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硬膜外血管变异与腰腿痛的关系

刘凤岐

关键词:腰椎硬膜外, 血管变异, 静脉曲张, 神经根, 腰腿痛, 下肢痛, 临床资料, 间歇性, 影像学检查, 现报告如下, 放射性疼痛, 临床症状, 站立, 跛行, 静脉型, 单纯型, 常见病, 走时, 直径, 阳性
摘要: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可由多种治病原因引起。自从1947年Epstein报道硬膜外静脉曲张可导致下肢痛以来[1],对本病的报道很少。我科发现22例,占腰腿痛手术病例的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单纯型1.1.1 静脉型 10例,年龄26~54岁,病程1~3年。其中6例有神经根放射性疼痛,2例有明显下肢困胀感,2例有间歇性跛行。术中见硬膜外静脉怒张,直径可达5mm(卧位),站立行走时可能更粗。静脉多与神经根相伴行,其数目为1~3根。当神经根被静脉骑跨时临床症状更为突出,临床上出现站立时下肢痛或有间歇性跛行,而平卧时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X光平片、CT和MRI均不能发现明显阳性征象。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左侧室内注入基因重组人CNTF,右侧注入生理盐水(NS)。术后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电生理检测及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较短、神经传导速度较快且波幅较高。实验侧CB-HRP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侧。结论 外源性hCNTF有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

    作者:韩久卉;张英泽;许秀兰;田德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创伤后关节粘连

    我科从1985~1997年运用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创伤后关节粘连症79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9例中男48例,女31例;年龄20~75岁;病程3~14月;按部位分:肩关节32例,肘关节12例,腕关节5例,膝关节19例,踝关节11例。其中骨折引起43例,脱位引起18例,手术后引起15例,外固定支架后引起3例。2 治疗方法  创伤后关节粘连,采用3寸毫针2枚,在关节粘连的软组织处或肌腱处刺入,以直刺为主,予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接通BT—701型电麻仪,用连续频率脉冲波刺激,电流输出大小,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度,每次45~60分钟。疼痛处配合针穴。以经穴为基础,以痛点为俞穴。以病位大小决定针刺深度。一般为1~2寸,输出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针后用手法、推拿按摩,分筋弹拨、分离粘连,每次15分钟左右。3 治疗结果  痊愈65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经2年以上气候变化而不复发者;显效6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气候变化有轻度疼痛感;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功能活动恢复至生活自理;无效3例,临床症状及功能活动改善不明显。4 讨论  在治疗中体会到若患者2处损伤引起瘀肿及关节粘连时,我们在二处各留针1枚,较之与单独一处留针二枚效果不一样,粘连处同时刺入2针效果佳。

    作者:忻志平;郑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中处理较困难的一种骨折。自1991年至1999年我院骨科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左侧11例,右侧15例。交通伤18例,跌伤8例。全为闭合性骨折。按Seihsneimer分类[1],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8例,Ⅴ型4例。伤后7日内手术22例,14日内手术4例。

    作者:乔高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手法整复配合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

    我院自1992~1999年应用手法整复配合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较严重跟骨骨折39例,其中双侧跟骨骨折2例,共41足,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32例(34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34足),均为较严重跟骨骨折,男31例(33足),女1例;年龄16~49岁,平均24.3±5.2岁。治疗时间6.0~10.2周,平均8.2±0.8周。其Bhler氏角为-5°~25°,平均15.6°±5.3。横断性单骨折线明显移位者6足,不规则粉碎塌陷型骨折28足,伴纵形劈裂骨折线者18足,伴跟骨内、外翻者24足,波及跟距关节面者29足;因砸伤致开放性损伤1例,其余均由高处坠落或跳跃,足跟着地所致。

    作者:程灏;郭建安;赵卫国;张兴平;徐克岚;方立;孟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笔者自1995年迄今共收治了25例指骨骨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改变了以前以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的治疗方法,采用了本人设计的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23~45岁;左侧指骨骨折5例,右侧指骨骨折20例;粉碎型6例,开放型3例,全部病例均经过X线摄片确诊。1.2 指骨骨折双向牵引治疗器的设计 该治疗器由牵引架、抓骨针、抓骨丝、双向牵引调节丝、两侧矫正成角调节丝组成。如图所示。

    作者:沈三歌;沈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糜蛋白酶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自1971年以来,我科收治四肢长管状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60例,于急诊骨钻孔术中应用α—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在局部创口内或肌注α—糜蛋白酶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9月~41岁;患病骨骼:股骨36例,胫骨18例,肱骨5例,桡骨1例;术后换药时在引流口内注入糜蛋白酶28例,肌肉注射糜蛋白酶32例;应用时间长者35日,短10日,平均使用18日。发病5天以内者,即骨膜下脓肿前期15例,全部治愈;发病6~9天者,骨膜下脓肿形成期22例,术后2例复发;发病10~14天者,骨膜破裂期23例,术后复发转为慢性骨髓炎者7例。治愈率为85%。

    作者:汪万全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原因分析

    我院自1992年1月~1993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11例,经再次手术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首次手术在外院实施术者9例,在本院实施术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25~40岁。上段骨折2例,中段4例,中下段4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髓内针固定2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普通钢板固定5例,L型钢板固定1例。再骨折时间,短为一个月,为普通钢板固定,长时间4个月,其中钢板折弯4例,均为普通钢板;折断4例,3例为加压钢板,1例为普通钢板;而L型钢板1例为螺钉拔出致成角畸型;另2例髓内针固定者,髓内针折弯,骨折部成角畸型。

