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3例先天性脊柱畸形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情况,提高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在肺部感染后出现严重的Ⅱ型呼吸衰竭,均给予积极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完善气管镜检查,加强抗感染、痰液引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之后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序贯治疗.结果 3例患者经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以及抗感染、化痰等综合治疗后,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二氧化碳潴留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均正常出院.结论 积极的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有助于尽快纠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在肺部感染时出现严重的Ⅱ型呼吸衰竭.
作者:张春阳;孟激光;李泳群;刘振千;韩志海;孙慧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3岁以内小儿行全麻下唇腭裂修补术全麻后快速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3岁以内行全麻下唇腭裂修补术患儿314例,根据患儿拔除气管导管至满足麻醉恢复室离室标准返回病房的时间是否超过30 min,将患儿分为快速恢复组和非快速恢复组,比较2组患儿一般资料、术前合并疾病、手术麻醉相关资料等,并对可能影响术后快速恢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快速恢复组比较,非快速恢复组的患儿月龄较小(P<0.01)、体重较低(P<0.01)、气管插管ID号偏小(P<0.01)、腭裂修补术比例较低(P<0.01)、术前合并呼吸系统异常比例较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术前合并呼吸系统异常(OR=5.622,95%CI=1.650~19.158)是术后无法快速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呼吸系统异常是3岁以内患儿全麻下行唇腭裂修补术术后无法快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砡;朱波;宋锴澄;虞雪融;张羽冠;张爱华;郑茂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西藏林芝巴宜地区(平均海拔2900 m以上)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该地区高血压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35岁及以上居民42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结果 该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45.89%(195/425),男性为45.72%,女性为46.00%;分析显示年龄、肥胖、遗传、吸烟和饮酒为高血压危险因素.结论 林芝市巴宜区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
作者:谢小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确定成人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评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7型腺病毒呼吸道感染致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咳嗽评分、咳嗽时间、影像资料、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并就以上指标与42例轻症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4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危重症评分为(69.75±8.24)分,表现高热和剧烈咳嗽,发热持续时间12~24(16.21±6.54)d.66例中生命体征异常和低氧血症28例,胸部CT示叶、段性的实变伴毛玻璃影29例,影像学上进展多表现为大片实变为主的病灶,可出现范围迅速扩大、密度增高和多种不同形态的新发病灶,入院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增高25例,血小板计数减少5例(血小板计数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P<0.05).结论 持续高热并咳嗽评分>2分,胸部CT出现大片实变和迅速进展为大叶性病灶,氧合指数降低,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是成人腺病毒肺炎向重症发展早期的主要特点.
作者:陈韦;卓安山;曹玉书;段蕴铀;韩志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估益生菌制品对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应用益生菌制品对人群血脂水平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Man 5.3.3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干预组血清总胆固醇[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0.2 mmol/L,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0.28~-0.12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0.19 mmol/L,95%CI:-0.26~-0.13 mmol/L)下降更为明显(P<0.00001),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人群、体重指数在25~29.9 kg/m2的超重人群、干预期超过4周人群、接受肠道微生态制剂人群获益更大.结论 益生菌制品可有效下调血脂异常及健康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望应用于血脂异常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
作者:王力;朱智明;沈雅庭;刘彦波;方志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和生殖免疫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信号通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NK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通路在NK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通路.激活NK细胞内的STAT1、STAT4、STAT5可以促进NK细胞的活性,有利于NK细胞行使其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抑制NK细胞内的STAT3、STAT6亦可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但有些情况下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近几年关于STAT信号通路在NK细胞中研究的调研,旨在促进NK细胞在转化医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于淮海;孙雨飞;金昌洙;付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肺癌发病率与致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且肺癌患者生存期短,复发率高.目前精准医疗对肺癌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大,常见精准医疗有靶向驱动突变的制剂、靶向参与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治疗以及利用microRNAs(miRNA)作为潜在的治疗药物及诊断标志物.作者综述了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张颖;胡艳平;马中良;李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功率胆管内射频消融时,毗邻消融靶区的胆管组织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15个新鲜离体猪肝随机分为3组(胆囊及胆总管中上段完整保留),将收集的人胆汁注入猪肝胆道系统内,然后将射频消融导管经胆总管引入肝门区胆管内.所有猪肝均消融120 s,第1、2、3组分别采用10 W、12 W、14 W功率消融.消融后取距远端消融电极1 cm、2 cm处胆管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猪肝共30例胆管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 ①距远端消融电极1 cm处胆管组织HSP70表达:1级染色4例(26.7%),2级染色6例(40%),3级染色5例(33.3%);距远端消融电极2 cm处胆管组织HSP70表达:1级染色10例(66.7%),2级染色4例(26.7%),3级染色1例(6.6%);②消融区毗邻胆管(距远端消融电极1 cm)HSP70表达强度与消融功率呈正相关(r=0.755,P<0.001);距远端消融电极1 cm、2 cm处胆管组织HSP70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4,P<0.05).结论 胆管内射频消融可导致消融区毗邻胆管组织HSP70表达,随着消融功率的增加,毗邻消融区胆管组织内HSP70表达强度亦随之增加;远离消融区域胆管(距离远端消融电极≥2 cm)HSP70表达无明显增多.
