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患者43例,其中17例(男10例,女7例)采取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保守组;26例(男15例,女11例)采取手术治疗,为手术组.通过腕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并发症分析等方式评价疗效.结果:43例患者获随访,时间36~60(45.00±8.72)个月.末次随访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保守组88.53±4.24,手术组89.58±4.59(t=0.455,P>0.05).随访期内保守组4例患者出现舟状骨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x2=4.32,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经舟状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患者,若能够在伤后尽早进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并维持满意的复位与可靠的固定,则治疗效果与手术治疗相比没有劣势,但有增加并发症的危险.保守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早期诊断并维持复位,可靠的固定,以及适时、恰当的功能锻炼.

    作者:张欣;魏强;纪方;佟大可;唐昊;章浩;于金国;杨继东;崔睿;霍宁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

    目的:探讨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对160例重度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40 ~74 (52.79 ±9.04)岁;病程(20.72±9.55)个月;采用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术进行干预性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对照组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42~75(53.19±10.18)岁;病程(21.98±8.99)个月;根据Maitland手法采取单纯关节松动术,Ⅲ-Ⅳ级手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15~20 min,l0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术后均常规指导肩周肌群力量训练及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治疗过程共计3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6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3周、3、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59例,良18例,中3例;对照组优15例,良31例,中23例,差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情况,根据肩关节疼痛部位和功能受限分类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设计并维持相对应的肩关节应力体位,边松解粘连边逐步加大应力位的角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勇忠;胡冰;袁志强;杨贵尊;史良;王红;李学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对30例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3~59(46.4±9.7)岁;均在伤后2周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其中开门减压3节段8例,4节段18例,5节段4例.术前3d内及术后5d进行能谱CT检查,重建脊髓前动脉并评估其术后血流量改善情况;术前1d,术后5d及1、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颈椎JOA评分,并计算相应随访点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17.4±7.6)个月.术前术后脊髓前动脉碘含量比值(ASA/VA)分别为0.75±0.20、0.89±0.02,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1),术后平均ASA/VA改善率为(21.05±12.45)%,且血流改善程度与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结论:能谱CT脊髓前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成像满意,可定量评价脊髓前动脉血流量的改善程度;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术后早期的脊髓前动脉血流改善程度或可作为预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朱旻宇;田纪伟;滕红林;吴诗阳;王宇;王靖;王镇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应用及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

    作者:杜伟斌;王利祥;沈福祥;吴国明;许良;全仁夫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并行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5(43.50±10.56)岁;按AO分型,A型38例,B型19例,C型3例.骨折复位前及复位后1、2、4周及拆除小夹板钢托时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并测量其患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骨折复位后8、24、48周测量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骨折复位后、复位后4、8、24、48周测量健侧和患侧腕关节握力.桡骨远端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拆除小夹板钢托,拆除小夹板钢托后进行腕关节Mayo评分.结果: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8(7.1±0.9)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距离,复位前与复位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周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后24周和8周,48周与24周时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尺偏、桡偏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复位后与复位后4周,复位后8周与4周,复位后16周与8周,复位后24周与16周时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复位后48周与24周时握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50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钢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徐善强;张宇;张文举;李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器械辅助复位联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股骨干多段骨折

    目的:探讨复杂股骨干多段骨折实施微创小切口、器械辅助复位联合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手术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器械辅助复位联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32例股骨干多段骨折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17~68岁,平均45岁;受伤距手术时间5~10d,平均7d;入院后视情况常规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依据Thorsen股骨骨折术后形态评估标准及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间48~76 min,平均67 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20 ml;手术切口均达甲级愈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标准,骨折愈合时间4.2~10.8个月,平均5.7个月;无骨不连、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断裂、失效等并发症发生;依据Thorsen股骨骨折术后形态评估标准:优28例,良3例,可1例;依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30例,良2例.结论:器械辅助复位联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股骨干多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恢复快、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符合BO固定原则,是治疗股骨多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范克杰;陈柯;马文龙;田可为;叶晔;陈洪干;倘艳峰;蔡鸿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阔筋膜重建环状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孟氏骨折

