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泽;杨清江;杨亚军
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矩形髓内钉内固定,同时取髋骨植骨治疗胫骨干骨不连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12~72岁。骨折不愈合时间8~26个月。骨折原因:14例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4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7例。骨折类型:横断型3例,斜型及螺旋型4例,粉碎型7例。病理分型:骨折端有活力的骨不连8例,骨折端无活性骨不连6例,合并骨髓炎有死骨瘘管者3例,均先期治愈后再行内固定。早期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8例,闭合复位外固定4例,骨牵引2例,二次以上植骨失败者3例。
作者:欧阳新文;管财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4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带桡动脉茎突返支桡骨茎突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共8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7~24岁。从受伤到治疗时间短4个月,长12个月,平均6个月。均有手掌着地外伤史。5例经过石膏外固定治疗,1例经过小夹板外固定治疗,2例未经任何治疗。
作者:曹亚飞;吴振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993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6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进行了双矩形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8.2~59岁;骨折部位:左22例,右37例,双侧3例。骨折按王亦璁法分类[1]:A1类27例,A2类18例,A3类10例,B2类3例,B3类5例。合并伤:颅脑损伤4例,胸腹闭合伤7例,合并其它骨折9例。
作者:余铮;胡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治疗肘部损伤由于手法复位不良所致肘内翻畸形12例,全部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14岁;左侧4例,右侧8例;原始损伤类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内髁骨骺损伤及肱骨内髁骨折3例;肘内翻畸形原因:12例全部为伤后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复位后X线片示不同程度的提携角改变,由于不同原因未能及时纠正,大达10°以上;伤后至手术时间:短1年,长5年,平均2.7年;肘内翻角度:小10°,大45°,平均28.7°。
作者:欧阳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采用前后环形张力带固定重度粉碎性髌骨骨折3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41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35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闭合性骨折29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呈不规则粉碎性达6块以上,且分离1cm以上。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3~11天内手术。
作者:苏培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3年12月以来,设计应用带掌背神经的腕掌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应用废弃手指的骨肌腱支架或游离髂骨移植,再造有感觉的1~5指14例,获得成功。现将该方法手指再造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17~43岁。损伤部位:拇指4例,食指6例,中指3例,小指1例,在近指间关节缺损4例,在指蹼远端缺损10例,均无再植条件。利用废弃的骨肌腱支架,用钢丝或克氏针内固定12例,采用游离髂骨移植,功能位螺丝钉内固定,重建骨支架2例。皮瓣切取:以再造手指为轴线,用相邻两条掌背动脉为蒂,切取含有2条伴行的掌背神经的复合组织皮瓣,面积大为9cm×8cm,小为7cm×6cm,供区用近全厚游离皮片修复。再造手指14例,全部成活,一般术后5周拆石膏,门诊复查,行手指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3个月骨折骨性愈合。皮瓣色泽好,外形佳,经锻炼和肌腱松解术,再造手指可对指、对掌及持物,绝大多数病人都能重返工作岗位,感觉恢复时间短在术后7周,再造手指出现感觉。
作者:苏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就1991年—1998年2月本院及外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首次手术失败11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0~62岁,平均33岁。首次手术后X线片示:①外踝移位,距骨外移、外倾,内踝间隙增宽2例;②双踝复位均不满意,踝穴不均3例;③下胫腓关节分离未矫正3例,其中1例合并内踝复位不满意,1例下胫腓分离较术前增宽1.5cm;④外踝内倾,踝穴狭窄2例;⑤踝钉误入胫距间隙1例。其中9例手术后1周内行第二次手术,1例因切口感染于4周后行二次手术,1例因患者不同意再次手术而行保守治疗。
作者:邓荣寿;李林芝;李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6年7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法治疗股骨颈骨折10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40岁。右4例,左6例。头下型3例,颈中型7例。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10例均为新鲜骨折。
