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05年2期文献
  • 自制T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观察T形三维支架抗分离加压螺钉经皮撬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首先手法矫正移位,残余移位则从胫骨一侧平台下做小切口,用撬拨器撬拨推挤骨块,塌陷≥5 mm时用环钻植骨器取髂骨柱填塞.复位满意,在距关节面1~1.5 cm处平行拧入1枚加压螺钉,再拧入螺母压紧,若骨块粉碎状,则加上带齿弧垫环抱.同法处理对侧骨块,将2枚螺钉锁定到半环架上,再在胫骨中、上段前内侧拧入2枚普通外固定螺钉并锁定在单臂架上,组合半环单臂支架.结果:22例按Schatzker分类:Ⅱ型5例,Ⅲ型6例,Ⅳ型3例,Ⅴ型4例,Ⅵ型4例.平均随访2.7年.均在3个月内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20°以上,无螺钉断裂、折弯、滑脱,无膝内外翻、感染.16例达到解剖复位,6例接近解剖复位,按Hohl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可1例.结论:该法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创伤小、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好,便于临床推广.

    作者:谭磊;王景彦;张力;张振鹏;董永东;吴胜;赵兴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广泛减压颅骨切除术救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广泛减压颅骨切除术(large decompression craniectomy)(即去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各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颅骨骨瓣去除的不够大,不能为脑组织的水肿创造一个充分的减压空间,就难以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不仅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并且术后病人的脑组织膨出、嵌顿,导致了死亡率、致残率的上升[1].本文对363例手术治疗的各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谢沛建;王清波;王艳和;张军;孙义胜;谢波;逄炳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骨折

    掌、指骨骨折为手部常见损伤,若治疗不当易发生畸形愈合、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手功能的恢复[1].我院自1998-2001年对48例54处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外固定架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苟建设;李学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针刀配合封闭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自2001-2003年共收治皮神经卡压综合征96例,采用小针刀配合封闭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余伟吉;李福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可吸收缝线缝合固定法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

    我科1998年6月-2002年12月,采用Maxon可吸收缝线作前交叉韧带基底部Bunnell缝合固定法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2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梅汉尧;索鹏;周永顶;王浩杰;陈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动力髁螺钉结合下肢功能锻炼仪治疗股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本院单纯采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髁间骨折21例(Ⅰ组)及采用DCS结合早期下肢功能锻炼仪(CPM)治疗股骨髁间骨折30例(Ⅱ组),疗效皆满意,但后者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志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y,PV)是近年来脊柱外科发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它通过经皮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填充物(如骨水泥等),来增强稳定压缩骨折的椎体,减轻疼痛,是1987年法国Galibert等[1]首先报道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Deramond等[2]将此技术用于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我科在2003年1月-12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6例8个椎体进行了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日勇;张立岩;王济纬;刘斌;魏尧森;兰淑华;徐建军;周盛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联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

    自1997年9月-2002年9月在原单一手术方法(髋臼上缘截骨造盖、股骨缩短)的基础上,应用三联术(髋臼上缘截骨,股骨缩短,并将缩短的骨块直接填入髋臼上缘使髋臼成形,转子下旋转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102例,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肖毅;孙德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友病性骨关节病4例

    血友病性关节病是指并发于血友病且以关节血肿及强直为主的关节病,好发于活动较多和承受重力的关节,常受累的是膝、肘和踝关节.关节出血是本病常见的特征性出血表现和常见的致残原因,尤多见于重型患者.血友病性骨关节病报道国内较少,我院1998年5月-2003年3月收治4例血友病性骨关节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省利;贺西京;李浩鹏;吕惠茹;王栋;徐思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2、C3型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AO对胫腓骨远端骨折分为3型3亚型:A型为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B型胫骨远端部分关节面骨折,C型为Pilon骨折即累及关节面的干骺端完全骨折;有3个亚型:C1较少移位,C2关节面明显移位但粉碎程度轻,C3为严重的关节面粉碎骨折和移位.其中C2和C3型骨折因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移位,切开手术中往往遇到复位困难和骨缺损,是临床上一个治疗难点[1,2].我科2002年10月-2004年5月共手术治疗19例C2、C3型Pilon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和异型钢板内固定,随访效果良好,结合这些临床资料提供几点手术中复位策略供同行参考.

