组,AL为44.44%联合组,BR为33.33%单纯组,BL为33.33%联合组,CR为22.22%单纯组,CL为22.22%联合组.于双膝股骨内髁负重区采用骨钻制备直径为9 mm,深为3 mm的骨软骨缺损后,单纯组采用骨软骨镶嵌成形术的自体骨软骨柱修复,联合组同时将转染hTGF-β1的BMSCs藻酸钠混合液注入空隙,加入氯化钙产生凝胶.术后24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参照O'Driscoll,Keeley and Salter组织形态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行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hTGF-β1转染组细胞hTGF-β1、Ⅱ型胶原及Aggrecan表达均强于Adv-βgal转染组及未转染空白对照组.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各组的缺损有不同程度的修复.33.33%联合组、44.44%单纯组、44.44%联合组的整体修复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3.33%单纯组、22.22%单纯组、22.22%联合组的整体修复效果差于前3组.结论:骨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基因增强组织工程的方法可以有效修复骨软骨缺损.随着自体骨软骨移植覆盖缺损面积的减少,骨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基因增强组织工程方法的修复优越性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
作者:孙骏;侯筱魁;匡勇;卫晓恩;史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剌老苞根皮水提物在骨愈合修复过程中对相关因子受体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胫骨打孔的方法建立单因素骨折模型,分别于实验造模第14,28天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刺老苞根皮水提物在骨愈合修复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受体2(fms-like tyrosine kinase,Flt-1;fetal licer kinase,Flk-1)表达的影响.结果:14d时,利老苞根皮高剂量组增强了Flt-1、Flk-1的表达,以Flk-1更为显著,均高于模型组及刺老苞根皮低剂量组;刺老苞根皮高剂量组FGFR2有较高表达,与阳性对照药伤科接骨片组相近,高于模型组.28 d时,各用药组FGFR2、Flk-1、Flt-1表达减弱,模型组表达均高于各用药组.结论:刺老苞根皮水提物在骨愈合过程中对血管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增值和活性有较大影响,加速软骨修复,提前进入骨化和塑形期,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尹霞;李莉;郑玲玲;张万强;朱嘉;裴凌鹏;董福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儿,男,7岁,玩耍时不慎摔倒,右手掌撑地后即右前臂疼痛、流血,活动受限,0.5h后来我院就诊.查体:右前臂下段肿胀,向掌侧成角畸形,右肘关节后外侧肿痛,前臂及肘关节功能受限.右前臂下段掌侧有1个0.2 cm裂口.右桡尺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示:右桡骨干下段横行骨折,远折端向背桡侧分离移位,桡骨头向后外脱位(图1a).
作者:陈肖;彭力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肘关节水平的尺神经损伤,常导致患者手内在肌的功能障碍.笔者遇到1例肘部尺神经沟内尺神经完全断裂的患者,手内在肌无明显功能障碍,后经肌电图检查证实此患者存在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之间的交通支,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伟波;陈海啸;梁军波;叶招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髋关节镜技术近20年飞速发展,在髋关节损伤诊断治疗领域的作用愈加显著.以往通过X线、CT或MRI等检查无法确定的髋关节病损也可通过髋关节镜检查得到较为明确的诊断,该技术逐渐成为髋关节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目前,髋关节镜检查入路主要有外侧入路、前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孟唇撕裂、股骨髋臼撞击症、圆韧带损伤、软骨损伤、滑膜疾病、关节内感染、关节内游离体等.髋关节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其优点得以良好体现须手术者熟悉掌握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手术操作方法,必须在术前进行细致的物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术后进行合理有效的康复功能训练.
作者:阮建伟;陈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股骨粗隆下区骨折是髋关节周围骨折中难处理的一种骨折类型,多由高能量创伤所致的粉碎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有较高的畸形愈合、不愈合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因而,粗隆下骨折多主张手术治疗.Russell-Taylor分类方法临床较常用,有利于指导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对于小粗隆以下平面的骨折,采用标准的交锁髓内钉较理想.骨折波及到小粗隆但梨状窝未累及时,选用头髓钉或95°角钢板可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大粗隆骨折并累及梨状窝时,采用滑行打器械固定较好.DHS器械不适宜用于粗隆下骨折的治疗.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日本古代正骨术源自中国按摩正骨术.本文提要介绍了3本出版于江户时代、被认为是日本正骨术奠基石的正骨名著:高志风翼的<骨继疗治重宝记>(1746年)、吉原元栋的<杏荫斋正骨要诀>(1789-1800年)和二宫彦可的<正骨范>(1808年).同时,探讨了这3本正骨专著各自与中国按摩正骨术的渊源关系.
作者: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期刊登了关节镜外科临床应用相关的一组论文,展示了我国关节镜技术临床应用相应现状.关节镜技术用于关节内疾病观察检查、诊断和治疗,是一种微创骨科手术技术,符合现代外科的发展趋势.随着在临床广泛开展了对膝关节疾病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关节镜技术逐步应用到肩、肘、腕以及髋、踝等关节,更有在小关节应用关节镜技术.手术范畴也从初始的关节清理发展到今天众多的修复、重建技术以及在关节外应用的系列创新术式,并对关节镜技术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节镜外科已成为现代骨科不可或缺的分支.
