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治疗方法,评价椎弓根及侧块螺钉联合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疗效.方法:7例创伤性枢椎滑脱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45岁,平均30.2岁.损伤按Levine-Edwards分类: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椎弓根和侧块螺钉联合固定,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4年6个月,骨折均在术后3~4个月愈合,颈部旋转及屈伸功能恢复正常,无术后并发症及迟发性畸形发生.结论:椎弓根及侧块螺钉联合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是一个有效方法,C2椎弓根螺钉可使枢椎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C3侧块螺钉钢板则可使枢椎滑脱得到良好的固定.
作者:孙卫山;汤继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合并胫骨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41例Ⅲ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双髁骨折塌陷均在10 mm以上,同时伴有胫骨上段骨折.其中18例(A组)采用外侧支持钢板固定,男12例,女6例,年龄24~55岁,平均36.2岁;23例(B组)采用内外侧支持钢板固定,男15例,女8例,年龄22~51岁,平均35.8岁.术后CPM早期活动.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参照Merchant进行疗效评定,A组:优3例,良5例,可3例,差7例,优良率44%;B组: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1%.两组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钢板内固定为防止胫骨平台塌陷及骨块再移位提供了坚强的固定,术后不需外固定,更有利于早期活动、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作者:弓立群;徐洪海;常彦海;罗振群;李勇;刘时璋;易智;马战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6年5月-2001年12月采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EvansⅢA型20例,EvansⅢB型1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70~82岁,平均74岁.术中所有病例均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行135°DHS内固定,术后第3天起逐渐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第4天起用CPM机行髋、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6周内避免髋关节主动内收及屈曲.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本组无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1例EvansⅢB型发生轻度髋内翻.参照疗效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优26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97.2%.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失败率低.术前适当的皮牵引、术中尽可能恢复股骨粗隆后内侧皮质的完整性、标准的DHS固定位置及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张纯;贺西京;兰宾尚;李浩鹏;吕惠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性头晕与颈椎旋转、椎体半失稳间的关系.方法:本组86例,按其主诉有无头晕分为无头晕组和颈性头晕组.应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测量患者X线正位片上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侧位片上椎体间的位移距离.结果:无头晕组C2、C6的旋转度分别比颈性头晕组C2、C6的旋转度小,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性头晕组患者椎体半失稳率为66.7%,椎体间位移距离(0.20±0.18)cm;无头晕组患者椎体半失稳率为44.7%,椎体间位移距离(0.12±0.15)cm.两组患者椎体半失稳率和椎体间位移距离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性头晕与椎体的半失稳、C2、C6的旋转关系密切.
作者:熊焱昊;杜宁;陈伟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作者:孙建峰;韩斌;邓磊;刘沂;顾敏琪;李治斌;罗运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髓前后受压所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自 锁钢板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一次性完成的手术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为脊髓前后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63~81岁,平均69岁.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6例获得1.5~6年的随访,22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尚留有轻度手臂麻木.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结论:采用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不但使治疗周期大大缩短、复发率明显减少,而且可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得到彻底缓解.
作者:毕大卫;费骏;许超;郑琦;刘耀升;杨守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2001年7月-2004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开放性骨折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立峰;陈德喜;赵振宏;李巍;郎继孝;胡义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小腿及足踝外伤或感染后容易招致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由于该部位软组织少,血循环较差,局部可利用转移覆盖的组织较少,目前仍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1999年10月-2003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12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满意.