    作者:顾晓民;谢金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植骨术的临床应用

    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随着MRI的普及及广泛应用,我们发现有很多病例的脊髓压迫都来自前方.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以往的环锯法减压、单纯开槽式减压在维持减压节段椎节的高度和生理曲度以及稳定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远期随访效果并不理想.自1995年起,我们采用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OPLL)等病例32例,平均随访19个月,效果良好.此手术能直接到达椎管前方压迫部位,解除致压物,经植骨、自锁钛钢板内固定后,能即时恢复椎间的高度、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

    作者:陈水连;秦汉兴;刘振庭;贝朝涌;柯宝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半导体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月对65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应用半导体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配合其他非手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明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持续软组织牵引治疗中远节指骨开放性骨折

    我院自1993-1999年采用持续软组织牵引治疗中、远节指骨开放性骨折7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党洪胜;王平年;常巍;陈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牵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152例疗效观察

    自1998年采用牵引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15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周本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汤影响骨折愈合早期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检测骨折愈合早期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其异构体的酶活性及活血化瘀汤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0只,建立胫骨中段标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以活血化瘀汤灌胃(中药组)或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骨折后1、4、7、14、21 d NOS总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的活性.结果:骨折愈合早期血清cNOS酶活性增强,骨折后4 d达峰值.血清iNOS酶活性于骨折后14 d达峰值;中药组NOS酶总量维持在较高水平,cNOS酶活性于骨折后14 d达到峰值.两组比较,骨折后7、14、21 d血清NOS总量及骨折后14 d cNOS酶活性提高非常显著(P<0.01),4 d NOS总量、7 d cNOS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iNOS酶活性在骨折后4、7、21 d中药组高于对照组,1、14 d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愈合早期血清NOS酶活性随时间变化,不同的异构体变化不同;活血化瘀汤能激活大鼠骨折后血清NOS酶活性的作用,对不同的NOS同工酶在不同的时间产生的作用不同.提示活血化瘀汤可通过不同方式激活NOS酶活性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张俐;周海兵;刘烈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变化及阿魏酸钠保护作用

    目的:阐明氧自由基与细胞凋亡、Bcl-2和Bax蛋白表达在大鼠肢体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相中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探讨阿魏酸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动脉夹闭模型,设立缺血组、对照组及阿魏酸钠组,测定肌肉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肌肉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观察细胞凋亡现象.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24 h内),氧自由基水平、凋亡指数(AI)及Bax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性升高,阿魏酸钠组三者水平低于对照组;Bcl-2蛋白在短时间内升高,而后逐渐下降,阿魏酸钠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峰值低于对照组,下降也较对照组平缓,至再灌注24 h时,阿魏酸钠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已高于对照组;氧自由基、A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氧自由基、AI与Bcl-2/Bax比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氧自由基及细胞凋亡同时参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两蛋白的比例关系而发挥其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阿魏酸钠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肢体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彬;李靖年;温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股骨前倾角测量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正确测量股骨前倾角的方法.方法:通过对80个股骨标本采用二维CT常用法及裸骨投照法测量股骨扭转角,摄片法测量颈干角,计算出前倾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左右两侧比较.结果:二维CT法测量的扭转角为(11.04°±8.24°)(-6.1°~34.0°),投照法测量的扭转角为(11.27°±8.01°)(-5.5°~34.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配对样本t检验).颈干角为(128.75°±5.05°)(117.8°~143.3°).根据扭转角和颈干角计算出前倾角,投照法为(8.74°±6.23°)(-3.85°~27.26°);CT法(8.58°±6.41°)(-4.26°~27.12°),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二维CT法不能直接测量前倾角,但可以测量扭转角.二维CT测量法是测定股骨扭转角确实可靠的方法,临床上健侧的扭转角可作为参考依据.前倾角小于扭转角,二者的关系和颈干角有关.

