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 国际刊号:1005-5185
  • 国内刊号:11-3154/R
  • 影响因子:1.37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12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5期文献
  • 扩散加权成像对肝局灶病变检出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局灶性病变(FLL)检出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205例FLL患者共310个病灶,均行T2WI、动态增强(DCE)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100 s/mm2及600 s/mm2,2名评估者阅读每个病例所有序列图像,并对各序列对病灶的检出进行评分。分析2名评估者评估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各序列对病变检出的信心评分以及各序列对各类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对于T2WI、高b值DWI、低b值DWI、DCE序列的检出信心评分,2名评估者的一致性为一般或好(Kappa=0.71、0.85、0.82、0.64,P<0.05)。对FLL检出信心的平均评分,高b值DWI及低b值DWI均明显高于T2WI(P<0.01),但都低于DCE(P<0.01)。DWI对FLL的检出评分及检出率均明显高于T2WI(86.5%比70.3%,P<0.01),但低于DCE (91.6%,P<0.05);对直径≤2 cm的恶性小病灶,DW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2WI(P<0.01),而与DCE相似(P>0.05),DWI+DC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WI或DCE(P<0.01)。结论 DW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T2WI,并可提高DCE对恶性小病灶的检出,应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

    作者:李晓强;姚旬;杨大为;王鑫坤;叶慧义;蒋涛;杨正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胃部异位胰腺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目的:分析胃部异位胰腺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胃部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部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和MSCT资料,从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分析CT表现特征,并测量异位胰腺的大小、异位胰腺及正常胰腺的CT值。结果12例异位胰腺位于胃窦,11例位于大弯侧;11例向腔内生长;10例边界欠清。病灶的平均长径(LD)/短径(SD)值为1.89,异位胰腺大小测量一致性均较高:L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S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8。所有病灶均匀、持续强化,其中4例病灶边缘可见脐凹征。异位胰腺与正常胰腺的平扫及门静脉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2、-1.05,P>0.05),动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5)。结论异位胰腺在MSCT影像上多位于胃窦、大弯侧,突向腔内生长,呈卵圆形,LD/SD>1.4。异位胰腺与正常胰腺密度相似,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根据异位胰腺的病理构成而不同。异位胰腺增强扫描可见脐凹征,有助于异位胰腺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陈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对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AA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检查在AAP疗效评价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AAP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治疗前均行腹部CT平扫及薄层重建,8例行胃镜检查;治疗后10例行CT平扫复查,4例行胃镜复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CT征象的差异。结果治疗前13例CT平扫中,2例一段肠管受累,10例多节段肠管受累,1例无阳性发现;8例累及十二指肠、空回肠,5例累及胃;受累肠管壁环形增厚,密度减低,肠腔均匀性狭窄,轮廓模糊不清,呈“双环”征;10例肠管周围见少量渗出,3例腹腔少量积液。CT平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2例,急性胆囊炎、肠梗阻、腹膜炎各1例。13例患者中,治愈5例,有效8例。患者治疗后四肢皮疹、腹痛、大便潜血、白细胞升高、呕吐、黑便、尿潜血症状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χ2=5.59~18.33,P<0.05、P<0.01);10例CT复查多节段肠管水肿、肠管周围渗出改变均显著改善(χ2=10.00、9.52,P<0.01),腹腔积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 P>0.05)。结论 AAP的CT表现无特异性,皮疹出现前MSCT诊断困难,结合多节段肠管水肿、渗出等基本CT征象和临床表现有利于本病的诊断,MSCT检查可以有效评价AAP的治疗效果。

