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L-选择素在大鼠中性粒细胞(PMN)与烧伤血清激活的内皮细胞间粘附中的介导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用持续灌注法收集并分离大鼠PMN.收集标本测定L-选择素单抗、L-选择素配体硫苷脂孵育的PMN及PMEC间粘附率.结果L-选择素单抗或硫苷脂能降低中性粒细胞与烧伤血清激活的PMEC间粘附率.结论 L-选择素介导了 PMN与被激活的PMEC之间的粘附.
作者:倪俊;刘志国;陈玉林;于宝军;杨红莲;方勇;张素贞;刘训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含成纤维细胞的无细胞真皮替代物的生物学活性及真皮支架作用.方法 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培养,形成活性真皮替代物.采用ELISA法和RI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6、IL-8、TGF-β1及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的分泌.并将真皮替代物植入BALB/c-nu小鼠(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血管化速度、创面收缩率. 结果成纤维细胞种植于无细胞真皮表面生长良好,可形成单层细胞膜片,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份.活性真皮替代物植入创面后,与单纯无细胞真皮移植相比,血管化速度加快,收缩率减小.结论无细胞真皮上种植成纤维细胞后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可作为较好的真皮替代物.
作者:肖仕初;夏照帆;杨?;张素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将粉防己碱(5~80 mg/L)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用3H-TdR掺入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分别测定各组瘢痕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值与3H-脯氨酸掺入值,以反映其DNA和胶原合成水平的变化.结果粉防己碱预处理浓度由5 mg/L升至80 mg/L时:(1)瘢痕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值(min-1)由对照组的1740±165分别降至1162±226、412±82,抑制率达76.3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瘢痕成纤维细胞3H-脯氨酸掺入值(min-1)由对照组的1126±193分别降至535±141、341±89,抑制率达69.71%,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和胶原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德伍;李国辉;刘德明;曹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烫伤大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 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s)淋巴细胞凋亡与肠道LPS移位的关系.方法 30%TBSAⅢ度烫伤Wistar大鼠及对照组,取门、腔静脉血用鲎基质显色法定量LPS;脾脏和MLNs切片以TUNEL-POD法染色,应用Cooldccd成象系统、Spot和IPP(Imagine proplus)4.10a软件进行凋亡细胞计数和透射光光密度分析.结果烫伤后大鼠门、腔静脉血LPS水平显著增加(P<0.01),伤后6 h达峰值;门静脉LPS 3~48 h显著高于腔静脉(P<0.01).TUNEL-POD染色结果,MLNs伤前几乎未见凋亡淋巴细胞,但伤后显著增多(P<0.01),以3 h为明显;脾脏伤前凋亡淋巴细胞多集中在皮质,伤后显著减少(P<0.01),24 h后略有恢复.透射光光密度值分析表明,伤后24 h内脾脏凋亡淋巴细胞的光密度值较伤前明显降低(P<0.01);伤后48 h内MLNs凋亡淋巴细胞光密度值较伤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即发生肠源性LPS血症;肠道移位LPS可诱导MLNs淋巴细胞大量凋亡,脾脏中凋亡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提示大鼠严重烫伤后可能存在脾脏免疫功能异常.
作者:夏培元;郑江;周红;潘文东;秦孝建;肖光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对小鼠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小鼠背部12%TBSA深Ⅱ度烧伤.分离并计数腹腔巨噬细胞,RT-PCR检测其IL-12 p35和p40亚基的基因表达水平;测定脾体比,脾脏组织学观察,分离脾脏T细胞,RT-PCR检测其IFN-γ和IL-4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伤后3 d时腹腔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此后迅速恢复;(2)伤后腹腔巨噬细胞IL-12 p35和p40的基因表达增强;(3)伤后脾脏指数增加,脾脏淋巴细胞核分裂相增多;(4)伤后脾脏T细胞的IFN-γ和IL-4表达量增加.结论 l2%TBSA深Ⅱ度烧伤能够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的IL-12表达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其IFN-γ与IL-4的基因表达.
作者:王延江;粟永萍;艾国平;冉新泽;刘晓宏;程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对人表皮角质细胞(EK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有无粘附、迁移作用.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FN,对新鲜EKC及体外培养7~10 d的EKC进行粘附、迁移功能测定.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5β1受体在细胞培养前后的表达.结果 (1)新鲜EKC在FN调理下的粘附、迁移值明显低于体外培养7~10 d的EKC,粘附值分别为(0.9±0.5)%、(37.26±8.34)%(P<0.01),迁移指数分别为17.5±2.5、48.7±3.2(P<0.01).(2)培养1 d的EKC及组织块体外培养后增生的表皮细胞,α5β1受体的表达染色阳性;培养7 d的EKC及组织块增生表皮外周边缘染色呈强阳性;新鲜EKC染色阴性或弱阳性.结论 (1)新鲜EKC与培养7~10d的EKC生物学功能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EKC生物学功能活跃的阶段(培养7d)和部位(组织块边缘增生的表皮细胞)α5β1受体表达强.(3)体外培养能有效地诱导和激活EKC的粘附、迁移功能,使生物学功能相对静止的EKC变成了功能活跃的EKC细胞.
