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矩形髓内钉内固定,同时取髋骨植骨治疗胫骨干骨不连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12~72岁。骨折不愈合时间8~26个月。骨折原因:14例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4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7例。骨折类型:横断型3例,斜型及螺旋型4例,粉碎型7例。病理分型:骨折端有活力的骨不连8例,骨折端无活性骨不连6例,合并骨髓炎有死骨瘘管者3例,均先期治愈后再行内固定。早期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8例,闭合复位外固定4例,骨牵引2例,二次以上植骨失败者3例。
作者:欧阳新文;管财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6年7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法治疗股骨颈骨折10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40岁。右4例,左6例。头下型3例,颈中型7例。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10例均为新鲜骨折。
作者:罗成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们自1992年~1996年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收治新鲜盖氏骨折脱位共48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3~40岁;左侧28例,右侧20例。其中闭合骨折46例,开放骨折2例。本组桡骨干骨折部位以下1/3多见,占36例,其次为中下1/3为4例,中1/3为3例,上1/3为1例,尺桡骨双骨折为4例;桡骨干骨折多呈短斜形成螺旋形32例,横断形18例,粉碎形8例。本组骨折移位以向掌、向尺移位多见,其骨折线自尺掌侧近端斜向桡背侧远端为尺偏型移位,自桡背侧近端斜向尺掌侧远端移位为桡偏型移位。本组单纯掌成角者24例,尺掌移位或成角者4例,尺背移位或成角者2例,本组下桡尺关节脱位方向有三种:桡骨远端向近端移位30例多见。尺骨小头掌背侧移位掌移位4例,背移位6例。左右分离,本组6例,三种移位同时存在的为2例。
作者:李伟阳;杨连忠;袁晓波;李铁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年7月至1997年12月采用闭合折骨、牵引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股骨干骨折3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病程短22天,长70天,平均38天;男23例,女14例;年龄17~72岁;部位:股骨上段5例,股骨中段25例,股骨下段7例;重叠情况:重叠1cm内12例,重叠2cm左右22例,重叠3cm以上3例。
作者:唐刚健;靳嘉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中处理较困难的一种骨折。自1991年至1999年我院骨科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左侧11例,右侧15例。交通伤18例,跌伤8例。全为闭合性骨折。按Seihsneimer分类[1],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8例,Ⅴ型4例。伤后7日内手术22例,14日内手术4例。
作者:乔高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993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6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进行了双矩形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8.2~59岁;骨折部位:左22例,右37例,双侧3例。骨折按王亦璁法分类[1]:A1类27例,A2类18例,A3类10例,B2类3例,B3类5例。合并伤:颅脑损伤4例,胸腹闭合伤7例,合并其它骨折9例。
作者:余铮;胡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1999年应用手法整复配合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较严重跟骨骨折39例,其中双侧跟骨骨折2例,共41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32例(34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34足),均为较严重跟骨骨折,男31例(33足),女1例;年龄16~49岁,平均24.3±5.2岁。治疗时间6.0~10.2周,平均8.2±0.8周。其Bhler氏角为-5°~25°,平均15.6°±5.3。横断性单骨折线明显移位者6足,不规则粉碎塌陷型骨折28足,伴纵形劈裂骨折线者18足,伴跟骨内、外翻者24足,波及跟距关节面者29足;因砸伤致开放性损伤1例,其余均由高处坠落或跳跃,足跟着地所致。
作者:程灏;郭建安;赵卫国;张兴平;徐克岚;方立;孟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4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带桡动脉茎突返支桡骨茎突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共8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7~24岁。从受伤到治疗时间短4个月,长12个月,平均6个月。均有手掌着地外伤史。5例经过石膏外固定治疗,1例经过小夹板外固定治疗,2例未经任何治疗。
作者:曹亚飞;吴振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对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能精确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维持踝穴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院自1995年2月~1998年6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67例,对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程;王世松;杨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治疗肘部损伤由于手法复位不良所致肘内翻畸形12例,全部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14岁;左侧4例,右侧8例;原始损伤类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内髁骨骺损伤及肱骨内髁骨折3例;肘内翻畸形原因:12例全部为伤后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复位后X线片示不同程度的提携角改变,由于不同原因未能及时纠正,大达10°以上;伤后至手术时间:短1年,长5年,平均2.7年;肘内翻角度:小10°,大45°,平均28.7°。
