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脑CT灌注成像(CTP)测量参数的稳定性对于颅脑疾病的正确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价128层CT容积螺旋穿梭(VHS)模式下正常兔脑基底节CTP测量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10只健康新西兰成年大白兔,采用VHS模式进行颅脑CTP。分别由甲、乙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CTP后处理,感兴趣区置于基底节,灌注参数测量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医师甲间隔30 d后进行第2次后处理及测量。比较两侧基底节灌注参数的差异、不同医师及同一医师2次测量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价2名医师及同一医师2次测量灌注参数的一致性。结果3次测量两侧基底节CBV、CBF、M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62、0.050、0.488,P>0.05)。医师甲、乙首次测量CBV、CBF、MTT值的ICC分别为0.84、0.81、0.79;医师甲前后2次测量CBV、CBF、MTT值的ICC分别为0.80、0.89、0.84,不同医师及同一医师不同时间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使用同一后处理软件情况下,VHS模式正常兔脑基底节CTP灌注参数测量一致性较好,提示该方法可用于相关动物模型脑基底节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全冠民;戚思;袁涛;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监测失血性休克(HS)状态下脏器微循环灌注,对于HS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HS动物模型,应用超声造影(CEUS)检测动物模型肾血流灌注,探讨CEUS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评估HS状态肾微循环灌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以正常平均动脉压(100% MAP)作为健康对照,3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通过控制放血量建立定压型HS模型,分为3个等级:轻度休克(70% MAP)、中度休克(50% MAP)、重度休克(40% MAP)。对HS动物模型行CEUS检查,感兴趣区取样框置于肾皮质外层,生成TIC曲线并获得相关定量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结果30只兔均成功建立HS模型,实验结束时27只存活,3只死于重度休克。TIC曲线上升陡直,迅速达到峰值,而后缓慢下降到基础水平,客观地反映了超声微泡在肾微循环灌注的渡越过程。从轻度休克开始,PI及AUC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TP在轻度休克时与正常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度休克开始,与正常状态及轻度休克相比,AT及TTP逐渐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及TIC定量分析技术能快速、精确、敏感地评价不同休克等级的HS动物模型肾皮质血流灌注改变并进行量化,为定量评价HS状态脏器血流灌注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作者:刘锐洪;李叶阔;孙彬录;何晶玲;袁桂忠;王莎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优化临床型MRI仪扫描大鼠胰腺的成像参数,提高其对大鼠胰腺的成像质量,为大鼠胰腺影像学实验研究提供更优的MRI图像质量和较为经济的研究方案。材料与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规序列组、调整序列组和优化序列组,每组8只。常规序列组采用临床型MRI仪和常规参数进行扫描。调整序列组参数调整原则为:每次扫描仅变化与T1WI或T2WI成像质量密切相关的6个参数(TR、TE、层厚、激励次数、视野和矩阵)中的1个参数,每个参数在一定范围内设定4个变化值,固定其余参数进行扫描,经2名主治医师评估成像质量,以评估意见一致的成像质量参数作为优化参数,逐步得到所有优化参数,形成优化序列组参数。优化序列组大鼠扫描成像后与常规序列组比较胰腺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结果临床型MRI仪扫描大鼠胰腺的优化参数为,T1WI(M3D/FSPGR/15):TR 6 ms,TE 2.5 ms,层厚2 mm,激励次数8次,视野7 cm×7 cm,矩阵120×120;T2WI(FSE-XL/90):TR 4000 ms,TE 71 ms,层厚2 mm,激励次数1次,视野8 cm ×8cm,矩阵192×160。优化序列组T1WI和T2WI序列大鼠胰腺信号强度(t=5.16、3.80, P<0.01)和信噪比(t=5.65、3.26,P<0.01)均显著高于常规序列组。结论优化参数可显著提高临床型MRI 仪对大鼠胰腺的成像质量,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大伟;陈志晔;姜涛;李龙珠;尚玉茹;尹凯;申传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危重症,本文探讨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的病理基础及其对提示病理改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家兔双侧前胸壁分为上、下肺区,共4区;留取6只家兔每个肺区的正常胸部声像图。按0.1 ml/kg油酸注入后开始计时,动态观察每个肺区的彗星尾征并存储图像,直至1 h结束。按超声评分标准对胸部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评分;评估每个肺区的病理损伤程度,并分析与超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6只家兔全部成功复制急性肺损伤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动物模型。油酸型动物模型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性肺水肿、淤血及淤血性出血,4例可见坏死;肺水肿、淤血及淤血性出血的面积百分比自上而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双膈叶为著;胸部彗星尾征超声评分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819,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胸部弥漫性彗星尾征的组织学改变为肺水肿、淤血及淤血性出血;超声声像图显示的弥漫性彗星尾征的范围和密度,可以提示肺实质内损伤程度,对指导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丹丹;张丹;李燕东;张岚;孟焱;翟林;邢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颈部异位胸腺(cervical ectopic thymus,CET)发生于儿童罕见,其相关影像研究鲜有报道。