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18年10期文献
  • 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拇外翻合并跖趾关节脱位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前足矫形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将60例拇外翻合并跖趾关节脱位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胭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1~76(59.23±10.07)岁;体重指数为21~30(24.57±1.85) kg/m2;ASA分级:Ⅰ级12例,Ⅱ级18例.对照组30例采用单次腰麻,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74(54.20±15.87)岁;体重指数为20~29(24.43±3.15) kg/m2;ASA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的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经阻滞失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失效时间;比较阻滞前(T0),阻滞后15 min(T1),阻滞后30 min(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30 min (T4),术毕(T5)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主观满意度.结果:两种麻醉方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试验组的麻醉阻滞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失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失效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后备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与阻滞前(T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阻滞前(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HR)与阻滞前(T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能够满足拇外翻及前足疾病手术的需求,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同时可有效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且膝关节以上部位可以自由活动,提高了患者的整体舒适度及安全性.

    作者:徐惠青;张志军;贾若;段立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高位和解剖位安放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在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非骨水泥臼杯适度高住安放和解剖位安放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46倒(58髋)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臼杯高位安放(高位安放组),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中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髋臼解剖位重建的CroweⅢ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解剖位安放组)20例(28髋)作为对照.高位安放组男6例(8髋),女40例(50髋);年龄40~70(54.3±7.6)岁.解剖位安放组男4例(5髋),女16例(23髋);年龄42~68(53.0±7.1)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步态、Trendelanburg征及下肢长度差,影像学测量结果,假体生存率有无差异.结果:高位安放组手术时间为(75.1±13.3) min,出血量为(108.4±47.1)ml;解剖位安放组手术时间为(107.7±17.1) min,出血量(210.0±58.6) ml;高位安放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小于解剖位安放组.术后2年随访时高位安放组HHS评分为92.3±3.7,解剖位安放组Harris评分为91.4±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下肢长度高位安放组(3.8±2.1)mm,解剖位安放组(3.5±1.6)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高位安放组旋转中心距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31.6±7.8) mm,解剖位安放组(19.3±7.4) mm,解剖住安放组小于高位安放组;水平距离高位安放组(30.1±7.7) mm与解剖住安放组(29.4±7.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假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步态良好,无外展肌效力不足导致的跛行或Trendelanburg征阳性.结论: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型臼杯适当高位并内移安放术后短期随访患者功能好、假体生存率高,因此臼杯高位安放是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振江;强晓军;刘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青少年颈痛患者颈椎失稳特点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痛患者的颈椎失稳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少年颈痛患者59例(颈痛组)及健康青少年17例(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和生活习惯,拍摄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分析颈椎失稳特点及颈椎失稳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活习惯比较,颈痛组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多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每天运动时间多于颈痛组.颈椎失稳测量结果,颈痛组失稳发生率大于对照组;在过屈位时,颈痛组在C3-C4,C4-C5,C5-C6之间的椎体角位移大于对照组;颈痛组自身C4-C5段过屈位角位移大于过伸位,C6-C7段过伸位角位移大于过屈位.颈痛组生活习惯与颈椎失稳的相关分析,C4-C5角位移值在过伸位与使用手机时间呈正相关(r=0.275,P=0.035),过屈位与使用手机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577,P<0.001),与每天运动时间呈负相关(r=-0.279,P=0.032).C5-C6角位移在过屈位与每天运动时间呈负相关(r=-0.292,P=0.025),在过伸位角位移与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呈负相关(r=-0.262,P=0.045).结论:青少年颈痛患者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多于正常青少年,而运动时间少于正常青少年,且颈椎失稳出现率较高,以C3-C4,C4-C5,C5-C6节段为主.每天运动时间越长,C4-C5,C5-C6角位移测量值就越小;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C4-C5角位移测量值就越大.

    作者:徐铭康;王庆甫;张栋;杨黎黎;甘稳;郭玉茹;杜汪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髋部骨折患者的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肌少症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髋部骨折患者187例,男99例,女88例;年龄50~95(77.40±10.58)岁.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脂肪总量、骨矿含量(BMC)、身体质量指数(BMI),握力、术前血维生素D、血白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评分(ASA)及NMS运动评分.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肌少症诊断的患者99例(52.9%),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的发生与高龄、高ASA、低脂肪总量、低骨矿含量、低BMI,低白蛋白、低NMS评分相关,随后进行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OR=1.804,p=0.048),高ASA评分(OR=3.052,P=0.001),低脂肪总量(OR=0.843,P=0.006),低骨矿含量(OR=0.203,P=0.026)是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高龄、高ASA评分、低脂肪总量、低骨矿含量可能是髋部骨折患者肌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郎俊哲;章轶鸥;金建锋;吴鹏;陈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胫骨横向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7年3月,采用Ilizarov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2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46~61 (51.6:±-6.8)岁.Wagner分级:3级5例,4级15例.手术前后观察并记录截肢平面、溃疡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VAS疼痛评分、患足皮温,CTA观察血管再通及血管网重建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22.4个月,所有患者足部溃疡顺利愈合,时间6~18(13.2±3.7)周,坏死及截肢平面没有上移,患足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5.6±0.8降低至术后1年的0.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5);患足皮温由治疗前的(27.9±1.1)℃提高至术后1年的(30.9± 1.1)℃(t=-5.98,P<0.05).CTA可见术前闭塞的血管再通,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加,足部血管网重建.结论:Ilizarov胫骨横向搬移术能促进足部血管的再生、微血管网的再通或重建,从而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溃疡的愈合,适合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糖尿病足患者.对于主干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应当慎重或配合介入等血管再通技术联合应用.

