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前后症状学评分与MRI指标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前后MRI指标和临床表现变化的分析.探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自2007年6月至12月,收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30例;年龄21~56岁,平均39岁.对保守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包括直腿抬高角度、视觉疼痛量表VAS值、JOA值)量化评分,对腰椎MRI进行量化测量(包括突出物绝对值D,突出物与神经根管夹角AN值),对两次测量指标结果进行自身配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结果:治疗前后直腿抬高角度SLR(t=12.727 05,P<0.000 1)、视觉疼痛量表VAS值(t=-23.8799,P<0.000 1)、JOA值(t=20.687 67,P<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的突出物与神经根管夹角AN值(P>0.05)、突出物绝对值D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前后的D值变化与JOA评分差值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0.003 97,P=0.973 9>0.05),两者无显著相关性;AN值改变与JOA评分差值间进行相关性分析(r=0.005 68,P=0.962 8>0.05),两者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后,复查MRI发现突出髓核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有显著变化,与临床症状的改善不平行相关.

    作者:郭伟;赵平;周卫;卫杰;李喜德;周华;刘亮;闫小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中脑脊液漏的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系统回顾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607例颈椎手术,并对其中发生脑脊液漏的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7~75岁,平均60岁;病程6个月~5年.6例中,术后1~3 d发现4例,术后5 d发现2例.2例采用切口旁引流,2例采用蛛网膜下腔引流,2例采用加压包扎.观察并记录处理结果.结果:脑脊液漏于1~3 d停止,蛛网膜下腔引流持续10~14 d,平均引流量320 ml,3例有头痛、恶心、呕吐,1例出现嗜睡和低血钠症,经对症处理及静脉输液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30个月,未发现脑脊液囊肿,感染等并发症.对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颈椎术后脑脊液漏及时正确处理效果较好,脑脊液渗出较多时,可采用切口旁引流和蛛网膜下腔引流.

    作者:徐荣明;朱彦昭;马维虎;吴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骨牵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通过对比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骨牵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4项临床结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法优劣,为胫骨骨折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1989年1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骨牵引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A组)108例,男76例,女32例;年龄29~66岁,平均(40.3±9.6)岁.按AO标准分型:A型48例,B型46例,C型14例;其中Gustio标准分型,Ⅰ型15例,Ⅱ型13例,ⅢA型2例.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B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21~69岁,平均(38.1±8.9)岁.按AO标准分型:A型27例,B型22例,C型8例;其中Gustio标准分型,Ⅰ型7例,Ⅱ型6例,ⅢA型1例.对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屈膝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下床负重时间、并发症等4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19.0±0.6)周,B组平均(14.0±0.5)周;关节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A组平均(92.0±8.2)d,B组平均(39.0±6.1)d;下床负重时间A组平均(96.0±6.3)d,B组平均(38.0±6.5)d;并发症A组42例,B组6例,两组4项临床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骨牵引方法治疗.结论:应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并发症少,并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和负重锻炼.

    作者:刘维嘉;麦敏军;刘永坤;高根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清创术后持续灌洗加负压封闭吸引引流治疗顽固性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感染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彻底清创、持续灌洗结合负压封闭吸引引流方法,探讨其治疗顽固性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感染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治的61例顽固性软组织感染、骨髓炎以及关节感染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10~58岁,平均(35±12)岁.踝部溃疡并感染11例,开放性骨折并骨髓炎15例,骶尾部褥疮并感染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伤口感染5例,皮肤撕脱伤后创面感染18例.病程2周~11个月,平均4个月.采用彻底清创加术后持续灌洗负压封闭引流,结合全身抗生素使用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通过观察创面愈合速度和时间、真空封闭引流(VSD)敷料更换次数及有无复发等指标来评估疗效.结果:61例中,踝部溃疡并感染、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感染、股骨干骨折感染、骶尾部褥疮并感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和皮肤撕脱伤术后感染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17、36、42、24、32、29、28 d,更换VSD分别为1,2~4,3~5,1~3.2~4,2~3,1~3次.随访1年,除1例股骨干骨折感染患者复发伴外固定钉孔病理性骨折和1例胫腓骨骨折感染复发外,其余患者情况良好,未见有复发的迹象.结论:清创术后持续灌洗加负压封闭吸引引流能有效地促进顽固性软组织及骨与关节感染伤口的生长与愈合,并缩短感染伤口愈合时间.

