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09年7期文献
  • 微创旋入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

    目的:总结微创旋入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36例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58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机械伤18例,交通伤8例,意外伤1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5例,A2型7例,Bl型8例,B2型7例,B3型5例,C3型4例.于骨折部位外侧做小切口,探查桡神经后,复位骨折.经肩峰外侧做小切口,分开三角肌,于大结节后侧开槽.顺行用髓腔钻扩髓,挑选合适旋入钉旋入髓腔远端,沿槽口打入锁片完成固定.记录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桡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范围.采用ASES肩关节和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6例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获随访9~36周,平均18.5周.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5.6周.桡神经功能术后12~36周完全恢复,平均17.8周.肩关节外展150°~170°,平均160°;肘关节活动范围130°~140°,平均135°.肩关节功能根据ASES评分标准,由术前的(43.85±8.90)分上升至术后的(91.27±7.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8,P=0.000),其中优20例,良12例,可4例;肘关节根据HSS评分标准,由术前的(39.97±16.06)分上升至术后的(96.22±3.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12,P=0.000),36例均为优.结论:采用微创旋入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臧伟;刘云峰;武全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微创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

    目的:评价关节镜协助下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内侧支持带紧缩、外侧支持带松解及改良Fulkerson截骨(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20例(25膝),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16~28岁,平均21岁.术前术后进行Lysholm评分及Tegner活动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脱位.术后Lysholm评分为(87.7±9.6)分,较术前(54.4±12.1)分明显提高(t=2.33,P<0.05).术后Tegner活动评分为(5.1±1.3)分,较术前(2.8±0.8)分明显提高(t=4.36,P<0.01).结论:改良Fulkerson截骨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属伸膝装置的远近端联合重排手术,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作者:林志炯;伍中庆;高大伟;吴宇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聚合酶链反应与分离培养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诊断关节结核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方面的作用,探讨PCR技术对关节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1993年6月至2001年8月,对95例(男55例,女40例;年龄2~75岁)关节结核标本分别应用PCR技术和分离培养法盲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计算两者检测阳性率,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结果:95例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中,PCR技术检测阳性78例,阴性17例,阳性率82%;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15例,阴性80例,阳性率16%.PCR技术与分离培养法比较,X2=67,P<0.001,两种方法对于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扩增整个过程自动化控制,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结论:PCR技术检测关节结核标本具有快速、简便、敏感与特异等优点,明显优于分离培养,对关节结核的早期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永生;温建民;吕卫新;娄思权;焦长庚;杨素敏;徐海斌;段永状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同侧上肢软组织缺损

    目的:总结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同侧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7年5月,用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同侧上肢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6~45岁,平均32岁;上臂5例,前臂3例.结果:1例术后发生小的受区切口表浅感染,经换药逐渐愈合,穿支皮瓣全部成活.随访9~38个月(平均19个月),受区外形满意,无明显供区功能障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较薄,适宜修复同侧上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王锦华;吴发林;王干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腓动脉穿支供养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腓动脉穿支供养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27例各种原因造成的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腓动脉穿支供养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7个月~64岁,平均31.5岁.缺损部位:外踝部7例,内踝部5例,足背部8例,足跟及足底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3.5 cm~10 cm×24 cm,切取皮瓣面积3 cm×4 cm~12 cm×26.5 cm.结果:7例术后3~7 d皮瓣轻度肿胀,7 d后肿胀逐渐消退,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不臃肿,外形良好,供区功能无障碍.结论:应用腓动脉穿支供养的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近端可迭腘窝区,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单,皮瓣较薄的优点,是修复小腿远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李志安;李振武;尹锐锋;杨国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

