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计算机半自动定量检测软件系统与超薄层病理切片两种方法测量股骨头坏死病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4例单侧晚期(ARCO分期为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33~74(65.1±8.8)岁,分析其术前双髋X线片与MRI资料.分别通过术前MRI影像学资料结合计算机半自动定量检测软件系统及术后超薄层病理切片两种方法,量化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并以X线片测量计算出的健侧标准股骨头球头体积为参考,计算两种方法下各股骨头坏死区域占整个球头的百分比.结果:X线片上24髋标准股骨头体积为(39.58±3.29) cm3,软件测量MRI资料上24髋坏死病灶体积为(20.00±3.04) cm3,股骨头坏死病灶体积与正常标准股骨头体积比为(42.92±6.09)%,其中占40%以上16髋,30%~40%的8髋,30%以下0髋;大体病理超薄层切片测得24髋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为(19.89±3.17)cm3,超薄层切片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与正常标准股骨头的体积比为(40.33±6.36)%,其中占40%以上12髋,30%~40%的11髋,30%以下1髋.计算机软件测量与病理超薄层切片测量,两者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差为(0.113±0.466)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6,P=0.248).直线相关分析的结果,计算机软件和大体病理测量股骨头坏死病灶的体积存在正相关(γ=0.980,P=0.000).结论:股骨头坏死的严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区域百分比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与整体股骨头的坏死百分比>30%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趋于加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概率明显增加.股骨头坏死百分比对股骨头坏死的分期、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顺东;徐荣敏;许超;童培建;叶含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自制微调装置在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植入过程中的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龄(37.21±11.18)岁.36例远端锁钉过程中采用髓内钉厂家自带的瞄准装置外加微调装置(研究组),30例远端锁钉过程中采用髓内钉厂家自带的瞄准装置(对照组),对比两组远端锁钉过程的手术时间及C形臂X线透视的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结果:6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4个月.两组中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端锁钉耗时、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微调装置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过程中,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透视次数.
作者:李运美;邢宝瑞;郭东辉;韩广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5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中前环损伤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TileC型),模拟前方采用5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后方统一采用骶髂螺钉进行固定,并在模拟站立状态下比较分析不同组合固定方法治疗后的骨盆环的von Mises应力及应变分布情况.结果:竖直方向500 N载荷加载后,前方骨折处大应力3.56 MPa(前方外固定架组),骶髂关节和骨折处总位移和Y轴上垂直位移在应力下均未超过1.5 mm.其中前方经皮入路组和前方外固定架组在内固定、骨折前方、骶髂关节处的大应力明显大于改良Stoppa入路组、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组、空心螺钉组,且在骶髂关节和骨折处的总位移和Y轴上垂直位移也大于其他3组.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前环损伤在5种组合方法植入物的固定后均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前方空心钉固定方法治疗前环损伤在生物力学总体性能要优于前方经皮入路和前方外固定架治疗的方法.
作者:刘敏;周晓赛;王俊诚;刘良乐;王伟良;蔡春元;杨国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儿,6岁,女,因右膝关节间断肿胀、疼痛3年余入院.自诉3年前开始出现右膝关节肿胀并伴有内侧压痛.无明显外伤史.关节腔穿刺显示为血性液体.一直行保守治疗.同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同侧大腿中段内侧血管瘤切除术.入院查体:右膝关节明显肿胀,局部皮肤可见血管影(见图1a),皮温不高,局部压痛明显,右膝关节活动度为0°~120°,末稍血运及感觉正常.X线检查示右膝关节骨质及结构未见异常(图1b).
作者:王轶博;许守辉;徐慧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患者,女,70岁,既往2年前曾因右上臂肿块来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病理提示为: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年前因右上臂原肿瘤切除处局部酸胀疼痛再次入院行手术处理,术后常规病理提示为炎性肉芽肿形成,未见明显肿瘤表现;本次因发现双侧肩胛区进行性增大肿块1年伴右臂局部疼痛2个月入院.
作者:陈俊宇;冉唐飞;杨森;姜为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指臂丛神经或者锁骨下动脉或者锁骨下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到卡压而出现的一些列症状.可分为神经型TOS、静脉型TOS和动脉型TOS,其中神经型TOS为常见.TOS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并且缺乏确诊性的检查方法,因此诊断应结合详细的病史、查体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适用于TOS,并且都能获得较好的预后.神经型TOS首选保守治疗,对于有症状的血管型TOS和保守治疗失败的神经型TOS,应尽早手术.
作者:项杰;陈肖肖;王章富;陈伟富;陈海啸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但临床上报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经PTED治疗后失败的病例也屡见不鲜.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导致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包括术前患者、适应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术后感染、疼痛及合理的康复锻炼等.本文通过对部分失败PrED的文献进行广泛回顾,就目前临床上失败PTED的发生概况、导致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黄金山;樊炳楷;刘晋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腘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周围囊肿,又叫Baker囊肿.随着目前对于腘窝囊肿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内压力增高,导致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肌腱滑囊膨出而形成.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膝关节X线片、超声及MRI.其中,MRI被认为是诊断腘窝囊肿的金标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保守治疗、传统手术切除及关节镜手术.近年来,腘窝囊肿的治疗重点逐渐从单纯切除囊肿转变为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及对关节腔与囊肿的交通口的处理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对于有效的治疗方式仍有争议,仍未确定佳的手术方式.希望未来可以有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直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从而选择出佳治疗方式.本文通过回顾过去的文献研究,分别从腘窝囊肿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与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6个方面详细描述.对不同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晋豫;王康;袁涛;刘朴;张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随着年龄的增高,相应增龄性风险因素增加,导致因跌倒发生骨折的风险也不断提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发生于股骨转子间线至小粗隆下方股骨髓腔起始段的增龄性伤病.患者往往健康状况不佳,脏器代偿能力较弱,且常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麻醉与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作者:杨雷;郭晓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科牵引床辅助下有限切开髓内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治疗1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3 ~67岁,平均44岁;左侧10例,右侧2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4例;伤后2~5 d接受手术治疗.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ⅢA型8例,ⅢB型2例,Ⅳ型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术前骨科牵引床闭合复位,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加长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采用Sanders髋关节等级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Sanders创伤性髋关节疗效评价结果,优9例,良2例,中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折部位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牵引床辅助下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可很好解决复杂转子下骨折的术中复位问题,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结合髓内固定,可获得骨折断端良好的对位对线和稳定性,为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提供了一种方法.