    作者:杨平林;贺西京;李浩鹏;王国毓;臧全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脊柱颈胸结合部(C6-T1)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

    目的:采取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脊柱颈胸结合部有限元模型,给予纯力矩载荷测试模型各FSU的正常运动范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其应力分布模式进行探讨.方法:利用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正常成年人颈胸部原始DICOM数据图像,采用Mimic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导入ANSYS软件,得到颈胸结合部模型骨性结构的三维实体.添加椎间盘和主要韧带结构,椎间盘采用壳-核单元,分别代表纤维环与髓核;韧带采用2节点缆索单元构造,韧带的起止点及横截面积根据参考文献确定.C6-7以及C7-T1关节突关节均定义为有摩擦系数的非线性接触关节.模型中T1下表面在所有方向上完全固定,在模型C6施加2.0Nm纯力矩,对模型进行屈曲、背伸、侧屈及轴向旋转试验,试验结果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所建的颈胸模型包括169 317个节点和106 242个单元,并且与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能够通过验证,有限元受力云图可以看出,模型在外力作用下运行状况良好.结论:该试验为临床医生对脊柱颈胸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为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作者:马迅;郭建鹏;梁凯恒;宋文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骨折,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通常累及三柱,脊髓压迫有来自椎体后方碎骨、破裂的椎间盘及塌陷的椎板.

    作者:罗绍坚;黄鹦;黄春明;钟诚凡;张琛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

    随着交通和高层建筑事业的发展,枢椎齿状突Ⅲ型骨折损伤更多见,这是一种严重的上颈椎损伤.由于齿状突在解剖形态及结构上的特殊性,损伤后不仪可导致寰枢椎不稳的严重损伤,也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脊髓损伤压迫并危及生命,而且其不愈合率亦较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作者:张炳祥;龚遂良;戴加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膝后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后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较常见,一般郁需手术治疗.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膝后内侧小切口入路对28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进行有效复位钢丝内固定,取得了满意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柳海平;王承祥;李盛华;周明旺;李玉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extremity,DVT)形成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54例(男23例,女31例;年龄23~95岁)下肢闭合骨折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确诊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DVT包括髂外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胭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形成情况:①患者年龄70岁以上23例;②骨折合并其他病症1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压和脑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4例;⑧多发骨折10例;④下肢骨折后7~14 d发生DVT 28例.结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疾病,下肢多发多段骨折.DVT多发生在下肢骨折后7~14d,尽早安排手术治疗比其他预防DVT措施在降低围术期肺栓塞风险中更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志强;李炎;廖荣宗;方耀忠;刘照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片钉在髌骨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髌骨骨折为下肢常见的骨折,张力带钢丝固定髌骨骨折已得到国内外多数骨科医师的认可,但对于髌骨粉碎骨折块中仪带有髌骨后缘的中央骨块,处理起来仍较为棘手,成为将来引发创伤性髌股关节炎的重要原因.自2000年2月至2008年5月采用骨片钉辅助固定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35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冯阳;曾玮;刘智;林清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金属对金属新假体临床使用体会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大头(ASRTMXL)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金属对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7例(39髋)髋关节疾患,男24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4例、骨性关节炎2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检查、Harris评分及X线分析,对金属大头全髋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7例(39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髋关节活动度得到大幅改善.前屈由(20.1±8.2)°增加到(85.7±9.8)°(t=32.86,P<0.01),外展由(10.2±4.4)°增加到(41.5±9.1)°(t=19.34,P<0.01),内收由(16.3±8.8)°增加到(40.3±10.4)°(t=11.00,P<0.01),外旋由(12.3±5.2)°增加到(42.0±7.7)°(t=19.96,P<0.01),内旋由(3.4±1.1)°增加到(23.0±9.8)°(t=12.41,P<0.01).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39.3±5.6)分提高到后随访的(91.4±10.3)分(t=27.75,P<0.01).结论:金属对金属大头全髋假体设计具有臼杯变形小、磨损率低、活动范围大、脱位发生率低等特点.其为治疗术后活动量要求较高的髋关节疾病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髋发育不良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永奖;杨国敬;蔡春元;张力成;林瑞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微创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

    目的:探讨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3月至2009年3月,7例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患者,采用肩部双切口显露固定喙突和肩锁关节,修复损伤的肩锁韧带治疗.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23~57岁.平均4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 d.Eyres分型:ⅡB型2例,ⅢB型5例.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按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7例均为A级.结论:双切口微创手术显露肩锁关节和喙突并行肩锁关节和喙突双重固定,手术目的针对性强,固定可靠,组织损伤小,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荆兆峰;赵以瑜;王瑞国;王国宗;滕立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建钢板加皮肤牵引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重建钢板因其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充分预弯来适应髋臼的特殊形态,是一种在临床上较好的内固定器材.皮肤牵引是骨科较常用的无创伤的固定制动治疗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23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后行皮肤牵引,手术采用量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王震;章才军;朱国庆;王磊;王绍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旋转与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不稳定骨盆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导致,非手术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尤其骨盆后环不稳定,患者常遗留有疼痛跛行、患肢短缩畸形、骨盆畸形,影响生活质量.我们自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63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海章;吴文元;魏金栋;石晶;陈著学;高乐才;刘阳;武永东;王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自体腓骨移植治疗股骨下1/3骨折伴大段缺损