    目的:探讨阔筋膜重建环状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孟氏骨折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50岁,平均34.6岁;30例均行阔筋膜重建环状韧带结合内固定手术.根据Mackay疗效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30例获得平均12.5个月随访,无桡骨头再发脱位,尺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全部骨性愈合.根据Mackay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23例,良5例,差2例.4例出现轻度肘关节疼痛,无腕关节疼痛病例.功能恢复以前臂活动快、满意.8例伸肘功能障碍,平均受限9.1 °,6例合并桡神经迟发损伤者术后半年全部恢复.结论:对于孟氏骨折,阔筋膜重建环状韧带结合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恢复前臂旋转功能,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黄黎;陈翔;林伟;李志鹏;黄浩;黄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及实验围手术期管理

    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方法:根据10只雄性1~2岁、体重35~45 kg波尔山羊腰椎术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数据,术前确定理论撑开高度,再根据理论进钉点确定钢板长度、弧度、放置位置及上下位螺钉长度等参考值,设计并进行3D打印腰椎侧前路接骨板.全麻下切除山羊腰椎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将植骨后的钛笼植入山羊体内,使用3D打印侧路接骨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饲养、补液、抗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处理、呼吸消化围手术期管理等.结果:成功建模,10只山羊术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显示钛笼及接骨板位置较好,固定可靠.术后3个月山羊行腰椎CT三维重建及显微CT,观察脊柱融合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侧路接骨板固定钛笼植骨融合均在钛笼两端与椎体间形成致密的骨小梁.结论:该3D打印技术建立山羊腰椎融合模型,是一种有效,成功率高,融合可靠稳定的方法,围手术期管理其方法科学、实用,且更加人性化,对确保腰椎侧前方钉板内固定系统成功置入,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峰;刘俭涛;王瑞;卢腾;牛斌斌;秦杰;蔡璇;张廷;欧阳鹏荣;贺西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伴髋臼内陷骨盆畸形1例

    2011年收治l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髋关节病变伴髋臼内陷、骨盆骨折畸形愈合病例,分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假体由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提供),通过6年随访,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男,37岁,强直性脊柱炎17年,车祸致骨盆骨折、右侧髋臼骨折、左侧大粗隆骨折3年.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病史.查体:脊柱后凸畸形,头部前倾,颈胸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均为0°,双侧髋关节轻度曲屈内收畸形,总活动范围0°,双下肢肌肉明显萎缩.X线:骨盆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双侧骶髂关节骨性融合,胸椎后凸畸形,部分胸腰椎见“竹节样”改变,双侧髋臼内陷,髋臼囊性变,关节间隙均匀性变窄,股骨头密度均匀一致;左侧大粗隆螺钉内固定术后骨性愈合.

    作者:谭兴春;薛高峰;郭洪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研究进展

    由创伤、骨髓炎、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以往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存在诸多修复重建的方法,但是存在技术治疗周期长、对技术要求高、较易出现骨折不愈合等缺点.2000年Masquelet报道了诱导膜技术以后,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创伤、骨髓炎、肿瘤引起的大段骨缺损,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具有疗程短、愈合率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诱导膜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膜内包含的多种促成骨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可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随着诱导膜技术的不断发展,铰刀冲洗抽吸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内固定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可以为缺损区提供骨源、促进骨缺损重建、改善远期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本文回顾性的总结了Masquelet技术在治疗大段骨缺损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金志超;蔡群斌;曾志奎;李定;李悦;黄培镇;郑晓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外侧型弹响髋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外侧型弹响髋(external snapping hip,ESH)是指髋关节在做某一动作时引起患者感到或听到闷响声,伴或不伴局部疼痛的一种常见病.ESH的发病机制多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与摩擦因素有关.临床症状以活动时发出弹响为主,体格检查及X线、磁共振,动态超声等影像学技术可帮助诊断.治疗上症状轻者药物治疗、休息、理疗等即可取得好的临床疗效,保守治疗无效者国外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各式开放手术方式都能取得良好疗效,同时关节镜凭着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在国内外受到推广.同时有报道显示推拿、针灸、针刀等传统治疗手段在临床上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丁权威;张杰;吴泽庭;范梦强;吕帅洁;童培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髋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与治疗策略

    2000年全球统计约160万例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其中20%的骨折患者年龄>50岁[1].预计到2025年,每年会有约260万患者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可高达30%[2].髋部骨折是全球10大致残疾病之一[3-4].由于几乎大部分的髋部骨折患者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治疗一直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髋部骨折根据解剖主要分为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高,本文主要针对转子间骨折做一论述.