    作者:孙建峰;刘沂;蔡晓松;肖京;韩斌;李治斌;邓磊;顾敏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关节创伤骨化性肌炎1例

    患者,女,22岁,因多发性骨折术后2年就诊.患者2年前从三楼坠落,致左股骨颈骨折,左股骨中段骨折,骨盆骨折(图1),右股骨髁上骨折,左肱骨中段骨折,左髌骨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于本院就诊,行多处骨折内固定,其中左股骨颈骨折及左股骨中段骨折予股骨重建钉内固定.

    作者:竺湘江;潘科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概念及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和Galibert)发明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初用于颈椎侵袭性血管瘤,其后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椎体原发或转移性肿瘤、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在欧洲,然后是在美国[1]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基本内容简介如下.

    作者:张子峰;侯铁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脑外伤后体液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在骨科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合并脑外伤的骨折病人中,骨痂生长快、数量多,甚至会出现异位骨化[1,2],似乎脑外伤会加速骨折愈合,事实是否如此呢?如果是的话,可能的机制会是什么?此机制对骨折愈合及异位骨化的产生作用是否一致?是什么将大脑和骨骼联系起来的?以上这些问题数十年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各国学者作了许多研究,也产生不少争论.近年来关于脑外伤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研究热点在于:验证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筛选介导脑外伤加速骨折愈合的因素.

    作者:张继东;夏群;苗军;金鸿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手法整复胸骨体骨折1例

    患者,男,55岁.从3 m高车顶部坠下,前胸着地,当即呼吸困难,不能直立.查体:患者身体向前屈曲,不能伸背直立,双手护前胸,呼吸困难,前胸正中胸骨部压痛明显,局部肿胀,胸骨部畸形.胸骨体侧位X线片显示:胸骨体骨折,远端向前移位,断端上下重叠1.0 cm(见图1).

    作者:郎仁水;詹旭辉;蔡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推绕法治疗儿童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骨折之一,多见于3~12岁儿童.其中部分屈曲型骨折因呈短斜形背向移位,单纯采用牵引、提按手法整复,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学习传统整复基础上,采用推绕法治疗38例此类骨折,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伟华;邱春玲;黄少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对臼顶负重面积的影响

    目的: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髋臼横断骨折及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后臼顶负重区的负重面积.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5具(含双侧股骨中上段).标本分为如下各组:Ⅰ组(完整骨盆),A组(前柱单钢板内固定),B组(后柱单钢板内固定),C组(前柱单钢板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D组(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单钢板内固定),用特制的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中立位,去除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分别测量各组标本髋臼臼顶负重区的负重面积,对所得数据通过SPSS 10.0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LSD法多重比较.结果:Ⅰ组,A组,B组,C组,D组的臼顶负重区负重面积(cm2)分别为:4.43±0.57、2.36±0.42、2.61±0.44、3.30±0.52、34±0.41.对以上5组中臼顶负重面积进行LSD法多重比较,结果为Ⅰ组与A、B、C、D四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ⅠA<0.01,PⅠB<0.01,PⅠC<0.05,PⅠD<0.05),A组与B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AB>0.05),C组与D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CD>0.05),A、B两组与C、D两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AC<0.05,PAD<0.05,PBC<0.05,PBD<0.05).结论:对于髋臼横断骨折,即使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髋臼臼顶负重面积也不能恢复至正常.双柱内固定同单柱内固定相比,能增加臼顶负重区负重面积,因此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对于髋臼横断骨折,双柱内固定优于单柱内固定.

