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PSF)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胸腰段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63例;年龄65~70岁,平均67.2岁;T1115例,T12 32例,L1 29例,L2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PSF结合PVP治疗组(A组,43例),PVP治疗组(B组,5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用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6.2±28.7)min,B组为(31.8±10.6)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62.2±25.5)ml,B组为(25.4±10.9) ml;伤椎骨水泥用量A组为(5.5±0.5) ml,B组为(4.9±1.1)ml;术后卧床时间A组为(5.1±1.8)d,B组为(1.8±0.7)d.A组较B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伤椎骨水泥用量更大,术后卧床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3d及1年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A组[(85.6±3.5)%和(11.9±5.3)°]均优于B组[(84.2±4.5)%和(15.3±3.4)°](P<0.05).B组出现3例伤椎再次骨折塌陷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d、1年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PSF结合PVP较单纯采用PVP治疗胸腰段OVCF,能获得较强的椎体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改善伤椎的复位效果,维持伤椎高度,防止椎体塌陷.
作者:王楠;许建柱;陈恩良;赵士杰;全仁夫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176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单侧PVP手术治疗,其中37例患者存在裂隙样变,7例符合排除标准被剔除,终观察对象为30例.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0~93(77.73±9.33)岁;骨密度-2.3~-4.1(-3.16±0.48)SD.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前、术后3d、3个月的椎体压缩百分比,评价PVP对于椎体内存在裂隙样变的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功能及椎体高度恢复及维持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d、3个月、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93±0.83、2.07±0.58、1.57±0.68,均较术前的7.00±1.41明显缓解(P<0.01);术后1d、3个月、1年的ODI评分分别为36.2±4.1、22.9±6.7、18.8±5.9,较术前的40.5±3.9有明显改善(P<0.01).患者术后3d、3个月的椎体高度百分比分别为(79.26±8.57)%、(77.68±8.96)%,较术前的(72.00±12.14)%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况.
作者:端磊;杨光川;汤伟忠;郑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固定术后近端交界性迟发感染的特点与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1 325例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患者,发现10例迟发性感染,其中4例迟发感染发生在近端交界区而非手术部位,分别给予二联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这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MRI、病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年,未发现感染复发,4例患者出院时治疗效果满意,无神经损伤,1例患者2年后随访是出现交界性后凸.按腰椎术后日本N.Nakano和T.Nakano功能评定标准:优3例,差1例.结论:脊枉术后迟发感染发生率低,对脊柱后路固定术后近端交界区迟发感染病因机制可能是固定后临近节段应力集中,邻近节段退变,形成易感染区.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术后顽固性腰背疼痛,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MRI的表现及病灶取样标本病理,则可明确诊断.足量地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江共群;刘永恒;陈德元;刘永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锂剂是否通过抑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D后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42只SD雄性大鼠,体重为200~250 g,按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6只)不做手术;生理盐水(NS)组(18只)经腹腔注射NS(40 mg/kg);氯化锂(Licl)组(18只)经腹腔注射Licl(40 mg/kg).按照Allen法对大鼠建模后,Licl组于脊髓损伤术后15 min内开始腹腔注射Licl溶液(40 mg·kg-1·d-1)2周,NS组在同时间内注入等量的NS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7、14 d进行BBB评分,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和Bax的表达,并采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结果:BBB评分:空白对照组大鼠为21±0,Licl组与NS组比较,术后7、14d时Licl组大于NS组(P<0.05).Bcl-2蛋白表达:空白对照组大鼠为0.081±0.003,术后7、14d两个时间点Bcl-2蛋白表达Licl组分别为0.151±0.003和0.163±0.003,NS组为0.143±0.003和0.154±0.002,Licl组能明显升高其表达(P<0.05).Bax蛋白的表达:空白对照组大鼠为0.071±0.003,术后7、14d两个时间点Bax蛋白的表达Licl组分别为0.121±0.002和0.106±0.002,NS组为0.126±0.001和0.120±0.002,Licl组可以明显降低其表达(P<0.05).神经细胞凋亡:TUNEL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阳性细胞较少,凋亡指数(AI)为1.98±0.19,术后7、14d两个时间Licl组分别为13.12±0.69和4.29±1.00,NS组为18.26±0.87和5.48±0.70,Licl组能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5).结论:锂剂能够促进SCI后大鼠的神经元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内Bax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了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这可能是锂剂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放;周超;高正超;李宇欢;杨文龙;王栋;李浩鹏;贺西京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因“高处坠落致颈部疼痛、四肢无力1h”于2017年1月1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免疫抑制剂应用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5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2/43 mmHg,血氧饱和度95%.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及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膜刺激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自双肩平面以下感觉减退,肛门周围感觉正常,双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病理征(-).胸片、心电图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腹部B超(-).颈椎CT提示寰椎前后弓骨折,MRI显示颈髓损伤(C3-C7 T1加权像脊髓高信号),椎前血肿(图1a,1b).入院诊断:(1)寰椎骨折;(2)不全性颈髓损伤(ASIA C级).
