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结构位移和应力的特点.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 10.01软件建立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几何模型,经Geomagic 9对模型进行修改后导入Hypermesh 10划分4面体网格并添加椎间盘与韧带.根据手法作用原理,将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导入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求解模块对4工况下模型的位移和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腰椎旋转手法作用时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结构位移和应力的变化.结果:①相同工况下腰椎位移的大小顺序是:L1>L2>L3>L4>L5,前柱>中柱>后柱.②不同工况下腰椎的位移大小顺序是:工况3>工况1>工况4>工况2.③相同工况下椎间盘从L1,2-L5S1各椎间盘位移大小顺序是:L1,2>L2,3>L3,4>L4,5>L5S1,同一椎间盘内各象限位移大小顺序为:第2象限>第3象限>第1象限>第4象限.④不同工况下各椎间盘的位移大小顺序是:L1,2>L2,3>L3,4>L4.5> L5S1,同一椎间盘不同工况下位移大小顺序是:工况3>工况4>工况1>工况2.⑤骨盆和髋关节在手法作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位移和应力集中.结论:①旋转手法的作用原理与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相应解剖部位因旋转而引起的相对位移有关;②在手法的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意加大侧弯和前屈的角度;③在腰椎旋转手法的施术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腰椎骨盆和股骨上端各部位的具体情况以确定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胡华;熊昌源;韩国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喙肩韧带转移修补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治疗青壮年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将52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分成2组:Ⅰ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40岁,平均31.0岁;Ⅱ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0~42岁,平均33.6岁.所有损伤为新鲜损伤,X线表现为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损伤至手术时间2~17d,平均7.6 d.所有患者受伤前肩关节活动正常.2组均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Ⅰ组行喙肩韧带转移以修补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Ⅱ组行常规韧带缝合术.治疗后按Karlsson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取出内固定后6个月随访,Ⅰ组优24例,良6例;Ⅱ组优17例,良5例.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26例及Ⅱ组19例于取出内固定后随防3~5年,平均4.5年,Ⅱ组3例取出内固定后肩锁关节脱位复发.Ⅰ组优20例,良6例;Ⅱ组优9例,良7例,差3例.Ⅰ组疗效优于Ⅱ组.结论:青壮年新鲜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后,喙肩韧带转移修补喙锁韧带及肩锁韧带可以提高修复后肩锁关节稳定性,预防脱位再复发.
作者:王春祯;李登禄;牟世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采取超短波、磁疗仪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后肿胀消退情况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按照患者就诊序号随机将患者分为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61.29±1.97)岁;仅抬高患肢,进行患肢手指屈伸锻炼,此治疗同样在其他2组进行.电物理治疗组:男9例,女21例;年龄(62.37±2.48)岁;予超短波、磁疗仪早期进行治疗,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西药组:男8例,女22例;年龄(60.12±2.87)岁;予20 mg β-七叶皂甙钠针静脉输入,每日1次,连续5d,5d后改用20 ml丹参注射液静脉输入,每日1次,连续10d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20d内每日1次对患肢肿胀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肿胀消退时间分别为(9.62±3.32)、(10.05±3.05)、(14.57±2.93)d,电物理治疗组和西药组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电物理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肿胀消退有效率分别为86.67%、80.00%、46.66%,电物理治疗组、西药组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桡骨远端移位骨折患者复位后,早期运用超短波、磁疗仪治疗患肢肿胀,和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疗效相似,能明显促进患肢肿胀的消退.