CET分为实性和囊性两大类,实性CET少见,是胚胎期胸腺发育迁移过程受影响所致[1]。因CET无特征临床表现和特异实验室检查,容易导致误诊。影像检查是术前检查的重要部分,但既往文献忽视实性CET与正常胸腺影像特点的比较,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本文对6例实性CET患儿的临床、MRI、CT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实性CET与正常胸腺的MRI信号特点,旨在提高对儿童CET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侯健宁;刘鸿圣;孙珞;朱其秀;李玉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评估ox-LDL对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为早期识别易损性颈动脉斑块探索新的途径。资料与方法选择经CT和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81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其分为无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8例、易损斑块组95例。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血清ox-LDL水平,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合并高血压、血清ox-LD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ox-LDL、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IMT、总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r1=0.154,P<0.05;r2=0.338,P<0.05;r3=0.3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x-LD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8,95%CI 1.008~1.069,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ox-LDL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早期识别可能导致脑缺血事件发生的颈动脉易损斑块。
作者:许寅宏;徐恩;林清原;邱少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女,7岁,左侧眼眶下肿物,黄豆大小,质韧,无痛,不活动,后逐渐增大至枣样大小。体格检查:双侧颌面不对称,左侧眶下区可见一肿物,大小约4.0 cm×2.5 cm×1.0 cm,质硬,无活动度,肿物表面皮肤颜色与周围无差异,无压痛,肿物突破眶下区距离眼球近,但未侵及眼球。MRI 检查见图1A~D。术中所见:肿物呈类圆形灰红色,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左侧上颌窦前外侧壁骨质局部破坏,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并切除骨质破坏区。
作者:冉云彩;程敬亮;张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前后头面部的远红外热像特征,以探讨其在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32例听神经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B非制冷焦平面医用远红外热像仪,在环境温度为20~25℃的检查室中,采集两组头面部位远红外热图,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测温区左右两侧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的温度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头面部远红外热像显示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两侧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7、1.714、1.483、1.569,P<0.05);观察组治疗前远红外热像显示患侧呈充血性改变,治疗后显示额区、眶上区、内眦区及面颊区左、右两侧的温度差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2.462、2.897、4.465,P<0.05)。结论远红外热像检查能反映听神经瘤患者头面部相应部位的异常温度变化。
作者:高宇红;田磊;崔忻;薛毅珑;尚爱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弹性成像技术存在敏感度差等不利因素,因此限制了该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本研究以弹性应变率比值(SR)法为基础,针对不同大小的甲状腺结节采用不同的SR计算方法,以探讨不同SR计算方法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甲状腺弹性超声检查、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的336例患者共340个结节,以细胞病理结合随访为标准,分析固定面积法和实际面积法在不同大小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差异。结果超声诊断340个结节中,小结节91例,大结节249例。病理诊断91例小结节中恶性36例,良性55例;249例大结节中恶性104例,良性145例。对于纵、横径均≤8 mm的小结节,实际面积法判断恶性肿瘤与病理的一致性更优(χ2=20.89,P<0.01);对于纵径/横径>8 mm的大结节,固定面积法更优(χ2=57.08, P<0.01)。实际面积法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57.10%,特异度为83.00%,符合率为72.30%(Kappa=0.413);固定面积法的诊断敏感度为73.60%,特异度为85.00%,符合率为80.30%(Kappa=0.590);根据结节大小选择性使用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85.50%,符合率为85.30%(Kappa=0.699)。根据结节大小选择性使用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度高,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检验较单一方法更高(Kappa=0.699,P<0.01)。结论根据甲状腺结节大小选择性使用固定面积法和实际面积法可以明显提高弹性成像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