作者:欧阳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采用前后环形张力带固定重度粉碎性髌骨骨折3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41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35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29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呈不规则粉碎性达6块以上,且分离1cm以上。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3~11天内手术。
作者:苏培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们自1986年至1987年采用双洞式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20例,经平均近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以4个月以上未愈合为标准。男18例,女2例。年龄20~45岁。右侧15例,左侧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短4个月,长2年,平均11个月。舟骨腰部骨折17例,体部骨折3例。X线片示:骨折线增宽,骨端吸收或伴囊肿样改变15例,骨折端硬化5例,其中1例骨折近段骨块呈坏死改变。
作者:潘泽;杨清江;杨亚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1990~1997年来收治7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295例,其中施行手术25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95例,男113例,女182例;70~80岁:167例,81~90岁:121例,90岁以上:7例,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147例,股骨粗隆骨折148例。其中253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骨折前已并存其他脏器疾病者有60例,其中患心血管病35例,糖尿病18例,脑血管病4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同时患二种以上并存病者13例,三种以上者3例。
作者:沈伟;顾兴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股骨颈骨折因愈合较难、并发症多而成为棘手的骨折之一。自1990年1月至1995年2月我院应用拉力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16~78岁。伤后就诊时间为0.5小时至10天。头下型骨折5例,经颈型28例,基底型21例。2枚螺丝钉固定21例,3枚螺丝钉固定33例。
作者:赵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2月应用Richard钉治疗粗隆间骨折6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50岁以下21例,50岁以上46例;左侧39例,右侧28例。骨折类型:按Evan’s标准Ⅰ型6例,Ⅱ型18例,Ⅲ型33例,Ⅳ型10例。合并症:伴有其他部位骨折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次,呼吸系统疾病10例次,脑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内分泌系统6例次,消化系统疾病8例次。
作者:马立泰;刘长征;宁宗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采用克氏针加石膏外固定治疗10例肱骨小头骨折病例,获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 10例病例均为外伤所致,男9例,女1例;年龄20~43岁。皆为小头完全型骨折,并向前上侧翻转移位,2例伴外上髁骨折,4例合并部分滑车骨折,10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内骨碎片,无神经,大血管损伤并发症。
作者:周晓波;周立飞;周再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作者:马东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自1994~1997年之间采用闭合Ender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陈旧性小腿骨折13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均是小腿中下1/3骨折,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7例,右侧6例;年龄17~45岁,其中延迟愈合5例,畸形愈合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5~4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行石膏外固定治疗,膝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作者:孔志刚;李志;梁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6年6月共收治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11例,手术治疗153例。现分析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4例中男133例,女131例;年龄范围42~83岁。参照改良Evans分类法[1]分颈基底部、转子间、转子下三类。颈基底部骨折27例,骨折多无移位呈外展骨折。转子间骨折分4型:Ⅰ型,转子间骨折,无移位,55例;Ⅱ型,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撕脱骨折,有移位,73例,以上两型为稳定型;Ⅲ型,骨折呈粉碎伴小转子撕脱骨折,62例;Ⅳ型,同Ⅲ型骨折折线,但骨折线延及转子下部,16例。转子下骨折,骨折线多自小转子向外下方,31例。Ⅲ、Ⅳ两型及转子下骨折均为粉碎性,有明显移位,属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及自行车撞伤,塌方泥石砸伤,步行绊倒等。致重伤61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例,余均为青壮年。中、轻度伤203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4人,59岁以下36例。伴随症:本组高血压、冠心病48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39例,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9例,糖尿病7例,264例中有伴随疾病者103例。
作者:戴立争;王惠中;刘成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骨科自1985年至1995年应用骨牵引复位,亚急诊行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21~58岁,平均33.2岁。右侧13例,左侧6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7例,合并失血性休克6例,合并尿道损伤1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43天,平均20.8天。根据孙锡孚等[1]的分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4例。Ⅱ型:Ⅰ型伴有骶骨翼骨折,6例。Ⅲ型:Ⅰ型伴有髂后上棘骨折,4例。Ⅳ型:Ⅰ型伴有Ⅱ和Ⅲ型骨折,5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脱位,1例在我院行骨牵引治疗6周,负重后2个月复查发现再脱位。1例在外院行骨牵引治疗1个月,负重后5个月发现再脱位。得到随访的18例,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1年8个月。X线片显示,18例骶髂关节均骨性融合,下肢无短缩移位。
