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贺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由于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存在,终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高位颈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因此对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可靠治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开始应用头环背心治疗11例齿状突骨折病人,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8例,女3例。年龄18~54岁,平均41岁。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用头环背心的时间为1~6天。
作者:姜淑华;胡思斌;崔青;尹同珍;董占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自1995年迄今共收治了25例指骨骨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改变了以前以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的治疗方法,采用了本人设计的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23~45岁;左侧指骨骨折5例,右侧指骨骨折20例;粉碎型6例,开放型3例,全部病例均经过X线摄片确诊。1.2 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的设计 该治疗器由牵引架、抓骨针、抓骨丝、双向牵引调节丝、两侧矫正成角调节丝组成。如图所示。
作者:沈三歌;沈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治疗肘部损伤由于手法复位不良所致肘内翻畸形12例,全部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14岁;左侧4例,右侧8例;原始损伤类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内髁骨骺损伤及肱骨内髁骨折3例;肘内翻畸形原因:12例全部为伤后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复位后X线片示不同程度的提携角改变,由于不同原因未能及时纠正,大达10°以上;伤后至手术时间:短1年,长5年,平均2.7年;肘内翻角度:小10°,大45°,平均28.7°。
作者:欧阳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左侧室内注入基因重组人CNTF,右侧注入生理盐水(NS)。术后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电生理检测及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较短、神经传导速度较快且波幅较高。实验侧CB-HRP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侧。结论 外源性hCNTF有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
作者:韩久卉;张英泽;许秀兰;田德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85年1月以来,我院利用手术台肾托对胸腰椎屈曲型骨折进行复位9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2例中男64例,女28例;年龄17~73岁;受伤距复位时间2~11天;被压缩的椎体97个,L151个,T1222个,T118个,L24个,L32个,T12-L15个。其中单纯压缩1/3椎体26例,压缩近1/2椎体54例,超过1/2椎体12例,伴有附件骨折,椎体脱位,侧方压缩者19例,脊柱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畸形,其中不全性截瘫者2例,下肢肌力4级,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作者:罗志安;蒲涛;黄强;陈安善;郭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3~1997年共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0例,失败12例,其中骨不连10例,失败后采用加压钢板加压固定和自体骨移植等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现就其失败原因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11~64岁。开放性损伤3例,粉碎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骨折部位中上1/3为5例,中段及下1/3为7例。骨折原因均为直接外力所致。发现失败早时间为4周,迟为1年,大多数在6~8月时发现。其中1例为2次失败,失败后均在我院再次治疗并痊愈。
作者:李延发;樊万元;赵发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距远关节脱位,是指距跟、距舟关节及跗骨部都从距骨处移位,是足踝部的严重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自1985年~1997年,笔者先后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6~50岁。右足3例,左足2例。均为内侧移位,其中2例合并距骨撕脱性骨折。坠落伤4例,扭伤1例。
作者:马德华;张明;刘光银;邵长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陈旧性股骨干骨折合并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5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植骨后松解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内的粘连,辅以髌骨牵引持续1~2周。结果 45例随访平均2年2个月,所有骨折在术后3.5~6个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由术前的屈曲28°增至110°,平均进步82°。结论 髌骨牵引可以使挛缩的股四头肌延长,且不影响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能使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康复同时进行。
作者:吴希瑞;张英泽;彭阿钦;张煜;潘进社;吴春生;赵昌平;李衡;刘彦辉;仝吉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1~1995年,应用经皮钢针撬拨方法,治疗跟骨舌状骨折50例,56足。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6~53岁;骨折部位,右侧32例,左侧18例,双侧6例,按Essex-lopresti氏分类法,跟骨舌状骨折Ⅱ°14例,Ⅲ°36例[1],伤后至复位时间3小时~8天。2 治疗方法 手术在X线增强仪下进行。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患者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伤肢屈曲90度左右。松弛腓肠肌。透视下将一枚斯氏针,沿舌状骨块的纵轴打入。当撬拨跟骨关节面时,再打入第二枚斯氏针,由舌状骨块下方的骨块远端进至骨折线。术者一手握住足背,使踝关节尽量跖屈,进一步使跟腱松弛。另一手把持两枚钢针尾部,用力向下牵引,同时将针尖向后撬拨。当感觉到骨擦音后,透视观察Bohler氏角是否恢复正常。跟骨关节面及轴位骨折是否解剖复位,若不满意可调整进针的深度继续撬拨,若复位满意,将两枚钢针继续打入至距骨或舟骨。针尾外露。无菌敷料包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两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4周后去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8周后X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拨除钢针,负重行走。
