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18年9期文献
  • PFNA联合重建锁定钛板治疗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联合重建锁定钛板治疗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35例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31-A3.3)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按是否重建外侧壁及内固定方式分为PFNA组(未重建外侧壁)、PFNA联合重建组(使用重建锁定钛板复位重建外侧壁联合PFNA内固定),通过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发生.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4个月.所有骨折骨性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5例出现并发症,PFNA联合重建组1例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床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PFNA联合重建组均优于PFN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联合重建锁定钛板治疗累及外侧壁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PFNA组多,手术创伤较PFNA大,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均优于PFNA组,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减少卧床并发症及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作者:陈志祥;周振宇;刘璠;杨峰;王传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根治顽固性网球肘

    目的:探究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根治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和肘部关节镜技术的提升效应.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连续收治顽固性网球肘患者36例(36肘),均采用关节镜结合小切口开放清理修补,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在核心操作上,前18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3.89±9.71)岁,保守治疗时间(17.39±10.53)个月]直视下操作关节镜下验证,后18例[B组,男7例,女11例,年龄(44.28±8.04)岁,保守治疗时间(15.50±9.18)个月],关节镜下操作直视下验证.术中观察镜下及大体病理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神经血管并发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7.22±8.47)个月,B组(17.83±8.83)个月.无感染,有1例神经损伤.VAS评分,A组术前4.33±1.24,术后0.61±0.70;B组术前4.50±1.47,术后0.67±0.69;Mayo功能评分,A组术前62.22±7.90,术后93.06±5.18;B组术前61.94±8.93,术后92.22±5.2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B组(54.06±8.43) min小于A组(73.39±12.78)min.32例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3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例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神经损伤.结论: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结合传统切开与关节镜手术的优势,为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带来根治的治疗效果;此种术式适合致力于尝试探索及提升肘关节镜技术.

    作者:李琪;李豹;蔡春元;杨国敬;张凌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肌少症对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18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123例;年龄53~92岁.术前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及握力.术后随访临床预后包括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2周及3、6个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根据随访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分为预后佳与预后不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肌少症是否是患者髋关节术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有181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第2周及3、6个月.结果显示,术后创口周围感染16例,下肢静脉血栓14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符合肌少症诊断患者82例(45%),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更长,术后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关节功能评分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肌少症(P=0.008),半髋(P<0.001),糖尿病(P=0.016),术后感染(P=0.018)是术后功能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肌少症是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肌少症可能是改善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重要措施.

    作者:郎俊哲;吴聪聪;金建锋;吴鹏;陈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微创逆行插弹性钉治疗儿童移位锁骨骨折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下逆行插钛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锁骨骨折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采用闭合复位下逆行插钛质弹性髓内钉治疗26例儿童移位锁骨骨折,男14例,女12例;年龄7~14岁,平均9.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2.8 d.采用VAS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d的主诉疼痛进行比较,采用肩关节Neer评分比较术后2个月患侧与健侧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所有病例切口愈合好,无感染、无断钉或弹性髓内钉退出等并发症,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性愈合良好,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平均取钉时间14~32(16.25±2.62)周.术后2d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术后2个月患侧肩关节Neer评分98.46±1.07,与健侧98.58±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移位锁骨骨折具有微创、术后不影响皮肤美观、骨折愈合快、术后功能恢复好、拔钉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林鸿宽;周之平;赖草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优缺点.方法:自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治疗6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男20例,女46例;年龄80~95岁,平均85岁.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Ⅲ型33例,Ⅳ型24例,Ⅴ型9例.既往病史:高血压31例,糖尿病10例,重度骨质疏松症12例,房颤5例,肺心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34例,内固定3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Harris评分.结果: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关节置换组分别为(320±20) ml和(200±25) ml,内固定组分别为(350±30) ml和(250±30)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85.0±6.4高于内固定组72.0±3.4(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预期生存期短,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较内固定术可以及早及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有效降低内固定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早期疗效好,是一种可以补充的治疗方式,符合快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理论,但不应扩大适应证,同时需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作者:王峰;孟晨;曹兴兵;陈奇;徐晓峰;程千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手风琴技术用于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

