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金忠棋;周君富;周游;陈健

关键词:脊柱炎, 强直性, 风湿性疾病,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治疗股骨颈骨折

    自1996年7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法治疗股骨颈骨折10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40岁。右4例,左6例。头下型3例,颈中型7例。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10例均为新鲜骨折。

    作者:罗成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6年6月共收治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11例,手术治疗153例。现分析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4例中男133例,女131例;年龄范围42~83岁。参照改良Evans分类法[1]分颈基底部、转子间、转子下三类。颈基底部骨折27例,骨折多无移位呈外展骨折。转子间骨折分4型:Ⅰ型,转子间骨折,无移位,55例;Ⅱ型,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撕脱骨折,有移位,73例,以上两型为稳定型;Ⅲ型,骨折呈粉碎伴小转子撕脱骨折,62例;Ⅳ型,同Ⅲ型骨折折线,但骨折线延及转子下部,16例。转子下骨折,骨折线多自小转子向外下方,31例。Ⅲ、Ⅳ两型及转子下骨折均为粉碎性,有明显移位,属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及自行车撞伤,塌方泥石砸伤,步行绊倒等。致重伤61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例,余均为青壮年。中、轻度伤203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4人,59岁以下36例。伴随症:本组高血压、冠心病48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39例,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9例,糖尿病7例,264例中有伴随疾病者103例。

    作者:戴立争;王惠中;刘成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柳木夹板力学性能测试和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柳木夹板的各种力学特性,为小夹板的现代化提供一些必要的、科学的力学参数。方法 根据夹板的不同部分为四组,每组随机抽取前侧夹板、后侧夹板、内侧夹板和外侧夹板各两块,分别测其在加载——卸载时的桡度变化和一定载荷下桡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 (1)柳木夹板在一定范围内加载和卸载时其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虎克定律。(2)加载卸载时其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即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3)载荷一定的情况下,其弯曲桡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结论 柳木夹板是一种粘弹性体,治疗骨折的模式是粘弹性固定模式,其机械性能不稳定,应积极探讨新型材料的改进。

    作者:欧来良;王志彬;李林安;梅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4例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154例肱骨髁上骨折,能稳、准、巧复位,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4~6周,效果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4例,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1~12岁;左侧58例,右侧96例;伸直型141例,屈曲型13例;尺偏105例,桡偏28例,中立21例;闭合152例,开放2例,伤后1天就诊84例,3天41例,5天18例,14天8例,二周以上3例。

    作者:胡德君;胡艳清;胡艳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原因分析

    我院自1992年1月~1993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经再次手术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首次手术在外院实施术者9例,在本院实施术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上段骨折2例,中段4例,中下段4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髓内针固定2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普通钢板固定5例,L型钢板固定1例。再骨折时间,短为一个月,为普通钢板固定,长时间4个月,其中钢板折弯4例,均为普通钢板;折断4例,3例为加压钢板,1例为普通钢板;而L型钢板1例为螺钉拔出致成角畸型;另2例髓内针固定者,髓内针折弯,骨折部成角畸型。

    作者:张玉清;付志军;王广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我院骨科自1985年至1995年应用骨牵引复位,亚急诊行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21~58岁,平均33.2岁。右侧13例,左侧6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7例,合并失血性休克6例,合并尿道损伤1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43天,平均20.8天。根据孙锡孚等[1]的分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4例。Ⅱ型:Ⅰ型伴有骶骨翼骨折,6例。Ⅲ型:Ⅰ型伴有髂后上棘骨折,4例。Ⅳ型:Ⅰ型伴有Ⅱ和Ⅲ型骨折,5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脱位,1例在我院行骨牵引治疗6周,负重后2个月复查发现再脱位。1例在外院行骨牵引治疗1个月,负重后5个月发现再脱位。得到随访的18例,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1年8个月。X线片显示,18例骶髂关节均骨性融合,下肢无短缩移位。