    作者:彭烨;唐佩福;张立海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中国骨伤》杂志2018年第5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3D打印技术对骨盆骨折治疗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文献,评价3D打印技术对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万方数据库等,检索起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7年9月,收集应用3D打印技术于骨盆骨折术前规划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事先制定的入选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临床对照试验,共638例患者,其中3D打印技术组279例,常规组3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3D技术组患者手术时间[SMD=-2.81,95%CI(-3.76,-1.85)],术中出血量[SMD=-3.28,95%CI(-4.72,-1.85)],术后并发症[OR =0.47,95%CI(0.25,0.87)]均明显小于常规组,而3D打印技术组在术后的骨盆骨折复位优良率[OR=2.09,95%CI(1.32,3.30)],骨盆功能优良率[OR=1.94,95%CI(1.15,3.28)]方面均优于常规组.结论:骨盆手术中应用3D打印技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且能够提高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和促进术后骨盆功能恢复.

    作者:张玉东;吴仁愿;谢丁丁;张磊;何毅;张鸿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髋臼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 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 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

    作者:董伊隆;钱约男;刘良乐;黄祥祥;林凌志;蔡春元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改良Ⅰ期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改良Ⅰ期清创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5~77岁.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股骨近端骨折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以股骨近端LISS钢板重新固定骨折端,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加混有抗生素人工骨的自体松质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术后及早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30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断裂失效及感染复发病例,完全负重时间12~28周.末次随访采用Sanders创伤后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2例,差l例.结论:改良Ⅰ期分次清创游离腓骨移植加载抗生素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植骨LISS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控制感染与改善骨折愈合条件的各项措施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翟利锋;马苟平;沈立锋;郭峭峰;张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74例,男33例,女41例,平均年龄(75.07±7.89)岁.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Sanders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55例)和功能不良组(19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术前基础疾病、营养状态、麻醉ASA分级、麻醉方式、术中复位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尖顶距及是否康复师康复等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骨密度、营养状态、麻醉ASA分级、麻醉方式、复位情况、康复师康复,尖顶距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P=0.006,OR=0.077),康复师康复(P=0.006,OR=0.070),麻醉ASA分级(P<0.001,OR=0.049),营养状态(P=0.046,OR=0.188)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骨密度、康复师康复、麻醉ASA分级和营养状态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通过整合骨科、麻醉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学科,建立快速康复外科体系,可有效促进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李庆庆;桂先革;蒋增辉;茹选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先正确开口插髓内钉再复位治疗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先正确开口插髓内钉再复位手术方法和传统复位手术方法治疗闭合复位困难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先正确开口插髓内钉再复位手术方法和传统复位手术方法治疗闭合复位困难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AO 31A2.2-3.3),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58例患者.其中32例采用先正确开口插髓内钉再复位手术方法治疗(改良复位组),男9例,女23例;年龄46~99岁,平均(80.9±11.1)岁.26例采用传统复位手术方法治疗(传统复位组),男7例,女19例;年龄41~89岁,平均(78.1±13.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改良复位组手术时间(t=3.612,P=0.008 2)和失血量(t=3.389,P=0.007 5)均低于传统复位组;两组住院时间(t=0.851,P=0.392)和骨折愈合时间(t=0.640,P=0.531)以及首次负重时间(t=0.845,P=0.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Harris评分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6P=0.831>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复位方法要求骨折端先复位、有正确的开口扩髓,才能进行髓内钉的插入固定;但在复位困难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过程中,操作繁琐;而先正确开口插髓内钉再复位方法可以正确开口扩髓,先插入髓内钉,再行骨折端的复位,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

    作者:郑旭欣;徐胜余;陈瑞芝;俞鸣;黄敬成;姚卫兵;邱波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