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不稳系指由于先天性异常、外伤及炎症等引起的寰枢椎正常生理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椎间关节和连接的韧带功能异常,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疾病.
作者:袁绍辉;高忠礼;李英普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6年-2002年共收治25例,18例资料完整,根据Pipkin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7例.根据骨折分型和治疗时间以及患者年龄,决定治疗方案.结果:按照Epstein评分标准,Ⅰ型:优3例,良1例;Ⅱ型: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Ⅲ型: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分别2年和5年,行走无痛,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假体无松动.Ⅳ型:良4例,可1例,差2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骨折时间,患者年龄等确定.
作者:张建政;李亚非;刘树清;张立仁;郭永智;王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复杂骨折,常合并周围组织损伤,治疗不当将产生膝关节疼痛、僵硬、不稳定或畸形等不良后果.自1997-2002年作者运用T型L型支撑钢板联合治疗Schtzker分型[1]为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6个月~5年随访者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施海泉;许硕贵;张秋林;张春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刺五加生脉注射液提高超薄超长带蒂皮瓣成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95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50例行超薄超长随意带蒂皮瓣手术的病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在手术后行刺五加生脉注射.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率、皮瓣长宽比例增加的安全范围和皮瓣断蒂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实验组皮瓣100%成活率占97%,90%成活率占3%,对照组皮瓣100%成活率占15%.②皮瓣长:宽,实验组1~1.5:1为5例,2~2.5:1为11例,3~3.5:1为8例,4~4.5:1为3例,5~6:1为3例;对照组1~1.5:1为13例,2~2.5:1为6例,3~3.5:1为1例.③实验组的断蒂时间在7~14 d,对照组为3周(传统断蒂时间).结论:中药刺五加生脉注射液能够提高皮瓣成活率,可安全增加皮瓣的长宽比例,但以<4:1为安全,缩短皮瓣的断蒂时间是可行的,实验组中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作者:彭丽君;王旭;朱金星;周晓勇;尹国勇;于培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铍针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铍针治疗78例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枕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8例,枕小皮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肩胛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7例,颈横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例,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24例.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9~63岁,平均39.8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颈肩部疼痛的改变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16例;有效8例.结论: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消除瘢痕,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
作者:雷仲民;黄明华;尹辛成;董福慧;刘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科自2000年1月-2002年1月,对2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施行前路椎管减压,钉板系统内固定、植骨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万仑;唐孝明;辜玉刚;刘仲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们自1994年8月-2002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后腕关节掌屈位或背伸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共计289例,疗效较好,并发症少,报告如下.
作者:覃雄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院自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重建钢板加可吸收线或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于虎;赵国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从1992年以来,收治23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应用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手术治疗,将旋前方肌尺骨附着点部骨膜切开,骨膜下剥离形成旋前方肌骨膜瓣,将其向尺骨背侧移位与骨膜重叠缝合,石膏外固定4~6周.结果:经6个月~12年随访,下尺桡关节功能恢复满意,X线片显示下尺桡关节对位关系正常.结论:该术式和其他术式相比有其明显优点,不破坏关节邻近或它处结构,创伤小,操作简单,能长期维持复位状态.
