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调式固定器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护理

程玉静;毕晓英;孙文荣

关键词:可调式, 固定器治疗, 先天性髋脱位, 手术患儿, 前后护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保持呼吸道通畅, 内收肌切断, 氯胺酮麻醉, 预防感染, 效果满意, 无菌敷料, 外固定器, 全麻术后, 时间最短, 生命体征, 神经受压, 评定标准, 临床资料, 临床观察
摘要:我院应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固定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132例[1],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中男19例,女113例;年龄4~52个月;共176个髋关节,左侧55例,右侧33例,双侧44例;以上均采用固定器治疗,随访时间短2年,长7年。根据周氏功能评定标准[2],本组优151髋,良20髋,可4髋,差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个髋。2 护理方法  (1)手术患儿均采用氯胺酮麻醉,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复苏前后护理。(2)行内收肌切断的患儿注意做好切口护理,可在无菌敷料外用透气透明无菌手术巾贴敷,防止脱落及大小便污染。个别患儿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本固定器的大小腿套为不锈钢板制成,内衬厚而柔软的纺织物,使用时注意调节合适的松紧度,避免皮肤受压或擦伤,注意观察远端血运、皮温及足趾活动,防止血管、神经受压。(4)术后的固定位置直接影响患儿复位情况,护理中应加强观察,保持外固定器的稳固、有效。  本固定器蛙式位与外展内旋位可以互换,使用方便,适用于3岁以下的先天性髋脱位患儿,部分髋臼发育尚好的3~4.5岁患儿亦可使用。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Steffee钢板治疗脊椎滑脱症

    应用Steffee钢板对脊椎滑脱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自1993年3月~1996年5月治疗15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24~35岁。15例均有反复腰痛,伴有间歇性跛行13例;一侧下肢放射痛10例;一侧大腿酸痛2例,双侧大腿酸痛4例。体征:腰部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骶压痛17例;棘突呈台阶状1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9例;膝腱反射减弱2例;跟腱反射减弱5例。  X线表现:L4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5例;L5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8例;退行性滑脱2例。

    作者:张远林;杨力梅;赵建勇;郭书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治疗

    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病人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界的一大难题。我们自1995年8月至1997年8月对住院治疗的49例四肢骨折合并筋膜间区综合征的病人进行技术创新,使筋膜室减压及骨折内固定在一个切口内同时完成,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为7~76岁(平均37.3岁)。其中前臂骨折9例,股骨骨折1例,小腿骨折39例(合并股骨骨折2例,合并髋臼骨折2例),就诊时间为伤后2~16小时。

    作者:姚传博;马俊义;李跃蒙;韩德;黄克云;戎英军;郝建军;胡建军;郭培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作者:金忠棋;周君富;周游;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笔者自1995年迄今共收治了25例指骨骨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改变了以前以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的治疗方法,采用了本人设计的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23~45岁;左侧指骨骨折5例,右侧指骨骨折20例;粉碎型6例,开放型3例,全部病例均经过X线摄片确诊。1.2 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的设计 该治疗器由牵引架、抓骨针、抓骨丝、双向牵引调节丝、两侧矫正成角调节丝组成。如图所示。

    作者:沈三歌;沈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手法治疗颈椎病

    从1995年8月以来,在临床上应用手法对350例颈椎病病人进行了系统地治疗,现总结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短<1个月,长>10年;所有病人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等进行诊断,其中颈型48例,神经根型120例,椎动脉型84例,脊髓型29例,交感型32例,混合型37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钢针撬拨法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

    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21例手法治疗失败的肱骨外髁翻转骨折,采用闭合钢针撬拨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3岁。右侧7例,左侧14例。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作者:王献印;韩文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分析

    自1983年以来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完整的16例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55岁。L4,58例,L5S17例,L3,41例。病程5天~6年。1.2 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正侧位片,显示病变间隙狭窄9例,侧弯畸形7例。椎管造影10例,于椎间隙水平或附近有充盈缺损或梗阻,不全梗阻2例,完全梗阻8例;毛刷状梗阻3例,杯口状3例,笔尖状2例。CT检查11例,显示椎管内有大块间盘密度组织,不规则呈填塞状,除在间隙水平可显示外,在椎间孔和椎弓根平面也可显示。位于硬膜前侧8例,侧前方2侧,侧方1例。