    作者:孙勇;肖耀广;王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无头加压螺钉辅助富血小板血浆局部应用治疗陈旧性跖骨头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无头加压螺钉辅助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局部应用治疗陈旧性跖骨头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辅助PRP局部应用治疗7例陈旧性跖骨头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1~52岁;摔伤5例,硬物砸伤2例;受伤时间3~6周.术前行足部X线片及三维CT重建检查,其中第2跖骨2例,第3跖骨2例,第4跖骨3例.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所有患者伤口达到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软组织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7例患者中1例在随访中出现跖趾关节僵硬.AOFAS评分由术前的40.5±4.2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5.0±10.5;优4例,良2例,可1例.跖趾关节活动范围:背伸35°~40°,跖屈25°~35°.结论:采用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辅助PRP局部应用治疗陈旧性跖骨头关节内骨折,可恢复跖骨头关节面平整,提高跖趾关节活动度,促进骨折断端愈合,无须二次手术,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王成林;张俊;曹开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33例,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20~55 (36.23±2.30)岁;病程3~14(4.60±0.83)个月;术前MRI检查均诊断明确.关节镜下按囊肿具体部位分前角14例,体部18例,后角1例.所有囊肿为单发,其中3例为多房.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GLASOW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结果:术后3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7.5±1.2)个月.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切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MRI示半月板撕裂部及囊肿缺损区已愈合,囊肿无复发.伤口愈合时间8~12(9.6±1.6)周,恢复日常生活及运动.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1.32±3.36)分,与术前(61.12±4.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1,P<0.01).根据GLASOW评分,优31例,良2倒.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清除并钢丝引导缝合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大程度地保留了半月板,并同时行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代朋乙;谭红略;袁彦浩;李小永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MyD88依赖途径在膝骨关节炎进程中的基因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MyD88依赖途径的相关基因TLR4、NF-κB与MyD88在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不同病程下大鼠滑膜组织的表达特点及相关性.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假手术组(F)和模型组[2周组(2W)、4周组(4W)、8周组(8W)、12周组(12W)],每组各10只.各模型组以Hulth法建立大鼠膝OA动物模型,空白组不予手术,假手术组仅打开关节腔.按上述设计时间收集样本,经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后,用Realtime PCR法对各组滑膜组织中TLR4、NF-κB及MyD88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假手术组各基因的mRNA表达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模型组较空白组各基因表达增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yD88与TLR4及NF-κB的mRNA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1和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D88与TLR4、NF-κB的表达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在通路上起重要的枢纽作用,可通过其表达预测通路上其他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明确膝OA病理机制.

    作者:王欢;王庆甫;史榕荇;张美丽;杨帆;刘思婷;樊小燕;郭玉茹;丁海涛;唐学章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螺钉固定与Tight-rope固定治疗下胫腓前联合损伤的初步有限元分析

    目的:建立下胫腓前联合损伤(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ies,AITSI)螺钉固定及Tight-rope固定(TR)模型,比较其受力及位移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例正常人的踝关节CT图像建立3D模型.然后建立AITSI损伤模型,对损伤模型置入螺钉得到螺钉固定模型,使用Tight-rope固定得到TR模型.分析各模型单脚站立时的中立位、踝关节内旋以及外旋3种受力情况,观察胫腓骨及距骨关节面应力变化,以及胫腓骨远端位移情况.结果:AITSI导致胫腓骨及距骨关节面受力增加,胫腓骨位移增加.使用螺钉固定及TR均能有效减少AITSI导致的胫腓骨远端过度位移,但在螺钉固定模型中,胫腓骨位移明显小于正常模型,且胫腓骨远端及距骨关节面受力增大,螺钉受力集中.螺钉固定模型中的胫骨及腓骨大受力为TR模型的1.3倍以上,距骨关节面接触力为1.8倍,螺钉固定模型中下胫腓前韧带胫骨附着点位移约为正常模型的0.6倍,而TR模型中该数据约为正常模型的1.1倍,但TR对于腓骨位移控制欠佳.结论:严重的下胫腓前联合损伤将改变踝关节受力及位移情况,应该行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螺钉及TR都能有效地治疗下胫腓前联合分离,Tight-rope固定相较于螺钉固定在骨骼受力、踝关节微动及内固定物断裂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腓骨旋转控制欠佳的劣势.伴有WeberC型踝关节骨折以及肥胖的患者更适合螺钉固定.

