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来良;王志彬;李林安;梅妍
作者自1994~1997年之间采用闭合Ender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陈旧性小腿骨折13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均是小腿中下1/3骨折,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7例,右侧6例;年龄17~45岁,其中延迟愈合5例,畸形愈合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5~4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行石膏外固定治疗,膝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作者:孔志刚;李志;梁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中处理较困难的一种骨折。自1991年至1999年我院骨科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左侧11例,右侧15例。交通伤18例,跌伤8例。全为闭合性骨折。按Seihsneimer分类[1],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8例,Ⅴ型4例。伤后7日内手术22例,14日内手术4例。
作者:乔高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21例手法治疗失败的肱骨外髁翻转骨折,采用闭合钢针撬拨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3岁。右侧7例,左侧14例。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作者:王献印;韩文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断面解剖学影响。方法 青壮年男尸8具,应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制作脊柱区L1~S1矢状面和冠状面断层标本,将得到的断层标本固定于模拟屈曲旋转牵引器上,每一标本摄像观察。结果 在屈曲旋转腰椎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孔上2/3增大,下1/3减小;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切向旋转、间隙增宽;黄韧带紧张;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被牵伸滑动,这种滑动在行旋转时以对侧神经根为显著。结论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可通过增加椎间隙、扩大椎间管、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而起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作者:岳寿伟;刘树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1年来采用手法复位弓形垫外固定治疗单纯椎体楔形压缩骨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龄35~61岁。受伤时间为1~5天。骨折部位:T11~L2,压缩程度为1/3~1/2,局部肿胀,后突畸形,压痛,不敢活动,无截瘫、二便失禁等神经损伤症状,经X线确诊为稳定性骨折。
作者:杨以德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柳木夹板的各种力学特性,为小夹板的现代化提供一些必要的、科学的力学参数。方法 根据夹板的不同部分为四组,每组随机抽取前侧夹板、后侧夹板、内侧夹板和外侧夹板各两块,分别测其在加载——卸载时的桡度变化和一定载荷下桡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 (1)柳木夹板在一定范围内加载和卸载时其应力——应变关系符合虎克定律。(2)加载卸载时其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即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3)载荷一定的情况下,其弯曲桡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结论 柳木夹板是一种粘弹性体,治疗骨折的模式是粘弹性固定模式,其机械性能不稳定,应积极探讨新型材料的改进。
作者:欧来良;王志彬;李林安;梅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矩形髓内钉内固定,同时取髋骨植骨治疗胫骨干骨不连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12~72岁。骨折不愈合时间8~26个月。骨折原因:14例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4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7例。骨折类型:横断型3例,斜型及螺旋型4例,粉碎型7例。病理分型:骨折端有活力的骨不连8例,骨折端无活性骨不连6例,合并骨髓炎有死骨瘘管者3例,均先期治愈后再行内固定。早期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8例,闭合复位外固定4例,骨牵引2例,二次以上植骨失败者3例。
作者:欧阳新文;管财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12例的诊治情况。方法 根据股骨头骨折X线片及CT所见采取单纯牵引7例,手术治疗5例,包括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1例,髋关节碎骨片清理,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2例。术后早期开始被动及主动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经过6个月~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6%。结论 对髋脱位复位后股骨头骨折对位良好及关节腔外非负重区游离骨片者无需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利关节磨造及软骨修复。
作者:于珂;于洪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由于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存在,终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高位颈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因此对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可靠治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开始应用头环背心治疗11例齿状突骨折病人,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8例,女3例。年龄18~54岁,平均41岁。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用头环背心的时间为1~6天。
作者:姜淑华;胡思斌;崔青;尹同珍;董占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应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固定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132例[1],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中男19例,女113例;年龄4~52个月;共176个髋关节,左侧55例,右侧33例,双侧44例;以上均采用固定器治疗,随访时间短2年,长7年。根据周氏功能评定标准[2],本组优151髋,良20髋,可4髋,差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个髋。2 护理方法 (1)手术患儿均采用氯胺酮麻醉,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复苏前后护理。(2)行内收肌切断的患儿注意做好切口护理,可在无菌敷料外用透气透明无菌手术巾贴敷,防止脱落及大小便污染。个别患儿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本固定器的大小腿套为不锈钢板制成,内衬厚而柔软的纺织物,使用时注意调节合适的松紧度,避免皮肤受压或擦伤,注意观察远端血运、皮温及足趾活动,防止血管、神经受压。(4)术后的固定位置直接影响患儿复位情况,护理中应加强观察,保持外固定器的稳固、有效。 本固定器蛙式位与外展内旋位可以互换,使用方便,适用于3岁以下的先天性髋脱位患儿,部分髋臼发育尚好的3~4.5岁患儿亦可使用。
