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从自体血液中提取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激活后可释放大量参与创面修复的生长因子.目前临床研究表明PRP可应用于整形外科、口腔种植、颌面部及骨修复、心胸外科等领域,并可改善临床预后.PRP可促进血管生成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因此PRP可促进创面愈合.然而,目前对PRP应用于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仍较少,PRP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并且PRP对烧伤创面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将对PRP的应用是否对烧伤创面愈合及烧伤后瘢痕形成有效作一综述.
作者:杨思思;肖承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创面愈合过程复杂而有序,是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等在机体的调控下完成的生物学过程.恰当的创面处理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创面处理出现了许多新器械、敷料和药物,主要包括抗菌敷料、湿性敷料、精确清创、负压治疗、生长因子和真皮替代物等,为创面处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手段.本文总结了比较确切有效或成熟的创面处理方法,为临床上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创面处理方法提供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
作者:韩春茂;余美荣;王新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于10月24-27日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一个中国,一个标准”.会议共收到投稿l 798篇,注册代表人数1 060人,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围绕主题,采用学术辩论、手术直播、两岸论坛、奖项评选等多种新颖形式就烧伤重点领域的专业热点问题为与会代表们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会议现场气氛热烈.2019年度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定于珠海召开.
作者:李少珲;钟宁;舒斌;官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由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2018年年会”于2018年11月16-1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顺利召开,300余名烧伤科医师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以院士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讨论和疑难、复杂病例讨论为主.针对我国烧伤专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烧伤专科医师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等,特别邀请了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进行讨论.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彭毅志教授当选会长.
作者:陈宾;李孝建;张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简要回顾了我军烧伤、整形外科专业组30年来的历程.烧伤专业组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烧伤协作组,1978年扩大为烧伤、整形外科专业组.组员遍布各军医大学、军区和军种,形成了全军性的学术网络.已举办14届专业学术会议,会议吸引了国内的同行专家,使会议的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国性.近年来基础研究活跃,比其他外科专业更为突出.连续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
作者:全军烧伤整形外科专业组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文通过回顾湖北烧伤外科60年的历程,对本省烧伤学科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并就烧伤外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进行探讨.
作者:谢卫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我国烧伤康复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加压疗法做起,显示了预防与治疗瘢痕增生的双重功效,促进了功能康复,也增强了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此后又陆续开展了醋酸曲安奈德瘢痕内注射、可塑夹板应用、浸浴疗法、器械锻炼、皮肤护理、局部按摩、主动与被动活动、外用抑制瘢痕及色素的药物.21世纪以来,康复手段逐渐增多,开展了心理康复、作业治疗、外用硅酮凝胶、蜡疗及声、光、电、放射治疗,许多医院建立了基金会,举办了儿童夏令营.就全国而言,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依旧面临人员短缺、场地太小、资金断链、缺乏多学科合作、开始时间晚、未能全程康复等问题.伴随着烧伤业界对康复认识的提高、从业人员的增多、设备的改善、经济状况的好转,康复步伐加速,全面落实烧伤康复疗法已显现勃勃生机.全国不同层次医院收治的烧伤总面积超过8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超过60% TBSA患者被治愈并获得良好康复,不仅反映了我国高超的烧伤救治水平,也体现了整体康复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郭振荣;李峰;屠海霞;高国珍;崔晓林;张博;卢长虹;张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建科早的烧伤专科之一.在享誉国内外的烧伤外科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教授的开拓下,以朱兆明、郭振荣、柴家科、杨红明、申传安等历届科主任为代表的几代烧伤科人辛勤耕耘、传承创新,科室由单纯治疗型,逐步发展为集专科救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军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全军烧伤研究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目前,科室展开床位300张,拥有独立的烧伤专科门急诊、挂号和收费处、烧伤专科手术室(7间)、医学美容中心、毛发移植中心、康复体疗中心、皮肤护理中心和专科实验室.每年门急诊量7万余人次、住院患者6 500余例次、手术量9 000余台次,烧伤治愈率达9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达98%体表总面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作者:申传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广东省人民医院于1960年成立烧伤治疗专业组,是我国较早建立烧伤科的医院之一.58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外科共救治烧伤患者2万余例,总体救治成功率98.58%,位居国内外前列.58年来在陈华德教授、赖文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笔者科室由一个单纯的烧伤治疗专业组,发展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百级层流烧伤病房样板单位、广东省医学会烧伤学分会第二届和第三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并为华南地区广大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烧伤救治服务.