    作者:李书奎;李建博;裴宝岩;何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腰椎硬膜外血管变异与腰腿痛的关系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可由多种治病原因引起。自从1947年Epstein报道硬膜外静脉曲张可导致下肢痛以来[1],对本病的报道很少。我科发现22例,占腰腿痛手术病例的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单纯型1.1.1 静脉型 10例,年龄26~54岁,病程1~3年。其中6例有神经根放射性疼痛,2例有明显下肢困胀感,2例有间歇性跛行。术中见硬膜外静脉怒张,直径可达5mm(卧位),站立行走时可能更粗。静脉多与神经根相伴行,其数目为1~3根。当神经根被静脉骑跨时临床症状更为突出,临床上出现站立时下肢痛或有间歇性跛行,而平卧时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X光平片、CT和MRI均不能发现明显阳性征象。

    作者:刘凤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我院骨科自1985年至1995年应用骨牵引复位,亚急诊行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21~58岁,平均33.2岁。右侧13例,左侧6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7例,合并失血性休克6例,合并尿道损伤1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43天,平均20.8天。根据孙锡孚等[1]的分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4例。Ⅱ型:Ⅰ型伴有骶骨翼骨折,6例。Ⅲ型:Ⅰ型伴有髂后上棘骨折,4例。Ⅳ型:Ⅰ型伴有Ⅱ和Ⅲ型骨折,5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脱位,1例在我院行骨牵引治疗6周,负重后2个月复查发现再脱位。1例在外院行骨牵引治疗1个月,负重后5个月发现再脱位。得到随访的18例,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1年8个月。X线片显示,18例骶髂关节均骨性融合,下肢无短缩移位。

    作者:赵波;卢延军;于治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拉力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因愈合较难、并发症多而成为棘手的骨折之一。自1990年1月至1995年2月我院应用拉力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16~78岁。伤后就诊时间为0.5小时至10天。头下型骨折5例,经颈型28例,基底型21例。2枚螺丝钉固定21例,3枚螺丝钉固定33例。

    作者:赵俊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诊疗方法

    目的 总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12例的诊治情况。方法 根据股骨头骨折X线片及CT所见采取单纯牵引7例,手术治疗5例,包括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1例,髋关节碎骨片清理,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2例。术后早期开始被动及主动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经过6个月~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6%。结论 对髋脱位复位后股骨头骨折对位良好及关节腔外非负重区游离骨片者无需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利关节磨造及软骨修复。

    作者:于珂;于洪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

    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2月应用Richard钉治疗粗隆间骨折6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50岁以下21例,50岁以上46例;左侧39例,右侧28例。骨折类型:按Evan’s标准Ⅰ型6例,Ⅱ型18例,Ⅲ型33例,Ⅳ型10例。合并症:伴有其他部位骨折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次,呼吸系统疾病10例次,脑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内分泌系统6例次,消化系统疾病8例次。

    作者:马立泰;刘长征;宁宗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头环背心治疗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由于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存在,终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高位颈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因此对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可靠治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开始应用头环背心治疗11例齿状突骨折病人,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8例,女3例。年龄18~54岁,平均41岁。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用头环背心的时间为1~6天。

    作者:姜淑华;胡思斌;崔青;尹同珍;董占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6年6月共收治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11例,手术治疗153例。现分析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4例中男133例,女131例;年龄范围42~83岁。参照改良Evans分类法[1]分颈基底部、转子间、转子下三类。颈基底部骨折27例,骨折多无移位呈外展骨折。转子间骨折分4型:Ⅰ型,转子间骨折,无移位,55例;Ⅱ型,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撕脱骨折,有移位,73例,以上两型为稳定型;Ⅲ型,骨折呈粉碎伴小转子撕脱骨折,62例;Ⅳ型,同Ⅲ型骨折折线,但骨折线延及转子下部,16例。转子下骨折,骨折线多自小转子向外下方,31例。Ⅲ、Ⅳ两型及转子下骨折均为粉碎性,有明显移位,属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及自行车撞伤,塌方泥石砸伤,步行绊倒等。致重伤61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例,余均为青壮年。中、轻度伤203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4人,59岁以下36例。伴随症:本组高血压、冠心病48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39例,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9例,糖尿病7例,264例中有伴随疾病者103例。

    作者:戴立争;王惠中;刘成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中处理较困难的一种骨折。自1991年至1999年我院骨科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左侧11例,右侧15例。交通伤18例,跌伤8例。全为闭合性骨折。按Seihsneimer分类[1],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8例,Ⅴ型4例。伤后7日内手术22例,14日内手术4例。