作者:罗成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71年以来,我科收治四肢长管状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60例,于急诊骨钻孔术中应用α—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在局部创口内或肌注α—糜蛋白酶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9月~41岁;患病骨骼:股骨36例,胫骨18例,肱骨5例,桡骨1例;术后换药时在引流口内注入糜蛋白酶28例,肌肉注射糜蛋白酶32例;应用时间长者35日,短10日,平均使用18日。发病5天以内者,即骨膜下脓肿前期15例,全部治愈;发病6~9天者,骨膜下脓肿形成期22例,术后2例复发;发病10~14天者,骨膜破裂期23例,术后复发转为慢性骨髓炎者7例。治愈率为85%。
作者:汪万全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作者:金忠棋;周君富;周游;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可继发肘外翻、尺神经炎、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对其治疗尚有不同意见,笔者报道13例治疗经验与体会。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7~11岁;右侧9例,左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4例。在13例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中,术前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肘外翻15°~30° 8例;肘外翻30°~55° 5例。合并尺神经炎5例。 一次手术9例,两次手术4例。手术方式:(1)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例;(2)功能位植骨3例;(3)肱骨髁上截骨、尺神经前移,Ⅱ期功能位植骨4例。
作者:仝允辉;张永红;李文霞;李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年1月~1993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经再次手术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首次手术在外院实施术者9例,在本院实施术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上段骨折2例,中段4例,中下段4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髓内针固定2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普通钢板固定5例,L型钢板固定1例。再骨折时间,短为一个月,为普通钢板固定,长时间4个月,其中钢板折弯4例,均为普通钢板;折断4例,3例为加压钢板,1例为普通钢板;而L型钢板1例为螺钉拔出致成角畸型;另2例髓内针固定者,髓内针折弯,骨折部成角畸型。
作者:张玉清;付志军;王广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1999年应用手法整复配合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较严重跟骨骨折39例,其中双侧跟骨骨折2例,共41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32例(34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34足),均为较严重跟骨骨折,男31例(33足),女1例;年龄16~49岁,平均24.3±5.2岁。治疗时间6.0~10.2周,平均8.2±0.8周。其Bhler氏角为-5°~25°,平均15.6°±5.3。横断性单骨折线明显移位者6足,不规则粉碎塌陷型骨折28足,伴纵形劈裂骨折线者18足,伴跟骨内、外翻者24足,波及跟距关节面者29足;因砸伤致开放性损伤1例,其余均由高处坠落或跳跃,足跟着地所致。
作者:程灏;郭建安;赵卫国;张兴平;徐克岚;方立;孟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距远关节脱位,是指距跟、距舟关节及跗骨部都从距骨处移位,是足踝部的严重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自1985年~1997年,笔者先后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6~50岁。右足3例,左足2例。均为内侧移位,其中2例合并距骨撕脱性骨折。坠落伤4例,扭伤1例。
作者:马德华;张明;刘光银;邵长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应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固定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132例[1],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中男19例,女113例;年龄4~52个月;共176个髋关节,左侧55例,右侧33例,双侧44例;以上均采用固定器治疗,随访时间短2年,长7年。根据周氏功能评定标准[2],本组优151髋,良20髋,可4髋,差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个髋。2 护理方法 (1)手术患儿均采用氯胺酮麻醉,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复苏前后护理。(2)行内收肌切断的患儿注意做好切口护理,可在无菌敷料外用透气透明无菌手术巾贴敷,防止脱落及大小便污染。个别患儿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本固定器的大小腿套为不锈钢板制成,内衬厚而柔软的纺织物,使用时注意调节合适的松紧度,避免皮肤受压或擦伤,注意观察远端血运、皮温及足趾活动,防止血管、神经受压。(4)术后的固定位置直接影响患儿复位情况,护理中应加强观察,保持外固定器的稳固、有效。 本固定器蛙式位与外展内旋位可以互换,使用方便,适用于3岁以下的先天性髋脱位患儿,部分髋臼发育尚好的3~4.5岁患儿亦可使用。
