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骰骨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骰骨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左足16例,右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岁。均为压缩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跨关节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28例患者术后获14~20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切口均 I 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患者术后获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平均16周(14~18周),无行走疼痛、创伤性关节炎、骰骨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标准,入院时评分为52~78分,平均62.6分;术后随访评分为74~96分,平均86.6分。结论切开复位跨关节内固定是治疗骰骨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俊;杜晓健;赵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胫腓骨远端四柱理论指导,个性化手术设计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1月对28例闭合性 Pilon 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四柱理论中不同柱面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修复(包括植骨)内固定方式。结果24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切口皮缘少许坏死,经换药治疗后痊愈,无感染。28例获10~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骨折复位情况按 Burwell-Charnley 影像学评估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0例,复位一般8例。均在术后16~21周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按 Mazur 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12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应用四柱理论指导,个性化手术设计修复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具有操作简便,修复固定可靠之优点。
作者:沙广钊;周生瑞;范磊;宋良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慕尼黑骨外科(orthopdische chirurgie münchen,OCM)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的研究,为需要进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提供一种便捷且微创的手术方式。方法解剖3具成年尸体标本(6髋),观察 OCM 入路解剖结构,选择4例患者进行单次手术双侧 OCM 入路微创(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总结临床结果和手术操作技术。结果 OCM 入路为臀中肌、阔筋膜张肌和股外侧肌围成的长三角形间隙,其上内角处即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纤维连接处,是臀上神经下支由臀中肌进入阔筋膜张肌的关键部位,手术切口的选择不能超过此水平。将 OCM 入路应用于4例患者行双侧 MIS-THA,共8髋,手术切口长度(8.1±1.4)cm,术中出血(451±10.3)mL。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 X 线片有1例前倾角偏大,无并发症和功能障碍。Harris 评分术前(32.7±3.2)分,术后6个月(95.1±1.9)分。结论 OCM 入路为肌肉间隙入路,不会损伤外展肌群,为真正的微创入路,患者可以采取仰卧位,这样可以在单次手术中进行双侧微创手术,节约了医疗资源同时易于被患者接受,并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疗效好。
作者:朱永良;李煜明;王黎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尺神经松解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尺神经松解并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57.2岁。左侧7例,右侧10例。右肘部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1例,肘外翻4例,骨关节炎3例,无明显原因9例。结果1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5年。其中15例症状明显改善,运动及感觉功能均获恢复;1例感觉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无恢复;1例感觉、运动功能均无恢复。手术疗效优良率为87.5%。结论采用尺神经松解并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可获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凤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联合 Pfannenstiel 窗手术治疗 Tile B、C 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经有限切开联合 Pfannenstiel 窗治疗 Tile B、C 型骨盆骨折20例,行切开复位重建板螺钉内固定术,男13例,女7例;年龄22~66岁,平均4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术后骨盆 X 线片影像资料,采用 Matta 评价标准进行评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采用 Majeed 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髂腹部切口长度6~10 cm,Pfannen-stiel 窗长度3~5 cm,手术时间平均(110±20)min,术中失血100~500 mL。术后 X 线片显示骨盆骨折复位满意。20例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 Matta 标准评定:优8例,良9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5%。以 Majeed 标准评定:优6例,良10例,一般4例,优良率80%。结论经有限切开联合 Pfannenstiel 窗治疗 Tile C 型骨盆骨折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效果可靠。
作者:杭海峰;马龙驹;于健;史海山;翁海忠;汤新兵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设置参照针指引股骨髁间部骨道开凿的准确性和方便性。方法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沭阳县仁慈医院采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骨髓钉(green sligon henry,GSH)内固定治疗股骨远段骨折12例,术中均先设置一参照针于股骨外髁外侧缘处,标准正侧位透视确定理想骨道轴线与参照针投影的夹角,用斯氏针于常规入口处参照透视的夹角确定骨道方向,钻孔并于孔内置导针,沿导针开凿出髁间骨道。结果12例患者均能一次性地开出理想轴线上的骨道,对骨折的复位及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有患者均在3~7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畸形等并发症。参照 Lysholm 膝关节评分,优7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91.6%。结论设置参照针能为髁部理想骨道的开凿提供确切可靠的指引方向,对骨折的良好复位与牢固固定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宜国;朱淑昌;孙苏亭;周宣业;夏继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干骺端全髋(Metha)短柄关节系统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月我院17例行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依据 Harris 评分系统进行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14~38个月)。患者未见伤口感染发生,术后未见假体松动、脱位,下肢肢体不等长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02~148 min,平均为122 min;术中出血量268~633 mL,平均405 mL。Harris 评分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0.3±1.3)分,(83.4±4.9)分,(91.1±3.3)分。结论应用 Metha 短柄髋关节系统进行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出血少、假体稳定、假体易翻修,中短期疗效可靠。