作者:金志斌;张捷;闻宝杰;张玮婧;吴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卵巢甲状腺肿(SO)临床罕见,且无典型症状和体征,术前容易误诊。本研究分析SO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S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MSCT表现。结果25例SO患者中,22例(88%)单侧发病,3例(12%)双侧发病;囊性11例(44%),囊实性8例(32%),实性6例(24%),其中8例可见高密度囊腔。25例SO均边缘光滑,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镜下见肿瘤实质由甲状腺滤泡样结构和富含血管及纤维组织的基质组成,滤泡大小不等,滤泡腔内为嗜伊红高蛋白凝胶样物。结论单发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高密度囊腔、钙化及实质部分显著强化是SO的MSCT特点。
作者:何慧;蒋新颜;王茂林;钱俊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原发性痛经为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其治疗方法多样,既往选用的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但多属于对症治疗,易复发,仍需多次重复使用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疼痛常用的交感神经阻滞方法,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持久,值得临床推广[1]。星状神经节周围毗邻许多重要结构,因此,SGB 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来超声引导下SGB 受到广泛重视[2-6],其操作简单方便,可以直视针尖与周围组织结构,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SGB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徐振宏;吕国荣;王宏梗;陈汝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例1:女,27岁,孕1产0,孕26周。常规产前超声图像见图1。超声检查提示:①单活胎,头位;②静脉导管缺如(absence of ductus venosus,ADV),脐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心胸比例轻度增大。产前超声筛查及胎儿超声心动图检出静脉导管缺如,脐静脉直接进入右心房,心胸比例轻度增大。
作者:尤淑艳;荆春丽;于媛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是少见的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文分析OEC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MRI在诊断OE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OE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子宫及附件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及相关组织学表现。结果8例中,单侧卵巢发病6例,其中左侧3例,右侧3例;2例为双侧卵巢发病,共10个肿块。肿块大直径为3.5~16.5 cm,平均(10.5±4.1)cm。肿瘤边界部分模糊2例,清楚6例。MRI表现:囊实性肿块8个,2个为实性肿块,信号多混杂不均,实性部分多呈稍长或短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示8个肿块表现为实性部分斑片状明显强化,仅2个肿块表现为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而囊性部分均表现为囊壁强化而腔内无明显强化。2例为原发性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卵巢, MRI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点,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成分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对临床诊断OEC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雪萍;马明平;俞顺;库雷志;包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主动脉弓中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且很少在胎儿期发现,其特点是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完全分离,围生期死亡率极高。 IAA 分为A、B、C 3型,A 型:中断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 B 型: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中断;C 型:无名动脉起始处至左颈总动脉处中断。IAA 临床上以B 型为常见,占55%;A 型次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类似主动脉弓缩窄; C 型极为罕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胎儿IAA 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产前误诊原因,提高IAA 的产前检出率及诊断水平。
