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脱钙骨超薄切片的制备

常超英;刘恩

关键词:脱钙骨, 超薄切片技术, 丙酮, 戊二醛溶液, 戊巴比妥钠, 磷酸缓冲液, 超薄切片机, 材料和方法, 腰椎椎体, 修复过程, 浸渗, 骨病, 钙盐, 多聚甲醛, 包埋, 钻石刀, 酸溶液, 试验用, 内固定, 麻醉下
摘要:对于骨折和骨病的深入研究,要求建立不脱钙骨超薄切片技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骨组织内钙盐的沉积、构筑及其变化,有助于阐明骨病、骨吸收和骨修复过程中,钙盐的代谢活动;运用脱钙骨制备的标本,不能提供相应的资料。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和取材 试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在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迅速取出股骨头、股骨颈和腰椎椎体。1.2 依次按以下步骤制备超薄切片:(1)立即投入2%多聚甲醛-3%戊二醛溶液内固定2小时,4℃;(2)4℃0.1M磷酸缓冲液冲洗2小时;(3)4℃1%锇酸溶液后固定2小时;(4)梯度丙酮脱水;(5)浸渗Spurr:用丙酮-Spurr混合液分3步浸渗,每步2小时。丙酮:Spurr的比例依次为3∶1,1∶1和1∶3;(6)Spurr包埋液包埋;(7)LKB-V超薄切片机和钻石刀切片,厚度500埃;(8)醋酸铀-枸橼酸铅双重复染。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6年6月共收治股骨转子部骨折26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11例,手术治疗153例。现分析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4例中男133例,女131例;年龄范围42~83岁。参照改良Evans分类法[1]分颈基底部、转子间、转子下三类。颈基底部骨折27例,骨折多无移位呈外展骨折。转子间骨折分4型:Ⅰ型,转子间骨折,无移位,55例;Ⅱ型,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撕脱骨折,有移位,73例,以上两型为稳定型;Ⅲ型,骨折呈粉碎伴小转子撕脱骨折,62例;Ⅳ型,同Ⅲ型骨折折线,但骨折线延及转子下部,16例。转子下骨折,骨折线多自小转子向外下方,31例。Ⅲ、Ⅳ两型及转子下骨折均为粉碎性,有明显移位,属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及自行车撞伤,塌方泥石砸伤,步行绊倒等。致重伤61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例,余均为青壮年。中、轻度伤203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144人,59岁以下36例。伴随症:本组高血压、冠心病48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39例,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9例,糖尿病7例,264例中有伴随疾病者103例。

    作者:戴立争;王惠中;刘成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肘部骨折手法复位不当致肘内翻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90年以来治疗肘部损伤由于手法复位不良所致肘内翻畸形12例,全部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14岁;左侧4例,右侧8例;原始损伤类型:肱骨髁上骨折9例,肱骨内髁骨骺损伤及肱骨内髁骨折3例;肘内翻畸形原因:12例全部为伤后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复位后X线片示不同程度的提携角改变,由于不同原因未能及时纠正,大达10°以上;伤后至手术时间:短1年,长5年,平均2.7年;肘内翻角度:小10°,大45°,平均28.7°。

    作者:欧阳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诊疗方法

    目的 总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12例的诊治情况。方法 根据股骨头骨折X线片及CT所见采取单纯牵引7例,手术治疗5例,包括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1例,髋关节碎骨片清理,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行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丝钉内固定术2例。术后早期开始被动及主动髋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经过6个月~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6%。结论 对髋脱位复位后股骨头骨折对位良好及关节腔外非负重区游离骨片者无需手术治疗,同时注意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利关节磨造及软骨修复。

    作者:于珂;于洪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断面解剖学影响。方法 青壮年男尸8具,应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制作脊柱区L1~S1矢状面和冠状面断层标本,将得到的断层标本固定于模拟屈曲旋转牵引器上,每一标本摄像观察。结果 在屈曲旋转腰椎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孔上2/3增大,下1/3减小;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切向旋转、间隙增宽;黄韧带紧张;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被牵伸滑动,这种滑动在行旋转时以对侧神经根为显著。结论 屈曲旋转腰椎牵引可通过增加椎间隙、扩大椎间管、纠正小关节功能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而起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作者:岳寿伟;刘树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4例