作者:姜永涛;李昊;韩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以吻合指背皮神经的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的手指近、中节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以吻合指背皮神经的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的指动脉背侧支指背皮瓣、单纯筋膜蒂指背皮瓣、带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指背皮瓣3种方式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42例51指,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36.02岁。皮瓣面积(1.0~1.7)cm ×(2.0~2.6)cm,供区全厚层游离植皮。结果术后24指皮瓣出现水泡,3指皮瓣尖部出现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和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他皮瓣全部成活。40例49指获得3~9个月随访,手指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末节指间活动范围减少在9°以内,两点辨别觉为4~6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8指,良8指,可3指,优良率为93.9%。结论该手术方法不需牺牲主要血管及神经,皮瓣切取简便,并能重建良好的感觉,不需二次手术,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顾昊;王正;苏方东;胡培植;巨积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髓内、外复位器,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股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外复位器械由髓内复位器及髓外复位器组成。自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共11例患者使用我们自行设计的髓内、外复位器械结合骨科手术牵引床下行闭合复位股骨髓内钉固定,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髋、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结果11例病例均成功使用髓内外复位器械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功能获得了良好的恢复,术后平均7个月均恢复原来的工作水平,髋、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股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髓内、外复位器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学习曲线短,对患者创伤小,充分发挥了微创治疗股骨骨折的优点。
作者:蒋元斌;史政康;沈振明;徐浩;张伟中;计小东;晋存;黄兴锐;李翰林;李雪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转移瘤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转移瘤性压缩骨折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分析手术前后患者的 VAS 评分、JOA 评分、SF-36评分,以及手术前后患者的术前椎体后凸畸形角(Cobb 角)、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结果患者手术前VAS 评分为(7.61±0.59)分,术后7 d为(3.68±0.92)分,术后1个月为(3.56±0.91)分,术后6个月为(3.44±0.85)分;术前 JOA 评分为(11.86±2.93)分,术后7 d 为(22.56±2.38)分,术后1个月为(22.45±2.52)分,术后6个月为(21.92±2.26)分。患者术前、术后7 d、1个月、6个月 VAS 及 JOA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自术后7 d 患者 VAS 及 JOA 评分逐渐趋于稳定。患者术前椎体后凸畸形角(Cobb 角)为(14.25±3.01)°,术后7 d 为(14.25±3.01)°,患者椎体后凸畸形角(Cobb 角)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17.89±3.65)mm,术后7 d为(18.59±4.08)mm;患者手术前椎体中部高度为(16.85±3.77)mm,术后7d为(17.47±3.83)mm,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及中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术前生活质量为(31.21±7.89),术后7 d为(44.50±7.39),术后1个月为(47.98±7.03),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转移瘤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明显降低患者的 VAS 评分,明显升高 JOA 评分,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苏郁;张建芳;朱建福;王旭;陈继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5~57岁,平均(28±7)岁。开放性骨折按改良 Anderson-Gustilo 分类法分为,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3例。入院后均急诊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骨折端愈合情况按 John-Wruh 评分标准评价,优13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4.1%。创面愈合情况:一期愈合者15例,局部软组织坏死再次清创术后行自体植皮术2例。本组中有1例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无深部感染发生。结论利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以达到恢复下肢长度、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稳定骨折端等目的。术后骨折端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选择。
作者:王小健;高俊;苏云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女性患者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螺钉断裂的原因,并比较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对钢板螺钉断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湖北省黄石市第五医院收治的女性股骨干骨折行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资料,将使用锁定钢板固定的108例患者分为 A 组,将使用传统钢板固定的72例患者分为 B 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资料以及钢板螺钉断裂发生率、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以及康复锻炼错误)。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侧别、骨质疏松、合并其他内科疾病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粉碎性骨折上,A 组患者粉碎性骨折百分率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断裂14例(12.96%),其中其断裂原因为医源性因素8例(7.41%),康复锻炼错误6例(5.56%);B组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断裂9例(12.50%),其中其断裂原因为医源性因素0例,康复锻炼错误9例(12.50%),经比较,两组患者钢板螺钉断裂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其断裂原因上,A 组患者医源性因素断裂发生率显著高于 B 组(P <0.05),两组患者康复锻炼错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锁定钢板患者由于医源性因素导致的内固定断裂较传统钢板患者多,故应加强医师对于锁定钢板的正确运用意识,而患者术后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锻炼,从而降低由于术后康复锻炼错误导致的内固定断裂发生率。
