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儿童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 CT 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少见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其CT表现特点.结果 18例患儿中,肾透明细胞肉瘤7例,肿块平均大径(10.5±3.6)cm,平扫呈不均匀等低密度,瘤体大部突出于肾外,2例有点状、小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可呈鱼肉样,病灶内部可见线条状强化血管影穿行,实质期进一步强化;肾细胞癌6例,肿块平均大径(5.5±1.5)cm,CT平扫肿瘤与肾周边组织分界较清,可见假包膜,4例有粗大结节状钙化,瘤内可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影,增强扫描病灶皮质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可略低或略高于皮质期;肾神经母细胞瘤5例,肿块平均大径(13.9±7.7)cm,CT 平扫呈混杂密度,2例钙化为不规则形,增强扫描肿瘤皮质期呈轻度强化,肿块周边可见小血管影,部分明显纡曲增粗,实质期强化程度增加.结论 本组儿童原发肾脏恶性肿瘤均较少见,临床工作中对儿童肾脏恶性占位病变应考虑上述几种肿瘤的可能性,以减少漏诊、误诊.
作者:黄娟;刘硕;张永高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评价淋巴血管状态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 LVI.资料与方法 从回顾性收集的结直肠癌术前 CT 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效能,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联合具有独立预测效能的临床因素与影像组学标签,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由5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与LVI状态有关(P<0.0001).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显示了较好的辨别能力[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19,95% CI 0.715~0.723]及分类能力(敏感度为0.726,特异度为0.628),内部验证(C-index为0.720).包含影像组学标签及癌胚抗原的联合预测因子进一步提高了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能力(C-index为0.751,敏感度为0.788,特异度为0.667).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可于术前个体化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LVI状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后的联合预测因子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
作者:梁翠珊;黄燕琪;何兰;黄晓媚;程梓轩;刘再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去噪声算法——像素闪耀(PixelShine)算法提升70 kVp结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重建的腹部动脉期CT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GE Revolution CT扫描的33例患者[体重指数(BMI)≤20 kg/m2]的腹部动脉期图像(A组),采用70 kVp管电压、50% ASiR-V技术.应用PixelShine算法B2模式对A组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PixelShine图像(B组).2名观察者分别对A、B组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分,分析2名观察者评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两组图像的评分差异、噪声以及肝脏与胰腺实质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2±0.33)分、(3.97±0.53)分,噪声值分别为(14.50±1.42)HU、(10.05±1.80)HU,肝脏实质SNR分别为4.51±0.53、6.78±1.27,肝脏实质CNR分别为0.89±0.55、1.42±0.81,胰腺实质SNR分别为9.51±1.69、13.87±3.26,胰腺实质CNR分别为5.83±1.66、8.48±2.46,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肝脏及胰腺实质SNR、CNR均大于A组,B组图像噪声较A组降低约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ixelShine算法进行后处理可提高70 kVp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显著降低图像噪声,并提升图像SNR及CNR.
作者:田士峰;刘爱连;潘聚东;刘静红;刘义军;方鑫;袁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脾念珠菌病(hepatosplenic candidosis,HSC)指真菌侵及肝、脾、肾等深部组织并造成组织损害.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因肿瘤性疾病本身、放化疗、黏膜屏障的破坏及广谱抗生素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等诸多因素,HSC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是AL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然而,HSC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且抗真菌治疗疗程长,经济代价大.如何早期诊断HSC、准确评估其治疗效果及决定停止抗真菌治疗的时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及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例AL合并HSC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增强CT扫描在AL合并HSC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姚金晓;周亚兰;魏旭东;马海龙;杨如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制备叶酸受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观察其体外主动靶向肝癌细胞的能力,探讨其体外增强US/MRI双模态显像效果和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杀伤肝癌细胞的增效作用.材料与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载磁性颗粒和相变材料全氟己烷的靶向叶酸受体的纳米探针,检测其平均粒径、形态结构和液气相变能力.体外观察该纳米探针对肝癌细胞 BEL-7402的主动靶向能力.以 HIFU 体外辐照观察纳米探针的超声成像效果;并对不同含量磁性颗粒 Fe3O4纳米探针进行MRI检查.体外细胞凋亡实验检测该纳米探针联合HIFU对肝癌细胞的增效杀伤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载磁性颗粒和全氟己烷的叶酸受体靶向纳米探针,其平均粒径为(402.50±66.43)nm,形态呈规则球形,其内散在分布磁性颗粒Fe3O4,且HIFU辐照能使其发生液气相变.体外靶向实验显示 BEL-7402细胞周围有大量纳米探针环绕.体外双模态成像显示 HIFU 辐照纳米探针后,超声回声强度明显增强;该纳米探针的MR负性显像能力也随纳米粒中Fe3O4浓度增加而增强.体外细胞凋亡实验显示该纳米探针具有显著提高HIFU杀伤肝癌细胞效果的能力.结论 成功制备的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体外寻靶能力,不仅能作为多模态显像剂用于超声和MRI,还可协同HIFU增强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果,从而有望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和靶向精准治疗.