    作者:张玉清;付志军;王广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治疗探讨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可继发肘外翻、尺神经炎、肘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对其治疗尚有不同意见,笔者报道13例治疗经验与体会。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7~11岁;右侧9例,左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4例。在13例肱骨外髁骨折不愈合中,术前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肘外翻15°~30° 8例;肘外翻30°~55° 5例。合并尺神经炎5例。  一次手术9例,两次手术4例。手术方式:(1)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例;(2)功能位植骨3例;(3)肱骨髁上截骨、尺神经前移,Ⅱ期功能位植骨4例。

    作者:仝允辉;张永红;李文霞;李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聚焦骨伤论坛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期刊这种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体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为迎接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给知识创新一个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积极组织,及时传播骨伤科领域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和实践上的新创造、新发明,我刊拟开辟一个新栏目——骨伤论坛。

    作者:李为农;陈宝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T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价值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一般外伤性脱位多发生在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坚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普通X线检查即可。无需进行CT检查。但某些小关节和骨骼未完全骨化的关节脱位,特别是不完全脱位,X线征象不明,诊断困难。CT良好的组织和空间分辨率给这类病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97年4月引进的SOMATOM、AR、SP后至1998年7月间25例资料较完全的临床可疑第1、2颈椎半脱位的病人。男性21例,女性4例,比例大约为5:1。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40岁。棘突压痛,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刺激症状者20例。四肢肌力消失1例。CT检查时间为伤后2小时~2个月,平均约5天。扫描方法均为准直器宽度2mm,床移厚度3mm,螺旋扫描,1~2mm重建。其中17例进行了多轴向重建或三维图象。25例中24例为外伤,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韩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诊疗方法

    目的 总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12例的诊治情况。方法 根据股骨头骨折X线片及CT所见采取单纯牵引7例,手术治疗5例,包括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1例,髋关节碎骨片清理,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2例。术后早期开始被动及主动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经过6个月~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6%。结论 对髋脱位复位后股骨头骨折对位良好及关节腔外非负重区游离骨片者无需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利关节磨造及软骨修复。

    作者:于珂;于洪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断面解剖学影响。方法 青壮年男尸8具,应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制作脊柱区L1~S1矢状面和冠状面断层标本,将得到的断层标本固定于模拟屈曲旋转牵引器上,每一标本摄像观察。结果 在屈曲旋转腰椎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孔上2/3增大,下1/3减小;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切向旋转、间隙增宽;黄韧带紧张;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被牵伸滑动,这种滑动在行旋转时以对侧神经根为显著。结论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可通过增加椎间隙、扩大椎间管、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而起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作者:岳寿伟;刘树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手法治疗颈椎病

    从1995年8月以来,在临床上应用手法对350例颈椎病病人进行了系统地治疗,现总结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50例病人,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短<1个月,长>10年;所有病人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等进行诊断,其中颈型48例,神经根型120例,椎动脉型84例,脊髓型29例,交感型32例,混合型37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拔伸牵引配合旋转复位治疗颈椎病

    自1993年7月至1998年5月,采用拔伸牵引配合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病48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  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3~67岁。神经根型25例,椎动脉型11例,交感型6例,混合型8例。病程长14年,短1周。2 治疗方法2.1 放松肌肉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先以指压法点压风池、风府、肩、肩井、曲池、颈根等穴,然后用按、揉、、拿捏、拍打等手法对颈肩背部进行分筋理筋,使肌肉放松。

    作者:李驱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

    对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能精确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维持踝穴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院自1995年2月~1998年6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67例,对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程;王世松;杨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踝管高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周围的闭合性严重性损伤往往因踝关节组织结构的变化,致使筋膜间隔发生内压升高而出现一系列变化。1986年~1997年临床观察治疗7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12岁~25岁5例,35岁~50岁1例,60岁以上1例。骨折类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脱位3例,距骨骨折2例,胫腓骨下段严重性粉碎骨折2例。

    作者:党馥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矩形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折

    1993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6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进行了双矩形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8.2~59岁;骨折部位:左22例,右37例,双侧3例。骨折按王亦璁法分类[1]:A1类27例,A2类18例,A3类10例,B2类3例,B3类5例。合并伤:颅脑损伤4例,胸腹闭合伤7例,合并其它骨折9例。

    作者:余铮;胡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失败原因分析

    自1993~1997年共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0例,失败12例,其中骨不连10例,失败后采用加压钢板加压固定和自体骨移植等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现就其失败原因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11~64岁。开放性损伤3例,粉碎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骨折部位中上1/3为5例,中段及下1/3为7例。骨折原因均为直接外力所致。发现失败早时间为4周,迟为1年,大多数在6~8月时发现。其中1例为2次失败,失败后均在我院再次治疗并痊愈。

    作者:李延发;樊万元;赵发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治疗股骨颈骨折

    自1996年7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法治疗股骨颈骨折10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40岁。右4例,左6例。头下型3例,颈中型7例。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10例均为新鲜骨折。

    作者:罗成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开放性胫骨骨折不连接及骨外露的修复与重建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作者:马东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