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胸椎结核Ⅰ期病灶清除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2月以来收治的15例合并椎管内外脓肿的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Ⅰ期双侧肋骨横突切除病灶清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取髂骨植骨的综合性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5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本组15例术后胸部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脊柱后凸角度为6°~15°,平均矫正度数为17°.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3.2个月.结论:经后路可Ⅰ期有效地进行胸椎结核的彻底病灶清除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作者:甄平;刘兴炎;李旭升;樊晓海;王宏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高度发展,车祸致膝关节损伤有所增加,后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大部分有合并伤,近来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的深入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院自1994-2001年收治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患者31例,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米琨;黄肖华;朱少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硬膜外麻醉是下肢骨折病人常用的麻醉方法,而寒战又是硬膜外麻醉中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多沙普仑、咪唑安定、哌替啶对寒战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国军;姬永琴;常庚申;康定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们自1997年9月-2002年6月采用单侧外固定架固定的同时经皮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胫骨骨干骨折不愈合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易善钧;潘有春;李廷林;李成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自1992-1998年,我们采用膝关节前内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51例,经1~7年的随访观察,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丽;谭振华;侯玉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近年来,骨关节结核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其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传统采取病灶清除、植骨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等弊端.我科于1999年8月-2002年11月应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4例,不但消除了上述弊端,而且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唐本森;孙立;向阳;尹培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自1997年1月-2001年8月我科对3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作旭;周卫;张禄堂;李星;章永东;张世民;刘昱彰;兰吉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髋臼骨折是一种暴力强,机制复杂,移位多样,常伴有股骨头骨折脱位,且治疗困难的关节内骨折.往往因处理不当而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我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移位髋臼骨折61例.经手术治疗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占蓓蕾;叶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自1995年1月-2002年8月用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成茂;闫德强;谢志军;常四海;贾玉华;孙海涛;张汉瑜;张庆;李光磊;关育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是一种关节滑膜增殖性疾病.我院在1998-2002年门诊和住院治疗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军强;盛太平;廖智明;胡秀婷;朱式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手部构造复杂,功能特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十分常见,治疗较为棘手.自1986年采用前臂岛状皮(骨)瓣治疗手部软组织和骨缺损161例(168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董根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自2001年5月-2004年1月,对3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系统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其中26例采用腰椎体间融合器(cage)椎间融合加TSRH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11例采用腰椎体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加TENOR-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及复位系统.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2.2个月.根据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所采用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26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达97%.根据下腰痛评分(JOA score)由术前平均6.9分提高到术后20.6分.随访期间椎体间固定融合节段稳定,融合良好,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相符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铁军;张洪美;陈卫衡;顾力军;张磊;孙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枢椎椎弓根骨折是一种少见的上颈椎损伤,亦称Hangman骨折,多因交通事故或高空坠落致伤.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颈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汤立新;宋应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自2000年4月开始,我科采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侧隐窝扩大、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失稳合并非同一椎间隙侧隐窝狭窄患者,早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高景华;杨克新;朱立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当桡骨远端由于外伤或肿瘤遭到破坏波及关节面时,常需行桡骨远端切除重建.以往的方法均不理想,目前较好的方法是:游离腓骨,取用带血管的腓骨头移植替代桡骨远端重建腕关节.
作者:黄国华;汤成华;满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我们在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配合CT引导下骶髂关节内药物注射,于1999-2003年治疗了17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马镇川;梁永革;武中庆;季卫锋;童培建;肖鲁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院自1998-2002年,采用三棱针髓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骨折62例,随访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红杰;何红让;李红超;黄书伟;郭东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医源性跗骨窦综合征是由于下肢损伤石膏外固定治疗不当,引起的足部外翻、前足外展畸形,跗骨窦处疼痛、压痛,踝关节跖屈,内翻活动受限,跛行及小腿感觉异常,长期影响行走和劳动等一系列症状.临床并不罕见,但鲜有报道.它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一种疾病,几年来我们应用动静结合,平衡足部肌力的方法,治疗医源性跗骨窦综合征5例(7足),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弓永顺;桑斗;鲍庆华;杨绪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笔者从2000年4月-2003年2月,应用AO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plate,CHP)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和Ⅲ度肩锁关节脱位1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志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自2001年起,我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道洲;王亚宁;邓强;张亦工;姚树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科用空心加压螺丝钉固定并带缝匠肌蒂的髂骨瓣移植术治疗1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该方法固定牢固,术后病人容易管理,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海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5~62岁.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胫前皮肤缺损,钢板外露2例;内踝溃疡2例;足背皮肤缺损骨外露1例.皮瓣大8cm×8cm,小5cm×4 cm.
作者:张致军;常源兴;朱成善;柴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临床表现与诊断患儿,女,8岁,2001年11月10日就诊.家长代述:患儿自幼经常感冒发热,有多次臀部肌注史.在2岁半走路时发现行走不稳,以后逐渐加重,行走时右下肢外旋,步态跛行,下蹲困难,一直未予治疗.查体:患儿发育营养良好,心肺功能正常,双上肢及脊柱正常.
