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仑;唐孝明;辜玉刚;刘仲前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是一种少见的疾病.1924年Baron首先报道本病,国内1982年至今陆续报道,迄今仅百余例[1-7].作者经治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5例,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加以讨论.
作者:黎作旭;张世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脊柱的平衡在发生病理性变化时会打破,但人体有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脊柱必会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来重新建立平衡,这就是人体平衡系统作用的结果.当脊椎发生错位,即推拿医生关心的脊椎错位时,脊柱内部将会发生怎样的代偿性变化及具有什么样的临床意义,下文将给予阐述.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刺五加生脉注射液提高超薄超长带蒂皮瓣成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95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50例行超薄超长随意带蒂皮瓣手术的病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在手术后行刺五加生脉注射.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率、皮瓣长宽比例增加的安全范围和皮瓣断蒂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实验组皮瓣100%成活率占97%,90%成活率占3%,对照组皮瓣100%成活率占15%.②皮瓣长:宽,实验组1~1.5:1为5例,2~2.5:1为11例,3~3.5:1为8例,4~4.5:1为3例,5~6:1为3例;对照组1~1.5:1为13例,2~2.5:1为6例,3~3.5:1为1例.③实验组的断蒂时间在7~14 d,对照组为3周(传统断蒂时间).结论:中药刺五加生脉注射液能够提高皮瓣成活率,可安全增加皮瓣的长宽比例,但以<4:1为安全,缩短皮瓣的断蒂时间是可行的,实验组中无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作者:彭丽君;王旭;朱金星;周晓勇;尹国勇;于培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科自2000年1月-2002年1月,对2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施行前路椎管减压,钉板系统内固定、植骨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万仑;唐孝明;辜玉刚;刘仲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为外力致肩关节囊与周围韧带部分撕裂以及盂唇软骨损伤导致关节松弛,从而发生的一种半脱位.由于其症状轻微,无明显关节畸形,且X线片又易与肩关节前脱位混淆,易失治误治.我院收治此类病人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陈艳玲;卢书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患者男性,49岁,农民,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大小便失禁20余天来院治疗.20 d前于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背部剧痛,数小时后感双下肢麻木无力,逐渐加重,伴大小便失禁,在外院求治,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查MRI示T1,2椎管内占位病变,仅行对症治疗后转来我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发病2周前无明显外伤史,未使用促进出血性药物.查体:血压120/80mm Hg,神志清,脊柱生理曲度正常,各椎体外无明显压痛,自双侧乳头平面下4 cm处浅感觉减退,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双上肢运动感觉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原颈胸段MRI示T1,2椎体平面椎管内硬膜外有异常长梭形信号区,T1W和T2W均为高信号,相应阶段脊髓受压(见图1).
作者:杨寅;柏龙文;杨熙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的主要适应证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脊柱的溶骨性转移癌和骨髓瘤、血管瘤.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椎体强度和止痛作用;其并发症主要有填充物外漏造成脊髓或神经的压迫、肺栓塞等.鉴于PVP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不明显及并发症等问题,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设法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防止渗漏及寻找理想的灌注剂和预防性PVP的使用等方面.近来报道一种可膨胀性气囊可以经皮置入在椎体松质骨内造成空腔,扩张塌陷的椎体,然后可在较低压力下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州ate,PMMA),既可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又减少了渗漏的危险,被称之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临床应用前景良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思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临床上髂前下棘撕脱骨折较为常见,其中少年儿童运动暴力牵拉伤占绝大多数.手术治疗,能缩短疗程并较快地恢复儿童的运动功能.我院自1997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撕脱骨折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二民;陶文生;陈耀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神经瘤的形成机制和致痛机制及周围神经与带蒂骨骼肌桥接吻合后神经的生长情况.方法: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将左侧坐骨神经在适当水平切断,远端神经切除,实验组近端神经分为2束,用带蒂骨骼肌桥接2个神经断端,对照组近端神经置于原位.饲养16周进行组织学检测.临床应用此方法治疗残端痛性神经瘤24例.结果: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顺利通过吻合口长入骨骼肌桥内,并在肌桥的肌束内生长,分布于肌纤维之间,未见有神经瘤形成.对照组均有典型的神经瘤形成.临床24例病人总计36个神经瘤,随访6~20个月按中日联谊医院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结论:带蒂骨骼肌桥接近端周围神经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庆霖;冷向阳;李晓春;李振华;孙志;张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与神经根受压程度的关系.探讨突出髓核组织的临床意义及手法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30例,根据直腿抬高试验分为直腿抬高阳性组、阴性组,术中测量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大小、观察突出髓核内压力与直腿抬高高度的关系;同时选取收治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观察手法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的变化.