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15年9期文献
  • 双小切口手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切口新方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保留跟腱断端皮桥、2个微创切口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1~57岁,平均44.3岁.观察术后并发症,测量术后1年踝关节运动范围、双侧小腿大周径、跟腱断裂平面周径、恢复工作及伤前体育活动的时间,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方法进行评分.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4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再断裂等并发症,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术后1年AOFAS评分94.3±5.5较术前65.1±6.9提高(t=7.672,P=0.013);患足踝关节活动范围(55.4±6.5)°与健足(56.3±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P=0.325).21例均恢复伤前工作与学习,恢复工作时间平均10周(6~15周);15例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时间平均21周(18~24周).小腿大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减少0.45 cm(0.3~0.8 cm),跟腱断裂平面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增粗0.4 cm(0.2~0.7 cm).结论:采用2个微创切口技术保存跟腱及其断端皮桥区软组织血液供应,并发症少.

    作者:石波;李宗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治疗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0例(损伤控制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平均(34.03±12.81)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6~54分,平均(35.00±12.81)分.以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间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早期全面处理原则)治疗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4.23±11.04)岁;ISS评分26~51分,平均(35.56±11.04)分.分别对两组年龄、性别、ISS评分、Gustilo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损伤控制组中存活28例,死亡2例(6.7%),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弥撒性血管内凝血1例,伤口感染2例).对照组中存活22例,死亡8例(26.7%),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弥撒性血管内凝血2例,术后感染3例).对两组年龄、性别、ISS评分、Gustilo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理念用于治疗严重四肢骨折伴多发伤患者,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救治,可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巴音额古乐;金鸿宾;黎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经肌间隙入路椎板下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探讨应用经肌间隙入路颈椎板下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经肌间隙入路颈椎板下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无诱因缓慢发病10例,无诱因突然发病7例,轻度外伤或劳累后发病8例.并通过JOA评分、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7年6个月,平均2年9个月.手术后无感染与脑脊液漏,无神经损害加重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20~150 min,出血量300~500 ml.影像学检查:椎管矢状径增加,椎管横截面面积明显扩大,脊髓膨隆良好,颈椎曲度变直4例中2例恢复正常序列,无新增颈椎后凸、节段不稳加重病例.术后行走能力增强,大部分患者手指活动灵活性改善,握力增加,用筷进食准确性提高,肢体麻木和胸腰部束带感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前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JOA评分3~13分,平均(8.86±4.25)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7~17分,平均(13.76±3.56)分,改善率为60.19%,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4例,良6例,中4例,差1例.结论:应用经肌间隙入路颈椎板下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通过肌肉间隙入路,既可以保留颈椎后方肌肉完整,维持颈椎稳定;同时椎管又可以获得有效的减压.

    作者:占蓓蕾;叶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处理与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切开复位钢板和部分植骨内固定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38例胫骨平台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37~69岁,平均42.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2例,Ⅴ型19例,Ⅵ型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9h~9d,伤后3d内手术26例.钢板固定15例,钢板加同种异体骨固定23例.皮肤坏死15例,感染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腓浅神经损伤3例,腘动脉损伤2例,骨折复位不良7例.结果:14例伤口Ⅰ期愈合,24例伤口延期愈合.住院时间7~67 d,平均25.6 d.38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9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erchant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1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与骨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术前准备不足、合并症的治疗、手术时机选择和手术技术有关;术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减少损害.

    作者:李永山;董健;岳雄;蔡振宇;匡垓下;吴宗明;何洁铭;李一凡;徐志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股骨干骨髓炎合并有大段骨缺损病例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3~62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8个月;骨缺损长度4.5~15 cm,平均7.8 cm.全部病例应用外固定架骨转移技术治疗骨缺损,术后1周开始骨转移,每天1 mm,分4次进行.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2.5个月.16例中1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治疗,致治疗失败,后采取截肢术.余15例骨髓炎均得到控制,其中12例骨转移达到Ⅰ期骨愈合,3例骨转移远端不能Ⅰ期愈合予以自体髂骨植骨后达到骨愈合,骨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9个月.13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基本一致,2例患者有1.5~2.0 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6~16个月,平均9.3个月.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控制感染,消灭创面,均衡肢体长度.