    股骨下1/3骨折伴大段缺损常由高能量暴力所致,骨折较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异体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转移术虽都已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但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作者:左之良;刘向春;穆国斌;闫文静;王洪达;王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电磁铁辅助磁性金属异物取出术28例体会

    磁性微细金属异物在骨科急诊、门诊诊治中经常遇到.这些患者大多要求行金属异物取出术.微细金属异物存留体内多为爆炸伤、机器压榨伤、铁砂枪弹伤、肌肉注射针头折断所致.有些外科医生低估了手术的难度程度,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作者:袁翠华;王旭;刘寿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种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而伤者大多为暴力或由高处坠下,足跟受垂直撞击所致,如早期处置不当,特别是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容易出现疼痛、足部僵硬、行走困难等后遗症[1],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年我院采用C形臂X线机监视下斯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A组)、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B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C组)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跟骨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梁万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17例,男11例,女6例;左侧9例,右侧8例;年龄21~57岁,平均37岁.采用Mayo评分标准,从疼痛、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10个月,平均8个月.Mayo评分62~96分,平均(82±10)分,优7例,良7例,一般3例.结论: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能较好地恢复肘关节的解剖关系,且固定坚强、牢固,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关节僵硬及软组织挛缩的发生,是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较好的办法.

    作者:王俭;王文跃;冯健;朱海涛;胡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疗效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对于老年人,跌倒后多易发生的骨折.虽然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但手法复位固定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有些老年人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愿意接受手术.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取保守治疗并经过随访的桡骨远端骨折116例(121侧)进行总结分析,寻求保守治疗的优势和特点.

    作者:于治涛;余俊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右归饮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体外诱导培养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在右归饮对体外正常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右归饮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体外诱导培育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重为100~120g雄性SD大鼠20只,臀肌注射醋酸强的松龙49 mg/kg·d,连用6 d(造模),7 d后处死,无菌条件下取造模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培养成骨细胞,然后随机分为4组:高、中、低浓度右归饮含药血清组(R1、R2、R3)和对照组(R4),分别添加高、中、低浓度右归饮含药血清及对照血清,继续培养72 h后,进行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骨保护素(OPG)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表达水平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中浓度右归饮含药血清组(R1、R2)与对照组(R4)相比,成骨细胞增殖率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成骨细胞OPG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且与浓度剂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成骨细胞RANKL mRnNA显著降低(P<0.01).低浓度右归饮含药血清组(R3)与对照组(R4)相比,成骨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OPG、RANKL 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中浓度的右归饮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SINFH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提高成骨细胞OPG mRNA的相对表达量而对其RANKL mRNA有抑制作用.右归饮含药血清对体外诱导培养成骨细胞的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相关性,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

    作者:童培建;许良;胡柏松;金红婷;李陶冶;方相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旋转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模拟不同旋转手法,测量新鲜人体颈椎标本髓核内压力的变化.方法:选取6例新鲜男性颈椎标本,利用生物力学材料实验机对标本进行力学加载.加载方案为:模拟头部重量及颈伸肌力加载100 N压力(5 s),然后分别以150、200、300 N力量对标本进行不同顺序的牵引和旋转以及扳动.加载状态有A、B、C 3种.A状态:对标本先牵引,再加载旋转至大角度,再向后扳动15°;B状态:对标本先加载旋转至大角度,再加载牵引力,再向后扳动15°;C状态:同时加载牵引和旋转至大角度,再向后扳动15°.力学加载同时利用微型压力传感器采集标本C3,4、C4,5、C5.6和C6.7髓核内如下指标的变化:模拟头部重量及颈伸肌力加载100 N压力(5 s)后髓核内压力变化;加载不同牵引力后对髓核内压力的变化;加载不同顺序牵引和旋转力后髓核内压力的变化;加载不同状态后进行扳动时髓核内压力的变化;加载不同力量的扳动时髓核内压力的变化.结果:模拟头部重量及颈伸肌力加载100N压力(5 s)后,C5,6,C6,7,较C3,4,C4,5髓核内压力高(P<0.05);加载不同牵引力后,标本髓核内压力可随牵引力的增加而下降(P<0.05);加载不同顺序牵引和旋转力后,所有标本髓核内压力均出现升高,A状态髓核内压力随着加载牵引力的增加,压力升高的数值越小(P<0.05),加载B状态髓核内压力值随加载力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加载C状态髓核内压力均升高不明显(P>0.05);加载不同牵引和旋转顺序后的扳动,所有标本髓核内压力均出现一过性地升高(P<0.05),A状态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B、C状态(P<0.05);加载不同力量的扳动后,所有标本髓核内压力均出现一过性地升高(P<0.05),150N扳动后髓核内压力明显高于200、300 N(P<0.05).结论:在临床进行旋转手法操作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先旋转后牵引的手法,以避免造成髓核进一步突出的危险;同时应配合足够的牵引力来降低因旋转和扳动带来的髓核压力升高.