结果:①手术患者中直腿抬高阳性组患者突出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具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患者突出髓核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②手法治疗患者中手法治疗后直腿抬高高度明显增加(P<0.01),手法治疗前后CT或MRI显示突出髓核大小无改变(P>0.05).结论:①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内压力有关,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大时患者直腿抬高受限,突出髓核内压力较小时直腿抬高不受限.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与突出髓核大小尚未见明显关系.②推测手法治疗可以通过降低突出髓核内压力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受压,可能不是仅依靠改变突出髓核空间占位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冯宇;卫杰;高燕;冯天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肘关节脱位如不发生骨折,除非关节囊和韧带完全被撕裂,经手法复位和制动后很少发生再脱位,但当组成肘关节的骨、韧带或关节囊等结构受损伤后,发生创伤性肘关节不稳定及骨关节炎的危险随之增加[1].自1990年-2003年3月共收治创伤性肘关节不稳定1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宏宇;马江涛;王刚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们自2002年8月-2003年2月采用TPS动力系统微创手术治疗(足母)外翻34例61足,具有截骨手术切口小、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可早期下地等优点,疗效满意.
作者:牒军;王坤正;胡翔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单个或多个椎间盘突出,较安全可靠的疗法是颈椎推拉手法的治疗,自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期间,采用此手法治疗了69例此病的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久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是我科于1999年5月作为科研课题,至2002年5月收治有手术指征25例,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在术后加强注意血肿形成、脑脊液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合理指导功能锻炼,使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出院.半年复查全组患者下腰痛、下肢腿痛、麻木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优良率达100%,对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讨论如下.
作者:潘文军;余铁英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作用、诱导因素和防治途径作一综述.
作者:李宏;朱建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们选用AO髁支持钢板(Buttress condyle plate,BCP)作为内固定材料,结合术后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仪(CPM)功能锻炼自1998年至今共处理复杂股骨髁间骨折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念虎;李刚;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院自1999年3月-2003年3月采用重建钢板加可吸收线或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于虎;赵国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2年10月采用荷兰Biofix自身增强-L-聚丙交酯(SR-PLLA)螺钉治疗新鲜舟骨骨折2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强;刘立峰;蔡锦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髂前下棘顶点和髋臼下缘距髂外血管鞘外缘与骨盆缘交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前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4.0 cm(每0.5 cm测1次)的CT断面上前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前柱表面的投影,将前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骨盆缘1 cm处φ2.5 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髂前下棘顶点上(1.1±0.1)cm,髋臼下缘在髂外血管鞘外缘与骨盆缘交点下(1.7±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 cm的CT断面上,前柱平均宽分别为(55.7±4.8)、(54.4±2.0)、(50.5±3.7)、(41.3±3.0)、(39.1±4.6)、(35.2±5.7)、(31.7±5.6)、(30.8±3.4)mm;髋臼宽分别为(28.2±6.2)、(34.7±5.5)、(36.8±5.2)、(34.8±2.7)、(37.0±4.2)、(33.2±5.1)、(29.6±5.7)、(28.0±3.9)mm;距髋臼上缘0.5 cm断面进钉安全角度应<87°±8°;距髋臼上缘1.0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76°±7°;距髋臼上缘1.5 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69°±7°;距髋臼上缘2.0 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63°±7°.结论:髋臼中心部不能放置螺钉,中心部以上可以放置螺钉,进钉角度应<63°±7°.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彭阿钦;潘进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胎鼠颅盖骨来源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补肾活血中药改善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二次酶消化法培养的胎鼠颅骨第3代成骨细胞,随机分为5组:细胞对照组、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原药组、阳性对照药(αD3)组,分别加入普通细胞培养液、含空白血清及不同浓度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补肾活血中药原药液、阳性对照药(α D3)的条件培养液,在培养第3、6天用MTT比色法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及原药液对成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组成骨细胞增殖率较空白血清组、培养液组、α D3组显著增强,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培养期延长,促进作用持续存在.补肾活血中药原药液在一般浓度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而过高浓度对成骨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能够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促进其增殖.
作者:张宁;刘世巍;韩凤岳;宋军;罗燕楠;史颖红;任可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