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 国际刊号:1005-5185
  • 国内刊号:11-3154/R
  • 影响因子:1.37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12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8期文献
  • 多层螺旋CT腰椎三维成像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MSCT)VR法腰椎三维成像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同一医师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术者63例,依据术前是否行多层螺旋CT腰椎三维成像分成A、B两组.A组(n=37)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腰椎三维成像,并获得拟置入螺钉的椎弓根有关数据,依照测量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方向、深度及螺钉的长度和直径.B组(n=26)术前不做腰椎三维成像,采用传统方法置入螺钉.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和螺钉置入质量的差异.结果 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37例患者共置入164枚椎弓根螺钉,伞部病例无硬膜损伤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7%.B组26例患者共置入104枚椎弓根螺钉,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轻度损伤.疗效评定优良率为73%.手术效果评估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位置评估A组亦优于B组.X线片评估A组与B组螺钉位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54,P<0.05);CT评估A组与B组螺钉位置,两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10,P<0.05).结论 MSCT腰椎三维成像能为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并选择适当长度和直径的螺钉提供有利的依据,提高了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的质量和手术疗效.

    作者:李响;李春志;唐光才;杨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行颈髓DTI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严重组,每组分别为18例、18例、12例、12例;另根据T1WI和T2WI颈髓信号类型,将颈椎病组分为N/N组(T1WI、T2WI均无信号异常)、N/H组(T1WI无信号异常,T2WI高信号)、L/H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分析颈髓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FA)、纵向弥散系数(λ<,1>)、横向平均弥散系数(λ<,⊥>)及平均弥散系数(MD)的特征.结果 颈椎病组中的轻度、中度、重度及严重组FA值较对照组低(F=64.565,P=0.0001),λ<,1>值、λ<,⊥>值、MD值较对照组高(F=3.176,P=0.016;F=5.754,P=0.0001;F=4.366,P=0.003),A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678):颈椎病组中的N/N组、N/H组、L/H组ADC值、λ<,⊥>值较对照组高(F=2.768,P=0.049:F=3.96,P=0.012),FA值较对照组低(F=10.387,P=0.0001),λ<,1>值、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22,P=0.083;F=2.286,P=0.087).结论 FA、λ<,⊥>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微结构变化的较敏感指标.

    作者:刘秀香;高思佳;袁逍;戚喜勋;程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临床拟诊为急性阑尾炎而行64层螺旋CT检查和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的病例.其中,CT诊断急性阑尾炎61例,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结果 91.67%(55/60)成功获得曲面重建图像.应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后,提高了阑尾系膜水肿、回盲肠壁水肿的显示率及阑尾识别率.64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度为98.78%,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45%.阳性预测值为98.36%,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可以准确地识别阑尾,从而做出急性阑尾炎诊断.

    作者:刘景旺;赵静;郭庆乐;郑宝霞;刘淑娟;李健;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分析病灶的形态、信号特点、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的类型.结果 27例乳腺癌中,T1WI呈低信号3例,等信号22例,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8例,等或稍低信号9例.DWI呈等信号4例,高信号23例.ADC值范围(0.78~1.35)×10<'-3>mm<'2>/s,平均(1.15±0.21)×10<'-3>mm<'2>/s.病灶分布呈节段性17例,局灶性1例,多区域性5例,弥漫性4例.14例见患侧乳腺有明显粗大的动脉血管显影.TIC曲线呈平台型(Ⅱ型)8例,廓清型(Ⅲ型)19例.结论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以节段性分布、较低的ADC值及Ⅲ型TIC曲线诊断价值大.

    作者:龚良庚;程流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脊髓造影(MRM)在腰椎问盘突出症(PLID)神经根受压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连续观察行MRI检查的52例有单个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的PLID患者,分别用MRI和MRM诊断责任病变椎间盘,评价二者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性差(Kappa=0.36),MRM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性好(Kappa=0.85).以临床定位诊断作为标准,MRM诊断神经根受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2.3%、98.1%、96.0%、96.2%、96.2%,而MRI诊断神经根受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2.7%、79.8%、67.2%、90.2%、80.8%.MRM诊断神经根受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RI(χ<'2>=26.23,P<0.05);敏感度高于MRI,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05).结论 MRM在PLID患者责任病变椎间盘的确认和排除上优于MRI,是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

    作者:丁长伟;李松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56层螺旋CT一站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一站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00例临床拟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容积扫描后在EBW4.0工作站进行模拟常规椎问盘扫描重建及一站式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而重组(CMPR)],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种扣描模式对颈椎曲度、颈椎序列、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椎小关节异常、钩椎关节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横突孔异常、椎间隙变窄、侧隐窝狭窄、椎体许氏结节、椎间盘异常、椎旁软组织异常、神经根受压、前后纵韧带骨化、项切带骨化等颈椎病相关的15项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 两种重建模式下,椎旁软组织异常(P=0.500)、颈椎序列异常(P=0.499)、横突孔异常(P=0.685)、侧隐窝狭窄(P=0.447)、项韧带骨化(P=0.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颈椎一站式重建能够准确地显示更多的颈椎病相关征象,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信息.