    作者:程小杰;简继华;程若勤;刘群;姚庆东;陆涤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64排螺旋CT在大肠腺瘤分型及癌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腺瘤的CT表现,探讨64排螺旋CT在大肠腺瘤分型及癌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强化程度,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分级的腺瘤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差值(△CT值)。结果68例中,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管状腺瘤42例,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表现为宽基底、绒毛状,动脉期呈脑回状或树叶状强化,表面可见一层低密度黏液覆盖;管状腺瘤表现为窄基底、结节状,均匀强化。绒毛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56,P<0.05;t静脉期=3.22,P<0.05;t延迟期=2.48,P<0.05),绒毛状腺瘤与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病灶沿肠壁匍匐性生长、周围有肠系膜血管集群或淋巴结增大。无异型增生组与癌变组各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49,P<0.05;t静脉期=2.69,P<0.05;t延迟期=2.75,P<0.05),无异型增生组与异型增生组、异型增生组与癌变组各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CT值以50 HU为标准鉴别非癌变与癌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70.9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的大小、形态、增强△CT值及病灶邻近情况对术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潘冬梅;范国华;张维;李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体素内相位不相干运动成像原理及其在腹部的研究进展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属于功能MRI,主要研究人体内水分子的运动。DWI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临床,早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研究,其临床价值迅速得到广泛认可。由于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等的影响,DWI研究在腹部的开展相对晚于中枢神经系统。随着MRI梯度性能的提高及并行采集技术的成熟,目前临床使用的扫描仪在各部位已能得到高质量、有助于诊断的图像。对于腹部DWI而言,量化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均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作者:周立绥;杜勇;杨汉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孤独症儿童多模态功能MRI研究进展

    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发育谱系障碍[1]。按照临床诊断标准,ASD可以包含孤独性障碍(典型ASD,又称为婴儿ASD、儿童ASD或Kanner ASD)、儿童瓦解性障碍、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Asperger障碍(又称为Asperger综合征)等多种疾病[2]。ASD儿童目前缺乏早期、快速、方便可行的诊断,导致很多儿童错过ASD有效的早期干预期,北京目前孤独症康复机构ASD儿童数量远超过负荷,年龄为3~6岁,即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无法正常上幼儿园、上小学才开始接受行为学治疗,ASD亟需早期、快速、方便可行的诊断方法。本文对ASD儿童多模态功能MRI(fMRI)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世俊;王懿;马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流储备分数CT成像的新进展及应用前景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对于临界和多支病变是否行介入治疗应该进行形态学和功能学评价。既往研究显示,对于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30%~49%的轻度狭窄,约22%的病变并不引起缺血症状;即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腔狭窄介于50%~69%的病变中,仅27%可以引起缺血症状[1-2]。因此,仅根据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评估病变狭窄是不可靠的,有必要寻找一种可以同时对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及解剖学进行评价的方法。

    作者:徐少坤(综述);韩战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获得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研究新进展

    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获得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noninvasive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oronary CT angiography,FFRCT)是一种利用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影像数据得到的冠状动脉功能性无创检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CCTA是一种非侵入式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常用于冠心病的排除诊断[1]。利用ICA或CCTA仅从解剖结构角度观察到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能客观有效地判定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而不能提供正确的治疗策略。基于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行有创FFR测定已经成为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生理学功能的“金标准”[2-3]。传统FFR是在心脏介入手术中使用压力导丝测定的,它是一种有创检查,手术费用高、增加手术风险、时间和辐射量,应用腺苷可能引起副作用,故未能在临床中广泛普及[4-5]。因此,若能在导管检查前利用FFRCT评估患者FFR,可以节省医疗费用,避免过度医疗。

    作者:赵冠棋;刘广忠(综述);李为民(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射频信号技术评价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颈动脉结构和弹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射频信号定量技术评价血脂异常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弹性改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颈总动脉结构和弹性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血脂异常患者150例作为高脂血症组,分为高血脂伴HDL-C升高50例(A组)、高血脂而HDL-C正常50例(B组)、高血脂伴HDL-C降低50例(C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D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技术分析高脂血症及HLD-C对颈总动脉IMT及弹性参数顺应性系数(CC)、僵硬度指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x)的影响。结果 B组IMT、β、PWV、AIx较D组增高,C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1、4.219、4.898、4.142、-3.758,P<0.05)。B组的IMT、β、PWV、AIx较A组升高,CC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5、2.807、2.913、2.209、-2.091,P<0.05、P<0.01);C组的IMT、β、PWV、AIx较B组升高,CC较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7、2.195、3.337、2.067、-3.049,P<0.05、P<0.01));A组IMT、PWV较D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6、2.407,P<0.05),而CC、β、AIx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3、1.845、1.967,P>0.05)。HDL-C升高可降低高血脂患者颈动脉IMT和僵硬度,升高弹性,反之颈动脉IMT和僵硬度增加,弹性下降。结论超声射频信号技术能够自动、实时、准确测量血脂异常患者颈总动脉IMT和动脉弹性,可为临床评价动脉早期结构和功能变化及调脂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定量指标。