作者:詹世安;杨操;丁晟;宋国全;吴春清;周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空心拉力螺钉线缆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河北省易县人民医院骨科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线缆张力带固定治疗闭合髌骨骨折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包括横形骨折17例,纵形骨折2例,粉碎性骨折2例。结果本组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伤口感染,无骨折复位丢失,无术后膝关节疼痛刺激及线缆断裂等合并症发生。结论空心拉力螺钉线缆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固定坚强,术后合并症很少,便于患者早期锻炼,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殷洪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胫骨前外侧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例胫骨前外侧平台骨折合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病例。根据 CT 检查结果,骨折按 AO 分型为 B 型和 SchatzkerⅡ型。采用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均已复位,随访3~6个月时 X 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术后1年患者胫骨平台骨折高度未丢失,按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平均95分。结论胫骨前外侧平台并后外侧骨折手术治疗,采用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对于患者行骨折直视下复位和固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作者:李金生;谢学义;徐剑锋;丁东胜;邹祝艺;陈钊鹏;利东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科所收入的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陈旧骨折及入院前即有深静脉血栓(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的每一位患者术前1天下午常规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发生 DVT,数据收集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疾病、是否应用活血药物、是否应用消肿药物、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及是否发生 DVT。计算下肢闭合骨折术前 DVT 的总发生率,并采用二分类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方法对一些可能影响 DVT 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共有256例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共发生 DVT 47例, DVT 总发生率18.4%,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骨折种类分别是股骨干骨折、膝部骨折、髋部骨折,年龄及骨折部位纳入了方程。结论下肢闭合骨折术前 DVT 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和骨折部位,性别、合并病、术前是否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术前是否应用消肿药物、术前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并不是下肢骨折术前发生 DVT 的相关因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入院即应用抗凝药物可能并不能降低术前 DVT 的发生率。此外,鉴于股骨干骨折、膝部骨折及髋部骨折 DVT 的高发生率,我们还应在术前一天给这些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时发现 DVT,及时处理。
作者:张建利;杨辉;张志彬;李瑞平;李九月;黄文正;陈志东;武雷;周浩;刘恩;赵占国;仝超;田小运;张奉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切除术后终板信号转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我院采用显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根据 Modic 分型标准分组,Modic 0型33例、ModicⅠ型25例、Modic Ⅱ型27例。采用 VAS 及 ODI 评估手术疗效,观察术后 Modic 退变的临床转归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1年。末次随访时,终板 Modic 退变发生率由术前61.1%升至84.7%,60例患者手术节段为 Modic Ⅱ型。术前 Modic 0型33例,末次随访时7例转变为Ⅰ型,15例转变为Ⅱ型,11例仍为Modic 0型。术前 ModicⅠ型25例,末次随访时18例转变为Ⅱ型,2例逆转为 Modic 0型,5例仍为Ⅰ型。术前 ModicⅡ型27例,随访期间无 Modic 分型变化。术前三组腰腿痛 VAS 及 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时,三组腰痛 VAS 及 ODI 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腿痛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任意两者间腰痛 VAS 及 ODI 改善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疗效比较依次为:Modic Ⅰ型> Modic 0型> Modic Ⅱ型。结论显微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伴 Modic 退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术后 Modic 分型可以相互转变,可能是腰痛恢复的影响因素。
作者:唐福兴;邹崇祺;钟家云;龙海光;侯信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膝内侧胫骨结节上截骨与胫骨结节下截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于我院行内侧胫骨高位截骨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0例胫骨结节上截骨患者,50例胫骨结节下截骨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0.5个月,回顾分析其病例特点、HSS 评分、股胫角变化、髌骨高度变化,对比两种截骨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种手术在矫正角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然而,胫骨结节下截骨比胫骨结节上截骨术后矫正角度丢失的更少。胫骨结节下截骨对髌骨高度没有影响。结论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和内翻膝的治疗,胫骨结节下截骨比胫骨结节上截骨疗效更好。
作者:刘娜;陈德生;王丙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18例25椎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球囊行 PKP 手术。其中男性6例9椎,女性12例16椎;年龄65~88岁,平均73.4岁;压缩椎体分布:T10椎体1椎, T11椎体5椎,T12椎体9椎,L1椎体7椎,L2椎体3椎。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 VAS 和 ODI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X 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 <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5例6椎出现椎体前缘渗漏,4例4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椎前及椎间隙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范学辉;董智勇;霍明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与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科开展的27例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椎管成形术和24例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颈椎活动度、JOA 评分、轴性症状。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5个月时两组颈椎活动度分别为(40.4±11.27)°,(32.3±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 JOA 评分分别为(12.17±1.45)分、(11.89±1.87)分,术后15个月时分别为(13.77±0.93)分、(12.95±0.89)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4.8%、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但单开门微型钢板固定能更好的保留颈椎活动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