    作者:赵波;卢延军;于治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头危象X线影象分析

    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由于股骨头塌陷或骨折,致使股骨头残缺、脱位、髋关节解剖形态变移,导致髋功能障碍残疾,手术治疗目的,就是要修复保持股骨头基本形态,而保守治疗不可能去修复股骨头,只能通过机体内外因素保护股骨头不塌陷骨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X线找出塌陷或骨折前影象变化,即股骨头危象,本文则着重对此进行探讨。

    作者:卢文志;顾全;卢刚;张淑芬;张淑男;李晓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作者:金忠棋;周君富;周游;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自1931年Smith-Perterson报告应用三翼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内固定已成为股骨颈骨折治疗主要的方法。1 手术时间的选择  对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早期复位及固定还可以纠正支持带血管的扭曲,改善血运,减少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为确定早期手术时间界限,Manninger[1]将病人分为伤后6小时内手术、6~12小时和12小时后手术三组,三组的其他条件相同,随访6年,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7%、51%和49%,伤后6~12小时组和12小时后手术组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因而Manninger建议将6小时定为早期手术的时间界限。股骨颈骨折作为急症手术时,尤其是对于65岁以下较年轻病人,在行内固定的同时还应常规行前路关节囊内血肿清除减压术,以降低关节囊内的压力,从而改善血供[2]。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

    我院1990~1997年来收治7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295例,其中施行手术25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95例,男113例,女182例;70~80岁:167例,81~90岁:121例,90岁以上:7例,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147例,股骨粗隆骨折148例。其中253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骨折前已并存其他脏器疾病者有60例,其中患心血管病35例,糖尿病18例,脑血管病4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同时患二种以上并存病者13例,三种以上者3例。

    作者:沈伟;顾兴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Steffee钢板治疗脊椎滑脱症

    应用Steffee钢板对脊椎滑脱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自1993年3月~1996年5月治疗15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24~35岁。15例均有反复腰痛,伴有间歇性跛行13例;一侧下肢放射痛10例;一侧大腿酸痛2例,双侧大腿酸痛4例。体征:腰部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骶压痛17例;棘突呈台阶状1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膝腱反射减弱2例;跟腱反射减弱5例。  X线表现:L4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5例;L5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8例;退行性滑脱2例。

    作者:张远林;杨力梅;赵建勇;郭书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肾托复位对胸腰椎屈曲型骨折的临床应用

    自1985年1月以来,我院利用手术台肾托对胸腰椎屈曲型骨折进行复位9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2例中男64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受伤距复位时间2~11天;被压缩的椎体97个,L151个,T1222个,T118个,L24个,L32个,T12-L15个。其中单纯压缩1/3椎体26例,压缩近1/2椎体54例,超过1/2椎体12例,伴有附件骨折,椎体脱位,侧方压缩者19例,脊柱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畸形,其中不全性截瘫者2例,下肢肌力4级,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作者:罗志安;蒲涛;黄强;陈安善;郭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分析

    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16例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55岁。L4,58例,L5S17例,L3,41例。病程5天~6年。1.2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正侧位片,显示病变间隙狭窄9例,侧弯畸形7例。椎管造影10例,于椎间隙水平或附近有充盈缺损或梗阻,不全梗阻2例,完全梗阻8例;毛刷状梗阻3例,杯口状3例,笔尖状2例。CT检查11例,显示椎管内有大块间盘密度组织,不规则呈填塞状,除在间隙水平可显示外,在椎间孔和椎弓根平面也可显示。位于硬膜前侧8例,侧前方2侧,侧方1例。