    作者:林炳远;郭峭峰;黄凯;沈立峰;张晓文;张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蛇床子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吸收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Osthole,OS)对体外培养股骨组织(骨干和骨骺端)吸收活性的影响.方法:取(80±5)g雄性SD大鼠6只,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骨干和骨骺端,随机分为对照组、雌二醇组(estradiol,E)和蛇床子素处理组.同时在股骨组织分离培养48 h后采用终浓度为1×10-5 mol/L的蛇床子素和1×10-8 mol/L雌二醇对体外培养骨干和骨骺端进行处理;分别在药物处理后的第3、6、9、12天后测定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StrACP)活性、培养基中葡萄糖(Glucose,Glu)、乳酸(Lactic acid,La)的含量、Real-Time RT-PCR StrACP、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组织激酶K(Cathepsin K,CTS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10-5 mol/L蛇床子素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为2226,1×10-8 mo]/L雌二醇组ALP活性为2498;与对照组比较1×10-5mol/L蛇床子素和1×10-8 mol/L雌二醇组在加药处理后的第6、9和12天显著抑制StrACP酶活性(P<0.05);1×10-5mol/L蛇床子素处理体外培养大鼠骨骺端和骨干组织的第3、6、9天后显著增加培养基中乳酸含量(P<0.05),并显著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比较,1×10-5 mol/L的蛇床子素处理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后的第6和9天蛇床子素能显著抑制StrACP,MCSF,CTSK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蛇床子素抑制体外培养大鼠股骨组织的骨骺端和骨干吸收活性同时可提高营养代谢水平.

    作者:周建;任雪梅;马小妮;高玉海;闫丽娟;石文贵;陈克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兔椎间盘器官与脊柱运动节段离体培养条件下髓核组织的变化

    目的:比较离体培养的兔椎间盘器官及脊柱运动节段两种模型椎间盘髓核组织的变化.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器官组8只,节段组13只,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出椎间盘器官和脊柱运动节段各50个,在高渗培养基中进行整体培养(410 mOsm/kg),于培养前及培养后第3、7、14、21天,两组各取10个椎间盘分别进行HE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蛋白多糖含量和髓核细胞活力测定.结果:培养21d器官组与培养14 d节段组HE染色示椎间盘组织结构基本保持完整,21 d节段组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破坏;21d器官组与14d节段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节段组染色变浅,与之前各时间点及器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多糖PAS/AB染色7d内两组强度无降低,14 d两组强度均有所减弱,21d节段组染色强度进一步减弱,改变比器官组更为明显;髓核细胞荧光检测两组7d时强度较培养前变化不明显(P>0.05),21d器官组与14d节段组强度略有降低,但与之前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d节段组髓核细胞荧光强度减弱,细胞活性降低,与之前各时间点及器官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14d内脊柱运动节段可作为研究生物力学对椎间盘影响的离体实验模型.

    作者:朱立国;展嘉文;冯敏山;张平;朱岩;朱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髌骨骨巨细胞瘤手术1例报告

    患者,女,32岁,以左膝部疼痛、肿胀2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部夜间疼痛,呈持续性隐痛,白天疼痛较轻,并感左膝酸软、无力,无外伤史,无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发生后未引起重视.半年前症状开始加重,出现左膝行走不稳,摔倒后致左膝肿痛,拍片发现左侧髌骨骨质破坏,遂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跛行,左膝肿胀,左侧股四头肌萎缩,髌骨周缘压痛,髌骨按压表面有柔软感,皮温较对侧升高,关节活动度受限,伸直0°,屈曲80°,股四头肌肌力4级,左膝髌上10 cm周径较右侧小4 cm,左下肢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良好.