作者:过源;冉海涛;陈瑜莉;唐海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脑梗死 SD 大鼠模型死亡后进行脑部 MRI 检查,探讨脑梗死在尸检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特征.材料与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对21只SD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建模13~56 h后,收集12只死亡SD大鼠纳入本实验.尸体存放于10~15℃、相对湿度45%~55%.分别于建模后12 h以及死亡后8、24、48、72、96 h行头部MRI,计算梗死灶及对侧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比较死亡后各时间点双侧大脑半球ADC值、梗死灶与活体脑梗死灶ADC值、非梗死区脑与活体非梗死区ADC值.扫描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并与尸体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12 h及死亡后大鼠右侧大脑信号异常,8只鼠大脑中线结构左移.死亡后各时间点梗死灶ADC值均低于非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ADC值低于活体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后各时间点非梗死区ADC值低于活体非梗死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脑HE染色见坏死区域神经元坏死、崩解,胶质纤维崩解、液化,炎症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漏出.HE染色与尸体磁共振成像所示梗死区一致.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死亡后96 h内虚拟尸检有重要价值.
作者:曾德银;唐光才;陈光祥;李操;何小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不同时期卵巢癌移植瘤的携MMP-2抗体的靶向超声造影剂特征;以声诺维为参照,探讨其诊断卵巢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取50只BALB/cNude裸鼠并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建立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不同接种时间(14、21、28、35、42 d)分别对5组裸鼠进行靶向超声造影(MBt)及普通超声造影剂(MBc)声诺维检查.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移植瘤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并动态观察其造影特征.结果 不同时期MBt组PI值均高于M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值均短于MBc组,14、21、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接种早期陡峭更明显.MBt组PI与TTP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值在14 d与21 d、21 d与28 d、28 d与3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TP值在14 d与21 d、28 d与35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c组PI与TTP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种早期,携MMP-2抗体靶向超声造影剂的造影参数PI、TTP较声诺维更具有优势,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林海宇;付丽君;向红;刘慧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的冠心病患者60例,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心尖四腔、三腔、二腔连续3~5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用Qlab 7.0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收缩期大位移(Ds)、瓣环连线中点大位移(D-mid)、左心室长轴缩短率(FSL),分别计算其均值,并与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Ds、D-mid、FS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MAD技术较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照组、冠心病组Ds、D-mid及FSL与LVEF呈正相关(r=0.77、0.75、0.78,P<0.001;r=0.78、0.79、0.78,P<0.001);④重复性检验:Ds、D-mid及FSL的观察者内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5、0.93,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84、0.88.结论 TMAD技术省时、准确、重复性好,可以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段凤霞;杜丽娟;何文;于腾飞;张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病例简介男,23岁,主诉:间断胸痛7年,加重伴胸闷、气短1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心见大块稍强回声充满于房室腔内,其内见散在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大小约9.0 cm×4.3 cm.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ardiovascular MR,CMR)示:右心房、右心室有巨大占位性肿物,大截面长径约9.4 cm;T1WI上肿物信号表现与心肌相似(图1A);T2WI肿物信号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图1B);肿物与右心房侧壁紧密相连,突破三尖瓣口向右心室生长,三尖瓣显示不清,肿瘤随心脏收缩运动而轻度运动;CMR首过灌注显示肿物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图1C),CMR延迟扫描肿物呈明显强化,其内强化不均(图1D).转外院手术进行肿物切除治疗,病理结果证实为血管肉瘤.
