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1年9月-2001年7月作者采用3种不同术式治疗臀肌挛缩症21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相关问题作一回顾性分析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张贤亮;赵德儒;李高文;倪晓;唐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种常见骨折类型.患者高龄,多有明显的骨质疏松,愈后常遗留有髋内翻,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非手术治疗时间长,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治疗和康复困难.作者参照AO组织推荐的方法自1996年5月-2000年12月在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DHS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7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刘晓宇;雍宜民;孙胜林;邢桂武;马胡晶;张君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潍坊三维骨科医疗器械研究所研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损伤小、术后活动早、能根据股骨颈的解剖特点随意确定骨钉位置的优点.我院从1997-2001年采用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效果满意.
作者:程远胜;吴强;姜正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踝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很多,以往我们采用过克氏针、张力带钢丝、螺钉及钢板等内固定.从1998年8月起我们开始单用松质骨螺钉固定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鄢宏;李美才;农绍友;向香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院自1991-1998年12月应用自行设计的尾端螺纹钉,经皮穿刺内固定,有选择性地治疗老年性新鲜粗隆间骨折82例,随访64例,疗效满意.
作者:郭洪旺;宋富立;尹玲;刘永先;梁继勇;李裕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活动,终至脊柱强直、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AS,能迅速控制疾病活动,长期稳定甚至逆转病情.
作者:陶锡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骨折,特别是在高能量损伤情况下造成股骨干粉碎性、多段骨折,复位固定非常困难,不仅骨折粉碎程度高,而且往往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我们自1998年始采用非扩髓小切口带锁髓内钉对该类骨折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仲吉军;郭力军;邢增;倪全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们自1998年10月-2001年10月运用夹板套平行针治疗胫腓骨骨折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芳生;李兴平;黄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尺骨鹰嘴骨折是肘部常见骨折,由于严重创伤或高能量的损伤,直接暴力导致的严重鹰嘴粉碎骨折日益多见,我科1997年6月-2000年8月共收治尺骨鹰咀粉碎骨折2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作者:齐向北;彭阿钦;李增炎;潘进社;赵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99年1月以来,我科采用点穴,滚摇腰臀法加金叶杜仲汤治疗急性腰扭伤10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玉良;付江霞;李云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创伤后伤口不愈合是外科常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不愈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也各异.近年来我院应用珍珠粉治疗表浅的伤口不愈合,效果较理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78~14岁;均为四肢创伤后伤口.面积:2 cm2以下8例,2~5 cm217例,5 cm2以上4例.其中6例为糖尿病人.
作者:郑爱萍;李运海;王秀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96年以来,本科收治10例脊柱损伤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有所改善,但3个月后恢复缓慢或停止.CT或MR检查未发现脊髓压迫及脊柱不稳定征象.采用硬膜下显微松解方法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荣江;周秋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足跟痛是一种极常见的临床症状,这里讨论的是足底跟骨结节前内下方处的疼痛.我院自1992年1月-2001年8月采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郭春仙;李国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98-2001年,我院对32例Bennett骨折进行手法复位粘胶带固定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闫玉明;闫相斌;徐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院从1997年至今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9~52岁;病程2 h~1周.闭合骨折14例,开放骨折4例.按Melone桡骨远端骨折分型:Ⅲ型(干骺端粉碎骨折、桡骨干蝶形骨折)4例,Ⅳ型(关节面劈裂伴旋转)5例,Ⅴ型(暴裂骨折)9例.
作者:邵高海;张天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和血流量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用35只大耳白兔制作左侧桡骨骨折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8、24、72 h,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之后取骨折端标本提取蛋白样本定量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结果骨折端血流量在致伤后8 h开始上升,1周时达顶峰,高血流量状态一直维持到第3周,第5和第8周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在伤后24 h开始增高,骨折后3天达到较高的水平,该状态一直维持到骨折后的第3周,到第5周时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回落,第8周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伤后72 h骨折端血流量增高与骨折端血管生成有关,早期的血流量增加可能与骨折后的创伤反应有关.
作者:初同伟;王正国;朱佩芳;焦文仓;温建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以冀正确指导临床.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给模型组动物大剂量肌注醋酸泼尼松龙(8 mg/kg)8周,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造模开始后第4周、8周、12周两组动物各取2只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在两组动物中各取4只测定晨空腹血中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扫描电镜下骨小梁断裂塌陷,骨基质表面胶原纤维松解、断裂.模型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中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下降(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升高(P<0.01).结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与一氧化氮含量及纤溶系统的活性下降有关.
作者:李毅;同志超;陈君长;王坤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ies,ASCI)的保护作用.方法 7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大鼠截瘫模型,造模前各组分别投给相应的药物,伤后1 h、4 h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汉防己甲素能明显降低组织钙总量和MDA含量,防止镁总量和SOD含量的下降,稳定6-Keto-PGF1a/TXB2的比值,减轻组织病损.结论 Tet对ASCI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为①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逆转ASCI后早期缺血倾向;②抗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稳定生物膜性结构;③减少ASCI后钙内流,从而阻断继发性损伤的链式反应.