作者:赖文;孙传伟;陈华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文简要介绍了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创建60余年来的发展史.一代代科室医务工作者在秉承老一辈专家教授的救治理念,将整形外科的原则及方法应用到深度烧伤创面处理中的同时,进一步将皮瓣外科、显微外科及微创外科等相关领域的新技术,用于多种烧创伤复杂创面及严重瘢痕畸形的修复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技术特色,为推动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者:韩军涛;胡大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60年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通过不懈努力,建科早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近年来科室在急慢性创面修复、烧伤免疫营养、烧伤脓毒症、休克补液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未来我们一定更加努力为中国烧伤医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徐庆连;宋均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我国系统开展创面治疗专科(中心)建设始于21世纪初.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本文系统回顾了具有中国特色创面治疗专科(中心)建设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特色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作者:付小兵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小鼠全层皮肤 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取1名2018年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接受吸脂手术的健康女性自愿捐赠的腰腹部脂肪,分离培养ADSC并进行鉴定,采用第2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抽取该志愿者静脉血,通过二次离心法得到PRP.将36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损伤组12只、单纯ADSC治疗组12只、ADSC联合PRP治疗组12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备1个1 cm×1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单纯损伤组小鼠创而皮下注射1mL生理盐水,单纯ADSC治疗组小鼠创面皮下注射PBS混匀的ADSC悬液(浓度为5×105个/mL,下同)1mL,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皮下注射PRP 与 ADSC按1∶2体积比混合的液体1mL.伤后3、5、7、14d,每组各取3只小鼠,观察创面大体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5、7 d,大体观察后切取未愈合创面组织及创缘周围0.5 cm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炎症反应、再上皮化、血管新生情况并计算创面再上皮化率,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胶原新生情况,另对伤后3、5 d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巨噬细胞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伤后3 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可见肉芽组织新生、红肿,其余2组小鼠创而红润、有渗液.伤后5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红肿减轻、干燥、结痂明显,其余2组小鼠创面红肿明显.伤后7 d,3组小鼠创面基本结痂.伤后14 d,3组小鼠创面痂皮脱落、基本愈合.伤后3、5、7、14 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余2组(P <0.05或P<0.01);伤后5、7d,单纯ADSC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P<0.01).(2)伤后3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新生较其余2组多.伤后5 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炎症反应较轻,其余2组小鼠创面炎症反应重.伤后7 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几乎完成再上皮化过程,新生血管数多于其余2组;其余2组小鼠创缘再生上皮迁移距离较近.伤后3、5、7 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而再上皮化率分别为(37.6±4.5)%、(59.1±1.3)%、(89.2±4.3)%,显著高于单纯损伤组的(25.7±1.5)%、(34.5±4.4)%、(50.8±2.7)%和单纯ADSC治疗组的(29.1±0.8)%、(42.6±2.9)%、(72.9±3.0)%(P<0.01);伤后5、7d,单纯ADSC治疗组小鼠创面再上皮化率显著高于单纯损伤组(P<0.05或P<0.01).(3)伤后3、5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中有较多新生胶原纤维,其余2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较少.伤后7 d,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减少,出现大量新生胶原纤维;单纯ADSC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增多;单纯损伤组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仍较少.(4)伤后3、5 d,单纯ADSC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分别为(4.7±0.6)、(5.3±0.6)个,明显少于单纯损伤组的(6.3±0.6)、(7.7±0.6)个(P <0.05或P<0.01);ADSC联合PRP治疗组小鼠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分别为(3.0±1.1)、(2.7±0.5)个,明显少于其余2组(P <0.05或P<0.01). 结论 人PRP和ADSC参与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早期炎症和中期组织增殖以及后期再上皮化与塑形过程,ADSC和PRP联合治疗可能是提高创面愈合速度与质量的较佳组合方案.