作者:赵波;卢延军;于治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病人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界的一大难题。我们自1995年8月至1997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49例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病人进行技术创新,使筋膜室减压及骨折内固定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为7~76岁(平均37.3岁)。其中前臂骨折9例,股骨骨折1例,小腿骨折39例(合并股骨骨折2例,合并髋臼骨折2例),就诊时间为伤后2~16小时。
作者:姚传博;马俊义;李跃蒙;韩德;黄克云;戎英军;郝建军;胡建军;郭培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154例肱骨髁上骨折,能稳、准、巧复位,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4~6周,效果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4例,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1~12岁;左侧58例,右侧96例;伸直型141例,屈曲型13例;尺偏105例,桡偏28例,中立21例;闭合152例,开放2例,伤后1天就诊84例,3天41例,5天18例,14天8例,二周以上3例。
作者:胡德君;胡艳清;胡艳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由于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存在,终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高位颈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因此对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可靠治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开始应用头环背心治疗11例齿状突骨折病人,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8例,女3例。年龄18~54岁,平均41岁。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用头环背心的时间为1~6天。
作者:姜淑华;胡思斌;崔青;尹同珍;董占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21例手法治疗失败的肱骨外髁翻转骨折,采用闭合钢针撬拨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3岁。右侧7例,左侧14例。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作者:王献印;韩文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5年以来,采用在C型臂电视X光机透视下,关节囊外撬拨复位植骨垫高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8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完整资料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大62岁,小17岁,平均39.5岁;右侧67例,左侧19例(包括双侧2例);病程短1小时,长72小时,平均36.5小时。骨折按雍氏分类法[1]根据骨折发生机转及损伤程度分:(1)外翻伤Ⅱ度30例,Ⅲ度24例,Ⅳ度8例。(2)内翻伤:胫骨髁压缩劈裂骨折18例。(3)垂直伤:双髁压缩劈裂骨折6例。随访时间短6个月,长48个月,平均27个月。
作者:柳淑梅;于兰先;柳淑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应用Steffee钢板对脊椎滑脱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自1993年3月~1996年5月治疗15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24~35岁。15例均有反复腰痛,伴有间歇性跛行13例;一侧下肢放射痛10例;一侧大腿酸痛2例,双侧大腿酸痛4例。体征:腰部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骶压痛17例;棘突呈台阶状1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膝腱反射减弱2例;跟腱反射减弱5例。 X线表现:L4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5例;L5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8例;退行性滑脱2例。
作者:张远林;杨力梅;赵建勇;郭书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1~1995年,应用经皮钢针撬拨方法,治疗跟骨舌状骨折50例,56足。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6~53岁;骨折部位,右侧32例,左侧18例,双侧6例,按Essex-lopresti氏分类法,跟骨舌状骨折Ⅱ°14例,Ⅲ°36例[1],伤后至复位时间3小时~8天。2 治疗方法 手术在X线增强仪下进行。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患者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伤肢屈曲90度左右。松弛腓肠肌。透视下将一枚斯氏针,沿舌状骨块的纵轴打入。当撬拨跟骨关节面时,再打入第二枚斯氏针,由舌状骨块下方的骨块远端进至骨折线。术者一手握住足背,使踝关节尽量跖屈,进一步使跟腱松弛。另一手把持两枚钢针尾部,用力向下牵引,同时将针尖向后撬拨。当感觉到骨擦音后,透视观察Bohler氏角是否恢复正常。跟骨关节面及轴位骨折是否解剖复位,若不满意可调整进针的深度继续撬拨,若复位满意,将两枚钢针继续打入至距骨或舟骨。针尾外露。无菌敷料包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两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4周后去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8周后X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拨除钢针,负重行走。