作者:曹启栋;许伟石;金曙雯;徐丽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年龄分别为2~56岁,入院时间为伤后6 h~9 d,烧伤面积为10%~85%,其中Ⅲ度面积为10%~50%.入院时并发休克8例,高热9例,腹胀、腹泻6例,意识淡漠3例.12例均并发严重创面脓毒症,其创面坏死组织呈豆腐渣样,创面培养签定均为绿脓杆菌感染,其中6例血培养为阳性.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其中又有7例肝功能不全,6例肾功能不全,9例心肌酶谱增高,3例消化道出血和腹泻,5例肺炎.发生功能障碍的脏器平均2.35个.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应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加强营养和对症治疗.待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平稳后,分别于入院后3~21 d行切痂和自体、异体皮相间移植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平均切痂面积为37%,大切痂面积达60%.经以上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3~98 d.
作者:吴庆云;陈存富;张志华;孔祥红;时英;李岩;石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严重烧伤后的组织缺氧,可引起毛细血管持久收缩,使细胞代谢发生改变.为探索新的给氧途径,笔者观察了注射用内给氧[碳酸酰胺过氧化氢CO(NH2)2@H2O2]对严重烧伤后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春;王丽娜;陈峰山;张广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共施行新鲜猪皮与自体小皮片相间移植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1.9岁.植皮创面选择以手术面积(创面面积加取皮面积)大于15%、小于45%为标准.用于切痂创面12例,肉芽创面18例.烧伤总面积30%~70%,成人平均(50.5±26.0)%,Ⅲ度面积(30.9±14.5)%TBSA;小儿平均(43.0±21.9)%,Ⅲ度面积(23.1±8.7)%TBSA.19例成人共使用猪皮25次,平均相间移植面积为(18.6±8.7)%;11例小儿共使用猪皮13次,平均相间移植面积(20.5±6.5)TBSA.
作者:杨晓东;吉天鹏;张宏;刘军辉;袁仕安;赵东彦;陈鸿昌;刘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成批烧伤因事故的突发性,受伤人数多、伤情重,救治工作任务繁重,药品器械供应后勤保障等矛盾突出.1996年8月~J999年11月,我院收治了6批39例大面积烧伤皆获得成功.
作者:于益鹏;毛跃;李罗珠;孙步梅;陈鼎荣;汤晓怀;朱家沂;吴家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Ⅲ度创面早期切痂治疗的广泛开展,严重烧伤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Ⅱ度烧伤创面能否尽快愈合,成为影响严重烧伤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近国内已成功研制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如上皮细胞、真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我科自1999年4月~2000年7月,应用rb-bFGF(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90例患者共111个Ⅱ度烧伤创面,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琛;洪树伟;顾翠;黄祖锡;杜绍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曾收治一批因氢气球爆炸引起头面部、手背烧伤患者81例.其中深Ⅱ度烧伤23例,男性6例,女性17例,年龄14~35岁,烧伤面积1%~7%TBSA,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1例,烧伤后1 h入院.
作者:陈从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10例,年龄3~53岁.误服強酸5例、强碱7例、石炭酸2例、松香水2例.伤后入院时间<15 min者4例,20~30 min者7例,40 min~1 h者4例,>2 h者1例.患者均有烦躁、急腹症表现,大部分患者口周皮肤被烧伤呈黄褐色,多数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 治疗:根据入院时患者伤后时间的长短分别采用常规洗胃和手术切开、暴露胃腔反复清水冲洗方法.手术切开胃体的患者必须确诊为化学烧伤并且伤后时间<30 min.切开胃体之前,应妥善隔离腹腔,避免其它脏器遭受化学溶液的污染,减少术后并发症.洗净胃腔后,必须行胃造瘘,造瘘管口径不小于1.5 cm,这样有利于残留毒物的排除及并发症的治疗和处理.术中同时在十二指肠造瘘,有利于术后长期支持疗法和相应的治疗.