    作者: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复元活血汤治疗胸肋损伤

    以复元活血汤为主方,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三年来共治胸、肋部损伤患者15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22例,女36例;年龄17~78岁;胸壁、胸肋挫伤108例,肋骨骨折24例(其中多根骨折5例),肋软骨炎12例,肋间神经痛3例,陈旧性胸肋损伤11例。患者一般均有胸痛,胸闷及每当咳嗽或胸部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极个别骨折病人甚至痛厥。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全当归15g,柴胡15g,炙军10g,桃仁10g,红花5g,穿山甲10g,天花粉15g,甘草5g。胸痛甚者加薤白;脘肋痛甚者加川栋子、延胡索及香附(一般均加金铃子散);瘀而化热者加丹皮、赤芍;骨断者加续断;胸闷不舒者加陈皮、茯苓、枳壳;咳嗽痰多者加半夏、厚朴。3 治疗结果  胸肋、胸壁损伤服药长15剂(每天一剂,早晚各煎一次服用,以下同),短服药4剂即愈。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服药2剂即减轻症状,5至8剂基本痊愈。陈旧性胸肋损伤后遗疼痛者,一般服药3剂疼痛即大为减轻,5至7剂基本痊愈,且随访未发。肋骨骨折疼不可忍者服药1剂疼痛即能缓解,一般除必要的手法复位和外固定,仍需随症加减服药至骨折愈合,一年后随访无明显后遗症。4 讨论  复元活血汤功效为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方中药物均归肝经。

    作者:刘永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手法治疗颈椎病

    从1995年8月以来,在临床上应用手法对350例颈椎病病人进行了系统地治疗,现总结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短<1个月,长>10年;所有病人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等进行诊断,其中颈型48例,神经根型120例,椎动脉型84例,脊髓型29例,交感型32例,混合型37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前后环形张力带固定重度粉碎性髌骨骨折

    采用前后环形张力带固定重度粉碎性髌骨骨折3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41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35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29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呈不规则粉碎性达6块以上,且分离1cm以上。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3~11天内手术。

    作者:苏培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开放性胫骨骨折不连接及骨外露的修复与重建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作者:马东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

    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2月应用Richard钉治疗粗隆间骨折6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50岁以下21例,50岁以上46例;左侧39例,右侧28例。骨折类型:按Evan’s标准Ⅰ型6例,Ⅱ型18例,Ⅲ型33例,Ⅳ型10例。合并症:伴有其他部位骨折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次,呼吸系统疾病10例次,脑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内分泌系统6例次,消化系统疾病8例次。

    作者:马立泰;刘长征;宁宗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腕掌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再造手指术后护理

    我院自1993年12月以来,设计应用带掌背神经的腕掌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应用废弃手指的骨肌腱支架或游离髂骨移植,再造有感觉的1~5指14例,获得成功。现将该方法手指再造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17~43岁。损伤部位:拇指4例,食指6例,中指3例,小指1例,在近指间关节缺损4例,在指蹼远端缺损10例,均无再植条件。利用废弃的骨肌腱支架,用钢丝或克氏针内固定12例,采用游离髂骨移植,功能位螺丝钉内固定,重建骨支架2例。皮瓣切取:以再造手指为轴线,用相邻两条掌背动脉为蒂,切取含有2条伴行的掌背神经的复合组织皮瓣,面积大为9cm×8cm,小为7cm×6cm,供区用近全厚游离皮片修复。再造手指14例,全部成活,一般术后5周拆石膏,门诊复查,行手指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3个月骨折骨性愈合。皮瓣色泽好,外形佳,经锻炼和肌腱松解术,再造手指可对指、对掌及持物,绝大多数病人都能重返工作岗位,感觉恢复时间短在术后7周,再造手指出现感觉。

    作者:苏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治疗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病人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界的一大难题。我们自1995年8月至1997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49例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病人进行技术创新,使筋膜室减压及骨折内固定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为7~76岁(平均37.3岁)。其中前臂骨折9例,股骨骨折1例,小腿骨折39例(合并股骨骨折2例,合并髋臼骨折2例),就诊时间为伤后2~16小时。

    作者:姚传博;马俊义;李跃蒙;韩德;黄克云;戎英军;郝建军;胡建军;郭培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