作者:廖凤琴;穆仲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原发性肺浸润型黏液腺癌极少见,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探讨其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浸润型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平扫,其中27例行CT增强扫描。分析病灶数量、分布、形态、密度,测量病灶主体密度和强化幅度,比较不同类型的病灶扫描前后CT值和增强幅度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病灶数量:单发40例,多发1例。单发病灶分布:右肺上叶5例、中叶1例、下叶17例,左肺上叶5例、下叶12例;多发病灶1例(左肺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形态:圆形(类圆形)29例,不规则形12例。密度:磨玻璃密度4例,单纯实变密度11例,混合实变密度26例。圆形(类圆形)病灶的扫描前后CT值、增强幅度均高于不规则形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6.51、14.06,P<0.05)。结论原发性肺浸润型黏液腺癌MSCT征象以单发圆形(类圆形)病灶、双肺下叶、混合实变密度多见,实性病灶平扫密度低于肌肉,增强扫描呈轻度至中度异常强化,圆形(类圆形)病灶比不规则形病灶密度高,强化幅度大。
作者:王晓梅;王靖红;吴重重;聂永康;赵绍宏;高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的临床TNM分期和术后病理TNM分期的一致性,评价MSCT对肺癌TNM分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92例患者,比较MSCT对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TNM分期结果,评价MSCT诊断各组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CT-T分期结果与病理T分期结果一致性比较满意(Kappa=0.727,P<0.05),总符合率为83.7%;CT-N分期结果与病理N分期结果一致性比较满意(Kappa=0.635,P<0.05),总符合率为79.3%;CT-TNM分期结果与病理TNM分期结果一致性比较满意(Kappa=0.680,P<0.05),总符合率为75.0%。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1.1%、85.2%、77.1%、80.7%、79.3%。CT诊断4组、5组、6组、10组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较低,其中4组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率高,10组淋巴结转移假阴性率高。结论 MSCT用于诊断术前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估患者能否手术、选择佳治疗方案及预测预后的主要依据,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特征是提高肺癌CT-TNM分期准确性的关键。
作者:赵静茹;努尔兰;文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MSCT)与PET/CT影像表现,总结该病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以肺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包括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18例患者均行MSCT扫描,其中11例行PET/CT扫描。MSCT征象分析包括病灶数量、形态、密度及支气管改变。PET/CT分析全身其他部位有无病灶及肺内病灶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18例患者MSCT表现:单发6例,多发12例;结节肿块型9例,非结节肿块型7例,混合型2例;单纯实变密度3例,混合实变密度15例,空气支气管征15例。18例患者CT前瞻诊断:淋巴瘤3例,肺癌5例,肺炎7例,肉芽肿1例,性质待定2例。11例PET/CT检查肺内病灶均表现为异常高代谢,SUVmax值3.0~20.9,其中5例发现其他部位异常高代谢病灶,纵隔淋巴结异常高代谢3例,单侧锁骨上淋巴结增大1例,胰尾肿块、胃壁增厚及臀部肿块1例。11例均前瞻诊断为恶性肿瘤,诊断为淋巴瘤8例。结论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MSCT表现以多病灶、多形态、多密度、空气支气管征为特征性表现,PET/CT对该病诊断准确率较高,PET/CT较MSCT有优势。
作者:王晓梅;王靖红;吴重重;赵绍宏;高杰;关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和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其各自的征象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49例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和46例鳞癌患者,分析并比较其CT表现。结果①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组胸膜腔积液、远处转移、心脏大血管受侵、支气管狭窄无阻塞、肺叶实变、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融合的出现率高于鳞癌组(χ2=3.996、6.263、6.926、10.367、-、17.197、10.367,P<0.05);两组钙化、心包腔积液、胸膜结节、支气管不全性阻塞及肺不张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6、0.808、-、0.453、2.957,P>0.05);鳞癌组肿瘤不均匀强化、坏死及支气管闭塞出现率高于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组(χ2=17.016、10.258、4.693,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融合(OR=4.152,95%CI 1.023~16.850)、远处转移(OR=5.028,95%CI1.152~21.955)及支气管狭窄无阻塞(OR=5.615,95%CI 1.461~21.578)是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危险因素,而肿瘤不均匀强化与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呈负相关。