作者:阎道海;石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4年1月~1999年1月,我科收治儿童中重度烧伤540例,并发惊厥共46例,占8.5%.现将其发病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 1.一般资料:男30例,女16例,年龄3个月~5岁.其中热液烫伤32例,火焰烧伤11例,电烧伤3例.烧伤面积5%~15%3例,16%~25%TBSA 28例,25%TBSA以上15例.
作者:吴竹便;岳长路;王璐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36岁.触及10 kV高压电,致颈部、头部、左手及右足电烧伤.伤后昏迷半小时,送当地医院经补液复苏等治疗,于4 d后转送本院.查体:体温37.4℃,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kPa).口角歪斜,张口时下颌偏向左侧,左颞顶部及左颈部为黑色焦痂,颅骨外露4 cm×6 cm.左颈部肿胀明显,创面约8 cm×13 cm,周围红肿,左颈总动脉搏动不能触及.左手虎口处创面3 cm×3 cm,深达肌肉.右足第4、5趾炭化、趾骨外露,第5趾骨远端缺损,第3趾骨部分外露.空腹血糖11.6 mmol/L,接连两天复查血糖,结果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0GTT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提示为Ⅱ型糖尿病.
作者:唐宗联;黄斌;张劲松;李建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肠道是外科应激的中心器官,严重创(烧)伤、应激反应、全身或肠道局部的缺血缺氧性损害以及肿瘤的放疗、化疗等均可引起肠黏膜受损,破坏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引发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因此,如何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已成为影响综合救治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多肽类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对正常肠黏膜的生长及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缺乏特异性,除了肠黏膜上皮细胞外,还作用于其它组织细胞.近年来,一种新的且具有特异性促肠黏膜生长与损伤后修复的多肽已引起极大的关注,这就是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本文拟就GLP-2在肠黏膜生长与损伤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及有关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王凤君;汪仕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烧伤后高代谢是创伤应激、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面是烧伤后高代谢的主要源由,已是公认的事实;本文探讨烧伤后是否存在肠源性高代谢.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三方面研究:(1)早期肠道喂养(early feeding,EF)与延迟肠道喂养(delayed feeding,DF)对比研究,历时10年,共用700多只动物[大(豚)鼠600只、小猪60头、家兔60只],观察了200多例烧伤患者,其中21例烧伤面积(45±12.6)%TBSA[深度烧伤(29.8±8.9)%TBSA]患者作了重点对比研究.EF组伤后2 h(PBH2)内(动物)或PBH12内(患者)开始喂养,DF组PBH72开始喂养.
作者:汪仕良;黎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烧伤创面始终是烧伤治疗的焦点,创面愈合一直是烧伤治疗的目标.影响创面愈合的诸多因素己被普遍关注,但有关微量元素锌与创面愈合的关系论述欠丰.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严重烧伤后普遍缺锌,除对整体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使创面愈合延迟.补锌确有改善锌营养状态,促进创面修复之功效.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37
作者:郭振荣;李利根;李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严重烧伤患者常因锌的大量丢失而造成锌营养不良,而补锌却未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原因在于担心补锌可能造成锌的蓄积毒性或干扰其它相关元素的代谢.为此,笔者通过给烫伤大鼠进行不同剂量补锌,观察其对各主要脏器的锌及部分二价元素代谢的影响.
作者:李烽;赵霖;郭振荣;鲍善芬;丛涛;韩文丽;柴家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术多在伤后3~5 d施行,一般休克期已过,但病情仍然危重.选择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严重烧伤病人的麻醉,并获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夏建国;黄珍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多肿瘤抑制基因1 ( 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1 , MTS1 )是1994年由Kamb[1]与Noborl[2]首先报道的一种新型抑癌基因,其基因编码产物是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的抑制蛋白-P16.P16蛋白可通过与CDK4结合而使其失活,从而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并抑制细胞的异常分裂及增殖.瘢痕疙瘩是机体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异常增殖所形成的肿块[3].研究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及DNA合成代谢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瘢痕成纤维细胞(KFb)[4],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将MTS1基因转入KFb中使P16蛋白表达并进一步达到抑制细胞过度增殖的目的.
作者:韩军涛;陈璧;汤朝武;刘淑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 GH )在烧伤临床己应用半个世纪.它是由20世纪40年代华裔加拿大学者李作浩从牛脑垂体分离并命名.1956年李作浩成功提纯人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从而吸引众多学者,如内分泌学、代谢学、营养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专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己基本阐明其生物化学特性及生理作用,生长激素与其它激素相互关系和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其中对GH促进生长效应所进行的大鼠、犬、猴实验研究至今仍属权威性文献,而且已了解到GH种属特异性,并已列入GH内分泌功能减退者的激素替代治疗[1].