作者:程玉静;毕晓英;孙文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笔者近三年来共收治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脐周敏感点按摩,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完整资料29例,男27例,女2例;发病年龄36~56岁。发病时间短者3天,长2年。发病均与间接外伤、疲劳受寒有关。29例均经临床确诊,其中CT检查15例,核磁共振2例,X光摄片12例。2 治疗方法 令患者排除大小便后,帮助其仰卧于治疗床上,双侧腿尽量屈曲,松开衣带露出脐部。术者立于病人右侧,用大头针或无油圆珠笔芯探查脐周,发现压痛点时,重新一次作对照,防止感觉上的偏差。确定痛点后,先行整个下腹部轻轻按摩,以降低腹壁肌群紧张度。嘱患者自然呼吸,排除紧张心理。采用右手中指按摩,约1分钟后对敏感区进行有节律性冲击震动,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3 治疗结果 痊愈:腰痛及坐骨神经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椎生理弧度正常,X光摄片提示各椎体间无异,恢复原来工作。本组7例。显效: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明显好转,已徒步行走,上班工作。本组2例。无效:二次治疗后腰椎及坐骨神经痛无大的改善。本组1例。4 讨论 手法注意点:①施术时应聚精会神,手法要轻柔、敏捷,意手同步。②治疗室必须安静、避风,操作过程中,适时嘱患者摇晃臀部。③适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④必要时点委中、后溪、太溪三穴。患者回去尽量卧硬板床休息2~3天左右。
作者:毛开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16例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55岁。L4,58例,L5S17例,L3,41例。病程5天~6年。1.2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正侧位片,显示病变间隙狭窄9例,侧弯畸形7例。椎管造影10例,于椎间隙水平或附近有充盈缺损或梗阻,不全梗阻2例,完全梗阻8例;毛刷状梗阻3例,杯口状3例,笔尖状2例。CT检查11例,显示椎管内有大块间盘密度组织,不规则呈填塞状,除在间隙水平可显示外,在椎间孔和椎弓根平面也可显示。位于硬膜前侧8例,侧前方2侧,侧方1例。
作者: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3~1997年共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0例,失败12例,其中骨不连10例,失败后采用加压钢板加压固定和自体骨移植等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现就其失败原因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11~64岁。开放性损伤3例,粉碎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骨折部位中上1/3为5例,中段及下1/3为7例。骨折原因均为直接外力所致。发现失败早时间为4周,迟为1年,大多数在6~8月时发现。其中1例为2次失败,失败后均在我院再次治疗并痊愈。
作者:李延发;樊万元;赵发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1996年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296例,损伤分为Ⅰ°、Ⅱ°、Ⅲ°,其中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98例,非制动78例,结果其愈后出现明显反差,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96例中男157例,女13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就诊时间短1小时,长7天。2 治疗方法与结果 全部病例入院常规内翻位拍片,排除骨折,拍片时尽量被动将患足置于内翻位,依据踝内翻正位片,测量距骨上关节面与胫骨下关节面水平线的交角,即倾斜角度。其测量结果5°~10°31例,为正常范围;10°~15°89例,为Ⅰ°损伤;15°~20°103例,为Ⅱ°损伤;20°~25°73例,为Ⅲ°损伤。Ⅰ°损伤给予中药熏洗,功能锻炼。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踝关节外翻背伸位98例,固定时间2~4周。病人拒绝石膏固定、过早解除等原因即非制动78例。随访时间短3个月,长2年,平均13.5个月。其结果后期出现踝关节不稳、疼痛及反复扭伤症状,非制动组65例,占21.9%,而制动组仅2例占0.67%,余病例去除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踝足功能恢复正常。3 讨论 296例患者均为单纯韧带损伤,无骨折发生。我们主张此种损伤常规摄内翻位X线片,依据倾斜角及症状体征,判断损伤程度,对于Ⅱ°、Ⅲ°损伤,应绝对外翻背伸位固定,以使韧带在原位张力下愈合。去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避免医源性踝关节失稳,反复扭伤。
作者:王克佳;王世江;丛林;刘建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病人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界的一大难题。我们自1995年8月至1997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49例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病人进行技术创新,使筋膜室减压及骨折内固定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为7~76岁(平均37.3岁)。其中前臂骨折9例,股骨骨折1例,小腿骨折39例(合并股骨骨折2例,合并髋臼骨折2例),就诊时间为伤后2~16小时。
作者:姚传博;马俊义;李跃蒙;韩德;黄克云;戎英军;郝建军;胡建军;郭培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