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483/R
  • 国内刊号:11-2483/R
  • 影响因子:1.87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99首届)
  • 外科学
中国骨伤杂志   2018年1期文献
  • 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差异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上的差异.方法: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10日收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8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42例,腰椎管狭窄症组46例,因年龄因素剔除22例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30例.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各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h,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联合角(thoracolumbarjunction,TLJ),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矢状面轴向垂线落在骨盆的区域(sagittal vertical axis location,SVA-Location),T1脊柱骨盆倾斜角(T1-spinopelvic inclination,T1-SPI),T9脊柱骨盆倾斜角(T9-spinopelvic inclination,T9-SP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胸椎后凸角(TK)值小6°左右,P=0.031.其他参数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胸椎后凸小,躯干更倾向于笔直;腰椎管狭窄患者胸椎后凸大,矢状面生理曲度更明显.

    作者:谢峰;边俊;王智伟;陈维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6年11月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逆行修复手部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病例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2~58(35.3±9.4)岁.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7 cm~7 cm×3 cm.伤后至手术时间3~15(8.4±2.6)d.根据创面缺损大小预先设计皮瓣,在深筋膜近端向远端锐性解剖,切断皮瓣与尺动脉间的交通达腕上皮支处,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创面.观察皮瓣的感觉、外形及手部功能,并采用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手功能评定部分评价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0例皮瓣Ⅰ期愈合,愈合时间14~18(15.0±1.5)d;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植皮覆盖创面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7.0±3.8)个月.手部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手功能评定部分:优2例,良7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于手部创伤后造成的软组织缺损,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皮瓣具有供区隐蔽,不牺牲主干血管,皮瓣纤薄,不需要二次修薄等优势.

    作者:潘跃;王西迅;胡继超;金成;魏勇;雷钧;王国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脊髓减压联合电针对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脊髓减压联合电针对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B,实验组C、D、E),每组6只,采用经寰枕间隙置入球囊导管加压造成脊髓压迫损伤的方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A组无任何干预,空白对照,B组置入球囊导管后不加压,做假手术对照,C、D、E组加压48 h后松球囊脊髓减压,C组取百会、大椎穴进行电针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治疗时间15 min,持续治疗14d,D组于大鼠尾静脉注射甲强龙进行甲强龙冲击治疗,E组不再行任何治疗干预.14d后5组大鼠全部行腹主动脉取血和脊髓损伤组织取材,采用BBB评分法对5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ELISA法检测损伤组织及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组织中Caspase-9的表达.结果:BBB评分:对照组A、B在实验组压迫后1、48 h,实验组治疗后24 h,3、7、14 d等6个时间点上均为(21.000±0.000)分,实验组评分始终低于对照组,C、D组评分显著高于E组(P<0.05),C、D组评分相近(P>0.05).ELISA法测PAF结果显示:A、B、D、E组血清中PAF浓度相近(P>0.05),C组血清中PAF浓度较其余4组低(P<0.05),A、B组组织中PAF浓度结果相近(P>0.05),C组组织中PAF浓度较A、B组高(P<0.05),D组组织中PAF浓度较A、B、C组高(P<0.05),E组组织中PAF浓度较其余4组高(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B组Caspase-9的表达量相近(P>0.05),C组表达较A、B组高(P<0.05),D组表达量较A、B、C组高(P<0.05),E组表达较A、B、C、D组高(P<0.05).结论:脊髓减压联合电针治疗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较脊髓减压联合甲强龙和单纯脊髓减压效果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损伤组织中PAF的含量与下调其Caspase-9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谭明生;王延雷;齐英娜;董春科;王威;移平;杨峰;唐向盛;郝庆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柱损伤模型中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前路钢板固定(AP)、前路钢板+侧块螺钉固定(AP+LMS)、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TPS),测量4种内固定技术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TPS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77.17±4.75)%、(82.00±2.61)%、(83.17±2.23)%,均明显小于原始标本组的100%、100%、100% (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119.67±7.42)%、(116.33±7.53)%、(112.67±5.99)%,均明显大于原始标本组(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均明显大于ATPS组(P<0.05).PTPS组屈伸、侧弯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86.83±2.48)%,明显大于ATPS组(P=0.009).AP+LMS组屈伸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68.50±2.43)%,小于ATPS组(P=0.003);其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可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其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优于AP、PTPS,和AP+LMS相近,适用于无需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的下颈椎三柱损伤病例.