作者:程玉静;毕晓英;孙文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154例肱骨髁上骨折,能稳、准、巧复位,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4~6周,效果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4例,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1~12岁;左侧58例,右侧96例;伸直型141例,屈曲型13例;尺偏105例,桡偏28例,中立21例;闭合152例,开放2例,伤后1天就诊84例,3天41例,5天18例,14天8例,二周以上3例。
作者:胡德君;胡艳清;胡艳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就1991年—1998年2月本院及外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首次手术失败11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0~62岁,平均33岁。首次手术后X线片示:①外踝移位,距骨外移、外倾,内踝间隙增宽2例;②双踝复位均不满意,踝穴不均3例;③下胫腓关节分离未矫正3例,其中1例合并内踝复位不满意,1例下胫腓分离较术前增宽1.5cm;④外踝内倾,踝穴狭窄2例;⑤踝钉误入胫距间隙1例。其中9例手术后1周内行第二次手术,1例因切口感染于4周后行二次手术,1例因患者不同意再次手术而行保守治疗。
作者:邓荣寿;李林芝;李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6年7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法治疗股骨颈骨折10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40岁。右4例,左6例。头下型3例,颈中型7例。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10例均为新鲜骨折。
作者:罗成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病人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界的一大难题。我们自1995年8月至1997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49例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病人进行技术创新,使筋膜室减压及骨折内固定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为7~76岁(平均37.3岁)。其中前臂骨折9例,股骨骨折1例,小腿骨折39例(合并股骨骨折2例,合并髋臼骨折2例),就诊时间为伤后2~16小时。
作者:姚传博;马俊义;李跃蒙;韩德;黄克云;戎英军;郝建军;胡建军;郭培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距远关节脱位,是指距跟、距舟关节及跗骨部都从距骨处移位,是足踝部的严重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自1985年~1997年,笔者先后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6~50岁。右足3例,左足2例。均为内侧移位,其中2例合并距骨撕脱性骨折。坠落伤4例,扭伤1例。
作者:马德华;张明;刘光银;邵长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们自1986年至1987年采用双洞式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20例,经平均近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以4个月以上未愈合为标准。男18例,女2例。年龄20~45岁。右侧15例,左侧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短4个月,长2年,平均11个月。舟骨腰部骨折17例,体部骨折3例。X线片示:骨折线增宽,骨端吸收或伴囊肿样改变15例,骨折端硬化5例,其中1例骨折近段骨块呈坏死改变。
作者:潘泽;杨清江;杨亚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们自1992年~1996年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收治新鲜盖氏骨折脱位共48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3~40岁;左侧28例,右侧20例。其中闭合骨折46例,开放骨折2例。本组桡骨干骨折部位以下1/3多见,占36例,其次为中下1/3为4例,中1/3为3例,上1/3为1例,尺桡骨双骨折为4例;桡骨干骨折多呈短斜形成螺旋形32例,横断形18例,粉碎形8例。本组骨折移位以向掌、向尺移位多见,其骨折线自尺掌侧近端斜向桡背侧远端为尺偏型移位,自桡背侧近端斜向尺掌侧远端移位为桡偏型移位。本组单纯掌成角者24例,尺掌移位或成角者4例,尺背移位或成角者2例,本组下桡尺关节脱位方向有三种:桡骨远端向近端移位30例多见。尺骨小头掌背侧移位掌移位4例,背移位6例。左右分离,本组6例,三种移位同时存在的为2例。
作者:李伟阳;杨连忠;袁晓波;李铁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一般外伤性脱位多发生在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普通X线检查即可。无需进行CT检查。但某些小关节和骨骼未完全骨化的关节脱位,特别是不完全脱位,X线征象不明,诊断困难。CT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给这类病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7年4月引进的SOMATOM、AR、SP后至1998年7月间25例资料较完全的临床可疑第1、2颈椎半脱位的病人。男性21例,女性4例,比例大约为5:1。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40岁。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刺激症状者20例。四肢肌力消失1例。CT检查时间为伤后2小时~2个月,平均约5天。扫描方法均为准直器宽度2mm,床移厚度3mm,螺旋扫描,1~2mm重建。其中17例进行了多轴向重建或三维图象。25例中24例为外伤,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韩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采用克氏针加石膏外固定治疗10例肱骨小头骨折病例,获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 10例病例均为外伤所致,男9例,女1例;年龄20~43岁。皆为小头完全型骨折,并向前上侧翻转移位,2例伴外上髁骨折,4例合并部分滑车骨折,10例均有不同程度关节内骨碎片,无神经,大血管损伤并发症。
作者:周晓波;周立飞;周再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什么是骨刺,什么是骨质增生?二者都是发生在骨表面上肌肉、韧带、关节囊的附着点的一些退行性病变。以跟骨骨刺为例,它是发生在跟骨跖面的骨嵴;侧面X线片上显示为骨刺。它是屈趾短肌的起点;它被屈趾短肌肌腱包裹。它不是跟痛的病因。在其下面附着的跖筋膜劳损,才是跟痛症的原因。它是可以用保守疗法治愈的。有时它也会自行消散。那是由于在劳损过程中小筋膜纤维断裂自行愈合的结果。我们有很多病例说明跟骨骨刺不是跟痛症的原因;例如,有的跟痛症病人的跟骨跖面无“骨刺”,也有的病例有骨刺也有跟痛,但经保守疗法治愈后,骨刺仍在,但跟痛消失。有跟骨刺被切除后十年的失败结果,说明骨刺并非其病因[1]。把治疗重点集中于跖筋膜,就得到满意的效果[2,3,4]。 骨质增生是骨性关节炎必有的病变;它包括发生在关节边缘的骨刺,也包括发生在关节面的片状,蘑菇样增生。这些变化在作关节置换时都可清楚的看到。骨质增生也可发生在脊椎。除非由于有压迫神经症状,进行手术切除,它不会消失。内服或外用药物都不会对它有任何影响。骨质增生大多不引起症状。我们调查过很多老年太极拳爱好者。脊柱上有很多骨质增生,但无腰腿痛。这说明由于经常锻炼,与高低不平的骨表面相接触的神经根适应了它的周围条件。在极少见的情况下,广泛的骨质增生,还可引起吞咽困难而进行手术治疗者[5]。
作者:赵幼麟;张志明;王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