    作者:黄春旺;甘科红;丛淑珍;冯占武;周瑞莉;梁照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74例甲状腺结节(232个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结节分别行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计算TI-RADS、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绘制TI-RADS、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性结节155个,恶性结节77个,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9%、91.8%、90.9%;TI-RADS分类诊断良性结节153个,恶性结节79个,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6.4%、85.0%、82.3%,弹性成像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高于TI-RA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7.446,P<0.05);联合诊断诊断良性结节155个,恶性结节77个,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0%、93.7%、93.5%,均高于单一检查方法(χ2=7.725、6.450、13.728,P<0.05)。弹性成像、TI-RADS及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12、0.914,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单一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5、2.55, P<0.05)。结论与单纯灰阶超声相比,TI-RADS与弹性成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

    作者:薛杰;曹小丽;姜宏;王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145例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0例和非糖尿病组65例,均行头颈部DSCTA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方法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部位及性质,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斑块性质及部位的差别。结果糖尿病组体重指数及高血脂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t=6.197,P<0.05;χ2=8.372,P<0.01);糖尿病组斑块及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χ2=11.617、9.388,P<0.01),两组斑块在颈动脉各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0.509、0.419、0.016,P>0.05),以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虹吸部多见。结论 DSCTA能更好地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能明确定位斑块及准确地分析斑块性质;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更易促成易损斑块的形成。

    作者:程留慧;王道清;张保朋;周舟;温泽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能谱成像在甲状腺结节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GSI)技术对甲状腺结节出血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甲状腺结节出血患者,均行甲状腺CT能谱单能模式进行扫描,测量并比较甲状腺出血结节和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CT值、碘浓度值、水浓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观察甲状腺出血结节和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能谱曲线,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结果甲状腺结节出血的能谱CT表现的特征性:等、高CT值、低碘含量、高水含量、低有效原子序数及低能谱曲线斜率。出血结节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值、水浓度值、能谱衰减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4.679、-5.317,P<0.01),CT值、有效原子序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7、-2.230,P<0.05)。结论 CT能谱成像对甲状腺结节出血的检出及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何磊;贾秀川;刘蓉辉;张淑倩;周汝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的诊断价值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PAPVC)患者行术前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价超声心动图结合Flash CT对PAPV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28例PAPVC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及Flash CT大螺距扫描检查,观察PAPVC的类型、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及合并其他畸形,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8例患者中,超声确诊16例,提示可疑5例(其中4例证实为PAPVC,超声诊断正确;1例为肺静脉栓塞,超声误诊),漏诊6例,误诊1例;CT误诊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71.4%,20/28)低于CT(96.4%,27/28)(P<0.05);28例患者合并畸形共44处,超声确诊43处,漏诊1处;CT确诊34处,误诊2处,漏诊8处。超声诊断准确率(97.7%,43/44)高于CT(77.3%,34/44)(P<0.05)。28例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15.5±3.2)mGy · cm,平均有效剂量为(0.354±0.058) mSv。结论 Flash CT对PAPVC的诊断准确率较超声心动图高,但对合并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低于超声心动图,而且超声可以对瓣膜病变、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做出全面评价,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王玲;张永高;滑少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型心脏起搏器的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及心尖部(RVA)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51例具备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RVS组31例和RVA组20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植入房室顺序型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左心房小容积(LAVmin)、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p)、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及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结果两组LAVmin于术后3个月开始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降低(RVA组:t=2.97、2.74,P<0.05;RVS组:t=3.24、2.86, P<0.05);RVA组自术后6个月开始、RVS组自术后3个月开始,LAVprep均较术前缩小(RVA组:t=3.20,P<0.05;RVS组:t=2.71,P<0.05);两组LATEF和LAAEF均于术后3个月开始较术前提高(RVA组:t=2.87、9.68,P<0.05;RVS组:t=3.56、8.22, P<0.05);RVS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LATEF和LAAEF均大于同时间点的RVA组(t=2.90、5.22、3.03、3.55,P<0.0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有利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RVS起搏较RVA起搏可以更大幅度地提升患者左心房射血分数。