作者:范殿洁;栗广欣;赵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自1999-2002年共收治2例合并肱二头肌肌腱环绕桡骨颈的桡骨小头脱位,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勇;张俊;赵建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a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ANFH)是指因大剂量应用激素而造成股骨头骨的活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到目前为止,SANFH的发病机制未明,但就其学说有多种,现将国内外血管内凝血(IC)学说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田伟明;张英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颞颌关节紊乱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综合征,常有不少患者同时伴有颈部僵硬,头痛等症.笔者近年来,将有上颈段关节紊乱伴本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贤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应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补骨合剂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补骨合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通过形态学、碱性磷酸酶、细胞内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等指标,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诱导下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程度进行探讨.结果:一定浓度的补骨合剂可促进分化中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增强rhBMP2的活性,促进分化中的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补骨合剂的这种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作用与密钙息基本相同.结论:补骨合剂不仅可以增强rhBMP2的活性,促进分化中的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大量分泌Ⅰ型胶原,以利于钙盐沉积;还可以促进rhBMP2诱导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从而促进钙、磷在骨表面沉积.
作者:李楠;王和鸣;林旭;郑良朴;林一萍;沈霖;苏友新;陈伯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二磷酸盐对关节磨屑刺激单核细胞分泌IL-1β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关节磨屑及不同浓度的阿伦膦酸钠,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原位杂交检测IL-1βmRNA的表达.结果:关节磨屑组IL-1β及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的阿伦膦酸钠组IL-1β及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关节磨屑组(P<0.01).结论:阿伦膦酸钠能通过下调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1β及mRNA的表达,对人工关节松动可能起防治作用.
作者:陈明;夏仁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骨生注射液对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日本大耳白兔造成骨性关节炎模型并分组治疗,观察各组动物的组织学变化并将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作为观测指标.结果:光镜下显示模型组胫骨侧软骨坏死脱落,骨质裸露,SOD下降,MDA上升.经骨生注射液治疗,可见蓝绿色胶原保留达1/2以上,血中SOD明显升高,MDA下降.结论:骨生注射液能有效对抗关节炎软骨退变,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治疗骨性关节炎.
作者:江中潮;何洪阳;刘罡;邓友章;黄勇;刘毅;肖裕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使术后脊柱解剖结构及椎管形态较接近生理状态.方法:设计带蒂椎板内板切除后原位回植的方法治疗椎管狭窄症94例.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椎板厚度、椎管截面积、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椎板厚度L3、L4、L5分别减少至(4.89±1.10)mm、(4.78±0.96)mm、(5.10±0.91)mm,平均厚度(4.91±0.95)mm.椎管截面积L3、L4、L5下缘层面分别扩大至(148.66±12.82)mm2、(196.46±24.93)mm2、(196.98±23.09)mm2,平均截面积(193.66±26.27)mm2.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随访5~8年,按疗效评定标准:优73例,良16例,差5例.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的致窄因素除了关节突内聚肥大、黄韧带增厚之外,椎板肥硕增厚也是重要的原因,治疗方式应针对这些病理改变而设计.治疗应扩大椎管容积,在此基础上应尽量减少解剖结构的切除,使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较好;还应恢复椎管截面类圆形的生理形态,使适合脊髓神经根容纳,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李文基;潘维文;覃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踝部旋前外展Ⅲ度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方法:不同时期的171例踝部旋前外展Ⅲ度骨折分别应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切开复位松质骨螺丝钉加三棱髓内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2~16年,平均8.4年的随访,手法整复组优良率为39%;松质骨螺丝钉加三棱髓内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5%;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三种方法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对踝部旋前外展Ⅲ度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段西峰;刘振华;段慧;段颖;刘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点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探讨中医治疗脑瘫疗效的评价方法.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男23例,女17例;年龄:1~3岁15例,4~6岁18例,7~9岁5例,10~12岁2例.将患儿的智力、语言、流涎、手持物、拇指内收、翻身、坐、站立、行走、剪刀腿10项指标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异常(障碍)4级,分别评6、4、2、0分,治疗后每项每改善1级得2分;同时记录治疗前后肩外展、伸肘、伸腕、前臂旋后、髋外展、下肢直腿抬高、伸膝、踝背伸的度数并进行评分,治疗后挛缩关节活动度改善大于10°、15°、20°、25°、30°者,分别得1、2、3、4、5分.结果:18个观察项目除智力外,其余各项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改善明显(P<0.01),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17例,中15例,差3例.有效率92.5%.结论: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能较好反映患者功能改善情况.
作者:吴夏勃;李家金;温建民;蒋科卫;胡海威;林新晓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逆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组96例(101侧),男63例,女33例;年龄18~65岁,平均33.5岁,全部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按AO分类:B3型45例,C1型36例,C2型9例,C3型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9例,Ⅰ度8例,Ⅱ度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切口长度6~10cm,平均8.2 cm,逆行扩髓,静力型固定,尽量保护骨折碎片血运,不苛求骨折碎片的解剖复位,但要尽量靠近主骨块.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4个月,1例深部感染.结论:对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骨折复位好、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技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侯林俊;孔祥录;赵易;刘长贵;黄宝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立民;姚猛;孙崇毅;刘继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手外伤皮肤缺损病人,多采用腹股沟轴型皮瓣进行修复,术后一般行石膏外固定,以防止上肢活动,但存在诸多缺点.我们从1998年5月-2002年12月采用自制上肢束缚带代替石膏外固定,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强;杨希亮;李文柱;李文刚;杨兆远;藏长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科自1996-2003年间共收治椎管内肿瘤29例,其中误诊9例,占31%.根据误诊率较高情况,本文试将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求共同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作者:陈有光;傅俊伟;于继华;黄晓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5例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改用交锁髓内钉行返修术后引起迟发感染性不愈合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赵滨;陈艺新;贾湘谦;刘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