    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32.5岁.骨缺损部位:胫骨7例,股骨2例,肱骨4例.采用自体红骨髓注射至骨折断端治疗,自体红骨髓经皮注射每2周1次,共5次,每月复查肢体正侧位X线片.结果:13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13例骨缺损完全修复,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红骨髓注射创伤小,疗效明确,并能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唐昭惠;诸黎星;徐土炳;王凯;周新民;李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手法结合跟骨夹复位弹拨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跟骨关节塌陷骨折的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手法复位常因骨折复位不良而遗留后遗症,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又较易引起严重的伤口并发症[1-3].自1999年10月至2008年2月,尝试结合手法、跟骨夹复位及骨圆针弹拨固定治疗此类骨折26例33足,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亚屏;赵庆安;石福明;许海平;董平;汤华林;唐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微创松质骨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及交通业的发展,股骨颈骨折病例逐年增多.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对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进行微创松质骨螺钉内固定,58例取得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胡景阳;翁润民;葛大明;雷广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脊柱结核由于其敛残率高,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影响大,治疗颇为棘手,腰椎和骶椎结核占脊柱结核比例较大,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病灶清除的基础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1].2002年3月至2008年1月,对67例L3-S2椎体结核患者施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国辉;王红超;朱明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应用针刀闭合型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

    臀肌挛缩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尤以臀大肌为主)而致髋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髋关节前屈、内收、内旋受限,临床表现出特有的步态及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69年Volederrama首次报道以来[1],国内外文献资料记载很多,治疗上多以开放性手术为主,但治疗费用高、创伤大,故而针刀闭合型松解术在以外伤性和医源性所致的臀肌挛缩症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且颇具希望.

    作者:赵香花;张菊平;辛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膝后下方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导致膝关节后直向不稳定,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将严重损害膝关节功能,远期出现骨关节炎.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膝后下小切口微创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47例,疗效满意.

    作者:宋文生;王海滨;杨俊涛;田纪渭;喻敏航;王国祥;徐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微创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至2008年共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8例,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21~68岁,平均44.5岁.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腓骨,胫骨较大骨块用撬拨法复位.恢复踝穴位置及下肢力线后再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及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2个月.48例均骨性愈合,按Johner-Wrnhs评定标准(从疼痛、畸形、关节活动度及是否伴神经血管损伤等方面评定):优38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95.8%.结论:微创固定具有操作简易,软组织损伤少,固定可靠的优点,并能大限度保护骨膜,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可选方法.

    作者:张健平;曾明;谭健韶;关宏业;赵新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自制防滑小夹板治疗Colles骨折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为人体常发生的骨折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仍是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1].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们用防滑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4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冯世义;王奇才;徐建高;刘启光;史良;杜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在胫骨干骨折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胫骨干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损伤,由于骨折产生的应力改变,使许多内固定效果不理想,加之局部软组织及血运易受损,常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应用该钉治疗胫骨干骨折30例,经随访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金属疲劳断裂、髓内钉下沉、创伤性滑囊炎等,临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薛阳静;陆兴;梁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纤维蛋白凝胶和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软骨细胞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凝胶和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软骨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为后续研究可注射性材料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后接种到纤维蛋白凝胶和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体外培养4周,然后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区继续培养4、8、12周后取材,分别行大体、组织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进行Wakitani评分,观察其体内修复关节缺损效果.结果:大体观察4周后,实验组软骨缺损区可有乳白色组织修复,12周可修复完全,并无明显凹凸感.光镜下8周可见大量软骨细胞修复,并在TB染色下见Ⅱ型胶原比4周时明显增多.12周时软骨陷窝结构形成,细胞形态排列及Ⅱ型胶原与正常软骨组织相近.结论:纤维蛋白凝胶和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软骨细胞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能够用于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并为构建可注射性修复材料提供途径.