作者:王关杰;刘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O'BrienⅢ型桡骨近端骨骺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19例儿童急性O'Brie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男13例,女6例;年龄6~12岁,平均8.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3.5 d(2~7 d).采用Métaizeau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复位情况,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个月.未出现感染、TEN断裂及顶破皮肤等并发症.术后Métaizeau评价结果,优7例,良10例,中2例.术后3个月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86.6±6.3)分,较术前(47.3±5.1)分提高(t=139.17,P=0.0002);优7例,良9例,一般3例.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O'BrienⅢ型桡骨近端骨骺损伤具有疗效良好、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为儿童O'BrienⅢ型桡骨近端骨骺损伤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作者:董伊隆;蔡春元;张雷;姜刚毅;潘展鹏;杨国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近端动脉严重损伤的拇指离断再植术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采用前臂掌侧静脉移植,桥接鼻咽窝处桡动脉腕背支与尺侧指固有动脉的远侧断端,治疗13例近端动脉严重损伤的拇指离断.男11例,女2例;年龄16~50岁,平均34.5岁.左侧7例,右侧6例.完全离断8例,不全离断5例.急诊再植10例,按常规步骤再植术后动脉危象探查修复3例.结果:13例拇指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7个月,平均11个月.再植拇指外形满意,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9指,良3指,差1指.指腹两点辨别觉58mm,平均6.5 mm.结论:静脉移植桥接鼻咽窝桡动脉腕背支与尺侧指固有动脉远端的方法修复拇指动脉,行复杂拇指离断再植,手术体位舒适,不影响手部血供,扩大了再植适应证,提高了再植成功率.
作者:靳国强;王大鹏;李春游;明晓峰;赵晓非;程春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上胫腓关节脱位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自2000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创伤性急性上胫腓关节脱位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8~60岁,平均30.6岁.根据Ogden分型:前外侧脱位8例,后内侧脱位2例,向上脱位2例.患者均表现为膝外下方肿胀,腓骨小头突出,腓骨小头疼痛,按压腓骨小头有浮动感.1例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按Lysholm评价标准:跛行(4.92±0.28)分,支撑(4.92±0.28)分,交锁(15.00±0.00)分,不稳定(24.58±0.79)分,疼痛(22.50±1.24)分,肿胀(8.50±0.90)分,爬楼梯(9.75±0.62)分,下蹲(4.92±0.28)分,总分(95.08±2.02)分;优11例,良1例.神经功能均恢复,X线检查无再脱位.结论:创伤性上胫腓关节脱位易漏诊,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作者:方伟松;罗聪;邵汝谊;周建明;石高才;卢焕兴;楼才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采用腹部随意单蒂三叶皮瓣修复多指末端皮肤缺损的修复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30例90指,男20例60指,女10例30指;年龄15~56岁,平均36岁.同手中节指骨远端以远指体的皮肤脱套伤或横行缺损患者,选用腹部随意单蒂三叶皮瓣进行修复.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皮瓣外形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测定皮瓣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12.6个月,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两点辨别觉5~10 mm,手功能恢复优良.结论:腹部随意单蒂三叶皮瓣手术方法简单、安全,供区损伤小,修复多指末端皮肤缺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杜志国;宿晓雷;王伟;赵建勇;王华柱;吴兴;王鸿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棘突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棘突椎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C3-C7尸体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分别采用手工和CT测量椎板高度、厚度;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对侧椎板中上端背侧出钉,通过CT重建测量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下颈椎棘突根部中缘宽度、棘突椎板交界处椎板中缘厚度,分析置钉可行性.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发现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下颈椎标本各节段椎板高度、厚度的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CT测量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逐渐增大,分别为(12.4±1.2)~(13.7±1.3)mm和(4.5±0.9)~(5.4±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长度呈增大趋势(13.7±1.2)~(15.8±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0.1±2.7)~(25.8+2.9) mm和(4.1±1.8)~(5.0±1.2)mm;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73.0±9.9)°~(85.3±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棘突根部宽度及椎板中缘厚度小值均为C4,分别为(8.5±1.1)mm和(4.3±0.5) mm,大值均为C7,分别为(14.5±2.0)m m和(6.0±1.1) mm.结论: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进钉区间.