作者:王天旭;何映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1996年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296例,损伤分为Ⅰ°、Ⅱ°、Ⅲ°,其中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98例,非制动78例,结果其愈后出现明显反差,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96例中男157例,女13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就诊时间短1小时,长7天。2 治疗方法与结果 全部病例入院常规内翻位拍片,排除骨折,拍片时尽量被动将患足置于内翻位,依据踝内翻正位片,测量距骨上关节面与胫骨下关节面水平线的交角,即倾斜角度。其测量结果5°~10°31例,为正常范围;10°~15°89例,为Ⅰ°损伤;15°~20°103例,为Ⅱ°损伤;20°~25°73例,为Ⅲ°损伤。Ⅰ°损伤给予中药熏洗,功能锻炼。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踝关节外翻背伸位98例,固定时间2~4周。病人拒绝石膏固定、过早解除等原因即非制动78例。随访时间短3个月,长2年,平均13.5个月。其结果后期出现踝关节不稳、疼痛及反复扭伤症状,非制动组65例,占21.9%,而制动组仅2例占0.67%,余病例去除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踝足功能恢复正常。3 讨论 296例患者均为单纯韧带损伤,无骨折发生。我们主张此种损伤常规摄内翻位X线片,依据倾斜角及症状体征,判断损伤程度,对于Ⅱ°、Ⅲ°损伤,应绝对外翻背伸位固定,以使韧带在原位张力下愈合。去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避免医源性踝关节失稳,反复扭伤。
作者:王克佳;王世江;丛林;刘建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71年以来,我科收治四肢长管状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60例,于急诊骨钻孔术中应用α—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在局部创口内或肌注α—糜蛋白酶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9月~41岁;患病骨骼:股骨36例,胫骨18例,肱骨5例,桡骨1例;术后换药时在引流口内注入糜蛋白酶28例,肌肉注射糜蛋白酶32例;应用时间长者35日,短10日,平均使用18日。发病5天以内者,即骨膜下脓肿前期15例,全部治愈;发病6~9天者,骨膜下脓肿形成期22例,术后2例复发;发病10~14天者,骨膜破裂期23例,术后复发转为慢性骨髓炎者7例。治愈率为85%。
作者:汪万全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以复元活血汤为主方,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三年来共治胸、肋部损伤患者15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22例,女36例;年龄17~78岁;胸壁、胸肋挫伤108例,肋骨骨折24例(其中多根骨折5例),肋软骨炎12例,肋间神经痛3例,陈旧性胸肋损伤11例。患者一般均有胸痛,胸闷及每当咳嗽或胸部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极个别骨折病人甚至痛厥。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全当归15g,柴胡15g,炙军10g,桃仁10g,红花5g,穿山甲10g,天花粉15g,甘草5g。胸痛甚者加薤白;脘肋痛甚者加川栋子、延胡索及香附(一般均加金铃子散);瘀而化热者加丹皮、赤芍;骨断者加续断;胸闷不舒者加陈皮、茯苓、枳壳;咳嗽痰多者加半夏、厚朴。3 治疗结果 胸肋、胸壁损伤服药长15剂(每天一剂,早晚各煎一次服用,以下同),短服药4剂即愈。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服药2剂即减轻症状,5至8剂基本痊愈。陈旧性胸肋损伤后遗疼痛者,一般服药3剂疼痛即大为减轻,5至7剂基本痊愈,且随访未发。肋骨骨折疼不可忍者服药1剂疼痛即能缓解,一般除必要的手法复位和外固定,仍需随症加减服药至骨折愈合,一年后随访无明显后遗症。4 讨论 复元活血汤功效为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方中药物均归肝经。
作者:刘永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从1985~1997年运用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创伤后关节粘连症79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9例中男48例,女31例;年龄20~75岁;病程3~14月;按部位分:肩关节32例,肘关节12例,腕关节5例,膝关节19例,踝关节11例。其中骨折引起43例,脱位引起18例,手术后引起15例,外固定支架后引起3例。2 治疗方法 创伤后关节粘连,采用3寸毫针2枚,在关节粘连的软组织处或肌腱处刺入,以直刺为主,予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接通BT—701型电麻仪,用连续频率脉冲波刺激,电流输出大小,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度,每次45~60分钟。疼痛处配合针穴。以经穴为基础,以痛点为俞穴。以病位大小决定针刺深度。一般为1~2寸,输出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针后用手法、推拿按摩,分筋弹拨、分离粘连,每次15分钟左右。3 治疗结果 痊愈65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经2年以上气候变化而不复发者;显效6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气候变化有轻度疼痛感;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功能活动恢复至生活自理;无效3例,临床症状及功能活动改善不明显。4 讨论 在治疗中体会到若患者2处损伤引起瘀肿及关节粘连时,我们在二处各留针1枚,较之与单独一处留针二枚效果不一样,粘连处同时刺入2针效果佳。
作者:忻志平;郑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85年1月以来,我院利用手术台肾托对胸腰椎屈曲型骨折进行复位9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2例中男64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受伤距复位时间2~11天;被压缩的椎体97个,L151个,T1222个,T118个,L24个,L32个,T12-L15个。其中单纯压缩1/3椎体26例,压缩近1/2椎体54例,超过1/2椎体12例,伴有附件骨折,椎体脱位,侧方压缩者19例,脊柱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畸形,其中不全性截瘫者2例,下肢肌力4级,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作者:罗志安;蒲涛;黄强;陈安善;郭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88年4月至1996年10月我们应用克氏针与粗丝线固定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中男33例,女3例;年龄18~62岁;闭合性骨折34例,开放性骨折2例;左侧22例,右侧14例;锁骨中1/3骨折29例,中外1/3骨折6例,远端骨折1例;有一块碎骨块28例,有两块碎骨块7例,三块者1例,大骨块长4.5厘米。病程短半小时,长17天。2 治疗方法 手术在高位硬膜外或肌沟麻醉下进行。以骨折部为中心在锁骨前上缘做与锁骨平行切口3~5厘米,直达骨膜,少许剥离并清理骨折断端。根据病人锁骨内径选择适当的克氏针。用钻将克氏针从骨折处穿入骨折远折段并从肩部穿出,克氏针反复转动拔插两次,针尾保留2~3厘米,用克氏钳将针尾夹断,部分断端呈斜尖,斜尖方向与骨折近段的弯曲方向一致。同时将针尾部折弯少许,弯曲的方向也与骨折近段弯曲方向一致。骨折复位,从肩部将克氏针向骨折近段打入,使骨折近段内的克氏针有尽可能的长度。骨折碎块复位,根据骨块的大小,选用10号粗丝线捆绑2~3道。冲洗术创逐层缝合。 术后将肩部外露之克氏针折弯,包扎后用弹力绷带将其固定于对侧腋下。