    我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154例肱骨髁上骨折,能稳、准、巧复位,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4~6周,效果满意,肘内翻发生率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4例,其中男86例,女68例;年龄1~12岁;左侧58例,右侧96例;伸直型141例,屈曲型13例;尺偏105例,桡偏28例,中立21例;闭合152例,开放2例,伤后1天就诊84例,3天41例,5天18例,14天8例,二周以上3例。

    作者:胡德君;胡艳清;胡艳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优秀少年体操运动员的脊椎裂

    脊椎裂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椎畸形,系由胚胎时期脊椎骨化中心的发育障碍,致使两侧椎弓未能相互联接,在椎板和棘突产生大小范围不等的裂隙,以L5S1多见,只单纯骨骼上的裂隙,称隐性脊椎裂。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125名少年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58人,女运动员67人。男运动员小年龄12岁,大年龄16岁,平均年龄14.63±1.70岁,训练运动年限少5年,多达13年,平均训练年限在8.42±1.95年.女运动员小年龄8岁,大年龄14岁,平均年龄12.15±1.41岁,训练运动年限少3年,多达9年,平均训练年限有6.72±1.50年。普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脊椎裂的运动员无明显腰痛史,少数运动员有1~2个月的腰痛史,腰痛部位均在腰骶部。其中20名运动员有一年以上的腰痛史,这与20名运动员均患有腰椎椎板骨折(峡部不连)成正比。

    作者:张佩文;王宏骏;秦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开放性胫骨骨折不连接及骨外露的修复与重建

    自1991年~1995年采用小腿双蒂滑移皮瓣、外固定支架、高压氧等方法联合治疗小腿骨折后不愈合及骨外露8例,效果满意,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8岁。均曾一期手术钢板内固定。骨折部位于胫骨中1/3及中下1/3处。就诊时间为伤后9~19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缺损及骨髓炎形成。胫前软组织缺损小1.5cm×3cm,大2cm×4cm。

    作者:马东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钢针撬拨法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

    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21例手法治疗失败的肱骨外髁翻转骨折,采用闭合钢针撬拨法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3岁。右侧7例,左侧14例。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作者:王献印;韩文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治疗股骨颈骨折

    自1996年7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股方肌蒂骨瓣嵌插植入法治疗股骨颈骨折10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40岁。右4例,左6例。头下型3例,颈中型7例。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8例。10例均为新鲜骨折。

    作者:罗成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对52例AS患者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表观粘度(4S-1~200S-1)均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小板电泳时间均增加。结论 AS患者疼痛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变,血液呈微凝态。

    作者:金忠棋;周君富;周游;陈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失败原因分析

    自1993~1997年共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0例,失败12例,其中骨不连10例,失败后采用加压钢板加压固定和自体骨移植等方法治疗均获成功。现就其失败原因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11~64岁。开放性损伤3例,粉碎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骨折部位中上1/3为5例,中段及下1/3为7例。骨折原因均为直接外力所致。发现失败早时间为4周,迟为1年,大多数在6~8月时发现。其中1例为2次失败,失败后均在我院再次治疗并痊愈。

    作者:李延发;樊万元;赵发寿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治疗

    对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能精确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维持踝穴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功能,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院自1995年2月~1998年6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67例,对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1例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程;王世松;杨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踝管高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周围的闭合性严重性损伤往往因踝关节组织结构的变化,致使筋膜间隔发生内压升高而出现一系列变化。1986年~1997年临床观察治疗7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12岁~25岁5例,35岁~50岁1例,60岁以上1例。骨折类型:三踝骨折合并胫距脱位3例,距骨骨折2例,胫腓骨下段严重性粉碎骨折2例。

