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超声心动图与右心导管检测肺血管阻力(PVR)的结果,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定量评估PVR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28例拟诊为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右心室流出道时间流速积分(TVIRVOT)和三尖瓣收缩期反流血流频谱大速度(TRV),并采用多普勒超声测算公式l(PVRechol =TRV/TVIRVOT× 10+0.16)及公式2(PVRech02=TRV2/TVIRVOT×5.19-0.4)分别计算PVR.同时采用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压力和心排量,并采用Fick法计算PVR.依据右心导管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肺阻力略增高组(PVR ≤ 6 Wood)和肺阻力显著增高组(PVR>6 Wood),评价公式1及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的一致性.结果 采用多普勒超声测算公式l和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在不分组和分组时均呈显著正相关(r=0.881、0.895、0.925,P<0.01),但公式1所测得PVR仅在肺阻力略增高组与右心导管测值一致性好,公式2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在各组一致性均无显著差异,公式2在肺阻力略增高组患者所测得PVR与右心导管测值比较的偏倚性较公式1大.以TRV/TVIRVOT>0.19作为阈值,区分PVR>6 Wood的敏感度(100%)和特异度(80%)较好.结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无创地定量评估PVR,但在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不同程度PVR增高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测算公式.
作者:魏丽群;李越;王广义;韩宝石;翟亚楠;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测量ETA厚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选取38例AMI患者作为AMI组;40例疑似AMI,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期右心室游离壁前方的EAT厚度,对两组的EAT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EA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1,P<0.01).ETA厚度与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呈正相关(r=0.284、0.253、0.132,P<0.05);EAT厚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16,P<0.05).ROC曲线示EAT厚度为7.0 mm时,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7.5%,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 CI 0.76~0.93(P<0.01).结论 AMI患者的EAT厚度显著增高,ETA显著增厚可能是AMI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王昌;徐勇;智光;王晶;刘峻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左心室构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心肌功能,为评价心肌功能的受损程度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选取A组左心室舒张充盈正常的40例高血压患者、B组左心室松弛性减低的4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应用斑点追踪成像分别测量左心室整体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长轴应变率(GSrL S)、舒张早期长轴应变率(GSrL E)、房缩期长轴应变率(GSrL A),心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MV-Prot)、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AP-Prot)、等容解扭转率(UntwR)等左心室扭转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组心内膜下心肌GSrL S减低,GSrL A增高(P<0.05);A、B组MV-Prot、AP-Prot较对照组增加,UntwR减低,解旋减半时间延长(P<0.05);B组AP-Prot较A组增加(P<0.05),UntwR减低(P<0.05).结论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的应变率和扭转参数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的应变情况,评价患者早期左心室心肌舒张及收缩功能的损伤.
作者:张楠;李艳;王志斌;李勇;孙品;付秀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追踪(LAVT)技术对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ASD)伴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心房大小及功能的评价.资料与方法 34例S-ASD患者为S-ASD组,3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应用LAVT技术获得左心房容积-时间曲线和容积变化速率曲线,记录左心房容积-时间曲线上的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左心房小容积(LAVmin),用体表面积校正后得到相应的LAVImax、LAVIpre、LAVImin,并计算左心房整体排空量(LAVItotal)、左心房被动排空量(LAVIpass)、左心房主动排空量(LAVIact)、左心房整体排空分数(LAVItEF)、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VIpEF)、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LAVIaEF).记录左心房容积变化速率曲线上收缩期左心房的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排空速率峰值(dv/dtE)、舒张晚期排空速率峰值(dv/dt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SD组左心房内径(LA)、LAVImax、LAVIpre、LAVImin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4.196、3.836、4.478,P<0.05),LAVItEF、dv/dtS、LAVIaEF、dv/dtA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2.481、-2.171、2.506,P<0.05),LAVItotal、LAVIpass、LAVIact、LAVIpEF、dv/dt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9、1.984、1.883、-1.628、-0.815,P>0.05).结论 S-ASD伴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的左心房大小及容积增大,助力泵功能、储存功能降低,管道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LAVT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评价S-ASD左心房的大小和功能变化,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高帆;袁建军;朱好辉;魏常华;陈纪昀;王一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CTA)与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斑块形态学及成分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5例冠心病患者行CCTA与IVUS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测量的病变部位血管面积、斑块面积、小管腔面积、局部面积狭窄率、血管重构指数(RI)、斑块偏心指数(EI);以IVUS检查为标准分析斑块的性质;根据临床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比较两组斑块的性质及血管RI、斑块EI.结果 35例患者共59支为病变血管,其中病变节段200段,以DSCT与IVUS共同测量146个病变节段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RI及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及SAP组脂质斑块、钙化斑块节段数目(x2=20.527、14.582,P<0.05)、斑块偏心性(x2=42.575,P<0.05)及血管重构(x2=21.489、1.724、14.184,P<0.0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与IVUS在冠状动脉斑块的检测方面具有一致性,ACS多为脂质斑块,斑块多呈偏心性分布,病变血管存在正性重构.