作者:沈成华;蒋华富;房晓彬;王亚平;顾鹏先;张玉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小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6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军;邹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98年以来,我们对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指腹缺损的病例,进行了感觉功能重建,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倪增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几年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传统的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支具外固定,在临床上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如骨块植骨床吸收、假关节形成、骨块塌陷折断、矫正角度丢失、后凸畸形加重、甚至出现植骨块移位压迫脊髓等严重并发症,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于1999年10月-2003年5月运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3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恒;陈维善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伴有滑膜炎症的关节病变.我们采用膝宁方治疗本病20例,与扶他林治疗相对照,观察膝宁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平地行走疼痛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培民;夏岩;许建安;魏成健;李志伟;陈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1990-2000年应用股方肌蒂骨瓣移植加压螺纹钉固定术治疗青壮年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俊;葛传福;胡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仍是肌腱外科的一个难点,但随着人们对肌腱愈合机制从外到内的重新认识,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不管从手术时机、手术切口,还是从手术方法的选择,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Ⅱ区指屈肌腱损伤的疗效,又上了一个台阶.从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Ⅱ区指屈肌腱切割性损伤38例,术后配合早期保护下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陈星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1989年以来用橡皮筋及Kenny-Howard固定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俊敏;林福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儿童股骨颈骨折较为少见,但儿童股骨颈骨折后,由于其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较成人高,给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院1985-2003年收治了26例儿童股骨颈骨折,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富;秦练;冯常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2年1月2003年8月,我科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27例33个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效果理想.
作者:蔡维山;温世峰;刘恩志;郭东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1999年11月-2003年5月,采用腓骨短肌腱重建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3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9例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19~59岁,平均36岁.跌倒摔伤15例,交通事故伤18例,高处坠落伤6例.单纯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8例,踝关节骨折并发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31例.
作者:李丹;卡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本研究采用中剂量吗啡(5 mg)关节腔内及骨折端注射用于膝关节与尺桡骨骨折手术后的镇痛,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炎春;骆永强;徐菊娟;单云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老年脊柱骨折多为骨质疏松引起,脊柱也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自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脊柱脊髓科收治老年脊柱骨折15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修梅;张春丽;翟英;王芳;张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2001年4月采用解剖型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夏田;田立红;刘冬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eme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ELLDH),是指突出椎间盘位于椎间孔内或孔外,往往压迫自同一椎间隙水平发出的神经根,导致独特临床表现的一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我院自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536例,其中极外侧型12例,占2.72%.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雪涛;张智;汉恒德;赵文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开放复位三叶草钢板固定治疗难复性肱骨近端骨折脱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23~72岁,平均52.5岁.左肩8例,右肩9例.14例为骨折伴肩关节前脱位,3例为骨折伴肩关节后脱位.新鲜骨折脱位14例,陈旧性骨折脱位3例.按Neer分类法[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向前二分骨折脱位6例,三分骨折脱位5例,四分骨折脱位3例;向后三分骨折脱位2例,四分骨折脱位1例.
作者:董黎强;曹根洪;沈建国;王昌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2001年7月-2004年8月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髌骨骨折36例,收到满意疗效,总结如下2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5岁,平均28.9岁;受伤类型:交通伤18例,摔伤7例,撞击伤8例,其他伤3例.骨折类型:横行骨折23例,粉碎性骨折13例;其中3块骨块以上的骨折9例.
作者:于益民;陈兆军;王学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臀肌挛缩症的表达、分布.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辅以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对26例臀肌挛缩症及12例正常臀肌标本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α-SMA在对照组中未见明显表达.12例臀肌挛缩症组织中α-SMA染色阳性,14例臀肌挛缩组织中染色阴性,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7岁以上组臀肌挛缩症组织α-SMA表达明显减弱,与7岁以下组臀肌挛缩症组织(包括7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64,P=0.028).结论:①肌纤维母细胞是臀肌挛缩症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②臀肌挛缩症中肌纤维母细胞的表达强度与病程有关,7岁以上组病程较长,表达明显减弱,这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根强;潘志军;周燕;陈丽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脱蛋白骨支架种植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的成骨作用.方法:从狗的髂骨穿刺骨髓分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脂质体转染VEGF165基因,以RT-PCR检测转染的基因表达.随机选取4周龄BALB/C裸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各组10只.实验组A为脱蛋白骨+转染pcDNA3-hVEGF165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B为脱蛋白骨+骨髓基质细胞;对照组C为单纯植入脱蛋白骨+DMEM.在脊柱两侧分开肌间隙,每只裸鼠植入2块脱蛋白骨材料至肌腹内.术后4、8周处死取材,经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查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后的成骨作用及VEGF表达.结果:组织学检查A、B组均有成骨,并随时间延长而新骨增多,但其中转基因的A组其成骨作用明显,并在植入4周后免疫组化可见VEGF表达呈阳性;对照组C无成骨现象.结论:转染VEGF165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复合脱蛋白骨在体内具有较好的成骨作用.