    作者:尚大财;钟生财;向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L1-L2椎体完全性脱位伴椎体间重叠1例报告

    患者,男,35岁.因车祸致腰痛双下肢活动障碍1h入院.患者1h前行走时被卡车从后面撞上,致腰背部剧痛,活动受限,双侧下肢麻木,活动受限,当时无昏迷,无头部、胸腹部疼痛.既往体健.查体:血压90/60 mmHg,心率120次/min,神志清,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胸廓挤压试验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骨盆无畸形,骨盆挤压无异常活动,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阴性,腰背部明显肿胀,腰部后凸畸形,上腰椎棘突之间触压有台阶感,腰背部活动受限,腹股沟以下平面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膝跳反射消失,巴氏征阴性.

    作者:王刚祥;王志刚;周海东;徐宏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的原因及镇痛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然而术后的疼痛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术后疼痛的原因可分为医源性,假体源性和患者源性3大因素.围手术期疼痛的处理包括术前的宣教,超前镇痛,假体的选择与设计;术中的处理主要包括合适的手术入路,保持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平衡,术中膝关节周围鸡尾酒镇痛;术后主要包括口服镇痛药物,股神经组织以及患者的自控镇痛.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围手术期多种镇痛方式联合应用的多模式镇痛.对于围手术期的疼痛进行充分的干预,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更好的进行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杨晓笛;张聘聘;张宇;谷贵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慢性骨髓炎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近些年来由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以及创伤等诱发疾病增多,其患病率也有所上升.随着磁共振成像和CT成像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慢性骨髓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描述感染特征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对慢性骨髓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像学应用价值方面和抗生素优化使用途径控制炎症、缺损重建恢复血供等治疗方面.但其抗生素治疗的佳时间以及运用方案仍不确定,对于清创后植骨的时机以及缺损修复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彭冰;宋才渊;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使用COX-2抑制剂对术后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使用COX-2抑制剂对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前应用COX-2抑制剂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3月15日,同时手工检索图书馆馆藏期刊.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6个RCT文献,合计2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与对照组相比,术前使用COX-2抑制剂镇痛在置换术后12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WMD=-0.60,95%CI(-0.83,-0.37),P<0.00001]、24 h的VAS [WMD=-0.74,95%CI(-1.29,-0.19),P=0.008]、48 h的VAS [WMD=-0.43,95%CI(-0.61,-0.26),P<0.00001]均降低.术后试验组在膝关节静息状态下第1天的改良数字疼痛评分(MNPRS) [WMD=-0.50,95%CI(-0.70,-0.30),P<0.00001]、第2天MNPRS[WMD=-0.55,95%CI(-0.65,-0.45),P<0.00001],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状态下第1天MNPRS[WMD=-0.82,95%CI(-1.26,-0.38),P<0.00001]、第2天MNPRS[WMD=-0.71,95%CI(-0.82,-0.60),P<0.00001]均较对照组降低.同时试验组能降低术后第1天[WMD=-1.35,95%CI(-1.92,-0.79),P<0.00001]、第2天[WMD=-1.60,95%CI(-2.68,-0.52),P=0.004]的吗啡需要量.②安全性:术前使用COX-2抑制剂镇痛术能降低置换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RR=0.35,95%CI(0.15,0.84),P=0.02],但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RR=0.83,95%CI (0.54,1.28),P=0.40]、嗜睡[RR=0.63, 95 %CI (0.05,7.67),P=-0.72]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KA术前采用COX-2抑制剂能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且降低吗啡的需要量,同时也可降低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