    作者:王庆贤;张英泽;潘进社;李亚洲;宋朝晖;赵立力;韩长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生物力学实验中骨盆位置选择的体会

    骨盆骨折由高能量创伤所致,随着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增多,骨盆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开放性骨盆骨折是严重致命性创伤.由骨盆骨折波及髋臼,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髋臼骨折,治疗难度较大.对移位的髋臼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髋臼骨折固定方法优劣,需要生物力学实验验证,同时生物力学实验推动骨外科学向新的阶段发展.

    作者:韩长伶;邢志书;张奉琪;王巧军;崔春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Gibson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目的:针对Kocher-Langenbeck入路的缺点设计改良Gibson入路,并探讨改良Gibson入路的优点.方法:1994年6月-1999年2月使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36例髋臼骨折.1999年3月-2003年12月使用改良Gibson入路治疗32例髋臼骨折.结果:Kocher-Langenbeck入路组达到解剖复位29例,复位欠佳4例,不满意复位3例;改良Gibson入路组达到解剖复位28例,复位欠佳3例,不满意复位1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改良Gibson入路组的骨折解剖复位率明显高于Kocher-Langenbeck入路组.Kocher-Langenbeck入路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30例,可3例,差3例;改良Gibson入路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29例,可2例,差1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改良Gibson入路组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Kocher-Langenbeck入路组.结论:与Kocher-Langenbeck入路相比,改良Gibson入路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替代Kocher-Langenbeck入路.

    作者:穆卫东;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分类、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1993年6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51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30例髋臼骨折采用骨牵引治疗,牵引时间为4~6周,3个月后开始负重;21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均作骨牵引,术后鼓励活动肌肉和关节,结合使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功能活动,2~3个月开始逐渐负重.结果:44例获1.5~10年随访,其中骨牵引治疗组25例,手术治疗组19例.疗效评定参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提出的髋关节功能评价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组疗效优11例,良8例,可2例,差4例;采用手术治疗组疗效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2例.结论:Letournel分类中只有单纯的前后壁或前后柱骨折,骨折块小而未累及髋臼负重区的骨折,分离移位<3 mm,才适用牵引治疗;而对于复杂的髋臼骨折或分离移位>3 mm的单纯性骨折,只有应用手术治疗才可能有效恢复髋臼与股骨头的对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日光;尹培荣;杨启友;杨述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前柱骨折与前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骨折与前壁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5月-2003年12月共收治髋臼前柱骨折和前壁骨折(A3型)31例,其中A3-1型5例,A3-2型9例,A3-3型17例.其中1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8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入路:髂腹股沟入路13例,髂股入路5例.结果:随访1~4年,平均2年.结果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7例,可1例.非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10例,可2例,差1例.结论:骨折块较大、移位比较严重且伴有髋关节前脱位的髋臼前壁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高位型前柱骨折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低位型前柱骨折多数行非手术治疗,少数移位非常严重的骨折需要行手术治疗.

    作者: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合型髋臼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按Letournel分类,后壁伴后柱骨折15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7例,T型骨折6例,双柱骨折12例,前柱骨折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髂腹股沟入路7例,Kocher-Langenbech入路9例,联合入路31例,延长髂股入路11例,全部采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结果: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41例,良9例,可7例,差1例.异位骨化3例,中重度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折块有移位2例.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及时的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毛伟民;徐荣明;朱文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的手术策略

    髋臼骨折位置深在,解剖复杂,手术显露和固定都非常困难.对于移位较大的髋臼骨折,闭合复位必然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能获得解剖复位,但是手术并发症非常多.髋臼骨折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治疗,其结局均可能为创伤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

    作者:唐佩福;王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努力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

    我们创立中国特色骨伤科学,就必须继承中国骨伤科学的特色属性,发展中国骨伤科学,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中西医骨伤科虽归属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其发展已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倾向.在观念、理念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正逐渐趋向一致,即在整体观念、动态观念、微创观念和兼容观念上已逐步取得了共识,这正是我们创立中国特色的骨伤科学的基础.

    作者:孙之镐;孙树椿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