作者:刘日光;尹培荣;杨述华;易诚青;刘建湘;杨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汤对骨折早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mRN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骨折早期缺氧反应的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72只,造成左胫骨中段闭合折骨标准的骨折模型,术后采用髓内针固定.随机分成活血化瘀汤组(麻醉苏醒灌服活血化瘀汤,n=36)和生理盐水组(麻醉苏醒灌服等量生理盐水,n=36),分别于灌胃后1、2、3、5、7、14 d处死大鼠,取包括骨折端在内骨折上下各0.5 cm的骨质.应用TR-PCR技术,动态观察HIF-1α mRNA及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在骨折后2 d,骨折端HIF-1α mRNA表达达到高峰;活血化瘀汤组用药后1 d及2 d,骨折端HIF-1α mRNA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性降低(P<0.01);用药后3、5、7、14 d VEGF的表达活血化瘀汤组比生理盐水组显著性升高(P<0.01);正常对照组对应组织则不能检测到两者的表达.结论:左胫骨中段闭合骨折引起HIF-1α mRNA及VEGF基因转录和表达发生改变.活血化瘀汤能调控HIF-1α和VEGF的表达.
作者:张俐;叶俊材;陈伯仪;王和鸣;张安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临床上较少见,我院2002年8月2003年5月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60岁.以胸背部疼痛伴腹胀38 h,双下肢功能障碍30 h主诉入院.患者在休息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背部刺痛,持续性加重,8 h后感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和行走,随后出现大便失禁,尿潴留.曾有高血压病史5年.查体:BP 160/100 mmHg.腹部膨隆,肠鸣音弱.T7-T10棘突区叩击痛阳性,T6平面感觉过敏,T10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下肢腱反射均消失,Babinski征阳性.MR示T7-T10椎管内硬膜外后外侧占位性病变.入院3 d后在全麻下行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术,术中从硬脊膜后外方清除暗红色凝血块约8ml,术后给予负压引流.清除组织送病检示凝血块.术后第1天,下肢恢复感觉,但迟钝,双下肢肌力3级.随访16个月,下肢感觉恢复正常,肌力5级.两便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黄省利;贺西京;李浩鹏;王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前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但多平面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椎板成形术是后路手术治疗中标准的术式.本文对国外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腰椎黄韧带的生理性和病理性退变主要包括黄韧带肥厚、钙化和骨化,其主要表现为弹力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显著增加,并且出现钙化、骨化及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的增生等,从而黄韧带的弹性明显下降且肥厚.一般认为黄韧带的退行性改变同机体的老化、创伤、代谢异常和家族遗传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但近的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TGFβs)、S-100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生长因子在黄韧带退变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毛兆光;范顺武;赵凤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2000年我们采用单人整复肘关节后脱位46例,均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17~36岁.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8例.伤后至就诊时间短30 min,长2 d.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确诊.
作者:孙鲁平;张华;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1998-2004年采用提拿髌骨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9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92例,男108例,女84例;年龄39~74岁,平均56.5岁;病程3个月~1年28例,1~3年51例,3~5年70例,5~10年37例,10年以上6例.上述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所拟定的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症状与体征均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受限,影响工作和生活.其中左膝83例,右膝67例,双膝42例;171例伴上下楼或下蹲及站起时疼痛加重,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均经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胫骨或股内外髁呈现唇样增生,或关节面不整齐,髁间隆突变尖,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等.以上病例均无膝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阴性,并且无严重心血管疾病.
作者:许旺;陈玉辰;朱立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自1996年10月,共收治肩关节前脱位患者37例,经采用推顶肱骨头整复法治疗1次成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肖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