作者:马亮;许永涛;佘远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 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资料。其中8例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臂外侧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2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从骨折穿破皮肤处入路,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显露肱动脉损伤部位。6例肱动脉痉挛患儿首先解除机械性痉挛,再行局部热敷,药物罂粟碱外膜注射。4例肱动脉断裂者先取出血栓,2例动脉缺损在2 cm 以内行断端吻合,2例血管损伤重,修整后动脉缺损5~7 cm,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抗凝治疗1周。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6周复查,10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均骨折愈合,肢端及前臂血循环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后一次复查时,10例肘关节活动均良好,伸屈活动范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管彩超吻合段血管无狭窄、无假性动脉瘤。结论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严重的并发症,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时请血管外科医生辅助手术,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作者:江君;任爽;何涛贞;杨立勋;肖斌;刘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植入 PEEK PREVAIL 系统手术方式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7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 PEEK PREVAIL 系统组35例(前路植入 PEEK PREVAIL 系统治疗)、传统组3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EK PREVAIL 系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 <0.05)。PEEK PREVAIL 系统组与传统组患者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 JOA、NDI、VAS 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 <0.05)。PEEK PREVAIL 系统组患者的 Odom 优良率为9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9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EK PREVAIL 系统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到100%,而传统组融合率为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EK PREVAIL 系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46.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前路植入 PEEK PREVAIL 系统手术较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且手术效果基本相当。
作者:史继德;周赋;王景;耿喜林;张谦;张海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统计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索对应的防治措施。方法计算机检索 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至2014年5月,获取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文献。通过 R 软件 Meta 软件包中的 Metaprop 函数进行统计分析,记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9篇,回顾性分析15篇。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复位不良、关节僵直、关节炎,其发生率分别为6.3%[95% CI(0.04;0.09)]、2.5%[95% CI (0.02;0.04)]、9.3%[95% CI(0.06;0.14)]、4.4%[95% CI(0.03;0.08)]、10.2%[95% CI(0.07;0.15)]。结论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复位不良、关节僵直及关节炎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围手术期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夏海;范晓华;焦兆德;尹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腰椎转移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共32例首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入院,终确诊为腰椎转移肿瘤且能有效回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腰腿痛为首发症状,原发灶来源分别为:肺癌11例、乳腺癌6例、肝癌4例、胰腺癌3例、食管癌2例、胃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3例未发现原发灶。3例未发现原发灶患者:1例经病理检查提示腺癌,来源不明,未找到原发灶;1例病理检查提示腺癌,经免疫组化确诊为转移性肺中低分化腺癌,未找到原发灶;1例来源不明,未找到原发灶。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过程中若发现有腰腿痛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应避免过分依赖腰椎 CT,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仔细查体,详细询问病史,综合分析,对腰椎转移瘤保持高度警惕以免误诊。
作者:蒋锋;卜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马蹄足(下垂足)是下肢常见的畸形,也是一些骨科医生认为容易治疗但不易治疗恰当的畸形。Ponseti 就认为,无论经过怎样的治疗,马蹄足都是一种顽固的、易复发的畸形[1]。造成马蹄足畸形高复发率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矫形不完全[1-2]及原始致畸因素未有效缓解[1]。其中首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治疗后的肌力平衡[3]、手术愈合瘢痕造成的挛缩以及后续的治疗措施等[4-5]。马蹄足畸形的成因复杂,且往往和下肢其他畸形并存[6],其常见病因如下:未经治疗或治疗失败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后遗症,踝关节背伸肌群和腓骨肌群部分或完全瘫痪,腓总神经损伤,腰骶部的脊柱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等。各种原发或继发的马蹄内翻足畸形呈僵硬性,踝关节跖屈背伸小于10°,即称为僵硬性马蹄内翻足[7]。