作者:黄久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2年10月采用荷兰Biofix自身增强-L-聚丙交酯(SR-PLLA)螺钉治疗新鲜舟骨骨折2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强;刘立峰;蔡锦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999-2003年对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 plate,CHP)初步应用,通过与传统肩锁关节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该技术在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旦;宋森源;黄宗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与神经根受压程度的关系.探讨突出髓核组织的临床意义及手法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30例,根据直腿抬高试验分为直腿抬高阳性组、阴性组,术中测量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大小、观察突出髓核内压力与直腿抬高高度的关系;同时选取收治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观察手法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的变化.结果:①手术患者中直腿抬高阳性组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具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患者突出髓核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②手法治疗患者中手法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明显增加(P<0.01),手法治疗前后CT或MRI显示突出髓核大小无改变(P>0.05).结论:①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内压力有关,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大时患者直腿抬高受限,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小时直腿抬高不受限.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大小尚未见明显关系.②推测手法治疗可以通过降低突出髓核内压力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受压,可能不是仅依靠改变突出髓核空间占位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冯宇;卫杰;高燕;冯天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们选用AO髁支持钢板(Buttress condyle plate,BCP)作为内固定材料,结合术后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仪(CPM)功能锻炼自1998年至今共处理复杂股骨髁间骨折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念虎;李刚;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肘关节脱位如不发生骨折,除非关节囊和韧带完全被撕裂,经手法复位和制动后很少发生再脱位,但当组成肘关节的骨、韧带或关节囊等结构受损伤后,发生创伤性肘关节不稳定及骨关节炎的危险随之增加[1].自1990年-2003年3月共收治创伤性肘关节不稳定1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宏宇;马江涛;王刚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们自2002年8月-2003年2月采用TPS动力系统微创手术治疗(足母)外翻34例61足,具有截骨手术切口小、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可早期下地等优点,疗效满意.
作者:牒军;王坤正;胡翔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足母)外翻患者71例128足.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采用Mitchell手术治疗23例38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崔新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率较高,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减少骨折愈合并发症的关键.自1994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三种方法治疗13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玉堂;林石明;陈联源;杨源中;王剑云;刘艺祥;马伯俊;张嵩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临床上髂前下棘撕脱骨折较为常见,其中少年儿童运动暴力牵拉伤占绝大多数.手术治疗,能缩短疗程并较快地恢复儿童的运动功能.我院自1997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撕脱骨折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二民;陶文生;陈耀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科自1997年10月-2002年11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11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正确的患肢功能锻炼是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者:施卓娅;陈妙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患者男性,49岁,农民,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大小便失禁20余天来院治疗.20 d前于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背部剧痛,数小时后感双下肢麻木无力,逐渐加重,伴大小便失禁,在外院求治,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查MRI示T1,2椎管内占位病变,仅行对症治疗后转来我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发病2周前无明显外伤史,未使用促进出血性药物.查体:血压120/80mm Hg,神志清,脊柱生理曲度正常,各椎体外无明显压痛,自双侧乳头平面下4 cm处浅感觉减退,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双上肢运动感觉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原颈胸段MRI示T1,2椎体平面椎管内硬膜外有异常长梭形信号区,T1W和T2W均为高信号,相应阶段脊髓受压(见图1).
作者:杨寅;柏龙文;杨熙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的主要适应证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脊柱的溶骨性转移癌和骨髓瘤、血管瘤.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椎体强度和止痛作用;其并发症主要有填充物外漏造成脊髓或神经的压迫、肺栓塞等.鉴于PVP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不明显及并发症等问题,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设法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防止渗漏及寻找理想的灌注剂和预防性PVP的使用等方面.近来报道一种可膨胀性气囊可以经皮置入在椎体松质骨内造成空腔,扩张塌陷的椎体,然后可在较低压力下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州ate,PMMA),既可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又减少了渗漏的危险,被称之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临床应用前景良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思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和(或)通过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性.而非手术治疗旨在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tissue damage),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或再生.10年前人们对SCI治疗的态度仍然是悲观的,而近10年来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文献报道也较多.尽管如此,急性SCI的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以实验研究为主,而真正实际临床应用的非常少见,本文就近年来实际临床应用的各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黄平;董英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诱导因素和防治途径作一综述.