    作者:刘忠鑫;王维;张欣;杨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距骨后三角骨骨折诊疗1例

    患者,男,29岁,因外伤致右踝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0d,于2017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d前外伤致右踝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急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拍右踝X线片未见明显骨折,诊断为右踝关节扭伤(图1a),经保守治疗、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CT平扫显示:右距骨后三角骨骨质不连续(图1b,1c).门诊以“右距骨后三角骨骨折”收住院.现右踝疼痛、肿胀、活动不利.查体:右踝部肿胀,后侧压痛明显,踝关节主被动跖屈时疼痛加重,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可触及,各足趾活动、感觉、血运良好.入院后予消肿、止痛对症治疗,完善各项化验检查,除外手术禁忌后于椎管内麻醉下行右踝关节镜下清理、距骨后三角骨切除术.

    作者:杨宗宇;刘林;崔亮;刘核达;武晔;李森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Ⅰ期清创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开放性Logsplitter损伤1例

    患者,男,36岁,工人,冰箱砸于右膝部致右踝关节开放性伤口、畸形伴骨外露7h入院.患者于2016年11月5日搬抬电冰箱倒退下楼梯时不慎被倾倒的冰箱砸于右膝部,当即感右踝关节疼痛、畸形、异常活动,无法站立及行走,内踝部出现一开放性伤口伴骨外露(图1a,1b),无喷射状出血,伤肢远端未诉麻木及其他不适,家人急送当地医院,行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正位示右胫骨远端脱出胫距关节并向内侧明显移位,下胫腓关节完全分离并卡于距骨上,距骨上移超过下胫腓联合水平约1.0 cm,右腓骨近端骨质断裂,可见由前外侧至后内侧的斜行骨折线,内踝部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撕脱骨折,外踝骨质连续性存在(图1c).侧位示右踝关节后脱位,胫腓骨远端向后移位,并跨过距骨顶完全脱出踝穴,胫距关节分离错位明显(图1d).

    作者:邓银栓;董晨辉;刘锐;杨小杰;候费祎;樊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前贫血的研究进展

    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围术期贫血是造成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通过影响细胞机制及自身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影响.既往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后贫血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对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前贫血的相关性探讨较少.术前贫血可使红细胞表面的C3b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源性感染增加,术后康复时间延长,进而诱发假体周围感染.故对于术前合并贫血的患者,除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外,术前应补充铁剂、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积极纠正贫血、治疗影响血红蛋白生成的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对符合输血指征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输血治疗,从而更好地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减少二次或多次翻修的概率.

    作者:王伟;刘军;周胜虎;李生贵;乔永杰;刘建;甄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肱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少见而又复杂的关节内损伤,非手术治疗难以准确复位骨折和重建关节面,切开复位内固定则是目前理想的治疗选择.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以提供充足的术野显露,是常用的手术入路,但存在截骨处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为避免牺牲鹰嘴的完整性,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肱三头肌翻转入路、肱三头肌-肘肌瓣翻转入路、肱三头肌劈开入路及肱三头肌腱膜舌形瓣入路等则应用到骨折的显露中,但不同入路的局限性,使得入路选择在术野暴露与伸肘功能受影响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随着“双柱”理论的推广,双钢板固定C型骨折比单钢板具有显著力学优势.在体外生物力学试验中,即便平行双钢板较垂直双钢板更有优势,但目前尚不清楚两者在临床运用中是否存在差异.对于关节面无法重建的C型骨折,肘关节置换术可能是终的选择,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其长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作者:胡彬;刘煊文;黄家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髂胫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髂胫束综合征作为运动员好发疾病之一已受到日益关注,其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查体及MRI确诊,但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而髂胫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多被认为与压力及摩擦因素有关.治疗上,国内外都公认以手法、肌肉锻炼、药物及理疗等保守方法为主均能达到预期疗效;对于保守失败、顽固性ITBS患者,可采用关节镜、髂胫束松解等手术方式,保守以局部药物注射联合肌肉锻炼可起到很好的疼痛管理,临床上多为采用.此外关节镜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各类患者群,无绝对禁忌证,对患者早期活动有很大帮助.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有较大争论,且临床上对其各种治法的具体适应证也无明显界限,需进一步规范.