作者:高学汉;李成刚;尹红兵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31年Smith-Perterson报告应用三翼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内固定已成为股骨颈骨折治疗主要的方法。1 手术时间的选择 对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早期复位及固定还可以纠正支持带血管的扭曲,改善血运,减少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为确定早期手术时间界限,Manninger[1]将病人分为伤后6小时内手术、6~12小时和12小时后手术三组,三组的其他条件相同,随访6年,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7%、51%和49%,伤后6~12小时组和12小时后手术组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因而Manninger建议将6小时定为早期手术的时间界限。股骨颈骨折作为急症手术时,尤其是对于65岁以下较年轻病人,在行内固定的同时还应常规行前路关节囊内血肿清除减压术,以降低关节囊内的压力,从而改善血供[2]。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近三年来共收治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脐周敏感点按摩,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完整资料29例,男27例,女2例;发病年龄36~56岁。发病时间短者3天,长2年。发病均与间接外伤、疲劳受寒有关。29例均经临床确诊,其中CT检查15例,核磁共振2例,X光摄片12例。2 治疗方法 令患者排除大小便后,帮助其仰卧于治疗床上,双侧腿尽量屈曲,松开衣带露出脐部。术者立于病人右侧,用大头针或无油圆珠笔芯探查脐周,发现压痛点时,重新一次作对照,防止感觉上的偏差。确定痛点后,先行整个下腹部轻轻按摩,以降低腹壁肌群紧张度。嘱患者自然呼吸,排除紧张心理。采用右手中指按摩,约1分钟后对敏感区进行有节律性冲击震动,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3 治疗结果 痊愈:腰痛及坐骨神经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椎生理弧度正常,X光摄片提示各椎体间无异,恢复原来工作。本组7例。显效: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明显好转,已徒步行走,上班工作。本组2例。无效:二次治疗后腰椎及坐骨神经痛无大的改善。本组1例。4 讨论 手法注意点:①施术时应聚精会神,手法要轻柔、敏捷,意手同步。②治疗室必须安静、避风,操作过程中,适时嘱患者摇晃臀部。③适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④必要时点委中、后溪、太溪三穴。患者回去尽量卧硬板床休息2~3天左右。
作者:毛开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采用手法松解和手法复位治疗髋关节后脱位,收效显著。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0~50岁;均为外伤。80例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都属单纯髋关节脱位。2 治疗方法2.1 松解手法:患者平地取仰卧位,以左侧为例。待麻醉后,助手甲、乙、丙分别稳压住头部及双侧髂前上棘和健侧下肢勿使动摇。术者用舒洁酒(成都体院郑怀资教授方。有成药出售)在髋关节部作大面积的反复擦摩、揉捏、推舒等手法,使局部皮肤、肌肉放松。接着术者面对患者横跨于左下肢,双手提握左膝关节部,使患肢呈屈髋屈膝90°度状,缓缓用力由轻到重持续向上拔拉的同时,再反复将患肢作旋内、旋外、摇晃、内外旋转的松解手法,使粘连在异常位置的股骨头得以解脱。此时即可听到和触感到粘连不断撕脱的声响,松解手法成功。
作者:牟华秋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3年7月至1998年5月,采用拔伸牵引配合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病48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 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3~67岁。神经根型25例,椎动脉型11例,交感型6例,混合型8例。病程长14年,短1周。2 治疗方法2.1 放松肌肉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先以指压法点压风池、风府、肩、肩井、曲池、颈根等穴,然后用按、揉、、拿捏、拍打等手法对颈肩背部进行分筋理筋,使肌肉放松。
作者:李驱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于1987年至1997年间共收治Barton骨折52例,采用手法整复后夹板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大为62岁,小22岁,平均44岁;背侧劈裂型38例,掌侧劈裂型14例,均伴有腕关节脱位。
作者:凌义龙;钱淼忠;刘忠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近两年治疗9例尾骨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全部治愈。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1例,女8例,年龄大54岁,小15岁,均为跌倒臀部着地所致。新鲜尾骨骨折8例,陈旧性尾骨骨折1例,骨折移位8例,骨折并脱位1例。9例均有X线片提示,正常骶尾椎生理弧线改变,骶尾关节分离或成角。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排便,膝胸卧位,充分暴露肛门。术者带手套,涂少量石蜡油,立于患者左侧,令其张口呼吸,全身放松,注意松弛肛门周围肌肉,术者左手放手患者腰骶部,右手食指缓缓插入肛门内。如患者特别紧张,待按摩肛门使其松弛后再插入肛门。触摸骨折部位,一般有向内凸起感,术者用食指指腹顶在远端骨折处,左手下压腰骶部,同时令患者俯卧,在此过程中,术者常感有弹响感,即复位,随即将食指由肛门内抽出。复位后疼痛不适症状随即减轻。8例新鲜骨折均一次复位成功,1例陈旧性骨折两次复位成功。尾骨骨折复位后,在局部贴狗皮膏,既有活血止痛作用,又起固定作用。本组病例均在门诊治疗,5周左右痊愈,随访3个月至2年,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3 讨论 治疗尾骨骨折,关键在于复位。肛门内手法复位治疗尾骨骨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适合于门诊治疗,施术中动作应轻柔,用力适度,切忌粗暴,术后宜坐软垫,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董明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1年来采用手法复位弓形垫外固定治疗单纯椎体楔形压缩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龄35~61岁。受伤时间为1~5天。骨折部位:T11~L2,压缩程度为1/3~1/2,局部肿胀,后突畸形,压痛,不敢活动,无截瘫、二便失禁等神经损伤症状,经X线确诊为稳定性骨折。