    作者:何劼;杨翔;岳鹏举;王冠宇;郭亭;赵建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胫骨远端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性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新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的力学性能.方法:将12具新鲜湿润成人踝关节标本,随机区组分为4组(每组3具),3具正常胫骨作为对照(正常N组),9具造成胫骨远端不稳定性Pilon骨折,分别采用新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A组)、重建钢板固定(B组)、三叶草钢板固定(C组),B、C两组为对照组,测试各组的远端轴向抗压强度、远端轴向刚度、扭转生物力学性能、胫距关节面接触特征.结果:A组在胫骨远端不稳定性Pilon骨折的远端轴向抗压强度、远端轴向刚度、扭转生物力学性能以及胫距关节面接触特征上接近正常N组(P>0.05),优于B、C组(P<0.05).结论:新型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后比较牢固,能达到胫骨远端不稳定性Pilon骨折稳定、可靠的固定目的.

    作者:崔勇;王以进;华全科;蔡水奇;严利民;陈科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T9椎体旁化学感受器瘤1例

    患者,男,45岁,甘肃籍.因胸背部疼痛5个月,双下肢功能障碍3 d入院.患者在入院5个月前轻微劳动时感胸腰背部疼痛,无固定痛点,经口服止痛药、针灸、按摩等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胸背部疼痛以夜间为重.4个月前出现右膝及右小腿麻木、乏力,不能奔跑,只能缓慢行走.以后症状逐渐加重,皮肤麻木平面上移,左下肢也出现麻木、乏力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①胸部正侧位X线:T7-T9椎旁软组织肿胀;②胸椎CT:T9椎体严重骨质疏松样改变,舣侧横突骨质有囊状溶骨性破坏,椎旁软组织增厚呈团块状改变;③T9椎体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变.

    作者:王烈明;傅捷;张灼;吴江;卢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损伤控制理论在创伤骨科救治领域的应用

    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观念正在从早期全面救治向损伤控制治疗转变,其原因为严重创伤可引发机体全身炎症反应,以白细胞介素-6、血清降钙素原为代表与炎症反应有关的标记物在血液中浓度升高,可导致患者体温降低、酸中毒和凝血机制异常,进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长时间的手术治疗可视为二次打击,加重患者的病情.时于严重创伤患者的股骨干骨折急性期以外固定治疗为宜;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架固定为主,对难控制骨盆部出血的患者可行直接手术止血、骨盆动脉造影和栓塞、骨盆填塞止血;眷柱骨折早期治疗的目的是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脊髓的二次损伤.开放性脊柱损伤要注意相邻重要脏器损伤的治疗,同时要预防感染的发生.早期手术治疗时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好.

    作者:王敬博;金鸿宾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快速程序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

    Colles骨折多有不同程度的餐叉状移位,骨折后疼痛较敏感,整复时由于完整的尺骨支撑,尤其是陈旧性骨折难以挤压解剖复佗.自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根据前臂及腕部的生理特性及骨折部位特性,采用快速程序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10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德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龄髋部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至2006年,分析高龄(75岁以上)髋部骨折136例的治疗及结果.其中男37例,女99例;年龄75~97岁,90岁以上6例,高97岁,平均年龄78.9岁.136例均伴有多种内科慢性疾病.采用非手术治疗34例.手术治疗102例.结果:随访136例骨折后1年内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组1年内死亡9例,死亡率8.82%;非手术组1年内死亡23例,死亡率67.65%.结论:手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如能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则能显著提高患者伤后生活质量,满足生活要求.

    作者:毛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髋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在治疗A1、A2和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各自特点.方法:股骨粗隆间骨折104例,其中PFN固定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63~87岁,平均76岁;A1型12例,A2型18例,A3型3例.DHS固定71例中,男29例,女42例;年龄61~92岁,平均74.5岁;A1型32例,A2型34例,A3型5例.对两种术式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平均手术时间PFN(51.5±4.4)min,DHS(68.8±5.9)min;切口长度PFN(9.6±0.9)cm,DHS(15.5±1.5)cm;失血量PFN(179.0±12.9)ml,DHS(269.3±40.0)ml.PFN无髋内翻,DHS髋内翻1例、颈干角变小7例.PFN近端螺钉后退导致髋外侧疼痛6例.结论:DHS与PFN在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疗效基本相同.PFN手术损伤小于DHS,且抗张力强,不易并发髋内翻及头旋转,更适合A2、A3型粗隆间骨折.

