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文;王宏骏;秦玮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期刊这种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体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为迎接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给知识创新一个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积极组织,及时传播骨伤科领域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和实践上的新创造、新发明,我刊拟开辟一个新栏目——骨伤论坛。
作者:李为农;陈宝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作者自1994~1997年之间采用闭合Ender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陈旧性小腿骨折13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均是小腿中下1/3骨折,其中男10例,女3例;左侧7例,右侧6例;年龄17~45岁,其中延迟愈合5例,畸形愈合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5~4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行石膏外固定治疗,膝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作者:孔志刚;李志;梁忆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可由多种治病原因引起。自从1947年Epstein报道硬膜外静脉曲张可导致下肢痛以来[1],对本病的报道很少。我科发现22例,占腰腿痛手术病例的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单纯型1.1.1 静脉型 10例,年龄26~54岁,病程1~3年。其中6例有神经根放射性疼痛,2例有明显下肢困胀感,2例有间歇性跛行。术中见硬膜外静脉怒张,直径可达5mm(卧位),站立行走时可能更粗。静脉多与神经根相伴行,其数目为1~3根。当神经根被静脉骑跨时临床症状更为突出,临床上出现站立时下肢痛或有间歇性跛行,而平卧时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X光平片、CT和MRI均不能发现明显阳性征象。
作者:刘凤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年1月~1993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经再次手术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首次手术在外院实施术者9例,在本院实施术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上段骨折2例,中段4例,中下段4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髓内针固定2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普通钢板固定5例,L型钢板固定1例。再骨折时间,短为一个月,为普通钢板固定,长时间4个月,其中钢板折弯4例,均为普通钢板;折断4例,3例为加压钢板,1例为普通钢板;而L型钢板1例为螺钉拔出致成角畸型;另2例髓内针固定者,髓内针折弯,骨折部成角畸型。
作者:张玉清;付志军;王广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作者:马东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于1987年至1997年间共收治Barton骨折52例,采用手法整复后夹板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大为62岁,小22岁,平均44岁;背侧劈裂型38例,掌侧劈裂型14例,均伴有腕关节脱位。
作者:凌义龙;钱淼忠;刘忠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踝关节周围的闭合性严重性损伤往往因踝关节组织结构的变化,致使筋膜间隔发生内压升高而出现一系列变化。1986年~1997年临床观察治疗7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12岁~25岁5例,35岁~50岁1例,60岁以上1例。骨折类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脱位3例,距骨骨折2例,胫腓骨下段严重性粉碎骨折2例。
作者:党馥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993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6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进行了双矩形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8.2~59岁;骨折部位:左22例,右37例,双侧3例。骨折按王亦璁法分类[1]:A1类27例,A2类18例,A3类10例,B2类3例,B3类5例。合并伤:颅脑损伤4例,胸腹闭合伤7例,合并其它骨折9例。