作者:李宏;朱建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单个或多个椎间盘突出,较安全可靠的疗法是颈椎推拉手法的治疗,自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期间,采用此手法治疗了69例此病的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久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自1993-2003年,我院采用患者自身摇摆法治疗移位型肱骨外科颈骨折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永江;何元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神经瘤的形成机制和致痛机制及周围神经与带蒂骨骼肌桥接吻合后神经的生长情况.方法: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将左侧坐骨神经在适当水平切断,远端神经切除,实验组近端神经分为2束,用带蒂骨骼肌桥接2个神经断端,对照组近端神经置于原位.饲养16周进行组织学检测.临床应用此方法治疗残端痛性神经瘤24例.结果: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顺利通过吻合口长入骨骼肌桥内,并在肌桥的肌束内生长,分布于肌纤维之间,未见有神经瘤形成.对照组均有典型的神经瘤形成.临床24例病人总计36个神经瘤,随访6~20个月按中日联谊医院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结论:带蒂骨骼肌桥接近端周围神经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庆霖;冷向阳;李晓春;李振华;孙志;张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髂前下棘顶点和髋臼下缘距髂外血管鞘外缘与骨盆缘交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前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4.0 cm(每0.5 cm测1次)的CT断面上前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前柱表面的投影,将前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骨盆缘1 cm处φ2.5 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髂前下棘顶点上(1.1±0.1)cm,髋臼下缘在髂外血管鞘外缘与骨盆缘交点下(1.7±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 cm的CT断面上,前柱平均宽分别为(55.7±4.8)、(54.4±2.0)、(50.5±3.7)、(41.3±3.0)、(39.1±4.6)、(35.2±5.7)、(31.7±5.6)、(30.8±3.4)mm;髋臼宽分别为(28.2±6.2)、(34.7±5.5)、(36.8±5.2)、(34.8±2.7)、(37.0±4.2)、(33.2±5.1)、(29.6±5.7)、(28.0±3.9)mm;距髋臼上缘0.5 cm断面进钉安全角度应<87°±8°;距髋臼上缘1.0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76°±7°;距髋臼上缘1.5 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69°±7°;距髋臼上缘2.0 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63°±7°.结论:髋臼中心部不能放置螺钉,中心部以上可以放置螺钉,进钉角度应<63°±7°.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彭阿钦;潘进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病名及分型诊治的实用价值.明确中医药和手法辨证施治为主的非手术和手术适应证,寻找中西医结合诊治该证的切入点.方法:经近2 000例住院病人诊疗经验的总结,制订出椎间盘膨出(Ⅰ型)、弹力型突出(Ⅱ型)、退变失稳型(Ⅲ型)、增生狭窄型(Ⅳ型)、软骨板破裂(Ⅴ型)五个病理类型及诊治标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制订出气滞血瘀、湿热痹痛、风寒湿困和肝肾亏损四个中医证型.结果:从1997-2002年12月对668例分型治疗结果中看出,采取中医药手段为主的非手术治疗率为68%,其中Ⅱ型为90%,Ⅲ型为69%,Ⅳ型为44%,Ⅴ型43%.以中医药非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达79%.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213例改为手术治疗的优良率为94%.经非手术效果不良者,使手术目的性更明确故显效率高.结论:椎间盘源性腰腿痛分型治疗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降低了手术率,提高手术的正确性和目的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腿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作者:蒋位庄;周卫;张禄堂;张世民;章永东;李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胎鼠颅盖骨来源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补肾活血中药改善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二次酶消化法培养的胎鼠颅骨第3代成骨细胞,随机分为5组:细胞对照组、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原药组、阳性对照药(αD3)组,分别加入普通细胞培养液、含空白血清及不同浓度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补肾活血中药原药液、阳性对照药(α D3)的条件培养液,在培养第3、6天用MTT比色法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及原药液对成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组成骨细胞增殖率较空白血清组、培养液组、α D3组显著增强,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培养期延长,促进作用持续存在.补肾活血中药原药液在一般浓度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而过高浓度对成骨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能够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促进其增殖.