作者:何秀超;关青艳;郭顺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四维右心室容积定量分析(4D-RV-Volume)探讨高血压病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不同阶段右心室收缩功能改变.资料与方法 对96例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按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MI正常组(49例)和LVMI增高组(47例),并选取健康对照组53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运用4D-RV-Volume获取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游离壁纵向应变率(RVFLS)、室间隔纵向应变率(RVSLS)、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等右心室功能参数,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各组的RVEF、RVFLS及RVFAC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VMI正常组比较,LVMI增高组RVEF、RVFLS、TAPSE及RVFAC进一步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EF与RVFAC呈正相关(r=0.721,P<0.01);当RVEF为46.5%(AUC=0.859,P<0.001)时,诊断价值高,其敏感度为68.0%,特异度为85.7%.结论 高血压不同时期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异常,4D-RV-Volume为临床早期评价高血压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李胜男;郑慧;智光;穆洋;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640层动态容积CT定量评估单侧输尿管下段梗阻后上尿路泵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健康者26例(对照组)、单侧输尿管下段结石致急性上尿路梗阻、慢性上尿路梗阻患者各30例,均行640层动态容积CT肾脏排泄期动态容积扫描,测算并分析扫描野肾盂及部分输尿管上段内对比剂容积平均值、容积差、差值对应的时间差、容积变化率、流速.结果 急性梗阻组梗阻侧较对侧上尿路容积变化率增高,容积平均值、容积差、流速增高,时间差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梗阻组梗阻侧较对侧上尿路容积变化率、容积差、流速减低,容积平均值、时间差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梗阻组、慢性梗阻组梗阻侧与对照组上尿路的5项泵功能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640层动态容积CT通过测算可以量化评估生理及梗阻状态上尿路泵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越;向述天;毛崇文;唐文婷;苏云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MRI纵向评估供体保留肾及对应受体的移植肾术后肾脏血氧水平改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7月-2017年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亲体肾移植术的60例患者,包括30例健康肾移植供体以及与之相对应的30例受体.供体于单侧肾切除术前3 d和术后2周接受肾脏BOLD检查,受体于肾移植术后2周接受肾脏BOLD检查,其中15对亲体肾移植患者于术后半年再次接受肾脏BOLD检查.测量并记录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肾脏皮质、髓质的表观弛豫率(R2*).比较手术前30例供体双肾皮质、髓质R2*值的差异,比较手术前及术后2周30组受试者保留肾及移植肾皮质髓质 R2*值的差异,比较15组随访的受试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保留肾及移植肾皮质髓质 R2*值的差异.结果 60例受试者均成功完成MRI扫描.30例受试者手术前供体双肾间皮质及髓质R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质R2*值高于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组受试者单侧肾切除术后2周保留肾皮质及髓质R2*值较术前均减低,移植肾皮质和髓质R2*较术前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5组随访半年的受试者术后2周保留肾和移植肾皮质及髓质R2*值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半年R2*值较术后2周水平升高,但仍低于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LD MRI可以用于纵向监测亲体肾移植术后保留肾及移植肾血氧水平改变情况.
作者:毛凡;任涛;陈丽华;王振;付迎欣;沈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病例简介男,30岁,主诉:全程肉眼血尿15 d,伴头晕及全身乏力3 d.体格检查:血压90/45 mmHg,耻骨上膀胱区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膀胱冲洗液呈淡红色,偶有血块.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1.95×1012/L,血红蛋白53 g/L,红细胞压积17.1%.CT检查(图1)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考虑间叶来源肿瘤,伴膀胱内积血.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大量血凝块,三角区见一巨大类圆形肿物,表面黏膜光滑.术中见肿瘤位于膀胱下壁,大小约8 cm×9 cm×10 cm,表面光滑,见纤维性假包膜,完整切除肿瘤后送检.病理示肿物切面呈灰白色,质地不均,其间分割组织疏松,病理诊断为膀胱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免疫组化:CD34 (+),CD99(+),CD117(-),Ki-67(+2%),Bcl-2(+), S-100(-),SMA(-).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无血尿及贫血症状,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作者:寇晨光;李彩英;宋彦芳;马毓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嗜酸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变态反应性膀胱炎性病变[1],由 Brown[2]和Palubinskas[3]于1960年首次报道.目前国内外对于EC的影像学研究仍较少,主要局限于 CT和B 超领域[4-5],且多为个案报道及少量病例的临床分析,诊断缺乏特征性,误诊率高[6-9].对于EC的MRI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收集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E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实验室检查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朱晓玲;沈绪;范晓黎;吴晓莉;方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1日PubMed、Ebsco、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mp-MRI诊断PCa的相关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QUADAS-2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计算合并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以及诊断比值比(DOR),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终纳入20篇文献,共3334个病灶.Meta分析结果显示,mp-MRI诊断PCa的Sen 合并=0.89(95% CI 0.87~0.92)、Spe 合并=0.76(95% CI 0.67~0.84)、+LR 合并=3.8(95% CI 2.7~5.4)、-LR 合并=0.14(95% CI 0.11~0.17)、DOR 合并=27(95% CI 17~44),AUC 合并=0.92(95% CI 0.89~0.94).结论 mp-MRI对P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PCa的一种重要方法.
作者:蒋小凤;李宏伟;王朗;雷丽程;刘川;朱丽;刘竣;杜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MR扩散峰度成像(DK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并定量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平均峰度(MK)值,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数据库2006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DK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中、英文文献.由2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QUADAS进行质量评价以及Meta分析,提取相关参数.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8篇,其中英文3篇、中文5篇,研究总病灶数689个.采用相应效应模型分析发现乳腺恶性病变组MK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大约登指数确定佳诊断阈值,其大小约为0.71,合并敏感度为0.907(95% CI 0.860~0.939)、特异度为0.910(95% CI 0.856~0.945)、阳性似然比为10.053 (95% CI 6.293~16.059)、阴性似然比为0.102(95% CI 0.068~0.154)、诊断试验比值比为98.203(95% CI 55.014~175.29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96.MK值提示恶性的乳腺病变验后恶性率为94%,提示良性的乳腺病变验后恶性率为13%.结论 MK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灵敏度及特异度较好.
作者:李宏伟;陈松;蒋小凤;雷力程;杨汉丰;杜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