作者:余铮;胡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1~1995年,应用经皮钢针撬拨方法,治疗跟骨舌状骨折50例,56足。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6~53岁;骨折部位,右侧32例,左侧18例,双侧6例,按Essex-lopresti氏分类法,跟骨舌状骨折Ⅱ°14例,Ⅲ°36例[1],伤后至复位时间3小时~8天。2 治疗方法 手术在X线增强仪下进行。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患者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伤肢屈曲90度左右。松弛腓肠肌。透视下将一枚斯氏针,沿舌状骨块的纵轴打入。当撬拨跟骨关节面时,再打入第二枚斯氏针,由舌状骨块下方的骨块远端进至骨折线。术者一手握住足背,使踝关节尽量跖屈,进一步使跟腱松弛。另一手把持两枚钢针尾部,用力向下牵引,同时将针尖向后撬拨。当感觉到骨擦音后,透视观察Bohler氏角是否恢复正常。跟骨关节面及轴位骨折是否解剖复位,若不满意可调整进针的深度继续撬拨,若复位满意,将两枚钢针继续打入至距骨或舟骨。针尾外露。无菌敷料包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两周后更换功能位石膏,4周后去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8周后X片证实骨折愈合后拨除钢针,负重行走。
作者:王天旭;何映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应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固定器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132例[1],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中男19例,女113例;年龄4~52个月;共176个髋关节,左侧55例,右侧33例,双侧44例;以上均采用固定器治疗,随访时间短2年,长7年。根据周氏功能评定标准[2],本组优151髋,良20髋,可4髋,差1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个髋。2 护理方法 (1)手术患儿均采用氯胺酮麻醉,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复苏前后护理。(2)行内收肌切断的患儿注意做好切口护理,可在无菌敷料外用透气透明无菌手术巾贴敷,防止脱落及大小便污染。个别患儿可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本固定器的大小腿套为不锈钢板制成,内衬厚而柔软的纺织物,使用时注意调节合适的松紧度,避免皮肤受压或擦伤,注意观察远端血运、皮温及足趾活动,防止血管、神经受压。(4)术后的固定位置直接影响患儿复位情况,护理中应加强观察,保持外固定器的稳固、有效。 本固定器蛙式位与外展内旋位可以互换,使用方便,适用于3岁以下的先天性髋脱位患儿,部分髋臼发育尚好的3~4.5岁患儿亦可使用。
作者:程玉静;毕晓英;孙文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近两年治疗9例尾骨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全部治愈。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1例,女8例,年龄大54岁,小15岁,均为跌倒臀部着地所致。新鲜尾骨骨折8例,陈旧性尾骨骨折1例,骨折移位8例,骨折并脱位1例。9例均有X线片提示,正常骶尾椎生理弧线改变,骶尾关节分离或成角。2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排便,膝胸卧位,充分暴露肛门。术者带手套,涂少量石蜡油,立于患者左侧,令其张口呼吸,全身放松,注意松弛肛门周围肌肉,术者左手放手患者腰骶部,右手食指缓缓插入肛门内。如患者特别紧张,待按摩肛门使其松弛后再插入肛门。触摸骨折部位,一般有向内凸起感,术者用食指指腹顶在远端骨折处,左手下压腰骶部,同时令患者俯卧,在此过程中,术者常感有弹响感,即复位,随即将食指由肛门内抽出。复位后疼痛不适症状随即减轻。8例新鲜骨折均一次复位成功,1例陈旧性骨折两次复位成功。尾骨骨折复位后,在局部贴狗皮膏,既有活血止痛作用,又起固定作用。本组病例均在门诊治疗,5周左右痊愈,随访3个月至2年,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3 讨论 治疗尾骨骨折,关键在于复位。肛门内手法复位治疗尾骨骨折,操作简便、易于掌握,适合于门诊治疗,施术中动作应轻柔,用力适度,切忌粗暴,术后宜坐软垫,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董明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154例肱骨髁上骨折,能稳、准、巧复位,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4~6周,效果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4例,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1~12岁;左侧58例,右侧96例;伸直型141例,屈曲型13例;尺偏105例,桡偏28例,中立21例;闭合152例,开放2例,伤后1天就诊84例,3天41例,5天18例,14天8例,二周以上3例。
作者:胡德君;胡艳清;胡艳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1990~1997年来收治7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295例,其中施行手术25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95例,男113例,女182例;70~80岁:167例,81~90岁:121例,90岁以上:7例,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147例,股骨粗隆骨折148例。其中253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骨折前已并存其他脏器疾病者有60例,其中患心血管病35例,糖尿病18例,脑血管病4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同时患二种以上并存病者13例,三种以上者3例。