作者:刘旻;张永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isplasia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原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股骨头与髋臼在关节囊内丧失正常的对应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甚至出生后继续恶化的髋关节发育性异常疾病。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是指由于髋臼先天发育缺陷造成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可表现为髋关节中心的外移,关节处于半脱位或脱位状态。临床常见于两种情况:出生后就有髋臼发育的异常,但程度较轻,患者能在青少年时期有正常的关节功能,但由于关节的异常应力致关节损伤而出现骨关节炎及疼痛症状求治发现;另一种是由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而出现骨关节炎。对于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目前主要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
作者:庞彤;宁金沛;江梦瑶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累及骨骼是晚期淋巴瘤常见的并发症,但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是罕见疾病,据统计其占成人恶性骨肿瘤的比例约为3%,占淋巴瘤的比例不到2%,占结外淋巴瘤的比例不到5%[1,5]。Mohammad 的回顾性研究中:PBL 在全身骨骼均可发病,常为单发,以下肢长骨为常见,约为71%[2],仅有1.7%发生于脊柱[3]。Kelley 等[4]报道44例恶性血液病中(11例为淋巴瘤,33例为浆细胞瘤或骨髓瘤),32例发生于胸椎,累及腰骶椎及颈椎非常罕见[10]。PBL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常规辅助检查无特异性,难与其他产生骨破坏的疾病鉴别,容易误诊误治。
作者:林斌;赵忠胜;敖庆芳;郭志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血管性水肿病例在临床上非常少见,患者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伴下肢疼痛、肿胀。其主要原因为神经根受机械性和无菌性炎症刺激,彻底的神经根、椎管松解减压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罗文东;赵刚;舒钧;郭立民;林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方法切断大鼠颈总动脉,采用端端吻合法,吻合动脉,检测吻合情况,止血,缝合,根据动物分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向大鼠体内分别注入前列地尔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观察吻合口血栓形成,并进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检测,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内壁。结果前列地尔组术后吻合口血栓出现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0.05),与肝素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前列地尔组术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 <0.05),与肝素钠组相比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 >0.05)。肝素钠组、前列地尔组,吻合口处纤维素覆盖,血小板黏附及内皮细胞修复上,总体差别不大。术后30 min 和术后第7天时前列地尔和肝素钠抑制红细胞黏附略优于模型组。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够降低吻合口血栓的形成,降低术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刚性,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黏附聚集,对血管危象的发生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作者:查朱青;程春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刊登于我刊2015年第21卷第9期第774页的《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及外科综合治疗》一文,作者闫斌的工作单位应为河北省崇礼县高家营中心卫生院,特此说明。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第3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高影响力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处方药广告专业媒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ISSN1671-7600,CN11-5530/ R)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先后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国际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文摘》、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及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及时报道我国创伤骨科领域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与国际新动态,促进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刊以骨科、创伤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报道创伤骨科的临床研究,介绍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同时兼顾创伤骨科基础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报道新的研究成果,关注临床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疼痛与坏死面积及关节积液分级的相关性。方法76例(116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7例,女29例;平均年龄39岁(21~62岁);左侧55髋,右侧61髋。其中Ⅰ期5髋,Ⅱ期44髋,Ⅲ期67髋。所有患者均行标准正位和蛙式位 X 线片、轴位 CT 扫描及冠状位、矢状面重建等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 MRI 检查判断早期坏死范围及关节积液等级。根据 MRI、CT 及 X 线片表现确定 ARCO 分期,参考 Liu 等关节积液分级作为关节积液量评判标准,以语言模拟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作为描述性疼痛的程度分级法,以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作为检验方法。结果随着股骨头坏死的进展,疼痛也逐渐加重;Ⅱ期和Ⅲ期中坏死范围越大,疼痛症状加重;关节积液分级与疼痛呈正相关。结论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疼痛与坏死范围及关节积液均有密切联系,坏死范围大,积液多则疼痛重。
作者:刘丙立;赵刚;王雪;戴士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各自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两种不同的植骨方法治疗64例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打压植骨组和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打压植骨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椎间融合器植骨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61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均行 JO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各组 JOA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年复查 X 线片显示:椎间融合器植骨组植骨融合率均显著高于打压植骨组。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打压植骨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两种术式比较无明显临床疗效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术式。
作者:郝建学;任康;王明昊;冯伟;杨斐;涂鹏发;刘锁利;李雪波;万建设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