作者:谢晓洁;韩丹;牛慧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3种脉冲多普勒方法测量正常胎儿左心室Tei指数的对比分析,探讨双源多普勒超声在评估胎儿左心功能方面的优势.资料与方法 分别采用脉冲多普勒联合法、传统分开法及双源多普勒法测量57例孕20~38周胎儿的左心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脉冲多普勒联合法与传统分开法、双源多普勒法测量的a值(t=26.49、24.62,P<0.05)、b值(t=20.34、17.89,P<0.05)、Tei指数比较(t=2.50、2.4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脉冲多普勒联合法与传统分开法、双源多普勒法测量的a值(r=0.49、047,P<0.05)、b值(r=0.46、0.40,P<0.05)均呈低度正相关,而Tei指数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31、0.29,P>0.05).传统分开法与双源多普勒法测量a、b值及Tei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84、0.80、0.86,P<0.05).结论 双源多普勒法测量胎儿左心室Tei指数更为科学可靠,可以保证频谱的质量与同步性,排除二尖瓣反流的干扰,在心律失常胎儿的左心功能评估中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董凤群;贺新建;刘蕾;姚立周;韩剑刚;邢小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主动脉弓离断(IAA)胎儿的超声声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胎儿IAA的诊断思路及方法,提高产前超声检出率.资料与方法 选择产前心脏大血管异常的323例胎儿,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脏四腔心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导管弓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的图像,总结IAA的声像图特征,并通过MRI、出生后CT、超声或尸解追踪后结果.结果 13例IAA胎儿中,A型9例,B型3例,C型l例.3例为严重的主动脉弓缩窄.IAA的升主动脉内径细小,升主动脉内径与肺动脉内径比为0.47±0.40.9例伴室间隔缺损,6例导管粗大;三血管气管切面示主动脉弓内径异常细小;四腔心切面示左心狭小,左、右心室不对称.结论 三血管气管切面是诊断主动脉弓畸形的敏感且有效的切面,其他切面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辅助切面.
作者:孟小军;肖鸽飞;刘彦红;谢文杰;温晟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单脐动脉(SUA)左右分型的价值,为产前咨询和临床处理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孕期接受产前筛查的489例SUA胎儿的超声特点,比较不同类型SUA合并结构畸形及胎儿结局.结果 489例SUA胎儿中,左脐动脉缺失236例(48.3%),右脐动脉缺失253例(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胎儿先天性结构畸形223例(45.6%),其中心脏畸形100例,包括右脐动脉缺失63例、左脐动脉缺失37例;骨骼畸形92例,包括右脐动脉缺失50例、左脐动脉缺失42例;中枢神经畸形66例,包括右脐动脉缺失42例、左脐动脉缺失24例;右脐动脉缺失型单脐动脉合并心脏畸形和中枢神经畸形显著高于左脐动脉缺失(P<0.05); 228例SUA胎儿终止妊娠,其中早孕期18例(78.3%),早中孕期33例(70.2%);右脐动脉缺失胎儿妊娠终止率显著高于左脐动脉缺失(P<0.05).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SUA,并能明确其左右分型,需要进一步检查胎儿有无合并先天性结构畸形,从而指导临床进行产科处理,有利于优生优育.
作者:段灵敏;郭燕丽;邓凤莲;薛雅方;王琰;刘建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OT)较少见,现探讨卵巢OT的MRI表现及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OT患者的MRI表现,并与其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病灶大小、囊实性与腹水的相关性.结果 MRI平扫病灶实体T1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21例呈稍低信号夹杂少量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7例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早期病灶实性部分均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程度增加.17例MRI见腹水,10例表现为少量盆腔积液.术中发现30例均有不等程度的腹水.腹水量与病灶大小无相关性(r=0.29,P>0.05),肿瘤MRI囊性变与腹水程度亦无相关性(r=0.25,P>0.05).病理学细胞组成与病灶MRI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P>0.05).结论 OT在T2WI上呈低信号的特征及增强模式可以反映其病理特征,有一定的诊断特异性,有助于OT的诊断.