    作者:陈亚宁;俞杉;安亚平;卜婕;吴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功能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测量射血分数在正常范围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功能。资料与方法选取研究组28例非梗阻性HCM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3D-STI检查,比较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容积、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主动脉瓣及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频谱,描绘左心室流出道的速度频谱得出左心室流出道大压差(LVOT-PG)、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LVOT-VTI)、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峰值(Ea)、二尖瓣环舒张晚期速度峰值(Aa),计算E/A、Ea/Aa、E/Ea,并比较左心室三维射血分数、左心室球形指数、面积应变(GAS)、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HCM组左心室IVST和LVPWT增加(P<0.01),Ea/Aa、E/A显著减低(P<0.01), E/Ea增高(P<0.01),LVOT-PG、LVOT-VTI明显增加(P<0.05、P<0.01);与对照组三维应变值比较,HCM组GCS、GAS、GRS、GLS明显减低(P<0.01),局部应变值显示心尖水平和乳头肌水平减低,其中室间隔、前壁、下壁等节段应变值减低更显著。结论 HC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局部心肌功能下降多位于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并且减低的节段集中在室间隔、前壁、下壁等处。3D-STI可以作为评价HCM患者左心室早期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损害的一种新技术。

    作者:于欢;姜克新;孙璐;吴丹;徐威;徐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流体力学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内血流自收缩射血向舒张充盈血流逆转的规律。资料与方法选取25例CHF患者作为CHF组,并选取2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FRI)、校正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CFRI)、射血-充盈血流逆转流率(FRR)、左心室射血期峰值流率(FRPE),比较两组左心室流体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患者左心室涡流FRI延长[(71±13)ms 对(113±30)ms,P<0.05)],FRR 减低[(46.85±21.35)cm2/s 对(27.90±16.77)cm2/s,P<0.05)],FRPE减低[(74.54±9.10)cm2/s对(41.12±17.25)cm2/s, P<0.05)]。FRI、CFRI与Tei指数呈正相关(r=0.812、0.849,P<0.01),FRI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呈负相关(r=-0.646~-0.515,P<0.05、P<0.01);CFRI与LVEF、FS、SV、CO、CI呈负相关(r=-0.685~-0.456,P<0.05、P<0.01);FRR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604,P<0.05),与LVEF、FS、SV、CO、CI呈正相关(r=0.503~0.812, P<0.05、P<0.01);FRPE与Tei指数呈负相关(r=-0.734,P<0.01),与LVEF、FS、SV、CO、CI呈正相关(r=0.557~0.776,P<0.05、P<0.01)。结论超声血流向量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并定量分析CHF患者左心室的流体力学变化,左心室内血流方向逆转效率可以作为判断CHF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作者:高一;陈明;张珊珊;董云;陈伟冬;郑东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骨肉瘤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及预后评价