作者:沈伟;顾兴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2月应用Richard钉治疗粗隆间骨折6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50岁以下21例,50岁以上46例;左侧39例,右侧28例。骨折类型:按Evan’s标准Ⅰ型6例,Ⅱ型18例,Ⅲ型33例,Ⅳ型10例。合并症:伴有其他部位骨折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次,呼吸系统疾病10例次,脑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内分泌系统6例次,消化系统疾病8例次。
作者:马立泰;刘长征;宁宗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距远关节脱位,是指距跟、距舟关节及跗骨部都从距骨处移位,是足踝部的严重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自1985年~1997年,笔者先后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6~50岁。右足3例,左足2例。均为内侧移位,其中2例合并距骨撕脱性骨折。坠落伤4例,扭伤1例。
作者:马德华;张明;刘光银;邵长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0年以来治疗肘部损伤由于手法复位不良所致肘内翻畸形12例,全部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14岁;左侧4例,右侧8例;原始损伤类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内髁骨骺损伤及肱骨内髁骨折3例;肘内翻畸形原因:12例全部为伤后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复位后X线片示不同程度的提携角改变,由于不同原因未能及时纠正,大达10°以上;伤后至手术时间:短1年,长5年,平均2.7年;肘内翻角度:小10°,大45°,平均28.7°。
作者:欧阳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对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能精确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维持踝穴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院自1995年2月~1998年6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67例,对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程;王世松;杨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脊椎裂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椎畸形,系由胚胎时期脊椎骨化中心的发育障碍,致使两侧椎弓未能相互联接,在椎板和棘突产生大小范围不等的裂隙,以L5S1多见,只单纯骨骼上的裂隙,称隐性脊椎裂。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25名少年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58人,女运动员67人。男运动员小年龄12岁,大年龄16岁,平均年龄14.63±1.70岁,训练运动年限少5年,多达13年,平均训练年限在8.42±1.95年.女运动员小年龄8岁,大年龄14岁,平均年龄12.15±1.41岁,训练运动年限少3年,多达9年,平均训练年限有6.72±1.50年。普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脊椎裂的运动员无明显腰痛史,少数运动员有1~2个月的腰痛史,腰痛部位均在腰骶部。其中20名运动员有一年以上的腰痛史,这与20名运动员均患有腰椎椎板骨折(峡部不连)成正比。
作者:张佩文;王宏骏;秦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院自1992年以来,用矩形髓内钉内固定,同时取髋骨植骨治疗胫骨干骨不连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5例;年龄12~72岁。骨折不愈合时间8~26个月。骨折原因:14例均为外伤所致,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4例。骨折部位: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7例。骨折类型:横断型3例,斜型及螺旋型4例,粉碎型7例。病理分型:骨折端有活力的骨不连8例,骨折端无活性骨不连6例,合并骨髓炎有死骨瘘管者3例,均先期治愈后再行内固定。早期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8例,闭合复位外固定4例,骨牵引2例,二次以上植骨失败者3例。
作者:欧阳新文;管财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什么是骨刺,什么是骨质增生?二者都是发生在骨表面上肌肉、韧带、关节囊的附着点的一些退行性病变。以跟骨骨刺为例,它是发生在跟骨跖面的骨嵴;侧面X线片上显示为骨刺。它是屈趾短肌的起点;它被屈趾短肌肌腱包裹。它不是跟痛的病因。在其下面附着的跖筋膜劳损,才是跟痛症的原因。它是可以用保守疗法治愈的。有时它也会自行消散。那是由于在劳损过程中小筋膜纤维断裂自行愈合的结果。我们有很多病例说明跟骨骨刺不是跟痛症的原因;例如,有的跟痛症病人的跟骨跖面无“骨刺”,也有的病例有骨刺也有跟痛,但经保守疗法治愈后,骨刺仍在,但跟痛消失。有跟骨刺被切除后十年的失败结果,说明骨刺并非其病因[1]。把治疗重点集中于跖筋膜,就得到满意的效果[2,3,4]。 骨质增生是骨性关节炎必有的病变;它包括发生在关节边缘的骨刺,也包括发生在关节面的片状,蘑菇样增生。这些变化在作关节置换时都可清楚的看到。骨质增生也可发生在脊椎。除非由于有压迫神经症状,进行手术切除,它不会消失。内服或外用药物都不会对它有任何影响。骨质增生大多不引起症状。我们调查过很多老年太极拳爱好者。脊柱上有很多骨质增生,但无腰腿痛。这说明由于经常锻炼,与高低不平的骨表面相接触的神经根适应了它的周围条件。在极少见的情况下,广泛的骨质增生,还可引起吞咽困难而进行手术治疗者[5]。
作者:赵幼麟;张志明;王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