作者:杨梅;郭顺林;雷军强;殷亮;卢星如;翟亚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早期发现并治疗肺小结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探讨杂交手术在肺小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高分辨率胸部CT扫描发现的42例肺小结节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其中杂交手术组22例患者23个肺结节行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合引导下的弹簧圈定位,联合运用复合手术室及电视胸腔镜技术的杂交手术切除病灶;常规开胸组20例患者20个肺结节则行常规开胸术切除病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液体量.肺内结节切除后立即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两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杂交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常规开胸组短,术后引流液体量较常规开胸术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98、-4.25,P<0.05).结论 结合CT及DSA复合引导弹簧圈定位的杂交手术可以安全、高效、准确地切除肺小结节;相对于常规开胸术,杂交手术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引流液体量.
作者:刘丽;陈波;曹建民;周长圣;卢光明;许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摄取增高的1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共161个淋巴结和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摄取69例共160个淋巴结,均经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高摄取的特点.结果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长径较大,为(2.22±1.00) cm,其代谢较高,分布无明显规律,59个分布在4区,31个分布在7区;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在纵隔及肺门部位呈对称性分布,淋巴结长径较小,为(1.37±0.48) cm,密度较高,PET图像伴轻度异常高代谢.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长径及SUVmax(7.45±4.49)均显著大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SUVmax 3.94±1.36)(t=-7.50、-7.37,P<0.01),CT值为(30.73±4.31) Hu,显著小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的(81.27±14.24) Hu(t=-24.47,P<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依据纵隔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大小、密度及代谢情况能够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老年非特异性淋巴结,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作者:张召奇;赵新明;王建方;张敬勉;王颖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扫描对直径<1.5 cm的肺内结节穿刺活检的效果及安全性,在保证穿刺准确性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行肺部小结节活检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52例和低剂量组40例,常规剂量组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低剂量组管电流10mA,管电压120 kV.比较两组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低剂量组CTDIw和DLP分别为(25.16±3.21) mGy和(1.53±0.15) mGy·cm,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6.32±22.13) mGy和(9.13±0.51) 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6、46.46,P<0.01);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2.31%、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常规剂量组7例(13.46%)发生气胸、6例(11.54%)咯血,低剂量组4例(10.00%)发生气胸、5例(12.50%)咯血,两组咯血及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0.84,P>0.05).结论 低剂量CT扫描对于直径<1.5 cm的肺内结节活检较常规剂量CT扫描具有相同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同时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王臣;嵇鸣;叶春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 病例简介患儿女,15岁,出生后5个月活动后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全身发绀并加重,5岁时确诊为法洛四联症.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8.0×1012/L,血红蛋白(Hb) 226 g/L,红细胞压积0.70%,红细胞分布宽度0.166.CT平扫示颅骨结构完整,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脑室与脑池大小、形态及密度无异常,脑沟、脑裂清晰,中线结构无移位;颅内血管系统密度明显增高,脑血管显像增强(图1).CT诊断:高血红蛋白血症致脑血管密度增高.
作者:孙献勇;时维东;肖永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MRI特点,提高对本病脑内MRI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7例CADASIL患者及其2例家系成员的颅脑MRI资料,其中5例进行Notch3基因检查,1例进行皮肤组织活检.分析患者脑内病变的分布和信号特征.结果 9例患者中3例MRI初诊为CADASIL.5例Notch3基因突变,1例皮肤组织活检证实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出现嗜锇颗粒沉积.MRI图像显示双侧额叶皮质下与侧脑室旁白质内广泛、融合病灶,呈基本对称性分布,呈稍长T1长T2信号,T2 FLAIR呈高信号9例;双侧颞极白质病灶(O'Sullivan征)5例;外囊T2WI呈高信号6例;皮层下腔隙性病灶(SLLs)4例;基底节区、丘脑腔隙性梗死5例;桥脑T2WI呈高信号6例;微出血2例;仅1例发现小脑小片状软化灶;脑萎缩5例;3例检出新发脑梗死.结论 CADASIL的颅脑MRI特征主要为大致对称分布的脑白质病变、皮层下和深部灰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作为CADASIL初诊筛查和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刘明霞;刘梦雨;娄昕;肖华峰;马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测量颅脑病变大小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采用术中超声定位26例良性病变和22例恶性病变的病灶,根据开颅所在的位置特点,测量病灶矢状面、冠状面或横断面的大径,并与MRI对应断面的测量值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26例良性病变中,超声及MRI大径测量分别为(5.01±2.42) cm、(4.98±2.3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3,P>0.05).22例恶性病变中,超声及MRI大径测量分别为(4.71±2.33) cm、(5.24±2.37)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27,P<0.05).结论 术中超声可以较客观地显示颅内良性病变的大小,而MRI对恶性肿瘤范围的评价更为客观.