    目的:探讨骨肉瘤18F-FDG 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评价骨肉瘤患者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同机PET/CT影像学特点,获得肿瘤病灶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CT值,计算肿瘤体积;根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计算无病生存时间;比较CT表现为不同组织成分的SUVmax,分析各部位SUVmax与对应CT值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8例CT表现为骨质破坏、20例斑片样或棉絮样低密度瘤骨、24例软组织肿块及16例骨膜反应均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17例象牙质等高密度瘤骨呈低摄取。高密度瘤骨SUVmax低于骨质破坏、低密度瘤骨、软组织肿块SUVmax(F=5.196,P<0.01)。骨质破坏、低密度瘤骨、高密度瘤骨、软组织肿块SUVmax与对应的CT值呈负相关(r=-0.315,P<0.01)。30例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36.9±14.9)个月。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SUVmax≥9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较SUVmax<9患者长(χ2=0.696,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SUVmax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Wald=4.213,P<0.05)。结论18F-FDG PET/CT实现了对原发性骨肉瘤解剖结构改变和代谢变化的优势互补,结合半定量分析有助于找到复杂结构肿瘤中生物活性高的部分,低密度/高代谢瘤骨提示高度恶性;骨肉瘤原发病灶的SUVmax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冯瑾;王争明;张连娜;杨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 T1WI动态增强成像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对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影像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对24例脊柱结核和22例脊柱转移瘤进行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对图像后处理分析得到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升期病变信号强度增幅、大上升线性斜率及应用双室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获得的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和转运常数(kep)进行比较。结果24例脊柱结核患者中,仅1例(4.2%)呈速降型曲线,12例(50.0%)呈平台型,11例(45.8%)呈持续增强型;22例脊柱转移瘤中,12例(54.5%)呈速降型曲线,7例(31.8%)呈平台型曲线,3例(13.6%)呈持续增强型曲线。脊柱结核组和脊柱转移瘤组信号强度增幅[(198±81)%与(165±6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大上升线性斜率[(100±55)%与(111±41)%]和 Ktrans[(0.077±0.036)/min 与(0.077±0.028)/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0.76、0,P>0.05)。脊柱结核组kep明显低于转移瘤组[(0.270±0.015)/min与(0.490±0.023)/min,t=38.74,P<0.001]。结论 MR T1WI动态增强成像可以为表现不典型、常规MRI检查不易鉴别的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郎宁;苏敏英;袁慧书;YUAN Huishu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身MRI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身MRI检查对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6例IIM患者,包括19例皮肌炎和7例多发性肌炎,行全身冠状位MRI及双大腿轴位MRI检查,全身MRI使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轴位MRI使用T1WI和压脂相T2WI序列,并以10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比较各组全身MRI表现。结果对照组全身MRI显示肌肉呈均匀一致的低信号。IIM患者的全身MRI表现有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皮下软组织水肿、肌萎缩和脂肪浸润。皮肌炎的肌肉炎症分布以大腿肌(18例)常见,其次为臀肌(14例)、腰大肌(13例)、肩带肌群(11例)、小腿肌(11例)、竖棘肌(10例)和颈部肌群(9例);肌肉外表现有双肺空洞、股骨和胫骨梗死、股骨头坏死、肾上腺肿块和甲状腺结节。多发性肌炎的肌肉炎症分布以大腿肌(5例)常见,其次为臀肌(3例)、腰大肌(3例)、肩带肌群(2例)、小腿肌(2例)、竖棘肌(1例)和颈部肌群(1例);肌肉外表现双侧股骨和胫骨梗死1例。结论全身MRI不但可以全面评价IIM患者的全身肌肉炎症活动情况,还可以发现骨梗死等并发症,在炎性肌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敏星;高宝祥;陈翯;闫燃;王武;黄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主编:蔡祖龙,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本书共24章,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结构式摘要由目的、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组成。目的中需简要交代研究的前提(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资料与方法中需简述研究类型(如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人口学(研究对象)或材料、分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摘要方法中不需要指明具体使用的统计学方法;结果中针对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简要列出主要的、有意义的或新发现的研究结果,指出临床与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是针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应用,肯定经过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及其获得的某些结论,但不能超出研究结果的范围而过度推论,同时指出这些结论的理论或实用价值。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参考文献,英文缩略语首次出现需注明中文全称。中文摘要以35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需与中文摘要对应。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书评

    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赵世华教授主编的《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已于2011年5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得到刘玉清院士和胡大一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亲自作序。该书系统阐述了心脏MR成像技术及其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优势及不足。本书全部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多年来所总结的心得历尽心血凝练而成,病种全面,内容翔实,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是该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参考书。可供医学影像学医师,心脏内、外科医师阅读参考。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稿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政策,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致力于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为从业人员建立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国内外医学影像学学术交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