    作者:赵晨;刘德云;郭京聚;李立平;郑寅峰;杨海波;孙剑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如何在骨科科研中正确应用对照原则

    骨科科研中经常采用实验研究,其目的是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正确,得出确切的研究结论.在实验研究中,往往需要设立对照以便鉴别真伪,验证研究假设,因此在实验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循对照原则.对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如果不遵循该原则或仅形式上遵循,所得科研结论的可信度就将大打折扣.

    作者:胡良平;毛玮;王琪;陶丽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国骨伤》2009年第7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使用长节段还是短节段

    自上个世纪60年代Holdsworth棘突钢板[2]应用治疗脊柱骨折以来,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已走过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作者:阮狄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指征及方式的合理选择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有赖于脊柱生物力学、损伤机制的深入理解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在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两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共同的认识和选择.

    作者:董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腰椎骨折并椎板破裂疝10例报告

    自1996年6月至2008年6月,对所手术110例腰椎骨折中的54例患者实施椎管减压,发现椎板破裂伴硬膜或马尾神经疝出者10例,此类病为椎板破裂所致,故称其为椎板破裂疝.

    作者:郑战营;李松林;井志强;李小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救治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3例,C级9例,D级6例.立即进行液体复苏、急诊简易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其中剖腹探查10例,胸腔闭式引流6例,肺破裂修补2例,术中同时行四肢骨折外固定架固定9例,骨牵引或石膏托外固定5例.急诊术后均进入SICU进一步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紊乱.病情稳定后5~7 d行胸腰椎骨折手术.结果:21例中18例休克迅速纠正,4~26 h死亡3例,存活率约85.7%(18/21).18例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例,D级3例,E级7例,优良率(D级,E级)55.6%(10/18).结论:及时应用DCO技术,尽早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可以显著提高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

    作者:付常国;刘国华;宋自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损伤控制骨科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高速公路及机动午辆的普及,高层建筑的增多,使得创伤发生率有增无减.且致伤因素的动量明显增大,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比例显著增加,同样合并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严重多发伤也显著增加.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救治6例合并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理念指导其相关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良;张龙君;叶锋;郑晓东;王晓;许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岁.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9例,A2型9例.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骨折椎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后CT示骨折椎5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均未通过骨折线.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从术前平均(42.0±5.6)%恢复至(12.4±1.4)%(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8±5.1)°恢复至(1.9±1.3)°(P<0.05)°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3~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顾勇杰;胡勇;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自从Rey-Calmille提出椎弓根系统以来,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逐渐完善.AF系统具有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并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0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志康;程俊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后侧入路重建脊柱前中柱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在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中应用经单一后侧入路植入钛网重建椎体前中柱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7年1月,对22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28~57岁,平均42.7岁),采用单一后侧入路截除骨折椎一侧横突,从侧方对前中柱骨折碎块进行清理,行椎管扩大减压成形,然后置入填塞自体松质骨的钛网重建椎体前中柱.同时,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骨折椎邻近上下节段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骨折椎椎体部位高度、脊柱后凸畸形程度、椎管内占位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5 h(2.8~5.8 h),术中出血量平均820 ml(650~2100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2个月.术后,骨折椎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至(23.70±9.31)%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5.77±1.93)%(P<0.05),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椎管内压迫完全解除.术后3例发生短暂的神经根牵拉伤,1例术后3个月时发生椎弓根螺钉系统连接杆松动.结论:通过单一的后侧入路向前侧植入钛网重建腰椎爆裂骨折的前中柱技术安全性可靠,应用于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经纬;校佰平;徐荣明;赵刘军;马维虎;阮永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自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治疗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齐新春;苗传宝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