作者:林华杰;徐荣明;刘观燚;马维虎;孙韶华;黄燎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适宜电流刺激成骨细胞在平面培养下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明确是否具有促进增殖、分化作用,并观察电流刺激下BMP-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来自家兔幼仔颅骨提取的成骨细胞进行平面培养,2代之后进行分类培养,实验组进行电流刺激,并给予相同的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对照组未进行电流刺激.之后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细胞增殖、分化检测及BMP-2蛋白表达分析.结果:实验组8d内光镜下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增殖,成骨细胞呈多形性改变,6~8 d细胞内出现少量钙化点,而对照组骨细胞增殖缓慢.实验组分化明显,碱性磷酸酶及钙结节染色阳性,碱性磷酸酶定量分析显示逐渐增加.实验组经免疫组化分析显示BMP-2量逐渐增加.结论:电刺激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达到实现细胞数目的短时间增加,细胞内部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显示BMP-2表达增加.
作者:王伟;李秀翠;程少文;陈庆玉;彭磊;林忠勤;张伟;寇冬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15岁,发现右足跟部肿物3年,疼痛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发现右跟部外侧有一约豆粒大小肿物,无压痛,踝关节及足趾活动良好,末梢感觉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一直未予治疗.肿物逐渐增大,并突起于皮肤,2个月前出现疼痛不适,活动后疼痛加重,不伴有夜间疼痛,于我院行右足正斜位X线片示右跟骨骨软骨瘤,建议手术治疗,遂于我院住院治疗.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右足跟外侧可见骨性突起,大小约2 cm×2 cm×1 cm,质硬,边界尚清晰,不可推动,有压痛,踝关节及足趾活动正常,末梢感觉正常.
作者:郭东辉;石国君;李晓明;侯秀秀;韩广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40岁,已婚,因车祸致双侧大腿离断伴疼痛出血8h入院.入院查体:推入病房,急性痛苦貌,右下肢大腿上段离断伤,宽约4 cm挫伤坏死皮肤相连,伤口深达骨质,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肌肉及骨膜不规则挫伤,毁损严重,骨折端毁损.左下肢大腿中上段不全离断伤,仅股外侧肌群、坐骨神经及后外侧部分皮肤相连,伤口深达骨质,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肌肉及骨膜不规则挫伤、毁损严重,骨折端粉碎伴大段骨质缺损.伤口创缘不整齐,创缘颜色暗淡血运欠佳,伤口周围轻微红肿,伴活动性出血,皮肤肌肉挫伤毁损严重,伤口周围压痛不适,伤口内污染严重,左下肢肢端颜色苍白,足背动脉未扪及搏动.左侧会阴部见一长约6 cm皮肤挫裂伤,深达皮下,伴活动性渗血,伤口周围轻微红肿,压痛明显.辅助检查:骨盆X线片及CT提示:左侧耻骨下支骨质,右侧股骨中上段粉碎性骨质,左侧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
作者:安洪宾;冉波;赵小平;陈方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太空中由于重力消失,体液分布紊乱,会导致承重骨的肌肉发生进行性萎缩,骨骼所受到的应力刺激减少或消失,成骨细胞增殖障碍,从而导致了失重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其他骨质疏松不同的是该类型的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部位选择性,且返回地面后恢复比较困难.常规干预措施如药物、体育锻炼、机械刺激等虽然对缓解骨丢失起到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着一定弊端.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主张从肾论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在地面实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采用补肾中药可以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从而对抗模拟失重所造成的骨量丢失.因此本文拟对失重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在对抗失重骨质疏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作者:朱斌;郭华;郝喜娟;傅骞;胡素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骨坏死是一种进展性和致残性疾病,主要影响负重关节,髋关节是常受累的关节.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采用药物或生物物理治疗等非手术疗法和保头手术治疗,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对塌陷前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改进的股骨头髓芯减压术仍是目前安全有效常用的方法.近来髓芯减压术联合使用不同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早期诊断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关键,以髓芯减压术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仍然是当今的主要趋势.