作者:雷肖璇;许鹏程;张磊;庞梦茹;田举;程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异体小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微孔化羊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取1只昆明小鼠,断颈处死后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细胞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73、CD90、CD105的表达.取1只绵羊,宰杀后取背部皮肤,脱细胞处理和冻融法制备微孔化羊ADM.取36只昆明小鼠,均在背部制备1个直径为12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微孔化羊ADM覆盖创面.术后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将0.2 mL的悬浮有1×106个ADSC的DMEM/F12培养液注入ADSC组小鼠微孔化羊ADM与创面之间,将0.2 mL的DMEM/F12培养液注入对照组小鼠微孔化羊ADM与创面之间.术后12、17 d,计算2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术后7、12、17d,背光反向照射下观察2组小鼠创面血管生长情况;术后7、12、17d,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ADSC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并于术后7d测量2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术后12、1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小鼠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以上实验中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 (1)成脂诱导7d,经油红O染色细胞质可见红色小油滴;成骨诱导21 d,硝酸银染色培养基内可见黑色的钙盐沉积.细胞CD73、CD90、CD105、CD34表达率分别为97.82%、99.32%、97.35%、5.88%.细胞鉴定为ADSC.(2)术后12、17 d,ADSC组创面愈合率[(78±6)%、(98±3)%]均高于对照组[(60±9)%、(90±4)%,t=4.26、4.46,P<0.01].(3)术后7d,2组小鼠都无明显的向创面中心生长的血管,但ADSC组的创面肉芽组织已全部覆盖创面;术后12d,ADSC组小鼠创面比对照组血管更加丰富;术后17d,ADSC组小鼠创面可见粗大的血管且贯穿整个创面,对照组也可见粗大的血管生成,但未贯穿创面.(4) ADSC组小鼠术后7d创面已经覆盖肉芽组织但较薄,术后12d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术后17d肉芽组织已被表皮覆盖.术后7d,ADSC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厚度为(0.62±0.05) mm,明显厚于对照组的(0.31 ±0.04) mm,t=12.27,P<0.01.(5)术后12、17d1,ADSC组小鼠创面VEGF的表达[(80.7±2.2)、(102.8 ±2.6)个/mm2]均高于对照组[(59.5±2.4)、(81.5±2.6)个/mm2,t=15.95、14.14,P<0.01]. 结论 异体小鼠ADSC-微孔化羊ADM可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血管生成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增加VEGF表达相关.
作者:曹胜军;王凌峰;巴特;符雪;李芳;郝春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红光、低功率He-Ne激光治疗烧伤后湿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7月-2017年7月笔者单位烧伤康复中心收治80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烧伤后湿疹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紫外线治疗组患者湿疹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隔日1次,每次10 min;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患者湿疹分别采用红光、激光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10 min;联合治疗组患者湿疹采用前述3种方法治疗,无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各种疗法治疗时间、间歇时间等同前.4组患者均从接诊时开始持续治疗4周.每次治疗后,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法对靶组织瘙痒程度、受累体表面积、角化程度、皲裂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总分计算湿疹改善率判定疗效,记录治疗显效时间,根据首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EASI总分计算治疗有效率;另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对数据行x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患者湿疹治疗显效时间相近,分别为(13.7±1.3)、(16.4±1.6)、(15.1±1.7)d(t=0.32、0.58、0.74,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湿疹治疗显效时间为(6.3±0.9)d,明显短于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t=5.62、4.72、4.61,P<0.05或P<0.01).治疗4周后,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湿疹EASI瘙痒程度、受累体表面积、角化程度、皲裂程度评分及总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改善(Z=5.372、4.392、4.284、3.998、4.092,3.904、4.042、4.216、3.684、3.890,5.081、4.794、4.094、3.493、3.995,5.084、4.903、4.384、3.995、4.063,P<0.05或P<0.01),前3组患者湿疹EAS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相近(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湿疹EAS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H=2.482、2.491、3.583、3.462、6.025,2.492、3.693、3.085、3.482、6.042,5.831、5.831、4.893、4.092、6.931,P<0.05).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患者湿疹治疗有效率相近,分别为60%、60%、55%(x2=1.46、1.63、0.97,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湿疹治疗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紫外线治疗组、红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x2=3.43、4.15、2.97,P<0.05或P<0.01).4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紫外线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红斑,对症处理后得以缓解. 