    作者:党馥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创伤后关节粘连

    我科从1985~1997年运用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创伤后关节粘连症79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9例中男48例,女31例;年龄20~75岁;病程3~14月;按部位分:肩关节32例,肘关节12例,腕关节5例,膝关节19例,踝关节11例。其中骨折引起43例,脱位引起18例,手术后引起15例,外固定支架后引起3例。2 治疗方法  创伤后关节粘连,采用3寸毫针2枚,在关节粘连的软组织处或肌腱处刺入,以直刺为主,予以平补平泻手法。然后,接通BT—701型电麻仪,用连续频率脉冲波刺激,电流输出大小,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度,每次45~60分钟。疼痛处配合针穴。以经穴为基础,以痛点为俞穴。以病位大小决定针刺深度。一般为1~2寸,输出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针后用手法、推拿按摩,分筋弹拨、分离粘连,每次15分钟左右。3 治疗结果  痊愈65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经2年以上气候变化而不复发者;显效6例,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气候变化有轻度疼痛感;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功能活动恢复至生活自理;无效3例,临床症状及功能活动改善不明显。4 讨论  在治疗中体会到若患者2处损伤引起瘀肿及关节粘连时,我们在二处各留针1枚,较之与单独一处留针二枚效果不一样,粘连处同时刺入2针效果佳。

    作者:忻志平;郑晓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

    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2月应用Richard钉治疗粗隆间骨折6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50岁以下21例,50岁以上46例;左侧39例,右侧28例。骨折类型:按Evan’s标准Ⅰ型6例,Ⅱ型18例,Ⅲ型33例,Ⅳ型10例。合并症:伴有其他部位骨折4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次,呼吸系统疾病10例次,脑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内分泌系统6例次,消化系统疾病8例次。

    作者:马立泰;刘长征;宁宗福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治疗

    我院1990~1997年来收治70岁以上高龄患者髋部骨折295例,其中施行手术25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95例,男113例,女182例;70~80岁:167例,81~90岁:121例,90岁以上:7例,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147例,股骨粗隆骨折148例。其中253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  骨折前已并存其他脏器疾病者有60例,其中患心血管病35例,糖尿病18例,脑血管病4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同时患二种以上并存病者13例,三种以上者3例。

    作者:沈伟;顾兴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腰椎硬膜外血管变异与腰腿痛的关系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可由多种治病原因引起。自从1947年Epstein报道硬膜外静脉曲张可导致下肢痛以来[1],对本病的报道很少。我科发现22例,占腰腿痛手术病例的2%。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单纯型1.1.1 静脉型 10例,年龄26~54岁,病程1~3年。其中6例有神经根放射性疼痛,2例有明显下肢困胀感,2例有间歇性跛行。术中见硬膜外静脉怒张,直径可达5mm(卧位),站立行走时可能更粗。静脉多与神经根相伴行,其数目为1~3根。当神经根被静脉骑跨时临床症状更为突出,临床上出现站立时下肢痛或有间歇性跛行,而平卧时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X光平片、CT和MRI均不能发现明显阳性征象。

    作者:刘凤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头环背心治疗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由于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存在,终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高位颈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因此对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可靠治疗尤为重要。我院自1992年开始应用头环背心治疗11例齿状突骨折病人,均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男8例,女3例。年龄18~54岁,平均41岁。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用头环背心的时间为1~6天。

    作者:姜淑华;胡思斌;崔青;尹同珍;董占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洞式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

    我们自1986年至1987年采用双洞式植骨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20例,经平均近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陈旧性腕舟骨骨折以4个月以上未愈合为标准。男18例,女2例。年龄20~45岁。右侧15例,左侧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短4个月,长2年,平均11个月。舟骨腰部骨折17例,体部骨折3例。X线片示:骨折线增宽,骨端吸收或伴囊肿样改变15例,骨折端硬化5例,其中1例骨折近段骨块呈坏死改变。

    作者:潘泽;杨清江;杨亚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左侧室内注入基因重组人CNTF,右侧注入生理盐水(NS)。术后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电生理检测及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较短、神经传导速度较快且波幅较高。实验侧CB-HRP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侧。结论 外源性hCNTF有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

    作者:韩久卉;张英泽;许秀兰;田德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