    作者:孙树椿;张军;王立恒;赵宜军;刘秀芹;张淳;于栋;王德龙;武震;陈朝晖;赵忠民;韩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hBMP-2在老年兔后外侧脊柱融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老年和青年兔采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实验研究,揭示rhBMP-2在老年动物脊柱融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5~4.5 kg,6月龄(青年)和24月龄(老年)各12只.随机分成4组:①青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Y),6只];②青年rhBMP-2组[rhBMP-2(Y),6只];③老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O),6只];④老年rhBMP-2组[rhBMP-2(O),6只].同一天施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rhBMP-2和自体髂骨分别植入两侧L5-L6横突间.术后3、6周分别处死一半.结果采用手动触诊,X线摄片,CT三维扫描和组织学评估.结果:X线片及三维CT显示rhBMP-2组的融合率均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而青年各组融合率比老年组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显示由于rhBMP-2是液态,有流动性,成骨范围较大,不局限于计划融合区.组织学显示老年rhBMP-2组成骨面积较青年rhBMP-2组小,而且骨小梁结构也不如后者密集.结论:与自体髂骨移植比较,rhBMP-2可显著增强老年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率和新骨生成量,加快融合时间,可以取代自体髂骨移植.rhBMP-2促进骨再生能力受年龄影响.

    作者:段兴威;武汉;谷长跃;于彦;杨小玉;魏君;段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伤.传统治疗方法以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和(或)通过体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性并配合药物、高压氧等非手术治疗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但对于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疗效欠佳,主要归因于损伤后脊髓中的环境不利于修复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细胞移植和转基因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并有初步临床尝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盛华;郭平德;王文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椅背踩踏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57例

    肩关节前脱位复位方法较多,各有其特点.自2003年至2007年采用椅背法和悬垂法综合改良,治疗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复位困难的57例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宏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肘关节损伤致肘内翻畸形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肘关节损伤导致肘内翻的原因和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儿童骨科因肘部损伤致肘内翻畸形患儿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7~16岁,平均9.7岁.提取全部病例连续12~18个月,平均15个月肘关节正侧位片,观察骨折后的X线片,分析肘内翻的成因.结果:造成肘内翻的原因有:骨骺发育异常、生长不平衡所致肘内翻畸形81例(占81%),其中肱骨髁上骨折47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16例、肱骨外髁骨折11例、肱骨内髁骨折7例;骨折移位远端尺侧倾斜、旋转、尺侧骨皮质挤压塌陷等原因致肘内翻畸形19例(占19%),其中肱骨髁上骨折11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2例、肱骨外髁骨折5例、肱骨内髁骨折1例.结论:儿童肘内翻形成主要有两种因素:一是骨折后导致骨骺发育异常,内外侧骨骺生长不平衡,此为主要成因;另一种是骨折远端尺侧倾斜、骨折远端旋转、尺侧骨皮质挤压塌陷等骨折移位为次要原因.

    作者:张德洲;易雪冰;钟鉴;谈伟;陈兵;陈运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国骨伤》2010年第上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眷柱是转移瘤常见的部位,脊柱转移瘤好发部位是腰椎,依次为胸椎与颈椎.但是,胸椎易发生脊髓损伤症状.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通过稳定脊柱防止神经受损;减轻局部疼痛.当需行神经减压时,前路手术直接,因为,椎体是转移瘤常见的部位.单用椎板切除对改善神经功能是无效的,但是,联合应用内固定器械时,后路手术具有操作容易、创伤小和可矫正脊柱畸形的优点.如果行椎体全切前路骨性支撑时,应采用前后路联合术式.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科科研单组设计资料中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在<中国骨伤>2009年第11期中,我们详细阐述了单组设计的要点及统计分析的内容,旨在帮助骨科科研人员掌握该实验设计类型的特点和技巧,从而解决骨科科研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着重讨论单组没计资料中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的问题.

    作者:胡良平;毛玮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