作者:李亮亮;张志强;王涛;焦强;石俊俊;李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plate,PFL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58例患者,采用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治疗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5~78(66.5±23.5)岁;摔伤18例,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4.8d.采用PFLP固定治疗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31~81(63.4±22.4)岁;摔伤12例,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d,平均5.2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隐性失血)、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51例获得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4.8个月.其中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31例,PFLP组20例.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总失血量(术中+隐性失血)高于PFLP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为(17.2±2.4)周与PFLP组(18.1±2.6)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长Gamma3型髓内钉组术后首次完全负重时间早于PFLP组(P<0.05).术后1年随访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组Harris评分80.29±10.28与PFLP组76.49±1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部感染、肺栓塞、骨不连等并发症;2例住院期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予血管外科放置滤网治疗;术后4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等治疗后治愈.结论: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及PFLP均能有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加长Gamma 3型髓内钉不适于髓腔过细、前弓过大患者,PFLP因偏心固定,术后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作者:韩雷;胡云根;汪灿锋;方伟利;金波;许世超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温热液体对患者的影响和效果.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6年12月,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62~90岁.将患者分为两组,40例患者术中给予常温液体(22~24℃)输注及冲洗作为常温液体组,40例患者术中给予温热液体(36.5~37.5℃)输注及冲洗作为温热液体组.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术中出血量、体温情况、寒战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温热液体组患者低体温、寒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术中出血量、C-反应蛋白明显减少(P<0.05).结论:PFNA内固定术中应用温热液体输注及冲洗,可有效降低患者低体温、寒战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更好的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顾翔;陆海涛;赵乐;陈林;陈优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无牵床下大牵开器辅助维持复位使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12年4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大牵开器辅助维持复位下PFNA内固定治疗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8例,女37例;年龄47 ~90岁,平均75.65岁;左侧31例,右侧24例.术前患髋疼痛、活动受限,下肢极度外旋畸形或伴有短缩,术前X线片均明确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时间,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5.3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7.64 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3.42 min,骨折均复位良好.5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3个月.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40例,良8例,可5例,差2例.结论:大牵开器辅助维持复位下使用PFNA能固定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手术体位要求简单,设备要求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好,该手术方式可在无牵引床的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马圣茜;王晨曦;刘现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使用InterTan治疗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利用螺旋CT对志愿者的股骨及内植物进行断层扫描获取DICOM格式数据,将数据经Mimics软件重建左侧股骨、InterTan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模型的Von Mses应力及微应变分布,分析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InterTan模型股骨的应力模式与正常股骨相同,主要位于股骨近端内侧与股骨中下1/3外侧,但InterTan模型股骨应力较正常股骨相同部位应力有不同程度降低,模型中股骨应力峰值为13.92 MPa,位于内植物末端与股骨接触处;模型中内植物应力峰值位于拉力钉与主钉内下接触处,为146.5 MPa.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且不易导致股骨中段应力性骨折;尤其对于活动度较大的Evans-Jensen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InterTan固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郝连升;关涛;黄峰;陈健;穆胜凯;朱贵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等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比较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20日.由2位评价者独立阅读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GRADEpro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1 0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性:与InterTAN相比,PFNA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InterTAN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内固定失败情况更少,而切口长度、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术后3个月PFNA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InterTAN;而术后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GRADEpro系统评价显示:证据质量分级均为低级,弱推荐.结论:PFNA与InterTAN相比,两者的临床疗效相似,而InterTAN能提供更好的抗旋转稳定及轴向加压作用,可以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锻炼、恢复髋关节功能.且InterTAN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相对更少.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所限制,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加以验证,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质情况、骨折类型以及合并症做出合理选择.
作者:于晨;江龙海;蔡大卫;吴积;覃健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分区对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股骨颈前倾角偏大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49~88岁,平均75岁.术中侧位像予以股骨颈分区,观测股骨近端髓内钉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时前倾角,统计正常、偏大的发生率,记录影响因素角度指标.结果:60例患者中,23例导针居股骨颈中央区,前倾角正常;37例导针在股骨颈前区,导致前倾角偏大.单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前倾角偏大与否的自变量有患肢内收、患肢内旋、臀部抬高及导针水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前倾角偏大与患肢内旋、导针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与导针水平为相关(P=0.030).结论:患肢内旋、导针水平可能影响髓内钉拉力螺钉导针初次置入时股骨颈前倾角,导致其偏大,其中导针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魏杰;刘松华;陈志明;徐晓霞;马春雨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