作者:王天旭;何映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从1995年8月以来,在临床上应用手法对350例颈椎病病人进行了系统地治疗,现总结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短<1个月,长>10年;所有病人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等进行诊断,其中颈型48例,神经根型120例,椎动脉型84例,脊髓型29例,交感型32例,混合型37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154例肱骨髁上骨折,能稳、准、巧复位,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4~6周,效果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4例,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1~12岁;左侧58例,右侧96例;伸直型141例,屈曲型13例;尺偏105例,桡偏28例,中立21例;闭合152例,开放2例,伤后1天就诊84例,3天41例,5天18例,14天8例,二周以上3例。
作者:胡德君;胡艳清;胡艳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作者:马东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21例手法治疗失败的肱骨外髁翻转骨折,采用闭合钢针撬拨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3岁。右侧7例,左侧14例。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作者:王献印;韩文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于1987年至1997年间共收治Barton骨折52例,采用手法整复后夹板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大为62岁,小22岁,平均44岁;背侧劈裂型38例,掌侧劈裂型14例,均伴有腕关节脱位。
作者:凌义龙;钱淼忠;刘忠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股骨颈骨折因愈合较难、并发症多而成为棘手的骨折之一。自1990年1月至1995年2月我院应用拉力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16~78岁。伤后就诊时间为0.5小时至10天。头下型骨折5例,经颈型28例,基底型21例。2枚螺丝钉固定21例,3枚螺丝钉固定33例。
作者:赵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应用Steffee钢板对脊椎滑脱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自1993年3月~1996年5月治疗15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24~35岁。15例均有反复腰痛,伴有间歇性跛行13例;一侧下肢放射痛10例;一侧大腿酸痛2例,双侧大腿酸痛4例。体征:腰部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骶压痛17例;棘突呈台阶状1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膝腱反射减弱2例;跟腱反射减弱5例。 X线表现:L4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5例;L5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8例;退行性滑脱2例。
作者:张远林;杨力梅;赵建勇;郭书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16例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55岁。L4,58例,L5S17例,L3,41例。病程5天~6年。1.2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正侧位片,显示病变间隙狭窄9例,侧弯畸形7例。椎管造影10例,于椎间隙水平或附近有充盈缺损或梗阻,不全梗阻2例,完全梗阻8例;毛刷状梗阻3例,杯口状3例,笔尖状2例。CT检查11例,显示椎管内有大块间盘密度组织,不规则呈填塞状,除在间隙水平可显示外,在椎间孔和椎弓根平面也可显示。位于硬膜前侧8例,侧前方2侧,侧方1例。
作者: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踝关节周围的闭合性严重性损伤往往因踝关节组织结构的变化,致使筋膜间隔发生内压升高而出现一系列变化。1986年~1997年临床观察治疗7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12岁~25岁5例,35岁~50岁1例,60岁以上1例。骨折类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脱位3例,距骨骨折2例,胫腓骨下段严重性粉碎骨折2例。
作者:党馥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1996年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296例,损伤分为Ⅰ°、Ⅱ°、Ⅲ°,其中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98例,非制动78例,结果其愈后出现明显反差,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96例中男157例,女13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就诊时间短1小时,长7天。2 治疗方法与结果 全部病例入院常规内翻位拍片,排除骨折,拍片时尽量被动将患足置于内翻位,依据踝内翻正位片,测量距骨上关节面与胫骨下关节面水平线的交角,即倾斜角度。其测量结果5°~10°31例,为正常范围;10°~15°89例,为Ⅰ°损伤;15°~20°103例,为Ⅱ°损伤;20°~25°73例,为Ⅲ°损伤。Ⅰ°损伤给予中药熏洗,功能锻炼。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踝关节外翻背伸位98例,固定时间2~4周。病人拒绝石膏固定、过早解除等原因即非制动78例。随访时间短3个月,长2年,平均13.5个月。其结果后期出现踝关节不稳、疼痛及反复扭伤症状,非制动组65例,占21.9%,而制动组仅2例占0.67%,余病例去除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踝足功能恢复正常。3 讨论 296例患者均为单纯韧带损伤,无骨折发生。我们主张此种损伤常规摄内翻位X线片,依据倾斜角及症状体征,判断损伤程度,对于Ⅱ°、Ⅲ°损伤,应绝对外翻背伸位固定,以使韧带在原位张力下愈合。去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避免医源性踝关节失稳,反复扭伤。
作者:王克佳;王世江;丛林;刘建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由于股骨头塌陷或骨折,致使股骨头残缺、脱位、髋关节解剖形态变移,导致髋功能障碍残疾,手术治疗目的,就是要修复保持股骨头基本形态,而保守治疗不可能去修复股骨头,只能通过机体内外因素保护股骨头不塌陷骨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X线找出塌陷或骨折前影象变化,即股骨头危象,本文则着重对此进行探讨。
作者:卢文志;顾全;卢刚;张淑芬;张淑男;李晓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