作者:陈华燕;李威;张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患者,男,62岁,因发现左臀部肿物30余年于2017年8月19日入院.入院查体:左臀部较对侧明显膨隆,左臀部下方可见一斜行长约10 cm的瘢痕,无红肿及窦道形成,局部皮肤正常,皮温略高,可触及一大小约18 cm×30 cm×13 cm的囊实性肿物,表面质软,无压痛,活动度可,髋关节活动正常.辅助检查:术前骨盆X线片(图1a)未报明显骨质异常.臀部彩超:可见囊性包块,其内可见少量分隔,探头挤压可见细弱光电波动,其周边可见1个15 cm×13 cm×14 cm的实性包块,其内未见明显血流,提示左臀部混合型占位.双髋关节MRI(图1b,1c)示左侧臀部软组织内见团块状高低混杂异常信号影,与臀大肌关系密切,大小约13.4 cm×8.7 cm×14.9 cm,T1WI呈低及稍高信号,T2WI呈低、等及稍高信号,病变周围见不规则囊状长T1、T2信号影,其内可见分隔,病变与左侧髋关节骨质及髂骨分界尚清晰.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男性肿瘤标志物及全身骨显像检查,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既往史:患者40年前左臀部利器刺伤史,于当地医院手术治疗(具体不详),自述清创缝合后愈合良好,术后无感染、红肿及窦道形成.
作者:陈龙;吕龙龙;吕浩;黄琦;徐声鸣;牛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细胞自噬作为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机制,可通过降解自身衰老物质而维持细胞稳定,且可被高度诱导,自噬对细胞的降解能力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现象是临床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效的机制之一,退行性病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自噬又广泛参与了腰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并延缓了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同时细胞自噬可潜在性诱导重吸收现象的发生.细胞自噬的研究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及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现象意义重大,对临床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应重视细胞自噬在重吸收现象中的研究.
作者:刁志君;姜宏;刘锦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三维复杂脊柱畸形,常合并胸廓畸形、肩失衡等并发症.由于其尸体标本难以获取以及动物模型制作困难,致使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和图像处理的不断发展,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人类脊柱有限元数字模型的技术日臻成熟,已为脊柱侧凸的病理机制、支具的设计及应用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建立高质量的脊柱有限元数字模型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但有限元建模方法多样且过程复杂,因而如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成为有限元研究者的首要任务.笔者在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章后,对脊柱侧凸有限元建模过程包括脊柱侧凸数据的获取方式、几何模型的建立、各组织材料属性及参数设定、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等方面作一综述,以资参考.
作者:范宁;藏磊;海涌;杜鹏;袁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随着近年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各种微创技术层出不穷.以椎间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方式亦快速发展.由单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到全椎管狭窄的减压,由腰椎到胸椎、颈椎,适应证不断的拓展.