    作者:吴海昊;汤涛;庞清江;袁欣华;周春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慢性自发性腰椎管内硬膜外血肿1例

    患者,男,77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8年,加重2个月”于2016年11月7日入院.患者8年前腰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明显加重伴双侧臀部疼痛,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并伴尿频、尿急.查体:腰背部压痛、叩痛明显,伴双侧臀部放射痛,腰椎屈伸活动受限明显,右小腿及足部针刺觉减弱,双侧胫前肌肌力Ⅳ级,双拇趾背伸肌力Ⅲ级,双足跖屈肌力Ⅲ级;双膝腱、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JOA评分7分.

    作者:王拴池;王芳芳;郑守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坐骨的骨软骨瘤误诊为骨折1例

    患者,男,14岁,因“左侧坐骨骨折内固定术后20余天”于2015年10月25日人院.患者20余天前跳远摔倒,当即感左臀部疼痛难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坐骨骨折”,给予内固定治疗,术后左臀部疼痛未减轻反而出现左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臀部可见一个长约10 cm的手术愈合瘢痕,触之有一个约鸭蛋大小包块,活动度差,压痛.左臀部及左下肢后侧存在麻木感,左下肢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李洪涛;刘凡;程士欢;谷贵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巨噬细胞极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脊髓损伤是脊柱神经系统严重的创伤,损伤后局部组织破坏和微循环障碍,引起局部损伤加重和周围神经细胞广泛坏死.脊髓损伤后常常伴随炎症反应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巨噬细胞极化,巨噬细胞在IFN-γ、LPS、TNF-α等刺激极化成M1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促炎和损伤作用;在IL-4、IL-10、IL-13刺激下极化为M2巨噬细胞,主要表现出抗炎和修复作用.目前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通过调控脊髓损伤后M1和M2巨噬细胞抑制其促炎损伤作用,促进神经修复作用是脊髓损伤后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将对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极化表型及其功能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保平;姚敏;王晓涛;杨龙;田子睿;潘艳芳;崔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在颈椎不稳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

    颈椎不稳疾病需要手术来重建其稳定性.以往而言,手术方式可分为前路与后路两种,但各自有各自的缺点.前路椎体螺钉的失败率较高,有时需要再次手术;而后路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创伤较大,导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一般的颈椎不稳疾病,根据疾病所在的位置,单用前路或者后路就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单节段的三柱损伤、需要多节段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椎间盘摘除术的疾病,单一的前路或后路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牢固稳定效果.同时,联合应用前后路又有其更突出的缺点:如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损伤更大、感染风险增加等等.近些年来,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颈椎固定技术.它的生物力学特性、形态学的可行性、抗拔出力的强度、影像学特点及新兴置钉技术已经有了相关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因其重建的牢固稳定性、良好的力学特性和患者的满意疗效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虽然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已经被运用于临床上,但它的长期临床效果还需待进一步明确.尽管如此,其创新性的提出,将为广大医师同仁为治疗颈椎不稳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作者:张吉辉;赵刘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与从督论治的思考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髓受压和(或)缺血而引起的脊髓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常见于40~60岁患者,平均54.6岁,发病率占所有颈椎病的5%~10%[1].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相对隐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体征逐渐恶化,一旦延误诊治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害,若未达到手术指征,应进行保守治疗;若达到手术指征,应尽早行手术治疗,避免加重脊髓损害而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2].