作者:邓诗琳;曹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烧伤早期不同营养途径对肠道的复苏效应,及其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 related peptide , CGRP)的关系方法 30%TBSAⅢ度烧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灌喂组(EF组,30只)及早期静脉营养组(EPN组,30只).此外,6只大鼠不烧伤,作对照组(C组).伤后6、12、24、48、72 h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肠黏膜血流量、血浆CGRP免疫活性物质浓度、CGRP染色阳性物质在肠道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大鼠肠黏膜血流量下降,EF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EPN组(P<0.05~0.01);烧伤后血浆CGRP升高,EF组血浆CGRP在伤后72 h明显低于EPN组(P<0.01);肠道CGRP阳性染色物质在烧伤后明显减少(P<0.05~0.01),EF组在伤后24、48 h明显多于EPN组(P<0.05);肠黏膜血流量下降和肠肌间丛CGRP下降呈正相关(r=0.72,P<0.05).结论肠道营养在烧伤早期肠道的复苏效应方面较静脉营养优越,伤后肠道CGRP免疫活性物质减少,血浆CGRP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增高可能是烧伤后肠道血供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早期肠道营养可能通过调节CGRP而发挥复苏作用.
作者:冯怀志;窦艳玲;汪仕良;徐世伟;衡代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烫伤早期大鼠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研究烧伤后骨骼肌代谢机制异常提供依据.方法以30%TBSAⅢ度烫伤大鼠为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烧伤后2、6、12和24 h共5组,每组8只.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的生理体液柱测定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同时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皮质醇、TNFα和IL-6含量.结果烫伤后24 h内各时相点血浆总氨基酸含量虽然无显著性变化,但有不同程度降低趋势;支链氨基酸(BCAA)2 h显著降低,12 h显著升高;芳香族氨基酸(AAA)在12和24 h显著升高,;BCAA/AAA比值无显著性变化;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比值除伤后2 h外,其余各时相点均显著升高;血清ALT、AST浓度在烫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升高(P<0.01);血浆皮质醇含量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伤后12 h达峰值;血浆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IL-6和皮质醇与3-MH和Phe/Ty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烫伤大鼠早期血浆氨基酸发生明显变化,其原因可能与早期炎性介质过度释放以及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和肝功受损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焱秋;柴家科;黎君友;刁力;盛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血糖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4例应用rhGH治疗的严重烧伤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糖升高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同期未用rhGH患者血糖及蛋白质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严重烧伤患者应用rhGH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较用药前明显升高,并高于同期对照组.伤后2周内血糖升高,特别是伤后1周内明显升高,伤后0~3 d、4~7 d、8~14 d的血糖升高发生率分别为52.38%、50.24%、20.00%.伤后1周内、2周内及2周后开始应用rhGH其血糖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00%、50%、0.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应用rhGH能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但伤后早期应用rhGH对血糖影响较大,伤后2周应用rhGH是较合适的时机.
作者:曹丽萍;邓诗琳;高志刚;谢宇钢;梁彦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早期口服谷胺酰胺(glutamine,Gln)颗粒剂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分别给予Gln颗粒剂和安慰剂,每日30 g,分3次口服,共10 d.实验前后分别测定血液中Gln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肠黏膜通透性、内毒素水平,同时观察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一般情况及肝肾功能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用药前血浆Gln水平(361.17±169.98)μmol/L与用药后(582.22±180.80)μmol/L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250.78±81.27)u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用药前后及用药后两组的二胺氧化酶活性、肠黏膜通透性、内毒素水平相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 Gln颗粒剂是安全有效的肠道保护药物,适宜在烧伤早期应用.
作者:陈刚;解伟光;姜会庆;汪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富含精氨酸的肠内营养对大鼠烧伤后肠道黏膜上皮增殖的影响. 方法观察富含精氨酸早期肠内营养组(AEF组)、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组(EF组)及延迟肠内营养(DF组)大鼠在烧伤后第1、3、6和9 d时,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和肠黏膜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变化.结果在烧伤后第1天,各组肠道黏膜PCNA的阳性细胞极为罕见.与DF组相比,在烧伤后第3天AEF组肠黏膜PCNALI即有明显升高[(20.61±7.53)‰vs(6.9±2.7)‰,P<0.05),而EF组在烧伤后第6天才有显著升高(18.2±5.1)‰vs(10.81±5.10)‰P<0.05].结论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受损,肠上皮细胞增殖受抑.单纯早期肠道可减轻肠黏膜损害,但不能尽快改善肠道黏膜增殖.通过在早期肠道营养中加用精氨酸可进一步增加肠道黏膜上皮的增殖.
作者:任建安;汪仕良;黎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