    作者:乔高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早期处理

    我院自1992~1996年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296例,损伤分为Ⅰ°、Ⅱ°、Ⅲ°,其中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98例,非制动78例,结果其愈后出现明显反差,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96例中男157例,女13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就诊时间短1小时,长7天。2 治疗方法与结果  全部病例入院常规内翻位拍片,排除骨折,拍片时尽量被动将患足置于内翻位,依据踝内翻正位片,测量距骨上关节面与胫骨下关节面水平线的交角,即倾斜角度。其测量结果5°~10°31例,为正常范围;10°~15°89例,为Ⅰ°损伤;15°~20°103例,为Ⅱ°损伤;20°~25°73例,为Ⅲ°损伤。Ⅰ°损伤给予中药熏洗,功能锻炼。Ⅱ°、Ⅲ°损伤采用石膏固定踝关节外翻背伸位98例,固定时间2~4周。病人拒绝石膏固定、过早解除等原因即非制动78例。随访时间短3个月,长2年,平均13.5个月。其结果后期出现踝关节不稳、疼痛及反复扭伤症状,非制动组65例,占21.9%,而制动组仅2例占0.67%,余病例去除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踝足功能恢复正常。3 讨论  296例患者均为单纯韧带损伤,无骨折发生。我们主张此种损伤常规摄内翻位X线片,依据倾斜角及症状体征,判断损伤程度,对于Ⅱ°、Ⅲ°损伤,应绝对外翻背伸位固定,以使韧带在原位张力下愈合。去石膏后,行中药熏洗,功能锻炼,避免医源性踝关节失稳,反复扭伤。

    作者:王克佳;王世江;丛林;刘建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治疗探讨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可继发肘外翻、尺神经炎、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对其治疗尚有不同意见,笔者报道13例治疗经验与体会。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7~11岁;右侧9例,左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4例。在13例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中,术前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肘外翻15°~30° 8例;肘外翻30°~55° 5例。合并尺神经炎5例。  一次手术9例,两次手术4例。手术方式:(1)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例;(2)功能位植骨3例;(3)肱骨髁上截骨、尺神经前移,Ⅱ期功能位植骨4例。

    作者:仝允辉;张永红;李文霞;李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优秀少年体操运动员的脊椎裂

    脊椎裂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椎畸形,系由胚胎时期脊椎骨化中心的发育障碍,致使两侧椎弓未能相互联接,在椎板和棘突产生大小范围不等的裂隙,以L5S1多见,只单纯骨骼上的裂隙,称隐性脊椎裂。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25名少年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58人,女运动员67人。男运动员小年龄12岁,大年龄16岁,平均年龄14.63±1.70岁,训练运动年限少5年,多达13年,平均训练年限在8.42±1.95年.女运动员小年龄8岁,大年龄14岁,平均年龄12.15±1.41岁,训练运动年限少3年,多达9年,平均训练年限有6.72±1.50年。普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脊椎裂的运动员无明显腰痛史,少数运动员有1~2个月的腰痛史,腰痛部位均在腰骶部。其中20名运动员有一年以上的腰痛史,这与20名运动员均患有腰椎椎板骨折(峡部不连)成正比。

    作者:张佩文;王宏骏;秦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矩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不连

    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矩形髓内钉内固定,同时取髋骨植骨治疗胫骨干骨不连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12~72岁。骨折不愈合时间8~26个月。骨折原因:14例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4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7例。骨折类型:横断型3例,斜型及螺旋型4例,粉碎型7例。病理分型:骨折端有活力的骨不连8例,骨折端无活性骨不连6例,合并骨髓炎有死骨瘘管者3例,均先期治愈后再行内固定。早期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8例,闭合复位外固定4例,骨牵引2例,二次以上植骨失败者3例。

    作者:欧阳新文;管财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脐周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笔者近三年来共收治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脐周敏感点按摩,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完整资料29例,男27例,女2例;发病年龄36~56岁。发病时间短者3天,长2年。发病均与间接外伤、疲劳受寒有关。29例均经临床确诊,其中CT检查15例,核磁共振2例,X光摄片12例。2 治疗方法  令患者排除大小便后,帮助其仰卧于治疗床上,双侧腿尽量屈曲,松开衣带露出脐部。术者立于病人右侧,用大头针或无油圆珠笔芯探查脐周,发现压痛点时,重新一次作对照,防止感觉上的偏差。确定痛点后,先行整个下腹部轻轻按摩,以降低腹壁肌群紧张度。嘱患者自然呼吸,排除紧张心理。采用右手中指按摩,约1分钟后对敏感区进行有节律性冲击震动,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3 治疗结果  痊愈:腰痛及坐骨神经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椎生理弧度正常,X光摄片提示各椎体间无异,恢复原来工作。本组7例。显效: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明显好转,已徒步行走,上班工作。本组2例。无效:二次治疗后腰椎及坐骨神经痛无大的改善。本组1例。4 讨论  手法注意点:①施术时应聚精会神,手法要轻柔、敏捷,意手同步。②治疗室必须安静、避风,操作过程中,适时嘱患者摇晃臀部。③适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④必要时点委中、后溪、太溪三穴。患者回去尽量卧硬板床休息2~3天左右。

    作者:毛开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