作者:朱和玉;朱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肩顶复位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7月至2010年6月,14例髋关节后脱位,男12例,女2例;年龄18-57岁,平均34.6岁;病程2 h-3d,平均1.1d.采用肩顶复位法整复,复位后配以牵引、练功及中药等治疗.根据Harris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14例均一次复位成功并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Harris功能总分为(97.14±4.90)分,其中髋部疼痛、关节活动度、日常功能活动、畸形分别为(42.86±1.88)、(4.71±0.47)、(45.57±9.26)、(4.00-±0.00)分;优12例,良2例.均未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肩顶复位法可单人操作,有效整复髋关节后脱位,为患髋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孙权;唐孝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下肢是成人骨折的常见部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髋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步上升.与此同时,城市化、公路交通和建筑业的繁荣伴随着意外事故的增加,使得下肢长骨骨干骨折、粉碎性骨折、开放骨折等高能量创伤更为常见,骨科医生面临更大的挑战.下肢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力线、促进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与行走.大部分下肢骨折很难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而需要手术固定,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治疗时机、合适的内固定物及正确的操作技术.因篇幅有限,笔者仅选取了髋部(包括股骨颈和股骨转子周围)、胫骨平台和胫骨干这几个常见骨折部位为例,介绍目前下肢骨折常用的固定技术、适应证及并发症.
作者:范顺武;陈意磊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闭合手法整复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4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21~76岁,平均54岁.根据AO分型:A型26例,B型8例,C型6例.根据胫骨中下段骨折类型,采用手法闭合整复小切口经皮钢板内固定对胫骨中下段骨折进行治疗.结果:40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3~18个月).按Mazur评价标准:总分为(96.67±3.91)分,其中疼痛(48.59±2.28)分,徒步上山(2.95±0.22)分,徒步下山(2.85±0.37)分,下楼梯(2.92±0.35)分,跑步(4.95±0.32)分,踝关节跖屈(4.62±0.54)分,踝关节背伸(4.13±0.61)分;优36例,良3例,中1例.结论:运用手法闭合整复骨折联合微创钢板固定胫骨中下段骨折,能更好地保护骨折部位的血供,同时取得更加微创条件下的可靠骨折固定,终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作者:刘显东;王小兵;巫宗德;张宇;徐强;郑金文;陈星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和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SchatzkerV型11例,Ⅵ型17例.应用间接复位技术,双侧锁定钢板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治疗.参照Rasmussen评价系统从临床和放射方面评定疗效.结果:28例获得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2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5.5个月.Rasmussen评价结果:临床评分:疼痛4.50±1.32,行走能力4.32±1.63,膝关节活动度4.07+1.34,膝关节稳定性4.78±1.27,伸膝关节4.85±1.12;放射评分:关节面塌陷5.07±0.92,平台增宽5.00±0.98,膝内外翻5.14+0.85:疗效结果:优8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结论: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充分评估并尽可能保护受损的软组织,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切口,应用间接复位技术,有限切开及有效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和良好下肢力线,早期功能锻炼,以达到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闫英杰;程战伟;冯凯;闫韶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比较早期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对收治的34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早期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19例(A组),男11例,女8例,年龄(8.1±1.3)岁;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5例(B组),男9例,女6例,年龄(7.9±1.5)岁.根据Ratliff评定标准比较两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1.2年.骨折均愈合,2组间的术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9,P=0.017),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有统计学差异(P=0.046).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DelbetⅡ、Ⅲ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比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较少,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DelbetⅡ、Ⅲ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是值得考虑的方法.