    作者:丁谷渊;史申宇;凌晓宇;袁家骏;张舟;罗程;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髌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髌骨骨折较为常见,约占到全身骨折的1%[1],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由髌骨直接受打击或跌到时髌骨直接撞击地面所致,呈现髌前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粉碎压缩,但骨折移位不明显,内外侧支持带一般保持完整等特点.间接暴力多系患者跌倒时,股四头肌强力收缩牵拉髌骨,导致髌骨横行骨折,上极或下极骨折,骨折分离移位大,内外侧支持带多横行撕裂的特点.髌骨在膝关节伸膝功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其作为可滑动的支点,增加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臂.Kakazu等[2]的研究中,髌骨通过在髌股关节内的滑动轨迹增加了膝关节的力臂多达30%,而且髌骨在蹲起时承受大约7倍身体重量的压力,在后15°伸直膝关节时承受大约2倍的扭矩,并且实现后15°的扣锁功能.髌骨骨折的治疗取决于骨折的类型,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来降低各种治疗后的并发症,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陈晓斌;张建政;刘智;孙天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非金属与金属材料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搜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发表的对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髌骨骨折术中应用进行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6月.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非随机干预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in non-randomised studies of interventions,ROBINS-I)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方法术后再手术率、术后临床康复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个符合条件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4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金属植入物和金属植入物之间内固定失败再手术率无显著差异[OR=0.52,95% CI (0.25,1.08),P=0.08].接受非金属植入物后,患者术后临床康复优良率高于接受金属植入物[OR=3.34,95% CI(1.67,6.71),P=0.0007],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接受金属植入物[OR=0.21,95% CI (0.07,0.60),P=0.003].当去除钢丝克氏针断裂及其产生的皮肤刺激症状并发症后,非金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 CI (0.45,2.56),P=O.86].结论:非金属植物可提供与金属植物相同的内固定成功率,且可通过降低金属植物相关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

    作者:任广宗;张芝良;韩鹏飞;陈韬予;李鹏翠;卫小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在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5~60(45.0±2.0)岁,所有骨折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后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评估手术预后,术后12个月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时间(50.2±10.1) min,出血量(20.3±5.2) ml.术后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6.0±0.5)个月.术后6周VAS评分为1.8±=0.4,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0.6±1.5)°.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3.0±0.8)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95.6±0.6.结论: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能够恢复髌骨解剖形态,可早期功能锻炼达到快速康复,愈后效果良好等优点,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顾德帅;朱刃;俞文俊;张黎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难复性骨折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难复性骨折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的17倒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7 (48.7:±3.2)岁;骨折按OTA/AO系统分型均为34-C3.2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0个月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对其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0~24 (14.6±2.1)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1.7~16.5(12.7±1.7)周.手术时间67~95 (71.4±1 1.5) min,术中出血量41~72(57.0±7.5) ml,术后首次关节功能锻炼时间2~5(2.2±1.7)d.术后无针尾穿破皮肤及克氏针松动滑脱、针尾痛性滑囊炎,无钛缆脱套、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0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28.15±1.74,其中优秀12例,良好4例,失败1例.结论:带孔克氏针横向固定结合钛缆荷包缝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难复性骨折块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关节面解剖复位好、内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杨荣;杨晓东;舒帆;张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跟骨锁定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跟骨锁定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髌骨骨折患者5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组(钢板组)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组(张力带组).钢板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18~72 (36.9±11.5)岁;张力带组29倒,男17例,女12例,年龄20~70 (37.7±14.4)岁.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间及并发症率,并于术后12个月采用B(o)stman评分评价比较术后临床疗效.结果:钢板组随访时间(18.4±2.6)个月,张力带组随访时间(17.8±3.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5,P=0.546);术后12个月B(o)stman评分,钢板组(28.5±4.6)分,张力带组(25.7±4.3)分,两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P=0.020);钢板组优26例,良3例;张力带组优14例,良11例,差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P=0.0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t=1.978,P=0.53)、术中出血量(t=1.740,P=0.87)、骨折愈合时间(t=0.65,P=0.517)及并发症(x2=0.268,P=0.6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锁定钢板治疗髌骨骨折具有适用更广,固定更牢靠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克氏针张力带.

    作者:江开明;钱军;罗志军;陈庆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创面,肌瓣表面行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肌瓣存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9个月采用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肌瓣顺利成活,无坏死.切口Ⅰ期愈合13例,术后裂开2例,经换药治疗后愈合.15例获得随访,时间9~30(20.6±8.3)个月.术后感染无复发,肌瓣质地好,皮肤色泽与受区相似,外形良好.参考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优13例,良2例.术后9个月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临床评分为83.3±7.8,功能评分为86.3±10.4.结论: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炳远;郭峭峰;刘亦杨;黄凯;张春;沈立锋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