作者:王宸;陆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清理、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病变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2~70岁,平均47.5岁;左踝10例,右踝15例;其中创伤后骨关节炎13例,地方性大骨节病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根据美国足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OFAS)从疼痛、自主活动、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步态、活动度、稳定性及踝关节对线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20~35个月,平均27.5个月.术后踝关节无疼痛,步态明显改善,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和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平均骨性融合时间为11.7周(8~15周).术后VAS评分为(1.20±0.82)分,较术前的(8.60±0.96)分明显降低(t=27.326,P=0.000);术后AOFAS评分中客观项目均较术前改善,术后AOFAS评分为(82.44±4.96)分,较术前的(36.44±9.90)分明显增加(t=-19.178,P=0.000).结论: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踝关节融合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俊良;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魏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创伤后慢性腕关节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创伤后慢性腕关节疼痛的病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47岁,平均35.6岁,经查体及MR检查有异常者行关节镜检查和治疗.其中8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中央型部分撕裂,行镜下边缘部分切除;2例腕骨间韧带部分损伤后松弛者行射频皱缩;1例下尺桡关节不稳行腕关节清理后克氏针横穿远端尺桡骨于前臂旋转中立位,长臂石膏固定6周;1例尺骨撞击综合征行腕关节清理,三角软骨盘边缘修整后,磨钻部分切除远端尺骨.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Mayo腕关节评分术前平均(51.67±15.27 )分(25~75分),术后平均(77.92±10.54)分(65~95分),术后评分高于术前.11例恢复原来工作.结论:对创伤后慢性腕关节疼痛病例,关节镜可以明确诊断并行镜下治疗,疗效良好.
作者:朱金强;马振华;邢立峰;刘永辉;王相利;戴世友;滕学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Lauge-HansenⅣ度踝关节骨折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结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2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按Lauge-Hansen分类法:旋后外旋型Ⅳ度26例,女11例,男15例,平均年龄(36.8±11.7)岁;旋前外旋型Ⅳ度16例,女6例,男10例,平均年龄(37.6±11.2)岁.所有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镜下观察韧带及软骨损伤情况,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行下胫排联合螺钉固定,软骨损伤按Cheng-Ferkel分期进行治疗.临床疗效采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术后AOFAS评分为(92.00±9.32)分,临床疗效优28例,良11例,可3例,其中3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无软骨损伤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软骨损伤患者,C级以下软骨损伤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C级以上软骨损伤患者,无软骨损伤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C级以上软骨损伤患者.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AOFAS评分低于未固定组患者.结论:Lauge-HansenⅣ度踝关节骨折常合并有关节内软骨及周围韧带损伤,其中下胫腓联合损伤及C级以上的软骨损伤是导致踝关节功能恢复欠佳的重要因素,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仅利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同时可以对合并的软骨和韧带损伤进行更好的诊治,从而提高手术的临床效果.
作者:颜瑞健;张晓文;马苟平;郭峭峰;张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急性髌骨脱位中的应用,评价关节镜下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髌骨脱位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12~30岁,平均20.5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均为单侧受累.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放射学检查观察股骨髁发育、下肢对线状况,测量Q角、股骨滑车角.全部病例在关节镜下手术,取出游离骨软骨碎片,松解外侧支持带以及皮下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结果:随访13~60个月,平均42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无疼痛、绞锁等症状.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28.9±2.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95.1±8.4)分,未发生再脱位.结论:急性髌骨脱位是一个潜在的破坏性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在急性髌骨脱位中实用,创伤小,恢复快,有效且可靠.
作者:张强华;王丹;徐旭纯;钟建明;李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和传统前外侧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69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25例,Ⅳ型20例,Ⅴ型9例,Ⅵ型5例.关节镜下结合锁定钢板治疗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铃17~59岁,平均34.2岁.前外侧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钢板固定治疗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5.4岁.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Rasmussen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69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平台塌陷、再次骨折、关节僵直等并发症.2组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童、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下结合锁定钢板治疗组较前外侧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少,术后愈合快.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钟甫华;张晓文;马苟平;辛龙;颜瑞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结合关节镜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采用小切口结合关节镜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7~56岁,平均33.6岁.原手术前伤病: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例,其中1例为开放骨折,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并腓骨小头粉碎性骨折、膝外侧复合结构损伤1例,浮膝损伤1例.松解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31个月,平均10.6个月.松解后按照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3~25个月,平均11.4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无缝线开裂,无切口皮缘液化坏死.手术前膝关节屈曲30°~80°,平均(44.72±11.60)°,术后屈膝角度95°~135°,平均(109.17±10.31)°.按照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6例,良2例.结论:小切口结合关节镜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可以减少膝部切口并发症,创伤小,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快,是治疗创伤、手术后膝关节僵直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曹军社;侯凯;岳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特点,介绍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12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Meyers-McKeever骨折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7例.新鲜骨折10例,陈旧骨折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8~13岁,平均10岁.所有病例进行了关节镜探查、复位,克氏针固定.随访时间10~36个月,了解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等情况.合并半月板损伤1例,滑车区软骨损伤1例,半月板嵌入骨块下5例.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周,无畸形愈合、骨不连,无髁间窝撞击表现.术后3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2.7±2.5)分,术后6个月平均(96.4±1.7)分,所有患膝恢复健侧活动度.结论: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以Ⅱ、Ⅲ型多见,软骨及丰月板等关节内合并伤少见.关节镜辅助下交叉克氏针固定法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儿童骨生长快的特点.
作者:华国军;刘云鹏;许沛荣;骆宇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