作者:杨以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从1995年8月以来,在临床上应用手法对350例颈椎病病人进行了系统地治疗,现总结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短<1个月,长>10年;所有病人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等进行诊断,其中颈型48例,神经根型120例,椎动脉型84例,脊髓型29例,交感型32例,混合型37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可由多种治病原因引起。自从1947年Epstein报道硬膜外静脉曲张可导致下肢痛以来[1],对本病的报道很少。我科发现22例,占腰腿痛手术病例的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单纯型1.1.1 静脉型 10例,年龄26~54岁,病程1~3年。其中6例有神经根放射性疼痛,2例有明显下肢困胀感,2例有间歇性跛行。术中见硬膜外静脉怒张,直径可达5mm(卧位),站立行走时可能更粗。静脉多与神经根相伴行,其数目为1~3根。当神经根被静脉骑跨时临床症状更为突出,临床上出现站立时下肢痛或有间歇性跛行,而平卧时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X光平片、CT和MRI均不能发现明显阳性征象。
作者:刘凤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一般外伤性脱位多发生在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普通X线检查即可。无需进行CT检查。但某些小关节和骨骼未完全骨化的关节脱位,特别是不完全脱位,X线征象不明,诊断困难。CT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给这类病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7年4月引进的SOMATOM、AR、SP后至1998年7月间25例资料较完全的临床可疑第1、2颈椎半脱位的病人。男性21例,女性4例,比例大约为5:1。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40岁。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刺激症状者20例。四肢肌力消失1例。CT检查时间为伤后2小时~2个月,平均约5天。扫描方法均为准直器宽度2mm,床移厚度3mm,螺旋扫描,1~2mm重建。其中17例进行了多轴向重建或三维图象。25例中24例为外伤,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韩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什么是骨刺,什么是骨质增生?二者都是发生在骨表面上肌肉、韧带、关节囊的附着点的一些退行性病变。以跟骨骨刺为例,它是发生在跟骨跖面的骨嵴;侧面X线片上显示为骨刺。它是屈趾短肌的起点;它被屈趾短肌肌腱包裹。它不是跟痛的病因。在其下面附着的跖筋膜劳损,才是跟痛症的原因。它是可以用保守疗法治愈的。有时它也会自行消散。那是由于在劳损过程中小筋膜纤维断裂自行愈合的结果。我们有很多病例说明跟骨骨刺不是跟痛症的原因;例如,有的跟痛症病人的跟骨跖面无“骨刺”,也有的病例有骨刺也有跟痛,但经保守疗法治愈后,骨刺仍在,但跟痛消失。有跟骨刺被切除后十年的失败结果,说明骨刺并非其病因[1]。把治疗重点集中于跖筋膜,就得到满意的效果[2,3,4]。 骨质增生是骨性关节炎必有的病变;它包括发生在关节边缘的骨刺,也包括发生在关节面的片状,蘑菇样增生。这些变化在作关节置换时都可清楚的看到。骨质增生也可发生在脊椎。除非由于有压迫神经症状,进行手术切除,它不会消失。内服或外用药物都不会对它有任何影响。骨质增生大多不引起症状。我们调查过很多老年太极拳爱好者。脊柱上有很多骨质增生,但无腰腿痛。这说明由于经常锻炼,与高低不平的骨表面相接触的神经根适应了它的周围条件。在极少见的情况下,广泛的骨质增生,还可引起吞咽困难而进行手术治疗者[5]。
作者:赵幼麟;张志明;王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脊椎裂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椎畸形,系由胚胎时期脊椎骨化中心的发育障碍,致使两侧椎弓未能相互联接,在椎板和棘突产生大小范围不等的裂隙,以L5S1多见,只单纯骨骼上的裂隙,称隐性脊椎裂。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25名少年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58人,女运动员67人。男运动员小年龄12岁,大年龄16岁,平均年龄14.63±1.70岁,训练运动年限少5年,多达13年,平均训练年限在8.42±1.95年.女运动员小年龄8岁,大年龄14岁,平均年龄12.15±1.41岁,训练运动年限少3年,多达9年,平均训练年限有6.72±1.50年。普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脊椎裂的运动员无明显腰痛史,少数运动员有1~2个月的腰痛史,腰痛部位均在腰骶部。其中20名运动员有一年以上的腰痛史,这与20名运动员均患有腰椎椎板骨折(峡部不连)成正比。
作者:张佩文;王宏骏;秦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可继发肘外翻、尺神经炎、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对其治疗尚有不同意见,笔者报道13例治疗经验与体会。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7~11岁;右侧9例,左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4例。在13例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中,术前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肘外翻15°~30° 8例;肘外翻30°~55° 5例。合并尺神经炎5例。 一次手术9例,两次手术4例。手术方式:(1)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例;(2)功能位植骨3例;(3)肱骨髁上截骨、尺神经前移,Ⅱ期功能位植骨4例。
作者:仝允辉;张永红;李文霞;李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距远关节脱位,是指距跟、距舟关节及跗骨部都从距骨处移位,是足踝部的严重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自1985年~1997年,笔者先后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6~50岁。右足3例,左足2例。均为内侧移位,其中2例合并距骨撕脱性骨折。坠落伤4例,扭伤1例。
作者:马德华;张明;刘光银;邵长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踝关节周围的闭合性严重性损伤往往因踝关节组织结构的变化,致使筋膜间隔发生内压升高而出现一系列变化。1986年~1997年临床观察治疗7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12岁~25岁5例,35岁~50岁1例,60岁以上1例。骨折类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脱位3例,距骨骨折2例,胫腓骨下段严重性粉碎骨折2例。