作者:林志红;孙勇飞;吴小山;柳占元;尹善青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和缆绳治疗老年长段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治疗26例老年长段粗隆间骨折,男16例,女10例;年龄50~65岁,平均(58.23±4.45)岁.车祸伤22例,其中10例合并其他复合伤;坠落伤4例.Evans分型:I型21(顺转子型),其中Ia型8例,Ib型10例,Ic型2例,Id型1例;Hrd型(逆转子型)5例.26例中均采用锁定钢板及缆绳固定治疗,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顺利,术后7~14d下地无负重功能锻炼,6周逐渐负重功能锻炼,12周后逐渐完全负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39.79±6.54)分,功能(31.08±9.45)分,畸形及活动(3.85±0.46)分,总分(77.31±13.97)分;结果优10例,良13例,可3例.结论:锁定钢板及缆绳适合治疗老年长段涉及粗隆Evans分型的各种类型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杨玉宝;阚金庆;高忠礼;李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方骨折的骨折类型、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采用后方入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8例胫骨平台后方骨折,男5例,女3例;年龄23~55岁,平均41.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2例胫骨平台后方冠状面骨折伴后交叉韧带撕脱和1例后外侧平台劈裂伴塌陷骨折采用正后方“S”形入路,2例后内侧平台骨折采用后内侧倒“L”型入路,3例同时累及胫骨平台前后侧及胫骨干骺端骨折者采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关节面塌陷者采用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植骨术.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9个月,平均20个月.全部病例获得影像学上的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21周,平均14.5周.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内外侧平台后倾角(PA)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末次随访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为19~29分,平均25.60分,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术后末次随访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7.25分,其中优6例,良2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以后侧为主时,后方入路能得到很好的骨折端暴露,有利于直视下复位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陈成帷;陈雷;番哲尔;杨胜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介绍一种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钉和生根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初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采用结合阻挡钉和生根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4-64岁,平均46.2岁.根据AO分型;A1型10例,A2型号4例,B1型8例,B2型4例.从骨折端到踝关节平均距离为85 mm(55-125 mm),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5 d.随访评估患者疼痛度、步态、活动度.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Iowa踝关节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Iowa评分平均(94.6±4.8)分,较术前(66.8±8.2)分明显提高.所有病例获得稳定固定,未发生骨不愈及断钉.结论:阻挡钉结合生根技术用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微创、可改善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
作者:祝海炳;武理国;方智松;罗从风;王庆丰;马一平;高洪;傅国海;胡成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1例,其中动力髋螺钉(dynamjc hip screw,DHS)内固定组72例,男20例,女52例,年龄(72.5±5.5)岁;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43例,男12例,女31例,年龄(72.8±4.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76.0±5.0)岁.分别对3组患者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非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术后1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2个月.手术创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DHS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FNA组;X线透视次数PFNA组多,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少.术后恢复:非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方面,DHS组>PFNA组>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2周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高于DHS组和PFNA组;DHS组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DHS组比PFNA组发生率高,3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可以作为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优先考虑的疗法.DHS较为适合于基层医院、AI型骨折及骨折部位在PFNA入点附近;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粉碎性不稳定型并(或)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但不优先考虑.
作者:黄成国;叶君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年龄55岁以下成年患者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病例以提高对其治疗的重视.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治疗55岁以下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8.0±6.0)岁;空心钉治疗17例,髓内钉治疗1例.入院时诊断为股骨头坏死16例,骨不连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结果:18例患者内固定术后至手术失败时间8~32个月,平均23个月.复位内固定术后Garden指数不佳;入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33~80分,平均(56.0±12.5)分.8例股骨头坏死病例和2例骨不连合并股骨头坏死病例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股骨头坏死病例接受了表面髋关节置换术,3例虽然影像学有股骨头坏死征象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接受了保守治疗.所有行髋关节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术后随访12~53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Harris评分(94.0±3.0)分(89~96分).结论:股骨头坏死是55岁以下成年移位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必须提高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重视.
作者:俞银贤;马金忠;朱力波;陆海明;桑伟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微侵入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Evans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62~90岁,平均72.8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13例,Ⅳ型10例.所有患者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微侵入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治疗.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3例手术时间45~60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60~100 ml,平均80ml.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8例,良5例.结论:对于老年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微侵入经皮钢板置入技术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钱军;方美园;罗志军;江开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