作者:黄伟俊;甄朝炯;黄婷;陈可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MCA供血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分为HVS阳性组13例和HVS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DWI上所示梗死体积、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入院时及入院10~14 d患者的NIHSS评分差值).结果 HVS阳性组患者平均梗死体积为(76.49±28.72) mm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1 (1~22)分,入院10~14 d时NIHSS评分为7(0~21)分;HVS阴性组患者平均梗死体积为(97.69±30.26) mm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5 (7~25)分,入院10~14 d时NIHSS评分为13 (4~25)分.HVS阳性组及阴性组梗死体积、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0~14 d时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0、3.538、4.159、5.218,P<0.05).结论 早期MR FLAIR序列远端HVS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对诊治急性MCA供血区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先红;刘范林;杨小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脊柱PNET,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9例PNET肿块均呈中等密度,邻近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6例见椎间孔扩大;9例肿块均位于髓外硬膜下,8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1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混杂、稍高信号,7例有囊变,9例均见早期明显强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例均见CD99表达,5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表达,4例神经突触素表达,2例波形蛋白表达,1例上皮细胞膜抗原表达.结论 脊柱PNET具有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中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易囊变、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早期快速强化、沿椎间孔跨椎管内外生长并破坏相邻脊柱骨质的特征,对于出现上述CT与MRI特征、年龄较小、病史较短的患者应考虑脊柱PNET的可能,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朱达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征象,探讨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原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分析3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C的超声表现,包括肿块大小、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微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部血流、弹性评分及BI-RADS分类,术后行免疫组化检测ER、PR、CerbB-2表达,分析BI-RADS分类与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①边缘有毛刺征的IDC肿块ER、P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边缘无毛刺征者(x2=7.618、6.178,P<0.05),有微钙化的IDC肿块CerbB-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者(x2=4.827,P<0.05),血流分级Ⅱ~Ⅲ级的IDC肿块CerbB-2阳性表达率高于0~I级者(x2=4.07,P<0.05);②ER、PR、CerbB-2表达阳性的IDC的BI-RADS分类明显高于ER、PR、CerbB-2阴性者(P<0.05).结论 边缘毛刺征、微钙化、血供丰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工作中有可能将ER、PR、CerbB-2阴性乳腺癌的BI-RADS分类低判.
作者:刘军杰;陈圆圆;李智贤;曾健;韦康来;王斯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热层析成像对乳腺表面温度进行不对称分析,探讨乳腺热分布信息与内部疾病的关系,评价热层析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79例乳腺疾病患者共222个病灶,均行热层析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病理结果证实,对比双侧乳腺热图色彩差别并行不对称分析,计算平均温差大小,寻找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温差规律.结果 222个乳腺病灶中,恶性病灶95个,炎性病灶8个,其他良性病灶119个;热层析图像显示恶性病灶、良性病灶患侧与对侧乳腺区域平均温差分别为(1.9±0.3)℃、(0.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个炎性病灶患侧与对侧乳腺区域平均温差为(2.0±0.3)℃,与恶性病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病灶热分布信息的改变有助于乳腺病灶的检出,热层析成像有望成为乳腺癌的筛查手段之一.
作者:李俊来;李昶田;贾红;万文博;宋丹绯;李凯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导管扩张、导管内良性及恶性肿瘤、感染或内分泌失调所致.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乳腺导管造影、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溢液涂片、纤维乳腺导管镜等[1,2].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是通过注入对比剂使乳腺导管充盈,从而显示导管内的细微结构及病变范围,是针对乳头溢液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3].掌握和控制技术要点才可以确保造影成功[4],影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50例数字化X线(DR)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在分析影响乳腺导管造影影像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影像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颖;周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乳腺穿刺组织活检的敏感性及假阴性问题,提高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个超声检查诊断为BI-RADS4~5级乳腺结节的超声引导穿刺组织活检结果,比较18G内槽型切割式组织活检针穿刺病理诊断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诊断及随访结果的一致性,并联合影像及临床评估,综合分析乳腺穿刺组织活检的准确性.结果 117个结节中,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64个,超声引导穿刺组织活检诊断为恶性59个,其中3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1例诊断为导管内原位癌,2例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慢性炎症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病理为导管内原位癌.超声引导穿刺组织活检对于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100.0%,假阴性率为7.8%,假阳性率为0.结论 使用18G内槽型切割式组织活检针行乳腺结节穿刺活检,同时联合影像及临床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窦健萍;徐建红;费翔;高怡;唐杰;温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