作者:党馥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自1995年迄今共收治了25例指骨骨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改变了以前以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的治疗方法,采用了本人设计的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23~45岁;左侧指骨骨折5例,右侧指骨骨折20例;粉碎型6例,开放型3例,全部病例均经过X线摄片确诊。1.2 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的设计 该治疗器由牵引架、抓骨针、抓骨丝、双向牵引调节丝、两侧矫正成角调节丝组成。如图所示。
作者:沈三歌;沈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16例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55岁。L4,58例,L5S17例,L3,41例。病程5天~6年。1.2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正侧位片,显示病变间隙狭窄9例,侧弯畸形7例。椎管造影10例,于椎间隙水平或附近有充盈缺损或梗阻,不全梗阻2例,完全梗阻8例;毛刷状梗阻3例,杯口状3例,笔尖状2例。CT检查11例,显示椎管内有大块间盘密度组织,不规则呈填塞状,除在间隙水平可显示外,在椎间孔和椎弓根平面也可显示。位于硬膜前侧8例,侧前方2侧,侧方1例。
作者: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期刊这种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体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为迎接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给知识创新一个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积极组织,及时传播骨伤科领域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和实践上的新创造、新发明,我刊拟开辟一个新栏目——骨伤论坛。
作者:李为农;陈宝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陈旧性股骨干骨折合并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5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植骨后松解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内的粘连,辅以髌骨牵引持续1~2周。结果 45例随访平均2年2个月,所有骨折在术后3.5~6个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由术前的屈曲28°增至110°,平均进步82°。结论 髌骨牵引可以使挛缩的股四头肌延长,且不影响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能使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康复同时进行。
作者:吴希瑞;张英泽;彭阿钦;张煜;潘进社;吴春生;赵昌平;李衡;刘彦辉;仝吉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12例的诊治情况。方法 根据股骨头骨折X线片及CT所见采取单纯牵引7例,手术治疗5例,包括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1例,髋关节碎骨片清理,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2例。术后早期开始被动及主动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经过6个月~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6%。结论 对髋脱位复位后股骨头骨折对位良好及关节腔外非负重区游离骨片者无需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利关节磨造及软骨修复。
作者:于珂;于洪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断面解剖学影响。方法 青壮年男尸8具,应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制作脊柱区L1~S1矢状面和冠状面断层标本,将得到的断层标本固定于模拟屈曲旋转牵引器上,每一标本摄像观察。结果 在屈曲旋转腰椎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孔上2/3增大,下1/3减小;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切向旋转、间隙增宽;黄韧带紧张;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被牵伸滑动,这种滑动在行旋转时以对侧神经根为显著。结论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可通过增加椎间隙、扩大椎间管、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而起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作者:岳寿伟;刘树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作者:金忠棋;周君富;周游;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左侧室内注入基因重组人CNTF,右侧注入生理盐水(NS)。术后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电生理检测及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较短、神经传导速度较快且波幅较高。实验侧CB-HRP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侧。结论 外源性hCNTF有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
作者:韩久卉;张英泽;许秀兰;田德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3~1997年共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0例,失败12例,其中骨不连10例,失败后采用加压钢板加压固定和自体骨移植等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现就其失败原因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11~64岁。开放性损伤3例,粉碎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骨折部位中上1/3为5例,中段及下1/3为7例。骨折原因均为直接外力所致。发现失败早时间为4周,迟为1年,大多数在6~8月时发现。其中1例为2次失败,失败后均在我院再次治疗并痊愈。