作者:钱济先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手术时机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不同手术时机干预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2月.结果:纳入4个RCT,共156例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当中早期手术可以改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MD =3.29,95% CI(-7.90,14.49),P=0.56],Frankel评分总体改善率[OR=7.65,95%CI(2.69,21.74),P=0.000 1];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当中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对患者Frankel评分总体改善率影响不明显[OR =4.88,95%CI (0.74,32.09),P=0.10];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对住院时间[MD =-3.4,95%CI(-8.12,1.32),P=0.16],死亡率[OR=1.07,95%CI(0.21,5.56),P=0.93],褥疮发生率[OR=1.07,95%CI(0.17,6.69),P=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患者脊髓功能恢复,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并发症,未来仍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这个结论.
作者:赵文涛;陈广栋;夏东昌;李盼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L2,3 1例,L3,43例,L4.5 12例,L5S11 9例.术前、术后1周、1年进行采用视觉摸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的腰痛、腿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2个月.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8.6 rmin.术后无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复发病例.术前、术后1周、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8±0.5、2.5±0.4、0.9±-0.2;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1±0.6、1.5±0.4、0.7±0.6;腰椎ODI评分分别为69.2±1.8、22.5±4.7、10.2±2.4,各项目三者之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作者:桑裴铭;张明;陈斌辉;顾仕荣;卢良杰;李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 (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2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70~85岁,平均74.3岁.记录术前、术后1、12个月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分析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30 min,平均110 min.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8.47±1.23、1.78±0.72、0.68±0.32,术前、术后1、12个月的ODI评分分别为32.48±10.03、19.53±3.55、5.15±1.02,术后2个时间点随访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5例,可2例.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1例,给予保守治疗,术后3周恢复.1例肺气肿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控制.无椎体或椎间隙感染、血管及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但技术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严重的椎间孔狭窄,经椎间孔入路操作困难,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可能并发神经激惹及术后感觉异常.
作者:张世民;吴冠男;靳蛟;刘昱彰;黎作旭;张兆杰;马明;种涛;章永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例单节段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6~75 (58.89±9.46)岁.术后根据诊断及药敏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2~24 (15.50±3.45)个月,监测术前、术后相关时间节点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采用神经功能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患者脊柱稳定性及感染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血肿、神经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置管部位窦道形成、混合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细菌学报告培养阳性12例,无细菌生长6例,13例病理明确其诊断.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按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均恢复正常,Cobb角丢失度为(1.11±1.1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复发.结论: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是治疗为化脓性脊柱炎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该技术为化脓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作者:郑琦;金阳辉;应小樟;汪翼凡;石仕元;朱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运动康复对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TED)后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的残留疼痛、步态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影响.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PTED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接受的康复形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接受运动康复治疗)和对照组(接受一般康复宣教),每组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2d、6个月对患者的VAS、ODI评分及步行支撑相比值进行观察,并对支撑相比值与VAS、ODI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2d,观察组支撑相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两组支撑相比值与ODI、VAS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微创手术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可以缓解或消除术后残余疼痛问题,改善步行平衡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钟毓贤;丁宇;刘金玉;周维金;马广昊;朱旭;王海军;陈红梅;刘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后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14例CSR患者,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68(40.5±7.6)岁;痛程0.5~13.0(6.0±1.3)个月.涉及节段:C4.52例,C5,68例,C6.74例.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采用后路经皮椎间孔镜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测定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及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情况.手术时间60~100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30~80ml,中位数40 ml.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3个月,中位数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未见复发,原手术节段未见再次髓核突出,邻近椎体无明显退变征象.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明显减小(P<0.05),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曲度(11.23±0.99)°高于治疗前的(7.75±0.79)°(t=10.280,P=0.000),病变椎间高度(5.52±0.61)mm与治疗前的(5.65±0.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3,P=0.53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后路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轻单节段CSR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迎春;陈太声;朱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