    作者:田树平;王占宇;王守海;林井副;张燕群;郭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MRI检查

    目的 根据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病理改变及MRI表现,探寻MRI快速检查方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1个髋关节)术前接受MRI检查的DDH患儿的MRI表现.扫描方案包括AX T1WI、COR Tirm和COR 3D T1WI VIBE.总结不同加权像反映的DDH的病理改变.结果 COR上均可显示10例DDH(11个髋关节)股骨头不同程度向外上移位,髋臼上缘直立、变短.COR Tirm上5个髋关节上盂唇水平走行,4个髋关节上盂唇内翻,1个上盂唇无法辨认,1个上盂唇走行正常.COR 3D T1WI VIBE上6个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3个患侧股骨头骨化中心较对侧小,2个DDH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正常.AX T1WI上9个髋臼窝内可见增生的脂肪组织.结论合理的MRI扫描方案(AX T1WI、COR Tirm和COR 3D T1WI Vibe)能够快速、全面地显示DDH的病理改变.

    作者:梁伟;张晶;程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斜坡滑动撞击建立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及功能MRI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一个控制性与重复性好的脑损伤动物模型,并应用MRI分子影像方法检查轻型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微观改变.材料与方法自制斜坡滑动装置,建立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对实验兔在撞击前、撞击后即刻和安静休息1h后分别进行CT平扫和MRI T1WI、T2WI、FLAIR、SWI、MRS、DTI(FA值)、DWI(ADC值)检查.根据兔脑受撞击后意识表现、CT检查和MRI T1WI、T2WI、FLAIR、SWI检查阴性,诊断兔轻型脑损伤.对比实验兔撞击前后的MRS、DTI、DWI检查结果,分析兔轻型脑损伤的异常功能表现.结果 兔脑受轻微撞击后,NAA、Cho、Cr及Cr<,2>峰值均立即显著降低,1h后检查又基本恢复到撞击前水平.脑干DTI的FA值在撞击后也立即显著降低,1h后检查基本恢复到撞击前水平.而脑干DWI的ADC值和端脑的FA值及ADC值在撞击前后并没有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建立符合要求的兔轻型脑损伤模型,功能MRI检测表明轻型脑损伤主要是脑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生理改变,这种功能性改变可以恢复.

    作者:欧阳林;肖玉辉;何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1000例临床拟诊为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分为常规剂量组220mAs和使用Care Dose 4D技术低剂量组,每组各500例.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评价图像质量并做出第一次CT诊断,3个月后重新阅片并做出第二次CT诊断,分析两种扫描模式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图像质量及前后两次CT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的CTDIvol分别为18.94±0.0mGy及5.9±0.8mGy,低剂量组平均CTDIvol较常规剂量组降低68.8%;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图像评分分别为3.7±0.5分及3.6±0.6分,前后两次CT诊断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7.7%(166/170)及95.2%(178/187),两组之间的图像评分及前后两次CT诊断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适用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查,有利于受检者生殖腺的辐射防护.

    作者:丁建林;易旦冰;陈耀强;陈晓亮;梁立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NHL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原发鼻腔8例,鼻窦3例.8例鼻腔病灶中5例起源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2例,混合表现5例,多数(9/11)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者骨质破坏明显且可膨胀性压迫骨质: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结论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朝璇;黄春元;吕永革;杨茂洪;罗帝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性胰腺炎累及肠系膜与其肠管的CT表现及临床相关性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P)累及肠系膜与其肠管的CT表现及临床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AP的临床与CT资料,分析肠系膜与其肠管受累的CT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中,肠系膜受累18例(28.1%),表现为小肠系膜或其根部水肿、密度增高,其内脂肪见絮状影;肠系膜相应肠管受累5例(7.8%),表现为肠壁增厚或肠管积气、积液;轻症AP发生率为32.8%(21/64),重症AP发生率为67.2%(43/64),重症AP中以小肠系膜受累的发生率高(27.9%,12/43).肠系膜与其肠管受累的CT形态评分与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43,P<0.05).结论 AP肠系膜与其肠管受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P的严重程度.掌握AP肠系膜与其肠管受累的CT表现,可为临床判断AP病情及制定对症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周倩静;张桃;吴文;何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ikulicz病MRI误诊1例

    病例简介Mikulicz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多为个案报道,且其影像表述亦均为CT所见.笔者收集1例Mikulicz病MRI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病例,报道如下:患者,女,55岁.约10年前偶然发现左耳垂下后方隆起饱满,可扪及拇指大小的包块,可稍移动.10年来,包块呈缓慢进行性增大,无触痛、压痛,无自发痛,无时大时小.