作者:李延发;樊万元;赵发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年1月~1993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经再次手术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首次手术在外院实施术者9例,在本院实施术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上段骨折2例,中段4例,中下段4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髓内针固定2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普通钢板固定5例,L型钢板固定1例。再骨折时间,短为一个月,为普通钢板固定,长时间4个月,其中钢板折弯4例,均为普通钢板;折断4例,3例为加压钢板,1例为普通钢板;而L型钢板1例为螺钉拔出致成角畸型;另2例髓内针固定者,髓内针折弯,骨折部成角畸型。
作者:张玉清;付志军;王广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就1991年—1998年2月本院及外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首次手术失败11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0~62岁,平均33岁。首次手术后X线片示:①外踝移位,距骨外移、外倾,内踝间隙增宽2例;②双踝复位均不满意,踝穴不均3例;③下胫腓关节分离未矫正3例,其中1例合并内踝复位不满意,1例下胫腓分离较术前增宽1.5cm;④外踝内倾,踝穴狭窄2例;⑤踝钉误入胫距间隙1例。其中9例手术后1周内行第二次手术,1例因切口感染于4周后行二次手术,1例因患者不同意再次手术而行保守治疗。
作者:邓荣寿;李林芝;李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3年12月以来,设计应用带掌背神经的腕掌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应用废弃手指的骨肌腱支架或游离髂骨移植,再造有感觉的1~5指14例,获得成功。现将该方法手指再造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17~43岁。损伤部位:拇指4例,食指6例,中指3例,小指1例,在近指间关节缺损4例,在指蹼远端缺损10例,均无再植条件。利用废弃的骨肌腱支架,用钢丝或克氏针内固定12例,采用游离髂骨移植,功能位螺丝钉内固定,重建骨支架2例。皮瓣切取:以再造手指为轴线,用相邻两条掌背动脉为蒂,切取含有2条伴行的掌背神经的复合组织皮瓣,面积大为9cm×8cm,小为7cm×6cm,供区用近全厚游离皮片修复。再造手指14例,全部成活,一般术后5周拆石膏,门诊复查,行手指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3个月骨折骨性愈合。皮瓣色泽好,外形佳,经锻炼和肌腱松解术,再造手指可对指、对掌及持物,绝大多数病人都能重返工作岗位,感觉恢复时间短在术后7周,再造手指出现感觉。
作者:苏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应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固定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132例[1],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中男19例,女113例;年龄4~52个月;共176个髋关节,左侧55例,右侧33例,双侧44例;以上均采用固定器治疗,随访时间短2年,长7年。根据周氏功能评定标准[2],本组优151髋,良20髋,可4髋,差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个髋。2 护理方法 (1)手术患儿均采用氯胺酮麻醉,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复苏前后护理。(2)行内收肌切断的患儿注意做好切口护理,可在无菌敷料外用透气透明无菌手术巾贴敷,防止脱落及大小便污染。个别患儿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本固定器的大小腿套为不锈钢板制成,内衬厚而柔软的纺织物,使用时注意调节合适的松紧度,避免皮肤受压或擦伤,注意观察远端血运、皮温及足趾活动,防止血管、神经受压。(4)术后的固定位置直接影响患儿复位情况,护理中应加强观察,保持外固定器的稳固、有效。 本固定器蛙式位与外展内旋位可以互换,使用方便,适用于3岁以下的先天性髋脱位患儿,部分髋臼发育尚好的3~4.5岁患儿亦可使用。
作者:程玉静;毕晓英;孙文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柳木夹板的各种力学特性,为小夹板的现代化提供一些必要的、科学的力学参数。方法 根据夹板的不同部分为四组,每组随机抽取前侧夹板、后侧夹板、内侧夹板和外侧夹板各两块,分别测其在加载——卸载时的桡度变化和一定载荷下桡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 (1)柳木夹板在一定范围内加载和卸载时其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虎克定律。(2)加载卸载时其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即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3)载荷一定的情况下,其弯曲桡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结论 柳木夹板是一种粘弹性体,治疗骨折的模式是粘弹性固定模式,其机械性能不稳定,应积极探讨新型材料的改进。
作者:欧来良;王志彬;李林安;梅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由于股骨头塌陷或骨折,致使股骨头残缺、脱位、髋关节解剖形态变移,导致髋功能障碍残疾,手术治疗目的,就是要修复保持股骨头基本形态,而保守治疗不可能去修复股骨头,只能通过机体内外因素保护股骨头不塌陷骨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X线找出塌陷或骨折前影象变化,即股骨头危象,本文则着重对此进行探讨。
作者:卢文志;顾全;卢刚;张淑芬;张淑男;李晓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对于骨折和骨病的深入研究,要求建立不脱钙骨超薄切片技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骨组织内钙盐的沉积、构筑及其变化,有助于阐明骨病、骨吸收和骨修复过程中,钙盐的代谢活动;运用脱钙骨制备的标本,不能提供相应的资料。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和取材 试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在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迅速取出股骨头、股骨颈和腰椎椎体。1.2 依次按以下步骤制备超薄切片:(1)立即投入2%多聚甲醛-3%戊二醛溶液内固定2小时,4℃;(2)4℃0.1M磷酸缓冲液冲洗2小时;(3)4℃1%锇酸溶液后固定2小时;(4)梯度丙酮脱水;(5)浸渗Spurr:用丙酮-Spurr混合液分3步浸渗,每步2小时。丙酮:Spurr的比例依次为3∶1,1∶1和1∶3;(6)Spurr包埋液包埋;(7)LKB-V超薄切片机和钻石刀切片,厚度500埃;(8)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复染。
作者:常超英;刘恩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