    作者:谭明生;齐英娜;吴鑫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 r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10月前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Medline、Web 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查找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通过Cochrane协作网RevMan 5.2软件对治疗后的ASIA运动总评分、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sh量表(MAS)、10m步行速度(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5个RCT研究,10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61例接受HF rTMS治疗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试验组),51例接受常规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HF rTMS治疗后,两组患者ASIA运动总评分、LEMS以及10MWT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分别为Z=2.96,P=0.003;Z=3.04,P=0.002;Z=2.16,P=-0.03);当刺激下肢运动皮质区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9,P=-0.005);而当刺激头顶正中位置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P=-0.93);两组患者的WISCI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P=0.37).结论:HF rTMS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评分,改善患者下肢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作者:高正超;牛斌斌;顾梦超;李宇欢;刘俭涛;王一斌;贺西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系统术后发生轴性痛(PAP)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5例,女34例;年龄48~75(58.7±4.4)岁;病程2.1~3.9(3.0±0.4)年;减压节段C3-C6者31例,C3-C7者9例,C4-C7者39例;其中42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记录术后发生PAP并发症情况,比较PAP和非PAP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和屈伸活动度间差异,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PAP发生的关联性,通过术前、PAP首发时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7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4(36±9)个月.术后12例发生PAP,均接受保守治疗.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P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和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提高和疗效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更易因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各椎间活动度紊乱和应力再分配不均衡而继发PAP,正确处理术前颈椎不稳系预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PAP发生关键因素,PAP预后不会显著影响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前路联合术式与后路单开门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 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 ml和(107.18±9.4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 (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 (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作者:朱佳福;严宁;徐卫星;侯铁胜;虞舜志;刘宏;翟利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椎管减压联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椎管减压联合中药与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29~73岁,平均50.9岁.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手术组和手术联合中药组,手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前路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单开门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手术组34例,手术联合中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 17分法对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根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根据JOA评分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制定的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后通过X线片、CT、MRI观察内固定及脊髓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均无硬膜、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并伴有脊髓压迫,出现不全瘫表现,及时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患者未留下明显后遗症.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单纯手术组平均(14.6±0.8)个月,手术联合中药组平均(13.5±0.7)个月,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31±3.15、29.91±4.52、6.58±1.31,术后1周分别为10.21±2.58、18.67±4.31、8.24±1.18,术后1个月分别为11.38±2.85、16.11±3.18、8.91±2.11,末次随访分别为12.21±3.12、14.61±3.28、9.12±1.56,手术联合中药组术前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分别为8.29±3.47、30.83±4.14、6.38±1.81,术后1周分别为10.48±2.39、17.59±5.14、8.33±1.57,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4±3.12、13.14±3.21、9.55±2.49,末次随访分别为13.85±3.34、12.11±2.51、10.33±1.9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联合中药组较单纯单手术组脊髓功能改善更为明显(P<0.05),JOA改善率单纯手术组为(67.59±10.78)%,手术联合中药组为(66.88±12.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行X线、CT、MRI检查,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通过椎管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扩大椎管,解除神经压迫,以疏通督脉,调节气血,振复阳气,配合中药活血祛瘀,温阳通络、补益肝肾能够达到较单纯手术治疗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峰;谭明生;移平;唐向盛;郝庆英;齐英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手术应用端盖钛网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应用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颈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0例合并骨质疏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8~79岁,平均75.8岁.根据术中所用钛网分为端盖钛网组(A组,32例)及无端盖钛网组(B组,28例).通过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通过X线对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前凸角度(Cobb角)进行测量;通过CT评估钛网植骨融合率.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年.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术前JOA评分为9.3±1.7,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2±1.8、15.7±1.2、15.4±1.5;B组术前JOA评分为9.1±1.8,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5±1.3、14.9±1.7、15.2±1.6.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结果:A组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为(42.1±2.4) 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3±3.2) mm、(44.7±2.9) mm、(44.5±3.0) mm;A组术前Cobb角为(5.3±1.2)°,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0.3±1.9)°、(10.1±1.7)°、(9.9±1.3)°;B组术前椎间高度为(43.4±2.3)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7±2.8)mm、(44.2±2.7) mm、(41.5±2.1) mm;B组术前Cobb角为(5.4±1.0)°,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1.2±1.8)°、(10.8±1.6)°、(7.2±1.4)°.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A组钛网沉陷率为6%,B组为18%.结论:颈前路手术应用端盖钛网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方面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作者:张志敬;卢一生;陈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作者:黄凯;常步青;于潮将;高啸;蒋允昌;冯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6±13.3)岁.患者术前经问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均行单节段ACCF手术进行治疗.通过三维颈椎活动度测量仪对患者手术前后颈椎三维活动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入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4±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除左旋转外,其他方向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6个方向上的活动度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右侧屈、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后伸方向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后伸、右侧屈、左侧屈及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单节段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表明,术后短期内活动度下降,之后活动度增加并优于术前水平,同时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近期和远期活动度变化以及多节段ACCF术后活动度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中洋;宋辉;李宇欢;欧阳鹏荣;王一斌;贺西京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