作者:杨超;卢伟;马军朋;杨剑;蒋富强;杜鹏;张嘉诚;解鹏;张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比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2只兔子分为2组: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6只(左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喜勒可吸收生物膜,右侧不植骨不覆膜),市售生物膜组6只(左侧不植骨不覆膜,右侧植入自体骨覆盖市售生物膜),在生理盐水充分冷却的条件下,采用直径为6 mm的球钻在兔下颌骨左右两侧下颌角区分别制备直径6 mm洞穿性的骨缺损.覆盖生物膜,需超出缺损边缘2 mm,分层缝合创口.术后3 d每天皮下注射抗生素.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取整个下颌骨.结果 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覆膜的动物骨缺损有不同程度修复,而不覆盖膜的骨缺损均明显存在,且骨缺损内有肌肉长入,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组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结构.术后3个月覆膜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而不覆膜缺损区被结缔组织填充,没有新骨形成.结论 喜勒可吸收生物膜与市售生物修复膜均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作为骨细胞载体促进骨修复,但喜勒可吸收生物修复膜有较强的抗降解能力.
作者:张自强;丁芳;张以河;安琪;徐荣荣;刘明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极力提高治疗水平,但其预后仍不理想.精准医疗时代,新的基因测序技术、液体活检技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以及分子病理学的进展,为HNSCC的精准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发的精准细胞免疫治疗、个性化抗体偶联药物以及靶向人体微生物组药物等,为HNSCC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作者综述了HNSCC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戴梦源;李芬;陶泽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影响乳腺癌术后化疗联合放疗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共174例,术后均接受化疗联合放疗.收集年龄、月经状态、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癌症家族史、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等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年随访,以患者肿瘤复发或死亡为终点.无病生存期≤3年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无病生存期>3年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74例患者有效随访人数166例,其中复发24例,死亡6例,预后不良率为18.1%.预后良好组年龄>40岁、肿瘤直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非浸润性癌、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 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状态、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表达情况等7个因素对乳腺癌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
作者:黄大翠;李晓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贝伐珠单抗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替莫唑胺胶囊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海军总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8例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后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方案治疗,第1天至第5天口服替莫唑胺胶囊150~200 mg/m2,28 d为1个周期;静脉滴注贝伐珠单抗5 mg/kg,滴注时间60~90 min,每14天1次,按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客观疗效,治疗前、治疗后出现病情进展之前进行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药物毒性评价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至少2周期的化疗治疗,总共完成治疗周期134个,平均4.8个.28例患者中获完全缓解2例(7.14%),部分缓解9例(32.14%),病情稳定12例(42.86%),病情进展5例(17.86%),缓解率为39.2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7个月(95%CI=3.8~6.7),中位总生存期7.2个月(95%CI=4.6~7.7).治疗后KPS评分及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19例(67.86%)和胃肠道反应12例(42.86%),多为Ⅰ级(23.40%)和Ⅱ级(14.72%),Ⅲ级较少(2.30%),无Ⅳ级.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胶囊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优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庆岗;刘锐;张剑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miRNA-21(miR-21)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76例前列腺癌行手术切除患者资料,采用特异性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切除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前列腺组织miR-2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2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2.68±0.5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14±0.42)(t=19.62,P<0.05);前列腺癌患者miR-21高表达者57例(75%),低表达者19例(25%),2组TNM分期、Gl-eason评分、复发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前列腺体积、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1表达量低组平均生存期32.5个月,miR-21表达量高组平均生存期24.8个月,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miR-21在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具有高表达现象,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杨秋香;邓实;郭良芳;杨清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癌-睾丸抗原NY-ESO-1自身抗体在乳腺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Y-ESO-1自身抗体在125例乳腺癌患者、3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11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组血清NY-ESO-1自身抗体的水平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和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0.226为诊断临界值时,NY-ESO-1自身抗体对乳腺癌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575(95%置信区间:0.695~0.816),敏感度为31.2%,特异度为96.6%.更重要的是,检测NY-ESO-1自身抗体能够区分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其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629(95%置信区间:0.531~0.728),敏感度为31.2%,特异度为87.9%.结论 血清NY-ESO-1自身抗体对乳腺癌具有诊断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乳腺癌诊断血清标志物.
作者:谢长乐;罗育豪;黄旭纯;许镒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整合计算机科学及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已有30余年历史,但仍方兴未艾.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已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以测序为代表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数据将为深刻揭示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寻找治疗药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目前,在临床医学研究及教学中,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应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作者结合临床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了临床生物信息学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及转化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张皓旻;杨波;郭斌;于睿莉;迟小华;陈红飞;席义博;陈锡勐;贺培凤;卢学春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