    目的:分析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3 ~60岁,平均44.04岁;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5~11 cm,平均7.68 cm;14例交通事故,3例摔伤,4例砸伤,1例高处跌落;左侧6例、右侧16例.分成两组,手风琴组搬移结束后实施手风琴技术11例,对照组搬移结束后外架锁定等待矿化11例.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7.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愈合时间、愈合指数等指标,并采用Paley等方法评价骨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X线评价均达到骨性愈合;手风琴组:骨愈合时间(365±91)d,愈合指数(46.2±3.5) d/cm;对照组:愈合时间(435±108)d,愈合指数(57.8±3.5) d/cm;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15);两组骨愈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0).末次随访时依据Paley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实验组优9例,良2例;对照组优8例,良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9,P=0.619).并发症:钉道感染:手风琴组9例,对照组10例;局部牵拉痛:手风琴组2例,对照组1例;轴向偏移>10°:手风琴组4例,对照组3例;骨缺损汇合端对位差:手风琴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操作后可缩短治疗时间和矿化时间,提高愈合指数.

    作者:彭瑞健;张永红;李晓辉;石华南;卢炎君;杨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常规止血带下膝关节镜手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常规止血带下单侧膝关节镜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接受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 561例患者,其中男651例,女910例,年龄62~81 (65.7±8.7)岁,根据术后超声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统计分析术后早期的DVT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能够预测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所有出现DVT的患者常规抗凝治疗6个月,并于初次诊断后1、3、6个月门诊随访,行超声多普勒检查再次评估.结果:1561例患者中226例(14.5%)出现DVT.其中发生在近端的DVT患者32例(2.0%),单独发生在肢体远端的DVT患者194例(12.4%).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3岁),女性,腓肠肌静脉扩张,高血压,止血带使用时间(≥74 min).腓肠肌静脉扩张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是预测DVT发生率的较强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37(95%CI,1.644-3.611)和2.112(95%CI,1.452-3.301).6个月门诊随访发现12例远端DVT(6.6%)和11例近端DVT(36.7%)仍然表现为血栓,但体积减小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结论:常规止血带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后早期DVT的发生率为14.5%,在所有因素中,腓肠肌静脉扩张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是术后DVT发生的较强预测因素.无论是近端DVT还是远端DVT经过及时正规治疗后效果都较为满意.

    作者:陈成帷;潘哲尔;周也立;刘彩龙;吴李闯;陈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术中的一种复位技巧

    目的:探讨骨膜剥离器经螺旋刀片切口联合侧向瞄准器支架撬拨法治疗伴有骨折近端上翘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的效果、复位技巧和原理.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以骨膜剥离器经螺旋刀片切口联合侧向瞄准器支架撬拨法治疗伴有骨折近端上翘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的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3~85 (76.3±8.4)岁;根据AO/OTA分型,A1.3型5例,A2.1型6例,A2.2型7例,A2.3型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观察记录手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7~26(17.4±4.7)个月;手术中出血量50~100(80.0±9.6) ml.骨折愈合时间9~15(12.4±3.5)周.末次随访Harris评价结果:优23例,良2例,可1例.结论:运用骨膜剥离器经螺旋刀片切口联合侧向瞄准器支架撬拔法在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骨折中,复位效果确切,手术时明显缩短,不用辅助小切口,临床效果好,复位技巧简便实用.

    作者:吴巍巍;胡敏超;于艳丽;郭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Pipkin Ⅰ型和Ⅱ型骨折

    目的:探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McFarland及Osborne入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Pipkin Ⅰ Ⅱ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2月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McFarland及Osborne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8例股骨头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8岁,平均36岁.入院时主要症状:髋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受伤至手术时间3~12d,平均5d.X线片及CT片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Pipkin骨折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所有患者急诊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髋关节后脱住手法整复复位(Allis法),复位成功后给予骨牵引.术后采用Thompson-Epstein评价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及CT提示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标准:优5例,良2例,可1例.结论: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既能够不破坏股骨头残存血供、又能够充分显露髋臼和股骨头,是治疗Pipkin Ⅰ、Ⅱ型骨折较理想的手术入路选择.