作者:张宁;刘世巍;韩凤岳;宋军;罗燕楠;史颖红;任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骨复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制.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造模组(n=20).造模组肌注醋酸泼尼松龙(0.32 mg/kg·d)8周.分别在第6、8周处死每组动物2只.8周后将造模组剩余动物随机分为2组:骨复生组(A组)及模型组(B组).原空白对照组剩余动物组成空白组(C组).A组给予骨复生煎液灌胃,B组和C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4周后,采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01);而骨复生组较模型组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TNF-α水平升高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的重要促进因素,中药复方骨复生可降低TNF-α水平从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袁普卫;殷继超;贺西京;刘德玉;周海哲;杨平林;王国毓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黏附因子N-cadherin在骨髓间质细胞诱导分化中的表达及其转化机制.方法:体外分离,扩增Wistar大鼠骨髓间质细胞,按一定浓度种植于24孔板内,并加入TGF-β诱导剂,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固定.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N-cadherin在骨髓间质细胞诱导分化中表达时相.同时加入抗N-cadherin抗体干扰细胞聚集.结果:N-cadherin主要表达于加入诱导剂后24 h,之后呈下调控趋势,并呈现时间依赖性.加入抗体后可明显干扰细胞聚集,当浓度为300μl/孔时,未见细胞小结形成.结论:N-cadherin介导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体外间质细胞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革;李继云;汤晨逢;杨昀焯;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黄芪对体外培养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趋化蛋白-1(MCP-1)分泌的影响.方法:自Wistar大鼠脊髓组织分离、纯化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分别予以TNF-α及TNF-α+黄芪处理,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MCP-1的表达.结果:TNF-α可以显著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合成、释放MCP-1,而黄芪可下调其刺激作用.结论:受炎症因子刺激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是损伤脊髓局部MCP-1的来源之一,黄芪可以减少脊髓损伤后内源性MCP-1的产生,从而缓解继发性脊髓损伤,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作者:马永刚;刘世清;刘敏;彭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脊柱的平衡在发生病理性变化时会打破,但人体有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脊柱必会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来重新建立平衡,这就是人体平衡系统作用的结果.当脊椎发生错位,即推拿医生关心的脊椎错位时,脊柱内部将会发生怎样的代偿性变化及具有什么样的临床意义,下文将给予阐述.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是一种少见的疾病.1924年Baron首先报道本病,国内1982年至今陆续报道,迄今仅百余例[1-7].作者经治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5例,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加以讨论.
作者:黎作旭;张世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为外力致肩关节囊与周围韧带部分撕裂以及盂唇软骨损伤导致关节松弛,从而发生的一种半脱位.由于其症状轻微,无明显关节畸形,且X线片又易与肩关节前脱位混淆,易失治误治.我院收治此类病人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陈艳玲;卢书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是我科于1999年5月作为科研课题,至2002年5月收治有手术指征25例,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在术后加强注意血肿形成、脑脊液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合理指导功能锻炼,使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出院.半年复查全组患者下腰痛、下肢腿痛、麻木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优良率达100%,对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讨论如下.
作者:潘文军;余铁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 artery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SA)能引起脑缺血系列症状,对脑细胞缺血神经细胞影响如何?本实验从细胞自身调控的角度研究CSA对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不仅对CSA对脑缺血的机制有新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减轻CSA对脑缺血性损伤提供了思路.
作者:张清;杨克新;王尚全;孙树椿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运用三指按摩法治病是楚氏伤科的一大特色.即医者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简称三指)的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患者人体一定的部位,进行按摩治病的方法.该按摩法可用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故适应证较广,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和骨折后遗症[1].我们设想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对三指按摩法进行研究,为此与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物理系合作,研制开发一种能对楚氏三指按摩法操作标准进行量化测定分析的仪器.
作者:黄秀珍;许志德;唐志翰;裘露培;沈国伟;黄敏;楚莲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晚期症状,大家都熟悉,如临床上严重的驼背畸形,不能弯腰,还有髋关节强直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畸形等.到了晚期,治疗也比较困难,所以在临床上认识一些比较少见的早期症状,不遗漏地抓紧作X线和CT检查,以避免临床的漏诊、误诊.本文叙述的一些特殊症状都是经过综合分析,确诊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
作者:朱通伯;颜小琼;王桂宁;彭加友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