作者:安荣泽;罗春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存活数目和分裂增殖百分数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传至第2代,分别以EGF、IGF,以及二者不同的浓度组合作用于软骨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检测仪(MTT)测定软骨细胞存活数,流式细胞仪测定软骨细胞分裂增殖百分数.结果不同浓度E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存活和分裂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作用浓度强度次序为:10 ng/ml>0.1 ng/ml>100 ng/ml.不同浓度I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存活和分裂增殖均有较强促进作用,浓度为50 ng/ml时,刺激效果显著.EGF与IGF联合使用时,刺激效果优于任何一种因子单独使用,而以EGF 10 ng/ml和IGF 50 ng/ml为佳浓度组合.结论 EGF和IGF都可促进兔关节软骨细胞存活和分裂增殖,但以协同作用效果佳.
作者:王振海;付勤;赵忠海;肖逸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科创伤常见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处理不当会造成神经肌肉缺血变性、坏死甚至危急生命,给患者带来伤残和严重的后遗症.现将1例踢伤致右侧臀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杜成林;郭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骨折的固定和坚强的内、外固定器等导致的应力遮挡一直是骨科界未能妥善解决的矛盾,应力遮挡导致的骨量丢失和骨结构不良使骨折愈合延迟或发生二次骨折也并不少见,因此,应力遮挡的生物力学研究以及其效应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问题.
作者:卿茂盛;李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在受到刺激时,人体骨骼肌产生缩短或(和)张力,藉以完成躯体的运动或(和)抵抗外力,根据肌肉收缩时其两端的张力与负荷(即肌肉产生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的关系及是否产生关节运动、骨骼肌收缩方式,分为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与后负荷相当,肌肉有明显的缩短或延长,并使关节产生运动,故又称为动力性收缩(Dynamic contraction)[1,2].
作者:黄曹;周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髋臼骨折是一种暴力机制复杂,移位方式多样,常伴有股骨头脱位,治疗困难的严重关节内骨折,常因处理不当而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目前国内外对于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在此将已达成的共识与仍存在的分歧综述如下.
作者:包倪荣;赵建宁;王与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科自1998年至今采用以近折端为支点,折顶复位,前臂U形石膏夹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掌背重叠移位骨折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龙;沈保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笔者自1992年-2001年6月共收治桡骨下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32例,均给予清创缝合、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森林;庞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肩关节前脱位是四肢关节脱位较常见的一种,应当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与复位.经过临床实践,采用健侧卧位自然复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艾民;张君哲;孙胜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椎间盘突出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对102例椎间盘突出再次手术病例之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手术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微创椎间盘摘除所致28例,定位不准致突出椎间盘未能摘除5例,多椎间隙突出仅摘除1个间隙者11例,术中显露不充分致突出椎间盘组织未能完整摘除或残留对侧椎间盘22例,游离椎管内或突入硬膜下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2例,神经根粘连或神经根通道继发性狭窄16例.经术后1~10年随访,优良92例、可7例,差3例.结论详细分析影像学改变,方能给椎间盘突出切除提供较佳的手术模式,而娴熟的手术技巧、扎实的局部解剖知识是椎间盘完整切除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刘兴炎;付晨;甄平;李旭升;刘占宏;王宏东;高秋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根据后凸角度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截骨,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对后凸角度矫正率,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12个月随访,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73°,术后后凸角平均12°,截骨融合率96.77%;后凸角矫正率为83.56%;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采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增加了脊椎融合率,提高了后凸角矫正率,脊柱基本呈流线型恢复生理曲度;可早期离床活动,无须外固定.
作者:贾全章;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晁民;杨东明;王正雷;孙宏伟;胡乃武;王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塑形钢板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开放复位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共43例(46跟).随访时间2.4年.进行手术前、后X线变化及临床结果评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可使跟骨距下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改善,跟距关节及跟骨恢复了正常的对合关系及形状.结论塑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内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作者:宋舸;范广宇;陈丹;金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髋臼骨折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方法本文报告了76例有移位髋臼骨折经骨牵引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并进行了2~10年的随访.结果牵引治疗组36例病例优良率63.9%,手术治疗组40例优良率92.5%,经卡方检验,P<0.05,显示二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的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治疗对有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的远期疗效明显高于骨牵引治疗.
作者:高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骨折类型采用Sanders骨折分型法,62例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62例患者中,57例获得随访(91.9%),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结果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中优16例(28.1%),良21例(36.8%),一般13例(22.8%),差7例(12.3%),优良率64.9%.结论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应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跟骨的外形与力线.
作者:潘骏;周之德;王宇仁;姜其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77年Caspar微创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微创技术已广泛被采用[1],手术的技术除外科基本技能及手术器械的革新之外,术前的准确解剖定位可使手术顺利进行.采用棘突定位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剥离组织少,术后有利于康复,且可避免不必要的X线照射.
作者:孙国绍;孙天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通过系统复习了AO、BO、CO三个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从中不难发现AO和CO(即中国接骨学)虽然都在1958年同步发展,四十多年来都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停地自我改进而日臻完善.但客观公正的现实是中国接骨学CO,还远未做强做大,尤其近年来不论在基础理论还是临床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萎缩,形势严峻令人堪忧.
作者:金鸿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们对钢板固定家兔胫骨用PEMFs进行治疗,观察固定骨段的骨孔隙率,骨矿含量和矿化沉积率的变化,以期为临床应用PEMFs防治接骨板性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作者:王献印;齐志远;韩文朝;丁敬沛;张作峰;孙广智;王冠军;张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的主要并发症,虽然股骨颈骨折后引起头坏死的因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供应头的营养血管损伤,血供中断而造成头的部分缺血或整个头的无血状态.为了详细观察和了解股骨颈骨折后头坏死、修复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以后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笔者设计了此实验.
作者:文良元;黄公怡;申剑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