    作者:韩建华;王海峰;陈方虎;陈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胫骨内侧平台大块劈裂骨折手术方式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内侧入路保护内侧结构,两个不同方向内固定治疗以内侧大块劈裂为主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膝内侧切口保护内侧软组织结构,不同方向固定胫骨内侧骨折块治疗涉及大块劈裂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27~63(39.2±3.2)岁.术前影像学检查(X线或CT)确诊,取膝关节内侧切口入路,保护膝内侧结构同时行内侧和内后侧钢板支撑内固定术;合并外侧平台骨折予外侧或外后侧切口复位固定.术后即刻根据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年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术后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0~24(17.2±1.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9~16(11.1±3.2)周.术后骨折复位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18(16.7±1.5)分;优16例,良3例,可2例.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60~100(87.3±6.7)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大块劈裂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内侧切口、充分保护膝内侧结构、两个不同方向支撑钢板固定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勇;王庆;何贤峰;校佰平;庄云强;胡勇;马维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等轴牵张应变对骨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早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平面诱导培养条件下,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对小鼠BMSCs成软骨分化早期的影响,探讨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在软骨分化过程中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KM小鼠16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19.5 g(17~21g),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种植于BioFlex细胞培养板,根据实验设计分6组:空白组,普通培养液培养8d,不给予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对照组,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培养8d,不给予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实验组,实验组又分4组,均使用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培养8d,期间分别给与1、3、5、7d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于培养第8天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T-PCR分析SOX9、Col-Ⅱ及ROC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法对各组细胞行增殖率检测,使用糖胺聚糖Elisa试剂盒检测上清液糖胺聚糖含量,行番红0及阿利新蓝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ECM)变化,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偏差表示,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培养8d后,对比对照组,实验组中随加载时间延长,SOX9、Col-ⅡmRNA相对表达量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而ROCK1 mRNA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5);对比空白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ROCK1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0.05).(2)随加载时间延长,实验组出现先降后升趋势,但是对比空白组及对照组均增高,对照组较空白组明显下降.(3)通过对后1次换掉的培养基做糖胺聚糖浓度的Elisa检测,实验组内糖胺多糖的分泌量逐渐增加,加载7d组含量变化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糖胺多糖的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4)番红O及阿尔新兰染色显示,实验组有成软骨分化趋势,形状随时间加载均逐渐变长,均较对照组明显;实验组内PCM、Col-Ⅱ、GAG含量随力学刺激天数增加逐渐增多均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平面诱导培养条件下,在BMSCs成软骨分化早期,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以及向软骨细胞分化,等轴周期性牵张应变刺激可能是通过抑制Rho/ROCK1信号通路来促进成软骨分化.

    作者:杨自权;门亚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髋部非典型骨膜软骨瘤1例

    患者,男,22岁,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髋部疼痛,行走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无发热、盗汗及夜间痛,无外伤史.前往当地医院拍片未见异常,未予处理.近40 d来症状加重,并伴右侧髋部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髋部无红肿,右侧腹股沟中点及右侧坐骨内侧压痛阳性,右髋后伸、外展受限.右髋Tomas征阳性,“4”字试验阳性.入院后检查:髋关节多排CT平扫加三维重建影像显示右侧闭孔外肌见3.5 cm×3.5 cm高密度肿块,CT990HU,边界较清.周围肌间隙清晰,邻近坐骨骨皮质密度略增高.余髋关节骨质未见破坏.磁共振髋关节平扫检查见:右侧闭孔外肌异常信号,大小约3.5 cm×3.5 cm,T1W1、T2W1呈低信号,内见点状稍高信号,病灶边缘清晰,周围见少许条状长T1长T2信号.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无异常,胆碱酯酶1 266 IU/L.

    作者:杨勇志;刘凡;张德宝;谷贵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项逐渐成熟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所熟知和开展,但随之也使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增多.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假体的无菌性松动、不稳、周围骨折、内衬磨损等,而髋臼骨缺损和髋臼假体的选择一直困扰着广大医师.本文总结了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比较各种分类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有多种植骨方式及髋臼假体的选择来重建髋臼,阐述了植骨的材料来源、植骨方式、复杂髋臼骨缺损的重建以及假体固定方式的选择,为临床医生处理各种髋臼骨缺损提供依据,以期更精准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康志伟;张耀辉;杨自权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距骨软骨损伤的诊疗进展

    距骨软骨损伤的诊断可依据患者的症状、病史、MRI检查、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关节镜检查,治疗上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风险较小,对于轻度损伤效果好;手术治疗包括清创、骨髓刺激术、内固定术以及软骨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关节腔内注射生物附加物、超声波及电磁刺激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目前临床常使用的方法是清创骨髓刺激术、软骨移植及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清创、骨髓刺激术在关节镜下微创进行,操作简单、费用低、手术效果好、患者术后疼痛轻,但其术后形成的是纤维软骨,对于小范围损伤成功率较高,一旦失败将造成更大范围的缺损.软骨移植术可以Ⅰ期完成手术,达到透明软骨恢复,但是供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性变化.软骨细胞移植术能解决初次治疗失败后遗留的较大骨软骨缺损,不影响供区,可达到透明软骨修复.但其治疗时间长,必须分期手术及治疗费用较高.各种治疗方法近期治疗效果满意,但远期疗效仍值得商榷.对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及新兴的组织工程学治疗技术,仍具有广阔的科研前景.