结论综合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与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作者:管恒星;周永;阿里甫;余莹莹;文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 CT灌注成像参数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微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关系,为进一步判断CT灌注成像参数评价肺癌临床预后的价值,本文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00例肺内单发结节患者行CT灌注扫描,其中60例经病理证实为NSCLC,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60例NSCLC患者的MLVD表达,分析NSCLC患者CT灌注参数与MLVD表达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MLVD在肺癌边缘组织分布多(25.16±1.28),其次为肺癌中心组织(16.38±3.58),在正常肺组织中分布少(7.56±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BF、BV与肿瘤MLVD计数呈正相关(r=0.643、0.598, P<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参数BF、BV与NSCLC患者肿瘤微淋巴管生成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作者:樊涛;韩琴芳;潘历波;赵学武;王曙生;郭利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常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以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其肺损害的发生率为7.4%~15.2%,而肺损害有较高的病死率且不良预后。白塞病肺损害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易导致误诊、漏诊。本研究分析23例白塞病患者的肺部CT 影像特征,为诊断该病提供依据。
作者:贾书杰;柴文艺;毛定飚;张国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智能神经衰减校正(SNAC)是一种新型的计算型衰减校正方法,本文采用视觉分析和Scenium软件定量分析SNAC及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评估SNAC在脑PET显像中对图像质量及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影响。资料与方法58例行全身PET/CT受检者,分别用CTAC和SNAC重建脑PET图像,并采用视觉分析和Scenium软件定量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对比度、均一度及不同脑区平均SUV值,分析两种方法平均SUV值的相关性。结果与CTAC比较,视觉分析SNAC图像对比度和均一度无显著差异;Scenium软件定量分析,SNAC图像对比度较CTAC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9±1.11比4.08±1.03,t=0.764, P>0.05);SNAC的图像均一度较CTAC略降低(1.00比0.83)。SNAC法各脑区平均SUV值大于CTAC法,但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一致(R2=0.959)。与CTAC比较,SNAC各脑区平均SUV值平均百分差为8.45±4.71,但10个脑区百分差变异较大(-8.56~27.9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脑区的平均百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084,P<0.01),外周脑区平均百分差大于内侧脑区。结论 SNAC和CTAC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SNAC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脑区的平均SUV值,但与CTAC结果呈显著正相关,SNAC简化了检查流程,降低了辐射剂量,如仅用于定性诊断,对患者有利。
作者:邵小南;邵晓梁;王小松;王跃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别采用Excel和CMRtools(2012)软件计算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T2*值,探讨两者评价铁过载患者T2*值的一致性和可替代性。资料与方法将27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T2*图像直接导入CMRtools(2012),在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去除干扰信号后直接计算出T2*值;在MRI自带软件中测量T2*图像感兴趣区的信号值,手工输入Excel中,去除干扰信号后计算出T2*值,比较两种方法测量肝脏及心肌铁过载T2*值的差异。结果27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心肌铁过载10例,肝脏铁过载25例。Excel和CMRtools(2012)软件计算的心肌及肝脏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2、-0.691,P>0.05)。结论 Excel和CMRtools(2012)软件在评价铁过载患者的T2*值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临床上可以应用Excel评价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铁过载情况。
作者:侯严振;雷益;王玉理;宋海岩;沈新平;马玉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模拟单纯性肾囊肿的体模模型,评估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使用10%葡萄糖液及一定浓度的含碘溶液,分别模拟平扫、中等强化及大强化程度肾实质背景浓度。囊肿直径分别为6 mm、10 mm、15 mm,依据管电流不同分为A组119 mAs、B组178 mAs、C组297 mAs,管电压均为120 kV。以CT增加值10 HU为临界值,评估不同条件下囊肿有无假性强化。结果 A组仅在240 HU背景浓度下出现假性强化,且直径6 mm的囊肿显著,为21 HU。B组直径10 mm和6 mm的囊肿在180 HU和240 HU背景下均出现假性强化,差值大为240 HU直径6 mm的囊肿,为20.4 HU。C组仅直径6 mm的囊肿在125 HU和240 HU背景浓度下有假性强化。囊肿假性强化受背景浓度(F=17.587,P<0.01)和囊肿直径(F=4.214,P<0.05)较大,背景浓度越高,直径越小,假性强化越明显。随着管电流增加,CT容积剂量指数增加,假性强化值越来越小,但各组中不同背景浓度及不同直径的囊肿假性强化出现几率无明显规律。结论增加CT扫描管电流不能完全消除囊肿假性强化的产生。较高的背景浓度和较小的囊肿直径是产生假性强化的重要因素。但增加管电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假性强化发生的几率。对于体重较重者,适当增加管电流以改善图像质量、减少肾囊肿假性强化发生的可能是必要的。
作者:田志辉;王琦;时高峰;孙梦月;朱龙;刘署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