    作者:徐玉琴;陈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T磁共振动态增强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3T磁共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子ER、PR、Herb-2、Ki-67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6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病灶形态、边缘、内部增强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预后因子ER、PR、Herb-2、Ki-67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形态特征及内部增强表现与预后因子Ki-67存在相关性(P<0.05),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ER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特征与部分预后因子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肿瘤的预后情况,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王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妊娠中、晚期超声筛查胎儿染色体三体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超声筛查胎儿染色体三体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在妊娠中期和中晚期对产前诊断染色体有异常指征的3 297例孕妇行羊水或脐血穿刺术检查染色体核型,比较超声异常组、唐氏高危组、高龄孕妇组的染色体三体检出率为7.14%,并分析染色体三体与超声异常的关系.结果 接受羊水穿刺并培养成功的3 110例孕妇中,检出染色体三体53例,染色体三体检出率为1.70%:3110例孕妇中超声异常98例,其中检出染色体三体7例,染色体三体检出率为7.14%.超声异常组染色体三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唐氏高危组1.15%(14/122 2)(χ<'2>=20.842,P<0.001)、高龄孕妇组0.73%(5/688)(χ<'2>=23.489,P<0.001).187例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染色体三体18例,染色体三体检出率为9.62%;187例孕妇中超声异常128例,检出染色体三体12例,染色体三体检出率为9.38%.结论超声筛查胎儿染色体三体既具有重要价值,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联合筛查的方法,可取长补短,提高染色体三体胎儿的检出率.

    作者:潘玉萍;蔡爱露;王冰;曹喆;王晓光;王岳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血氧功能成像系统与联合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氧功能成像系统(BOFIS)与高频多普勒超声(US)联合检查在乳腺肿瘤早期发现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和高频多普勒超声对226例患者的231个乳腺病灶进行检查,超声综合二维及多普勒征象进行乳腺图像和报告数据体系(BI-RADS)分级,并将BI-RADS Ⅵ b级以上诊断为恶性病灶,Ⅵ a级以下为良性:血氧功能成像系统通过显示病灶灰影的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微血管数量及其血含量和氧含量的变化来鉴别良恶性.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经病理确诊良性病灶149个,恶性病灶82个.①高频多普勒超声与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对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91%和78.1%、87.1%,联合后分别为95.1%、96.5%,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图像和报告数据体系(BI-RADS)分级为Ⅲ、Ⅳ、Ⅴ级的乳腺病灶,高频多普勒超声符合率分别98.7%、71.5%、96.9%,血氧功能成像系统符合率分别为86.8%、76.4%、75%;③高频多普勒超声及血氧功能成像系统对<2cm的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7.6%,联合后为89.2%,与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多普勒超声与血氧功能成像系统联合应用在减少早期乳腺癌漏诊以及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准确率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万文博;李俊来;王知力;黄炎;王晓芳;贾红;唐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琥珀酰明胶及赖氨酸降低肾摄取放射性拮抗剂的药效评估

    目的 在荷瘤小鼠体内评估琥珀酰明胶和赖氨酸降低肾摄取放射性拮抗剂的能力.材料与方法预注射不同剂量的琥珀酰明胶或赖氨酸至HEK-rsst<,2>及PC-3荷瘤小鼠体内,随后再注射0.18~0.2MBq生长抑素受体拮抗剂川<'111>In-DOTA-sst<,2>-ANT或蛙皮素受体拮抗剂<'111>In-RMI.各种器官摄取以每克注射剂量百分比(%ID/g)表示.结果 预注射4mg琥珀酰明胶可使肾摄取<'111>In-DOTA-sst<,2>-ANT量下降至对照组的57.43%±4.10%,琥珀酰明胶剂量增至6mg时,肾摄取降为对照组的47.06%±5.84%.20mg及40mg赖氨酸均能降低约50%的肾摄取.不同剂量的琥珀酰明胶和赖氨酸均无法减少肾摄取<'111>In-RMI.预注射琥珀酰明胶及赖氨酸并不影响受体表达正常组织及肿瘤对放射性拮抗剂的摄取.结论琥珀酰明胶或赖氨酸能抑制肾摄取生长抑素受体拮抗剂,但不能抑制肾摄取蛙皮素受体拮抗剂.

    作者:王雪鹃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肝脏介入治疗中基于B样条变形形变模型的配准

    在肝脏介入治疗的图像导航系统中,术中的配准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配准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影响着定位和手术效果.而对于肝脏这种软组织的配准,变形的处理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本文以B样条网格的变形为模型,采用L-BFGS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并通过缩小控制网格的方法对配准框架进行改进,提出采用交互式选取感兴趣区域的方法,缩小B样条网格控制的区域.通过采集同一患者不同时段CT图像进行配准实验,比较不同方法的配准时间和配准测度值;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基于B样条的方法,该新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处理软组织变形问题.

    作者:谢小辉;杨光;那奇;余小舫;杜如虚;林永楷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