    作者:计忠伟;包倪荣;赵建宁;倪建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29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43~83岁,平均60.3岁;左髋16例,右髋13例.内固定距关节置换时间3~48个月,平均23.3个月.结果:29例患者中,直接生物杯固定20例,植骨修复缺损后生物杯固定7例,植骨修复缺损钛网杯固定后骨水泥臼杯固定2例;股骨柄生物型柄13例,骨水泥柄16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15±38) min,术中出血量(420±175) ml,术后引流量(240±119) ml,术中输血量(200±220) ml,术中补液量(2 200±400) ml,术后输血量(300±200)ml,术后早期脱位1例.术后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7个月,均愈合良好,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脱位等现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1.1±7.5提高到末次随访88.5±6.4.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可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吕波;王跃;朱建辛;黄崇新;杨晓;廖天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形态变化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术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分析是否存在差异及其表现形式.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同一手术组连续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4~83岁,平均(66.18±11.47)岁;股骨头坏死患者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51.91±11.76)岁.测量THA术后股骨高度,Offset,截骨位置和调整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测量,行THA治疗后,股骨颈骨折病例较股骨头坏死病例有更低的股骨高度,更小的Offset,更低的截骨位置,并发现了3种低位截骨后的调整方式.结论:股骨颈骨折行THA手术,有产生低截骨、较小Offset的可能,因低位截骨而进行的调整可能会对近远期疗效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王春生;张子琦;杨佩;王坤正;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和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目的:对比髋关节前侧S-P入路联合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植骨及后侧K-L入路联合带股方肌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46例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20例采用前侧S-P入路联合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植骨(S-P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2.1±7.3)岁,骨折GardenⅢ型12例,Ⅳ型8例;26例采用髋关节后侧K-L入路联合应用带股方肌骨瓣植骨(K-L组),男20例,女6例,年龄(37.8±6.9)岁,GardenⅢ型16例,Ⅳ型1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观察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质量指标(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置入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46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28~41个月,平均32个月.患者术中出血量:S-P组为(92.3±10.4) ml,K-L组为(132.4±11.2)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S-P组为(81.4±9.2)min,K-L组为(67.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P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科并发症,而K-L组有9例;在骨折愈合时间上,S-P组(83.5±7.3)d,K-L组(103.2±1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髋关节前侧S-P入路治疗青壮年Ⅲ/Ⅳ股骨颈骨折,具有解剖清晰、操作便利的特点,与后侧K-L入路相比较,该入路能较好的保留股骨颈残留血供,联合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植骨能较好重建股骨颈血供,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张学全;樊仕才;黎惠金;谢延华;罗鹏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重建钉治疗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

    目的:评价重建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共采用股骨重建钉固定手术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5~53岁,平均38.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依据骨折部位分为基底型10例,经颈型3例;依据Garden分型:Ⅱ型10例,Ⅲ型2例,Ⅳ型1例.股骨干骨折依据Winquist分型: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3例,Ⅳ型1例,骨折部位均为股骨干中上3/4.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45个月.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9 d.1例患者出现股骨颈骨折畸形愈合,2例患者出现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无感染、股骨头坏死及股骨干畸形愈合患者.依据Friedman-Wyman疗效评价标准,优良8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股骨重建钉是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一种良好内固定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作者:王浩;李连华;刘智;张建政;郭永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动力髋螺钉加防旋螺钉与3枚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防旋螺钉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67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6例采用DHS加防旋螺钉固定治疗(DHS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22~58岁,平均43.7岁;31例采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男22例,女9例,年龄24~56岁,平均43.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行走与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DHS组(5.00±0.86) cm,空心钉组(3.30±0.57)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DHS组为(19.0±3.5)d,空心钉组为(37.0±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部分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DHS组分别为术后(23.0±7.0)d、(138.0±13.0)d,空心钉组分别为术后(38.0±5.7)d、(164.0±1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51±11)d,空心钉组为(162±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DHS组为(91.0±5.7)分;空心钉组为(85.0±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DHS联合防旋螺钉优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更早,骨折愈合更快,髋关节功能更好的优点.

    作者:侯吴仁;徐敏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直径空心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两种直径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17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使用6.5 mm空心钉和8.0 mm空心钉,其中6.5 mm组48例,年龄19~60岁,平均(45.61±11.99)岁,男30例,女18例,Garden Ⅰ/Ⅱ型17例,GardenⅢ/Ⅳ型31例;8.0 mm组69例,年龄18~60岁,平均(45.17±9.95)岁,男40例,女29例,Garden Ⅰ/Ⅱ型31例,GardenⅢ/Ⅳ型38例.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位质量、股骨颈头颈部直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位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股骨颈头颈部平均直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好,疗效显著.GardenⅢ/Ⅳ型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高于Garden Ⅰ/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是首选的手术方法,两种不同直径空心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不会影响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楼宇梁;洪建军;余可和;卢晓郎;郑亦静;赖红燕;邵希文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