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与红光和低功率He-Ne激光联合治疗烧伤后湿疹的临床显效时间及疗效均优于单一疗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赵海洋;王洪涛;朱婵;党瑞;梁敏;齐宗师;胡大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在组织瓣修复颈肩、腋窝及上臂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高压电烧伤颈肩、腋窝、上臂等部位的患者12例,行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3 cm×10 cm~32 cm×15 cm.组织瓣修复术前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及其分支CTA检查,三维重建主要目标血管及分支,观察拟切取组织瓣利用的轴心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对上臂及截肢残端骨外露创面、腋窝及前侧创面,结合CTA检查如胸背动脉及内外侧支显影良好,首选背阔肌肌组织瓣修复.本组有6例患者采用此肌皮瓣,切取面积16 cm×12 cm~32 cm×17 cm,供瓣区均取大腿中厚皮覆盖.对大面积枕部、颈肩部创面,结合CTA检查创面对侧颈横动脉颈后浅降支及深支,如显影良好,首选对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小面积颈肩部创面,结合CTA检查创面同侧颈横动脉浅降支显影良好,选择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本组有4例患者采用此肌皮瓣,切取面积18 cm ×12 cm~25 cm×17 cm.1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取大腿中厚皮覆盖.对上臂后内侧、腋窝前侧等创面,如无须肌肉填塞无效腔,或因背部烧伤等原因不能利用背阔肌肌皮瓣时,结合CTA检查侧胸部皮肤血供来源可靠,采用侧胸皮瓣修复.本组有2例患者采用此皮瓣,切取面积16 cm×12 cm~ 17 cm×14 cm.1例患者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取大腿中厚皮覆盖.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术中行组织瓣修复时,观察轴心血管的走行方向、起始位置与术前CTA检查所观察到的情况一致,术后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1个月~2年,患者均较满意,无严重瘢痕挛缩影响功能,未继发感染或慢性溃疡. 结论 颈肩、腋窝及上臂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术前应用CT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重建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明确血管有无栓塞,观察血管的起始位置及走行方向,能为选取组织瓣修复创面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杨智斌;牛建栋;马勇;李津宁;沈江涌;姚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富含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小鼠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DADM)的制备. 方法 取12只BALB/c小鼠,背部皮肤造成20%体表总面积深Ⅱ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取烧伤皮肤,去除表皮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组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组,每组15个样本.Triton X-100组样本置于2.5 g/L Triton X-100-2.5 g/L胰蛋白酶混合溶液中持续振荡洗脱24 h,EDTA组样本置于0.2 g/L EDTA-2.5 g/L胰蛋白酶混合溶液中持续振荡洗脱24 h制备小鼠DADM.对DADM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下观察DADM胶原纤维的结构及排列,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DM的组织结构.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以每孔2×105个的浓度接种于2组小鼠DADM中,制备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培养3d,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的组织结构,免疫荧光法观察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中BMSC的分布及数目;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培养2h、1 d、3d、5 d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中BMSC的增殖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t检验. 结果 (1)2组小鼠DADM外观均呈白色,具有一定的韧性及弹性.2组小鼠DADM呈良好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EDTA组小鼠DADM胶原纤维连续性良好,Triton X-100组小鼠DADM胶原纤维发生不同程度断裂.2组小鼠DADM均洗脱完全,胶原纤维疏松、排列紊乱,EDTA组小鼠DADM组织结构连续性较Triton X-100组佳.(2)培养3 d,2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中BMSC均分布均匀,EDTA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中BMSC为(37±7)个,显著高于Triton X-100组的(25±8)个,f=0.128,P<0.05.培养2 h、1d,Triton X-100组和EDTA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中BMSC增殖能力相近(t=1.292、0.656,P>0.05);培养3、5d,EDTA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DADM 中 BMSC增殖能力显著高于Triton X-100组(t=2.309、14.128,P<0.05或P<0.01). 结论 EDTA洗脱制备的小鼠DADM具有更佳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胶原纤维连续性好;移植BMSC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鼠烧伤DADM叫中 BMSC分布均匀、数量多、增殖能力强,有望成为较佳的自体真皮替代物.
作者:祁永军;王晓;焦亚;宫红敏;潘伊;姜笃银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慢性难愈性创面疾病的诊疗需要树立正确的思路及原则.笔者通过相关国内、国际共识及基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中国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及原则》.我们认为在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时,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的情况下,应按如下思路及原则顺序考虑.(1)注意创面经清洗后的清洁度.(2)合理清创,避免“过度”或“不彻底”.(3)合理进行致病原因的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4)给予病因学治疗.(5)发现合并症并预防不良转归.(6)合理及时选择正确的创面治疗方法,考虑保守促愈时,注意体现病因学治疗理念,按安全性、时相性、选择性、有效性原则处理创面,在完成创面床准备后及时做出继续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考虑手术治疗时,注意选择合理手术方法、供区部位,注意观察手术创面愈合率和供区的转归,给予术后创面合理的保护.(7)给予创面愈合后的康复治疗及相关健康教育.
作者:董炜;肖玉瑞;吴敏洁;姜笃银;聂兰军;刘英开;唐佳俊;田鸣;王春兰;黄丽芳;董叫云;曹晓赞;宋菲;嵇晓芸;马先;康雨田;金曙雯;青春;陆树良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