    作者:谢盼盼;叶方;叶积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常见上肢骨折的治疗现状

    由于上肢具有多关节且各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广,功能要求复杂,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对骨折的治疗要求较高.因解剖形态及功能要求差异很大,上肢不同部位不同年龄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与下肢长骨干骨折应用髓内钉治疗近年来已取得共识不同,上肢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并不令人满意,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变化改进以期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Acumed前臂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

    目的:探讨Acumed前臂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Acumed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患者86例,男54例(62.8%),女32例(37.2%),年龄18~72岁,平均36.8岁;右侧50例,左侧36例.记录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DASH问卷调查(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和Grace-Eversman疗效评级以评估髓内钉治疗前臂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8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8~144周,平均86.8周;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52 ml;放射性暴露时间1~6 min,平均2.5 min;手术时间31~55 min,平均46 min.85例骨折顺利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3.3周.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肥大性骨不连,1例尺桡骨间骨桥形成,1例拇长伸肌腱损伤.DASH评分0~28分,平均15.6分;Grace-Eversman评价结果,优65例,良15例,可5例,差1例.结论:前臂髓内钉用于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何红英;张建政;王晓伟;刘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改良Metaizeau法治疗JudetⅢ型或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改良Metaizeau法治疗JudetⅢ或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JudetⅢ或Ⅳ型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5.7~10.6岁,平均7.2岁.32例患者均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辅助下,行弹性髓内针固定.采用改良An-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活动度、力量、稳定性、疼痛.结果:所有病例获得术后随访,时间12~15个月.术后患儿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钉尾刺激、桡骨小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8~10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改良An-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8.69±5.80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99.13±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手术并发症少,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林红明;马一平;胡成挺;周致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术后初次颈干角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初次颈干角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29例,女33例;年龄34~74(55.95±9.48)岁.根据术后初次颈干角不同,将患者分为内翻组(颈干角<127°,n=15),正常组(颈干角127°~145°,n=36)和外翻组(颈干角>145°,n=11).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在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7.2个月.内翻组手术时间(2.37±0.59)h,正常组(2.60±0.49)h,外翻组(2.75±0.39)h;内翻组骨折愈合时间(3.99±0.48)个月,正常组(3.78±0.49)个月,外翻组(3.82±0.42)个月;内翻组VAS评分3.67±2.02,正常组3.22±2.06,外翻组4.09±1.58;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正常组(87.14±6.48)分和外翻组(84.31±9.05)分,均优于内翻组(75.93±9.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组4例出现并发症,正常组2例出现并发症,外翻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术后初次颈干角>127°对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获得更满意的术后疗效.

    作者:王炳;朱诚;王平;吴子征;张前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尺骨截骨矫形关节囊松解紧缩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治疗32例陈旧性孟氏骨折,男18例,女14例;年龄2~9(5.3±1.2)岁;均无桡神经损伤症状.患者术前症状为肘关节疼痛、畸形,屈伸及前臂旋转受限,X线示尺骨畸形愈合或呈“弓形征”,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术中作尺骨脊后方切口,在尺骨成角畸形明显处行额状面长斜形截骨,然后采用Boyd切口显露肱桡关节及上尺桡关节,清理关节内的瘢痕组织,复位桡骨头,并在维持肘关节稳定的前提下,对尺骨截骨处进行处理,予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32例患儿均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8个月,其中1例患儿出现术口感染.根据Mackay评定标准:32例患儿术后均无肘、腕关节疼痛症状,29例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30±5)°/0°,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90°/(85±5)°;2例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19°/8°,121°/7°),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90°/75°,85°/60°);1例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90°/10°,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80°/60°.优29例,良2例,中1例.结论:尺骨截骨矫形、肘关节后关节囊松解、前关节囊紧缩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梁翔宇;喻永新;李杰华;陈允周;胡建炜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